《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6)
內集·卷二 (6)
1. 本草總括
炮炙制度毋逞巧,詩曰:芫花本利水,無醋不能通;綠豆本解毒,帶殼不見功。草果消膨效,連殼反脹胸;黑醜生利水,遠志苗毒逢。蒲黃生通血,熟補血運通;地榆醫血藥,連梢不住紅。陳皮專理氣,連白補胃中;附子救陰藥,生用走皮風。草烏解風痹,生用使人蒙;人言燒過用,諸石火煅紅。
入醋能為末,制度必須工;川芎炒去油,生用氣痹痛。凡藥入肺蜜制,入脾薑製,入腎用鹽,入肝用醋,入心用童便。凡藥用火炮湯泡煨炒者,制其毒也;醋浸薑製酥炙者,行經活血也。且如知母、桑白皮、天麥門冬、生熟地黃、何首烏忌鐵器,用竹刀銅刀切之,犯鐵必患三消;遠志、巴戟、門冬、蓮子、烏藥之類,如不去心,令人煩躁。
豬苓、茯苓、厚朴、桑白皮之類,如不去皮,耗人元氣;柏子、火麻、益智、草果之類,如不去皮,令人心痞。當歸,地黃、蓯蓉酒洗去土,生精活血,無令滿悶;桃仁、杏仁,雙仁有毒傷人,用去皮尖,不生疔癤;蒼朮、半夏、陳皮用湯泡洗,去其燥性;麻黃泡去頭汁,庶不煩心;人參、桔梗、常山去苗蘆,庶不嘔。當知水飛、火煅、醋淬、酒浸、另研等項,必遵古法,毋逞新奇。
熟升生降古方刊;凡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欲其上騰也;病在嚥下臍上,須用酒浸洗;病在下者,生用。欲升降兼行者,半生半熟。如大黃、知、柏,必用酒製者,恐寒傷胃也。要知體厚者生用,體薄者炒用。然炒制必出火毒,收貯用之,隨炒隨用,以火助火。
及時煎服知禁避,大概煎煮多用砂罐洗淨,擇人煎之。如補湯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濕藥,緊火煎服。如劑大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小水多,則煎耗太過無力。煎以濕紙封罐口,熟則用紙濾過,或紗絹亦好,去渣取清汁服之,則行經絡而去病。若濃濁,則藥力不行,反滯為害。
《活人》云:補湯須用熟,利藥不嫌生。補藥用水二盞煎至八分。或三盞煎至一盞,利藥一盞半煎至一盞,或一盞煎至八分。又主病藥宜先煎,如發汗則以麻黃為主,須先煎麻黃一二沸,然後入余藥同煎。余仿此。
止汗先煎桂枝,和解先煎柴胡,下藥先煎枳實,吐藥先煎山梔,溫藥先煎乾姜,行血先煎桃仁,利水先煎豬苓,止瀉先煎白朮,消渴先煎天花粉,止痛先煎芍藥,發黃先煎茵陳,發斑先煎青黛,發狂先煎石膏,嘔吐先煎半夏,勞力感寒先煎黃耆,感冒傷寒先煎羌活,暑證先煎香茹,風病先煎防風,腹如雷鳴先煎煨生薑,濕證先煎蒼朮。凡服藥病在上者,食後徐徐服;病在中者,食遠服;病在下者,宜空心頓服之,以達下也。
病在四肢血脈者,宜飢食而在晝;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若嘔吐難納藥者,必徐徐一匙而進,不可太急也。又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凡服藥後須三時久,方可食飯,亦不可即眠,令藥氣行也。五禁: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白話文:
