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5)
內集·卷二 (5)
1. 本草總括
偶方有二:有古之複方之偶方,二四六八十,皆陰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凡入陰之分亦謂之偶。複方有二:有二方三方之複方,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山梔、薄荷為涼膈散。如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為防風通聖散;有分兩均齊之複方,胃風湯是也。
十劑:宣劑可以去壅,薑、橘之屬,鬱而不散者用之;通劑可以去滯,通草、防己之屬,留而不行者用之;補劑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氣弱血弱者用之;泄劑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閉而有餘者用之;輕劑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氣實腠理閉密者用之;重劑可以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氣浮神志不定者用之;滑劑可以去著,冬葵、榆皮之屬。
氣著經澀二便澀者用之;澀劑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氣脫遺溺遺糞遺精亡血者用之;燥劑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分上中下表里用之;濕劑可以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屬,氣枯血枯者用之;又寒劑可以去熱,硝、黃之屬;熱劑可以去寒,桂、附之屬是也。
湯散丸丹斟等分,藥有宜膏煎者,宜水者,酒漬者,宜丸宜散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但古人以口咬細,令如麻豆大為粗末,煎之,使藥水清汁飲於腹中,循行經絡,易升易散;今人以刃銼如麻豆大,亦㕮咀法也。若一概為細末,不分清濁矣。如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加姜煎,補元氣加棗煎,發散風寒加蔥煎,去膈上病加蜜煎。
散者,細末也,不循經絡,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氣味厚者,白湯調服;氣味薄者,水煎和渣服。丸者,治上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糊面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或去濕者,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
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水浸炊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其易化也。煉蜜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從緩而治;丹即丸之大者,凡藥宜預修合,若臨病旋制,藥多不備,其能效乎?凡言等分,分兩均等無異。養性補虛緩方皆然。
若治病急方,必分君臣,大概君藥用十分,臣藥用七八分,佐藥用五六分,使藥用三四分,外有加減,數同佐使。病最重者,雖君臣分兩懸絕無疑。譬之煙火硝黃,轉移迥殊,可不小心斟酌之乎!
真偽新陳仔細看。
藥多有假者,誤服反致害人,必詢問經歷久而後能辨認。藥宜陳者,惟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萸、狼毒。其餘味薄之藥,俱用近新有力,若陳腐經黴者,皆不可用。
白話文:
[本草總括]
古方有時會用偶數藥物組成複方,例如二、四、六、八、十等,這些都是陰數,所以這種偶數藥方的作用偏向發汗,而不適合瀉下。凡是屬於陰性的藥物,也可稱為偶數藥。複方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二方、三方合併的複方,例如將調胃承氣湯加上連翹、黃芩、山梔、薄荷,就成了涼膈散;又如將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合在一起,就成了防風通聖散;另一種是藥物分量均等的複方,例如胃風湯。
十種劑型:宣劑能去除壅塞,例如薑、橘類藥物,適用於氣機鬱滯不通的情況;通劑能去除滯留,例如通草、防己類藥物,適用於藥物停滯不下的情況;補劑能去除虛弱,例如人參、羊肉類藥物,適用於氣血虛弱的情況;泄劑能去除閉塞,例如葶藶、大黃類藥物,適用於身體機能閉塞的情況;輕劑能去除實證,例如麻黃、葛根類藥物,適用於氣機壅滯、腠理閉密的情況;重劑能去除虛怯,例如磁石、鐵粉類藥物,適用於氣浮神志不定情況;滑劑能去除瘀滯,例如冬葵、榆皮類藥物,適用於經絡氣血瘀滯、二便不通的情況;澀劑能去除脫失,例如牡蠣、龍骨類藥物,適用於氣血虧虛、遺尿、遺精等情況;燥劑能去除濕邪,例如桑白皮、赤小豆類藥物,適用於各種濕邪,需根據病位而定;濕劑能去除燥枯,例如紫石英、白石英類藥物,適用於氣血枯竭的情況;此外,寒劑能去除熱邪,例如硝石、雄黃類藥物;熱劑能去除寒邪,例如桂枝、附子類藥物。
藥物製劑有湯劑、散劑、丸劑、丹劑等,不同藥物有不同的炮製方法,有些宜用膏煎,有些宜用水煎,有些宜用酒浸,有些宜製成丸劑或散劑,也有些藥物兼具多種炮製方法。古代人會將藥材用牙齒咬碎至麻豆大小,再煎煮,使藥液澄清,服用後能順利運行經絡,易於吸收和散佈;現代人則使用刀具將藥材切碎至麻豆大小,這也是一種咀嚼法。若將所有藥材都研磨成細末,則會混淆藥物的性質。例如治療高度發熱的病症,宜加酒煎;治療濕邪,宜加薑煎;補益元氣,宜加棗煎;治療風寒表證,宜加蔥煎;治療膈上病證,宜加蜜煎。
散劑是指研磨成細末的藥物,它不循行經絡,主要用於治療膈上病和臟腑疾病。氣味濃厚的藥物,宜用白湯調服;氣味輕薄的藥物,宜用水煎服,連渣一起服用。丸劑用於治療上部疾病,其藥丸越大越光滑圓潤,用於治療中焦的藥丸次之,用於治療上焦的藥丸最小。用稠糊面製成的藥丸,使其藥效緩慢釋放,直至作用於下焦;用酒或醋製成的藥丸,則取其收斂和發散的功效。如果藥物中含有半夏、南星或需要除濕的藥物,則要用生薑汁煮糊來製丸,以減輕藥物的毒性。
稀糊狀藥丸容易溶化吸收;用水浸泡炊餅製成的藥丸和滴水成丸,都是為了使其更容易溶化吸收;用煉蜜製成的藥丸,則使其藥效緩慢釋放,並循行經絡;蠟丸則使其藥效難以溶化,慢慢發揮作用。總而言之,湯劑具有通利的作用,適用於治療久病;散劑具有散邪的作用,適用於治療急病;丸劑的作用緩慢,不能快速消除病症,需長期服用;丹劑是較大的丸劑。所有藥物都應預先配製,如果臨病再配製,藥物可能準備不齊全,其療效難以保證。凡是說等分,就是指藥物分量均等。養生、補虛、緩和的藥方都是如此。
如果治療急症,則必須區分君、臣、佐、使四種藥物,一般來說,君藥用十分,臣藥用七八分,佐藥用五六分,使藥用三四分,此外還可以根據情況增減。對於病情最重的患者,即使君臣藥物的分量懸殊,也沒有疑問。例如煙火藥中的硝石、雄黃等,其作用截然不同,必須小心斟酌使用。
藥材真偽、新舊必須仔細辨別。
很多藥材都有偽劣品,誤服會傷身,必須詢問有經驗的人才能辨認。藥材宜陳久者有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萸、狼毒。其餘氣味清淡的藥物,都應該使用新鮮的,如果藥物陳腐發霉,都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