炮製藥物的方法不能憑空臆斷,要遵循古法。例如:芫花需加醋才能利水,綠豆去殼才能解毒;草果去殼才能消腫,帶殼反而脹胸;黑醜(烏藥)生用利水,遠志苗則有毒;蒲黃生用活血,熟用則補血;地榆生用止血,帶梢則止不住血;陳皮單獨理氣,帶白則能補胃;附子生用治陰寒,但會傷及皮膚;草烏生用可治風痹,但會讓人昏迷;一般來說,藥物燒過或煅紅後再使用。
藥物入藥前要進行處理,例如:加醋研末,川芎炒去油分,生用則治氣痹。一般來說,入肺的藥物用蜜制,入脾的用薑制,入腎的用鹽制,入肝的用醋制,入心的用童便制。藥物經火炮、湯泡、煨、炒等方法炮製,是為了降低毒性;醋浸、薑制、酥炙等方法,是為了促進藥物行經活血。 例如知母、桑白皮、天麥、門冬、生熟地黃、何首烏等忌鐵器,要用竹刀或銅刀切,否則會患三消;遠志、巴戟、門冬、蓮子、烏藥等藥物,不去心會讓人煩躁;豬苓、茯苓、厚朴、桑白皮等,不去皮會耗損元氣;柏子、火麻、益智、草果等,不去皮會讓人心悶。當歸、地黃、蓯蓉用酒洗去泥土,能生精活血,但不要讓藥材悶著;桃仁、杏仁帶皮尖有毒,需去除皮尖,以免生疔瘡;蒼朮、半夏、陳皮用湯泡洗,可去除燥性;麻黃泡去頭道汁,可避免煩躁;人參、桔梗、常山去苗蘆,可避免嘔吐。總之,水飛、火煅、醋淬、酒浸、研磨等方法,都必須遵循古法,不可自行創新。
古方中藥物有升降之分:凡是治療頭面、手足皮膚病的,要用酒炒,使其藥力上行;治療咽喉至肚臍以上疾病的,要用酒浸洗;治療下焦疾病的,則生用;如果需要兼顧升降,則用半生半熟的方法。大黃、知母、柏子等藥物,必須用酒制,以免寒傷脾胃。體質厚實者宜生用,體質虛弱者宜炒用。但炒製會產生火毒,需妥善儲存,最好現炒現用。
煎藥也需要注意時間和方法。一般來說,多用砂罐煎藥,並清洗乾淨。補益類藥物宜慢火煎熬,發汗和治療寒濕的藥物宜猛火煎服。藥量多水少,藥味出不來;藥量少水多,藥力則會被煎耗。煎藥時用濕紙封住罐口,煎好後用紙或紗布過濾,取清汁服用,才能有效地行經絡而治病。藥汁濃濁則藥力無法發揮,反而會導致阻塞。
《活人方》中說:補益的藥物要用熟的,瀉下的藥物則不一定要用熟的。補藥一般用兩杯水煎至八分之一杯,或用三杯水煎至一杯;瀉藥則用一杯半水煎至一杯,或用一杯水煎至八分之一杯。主藥要先煎,例如:發汗藥要用麻黃先煎一二沸,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其他藥物也以此類推。
止汗藥先煎桂枝,和解藥先煎柴胡,下氣藥先煎枳實,催吐藥先煎山梔子,溫經藥先煎乾薑,活血藥先煎桃仁,利水藥先煎豬苓,止瀉藥先煎白朮,消渴藥先煎天花粉,止痛藥先煎芍藥,治黃疸藥先煎茵陳,治斑疹藥先煎青黛,治狂躁藥先煎石膏,治嘔吐藥先煎半夏,治勞力傷寒藥先煎黃耆,治感冒傷寒藥先煎羌活,治暑熱藥先煎香茹,治風證藥先煎防風,治腹鳴如雷藥先煎煨生薑,治濕證藥先煎蒼朮。服藥時間要根據病位而定:上焦病在食後緩慢服用,中焦病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下焦病則需空腹服用。
四肢血脈病宜在白天飢餓時服用藥物;骨髓病宜在晚上飽食後服用藥物。嘔吐難以服藥者,應少量多次服用,不可太急;少量服用藥物則滋養上焦,大量服用則峻補下焦。服藥後需間隔三小時才能進食,也不可立即睡眠,以便藥物發揮作用。五種飲食禁忌:鹹走血,血病者少食鹹;苦走骨,骨病者少食苦;辛走氣,氣病者少食辛;酸走筋,筋病者少食酸;甘走肉,肉病者少食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