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4)
內集·卷二 (4)
1. 本草總括
假如治風以防風為君,治上熱以黃芩為君,中熱以黃連為君,治濕以防己為君,治寒以附子為君。兼見何證,以證佐分治。或體薄不敢純用苦寒,則以辛熱為嚮導而監製之。大概養命養性之藥,一君二臣三佐使。治病之藥,一君二臣九佐使。務要君臣配合,如父子兄弟和氣,主療同而氣味似舊方,小反小畏亦不甚拘,若大反大畏竟有同劑者,必追重去積,仍有監製,乃不殺人,非初學可妄也。用藥凡例: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風宜辛散也。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寒宜甘發也。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瀉火為君,黃連、芍藥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當歸為君,防風、羌活為臣,甘草、菊花之類為佐。凡痢疾腹痛,以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分邪熱,水瀉以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治病為佐。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半夏為佐,有喘者阿膠為佐,有熱無熱者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少不同耳。凡小便不利,以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下焦有濕,以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
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相反藥只十八味,逐一從頭說與君: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玄參及紫參,苦參丹參並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白芨白蘞並半夏,栝蔞貝母五般真,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並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
若還吐蠱與翻腸,尋常用之都不好;蜜蠟莫與蔥相睹,石決明休見雲母;藜蘆莫使酒來侵,人若犯之都是苦。又,硫黃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相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又忌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爆莫相同。
七方十劑有機關;七方:大方君一臣二佐九,凡病有兼證者用之;或病在肝腎之下而遠者,分兩多而頻服之,亦大方也。小方君一臣二,病無兼證者用之;或病在心肺之上而近者,分兩少而頻服之,亦小方也。
緩方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如糖蜜、大棗、甘草,取其甜能變隔也;有丸以緩之之緩方,氣行遲也;有無毒治本之緩方,功自緩也;有品性群眾之緩方,或表裡藥同劑,或升降藥同劑,更相拘制,各逞其能,而不得肆其毒也;有補上治上之緩方,心肺病不厭頻而少是也。
急方有五:有急病攻之急方,如中風牙關緊急,用續命是也;有藥性急烈之急方,如溲便閉塞,借用備急丸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下因易散故也;有藥性有毒治標之急方,汗吐下劑是也;有補下治下之急方,肝腎之病,不厭頻而多是也。奇方有二:有單方之奇方,用一物是也;有數合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皆陽數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凡入陽之分亦謂之奇。
白話文:
[本草總括]
若要治療風證,以防風為主藥;治療上焦熱證,以黃芩為主藥;治療中焦熱證,以黃連為主藥;治療濕證,以防己為主藥;治療寒證,以附子為主藥。若同時出現其他症狀,則需根據症狀配伍其他藥物治療。若病人體質虛弱,不敢單用苦寒藥物,則需用辛熱藥引導並加以控制。一般來說,滋補藥物,主藥一味,輔藥二味,佐藥三味;治療疾病的藥物,主藥一味,輔藥二味,佐藥九味。務必使主藥、輔藥配合得當,如同父子兄弟一樣和睦相處。主治功效相同而藥性相似的舊方,即使略有相反或相畏的藥物,也不必過於拘泥。但若藥物之間存在明顯的相反或相畏,即使處方中已有相同的藥物,也必須先去除積滯,再用其他藥物控制,才能避免傷人。這方面技巧,初學者不可妄用。
用藥原則:凡是治療風寒感冒,以防風為主藥,甘草、白朮為輔藥,因為風證宜用辛散藥物。
凡是治療傷寒,以甘草為主藥,防風、白朮為輔藥,因為寒證宜用甘溫藥物。凡是眼睛突然發紅腫痛,以防風、黃芩清瀉火邪為主藥,黃連、芍藥和血為輔藥,並配合各經絡的藥物使用;凡是眼睛久病昏暗,以熟地、當歸為主藥,防風、羌活為輔藥,甘草、菊花等為佐藥。凡是痢疾腹痛,以芍藥、甘草為主藥,當歸、白朮為輔藥。若痢疾伴有出血,需先分清三焦的邪熱,水瀉則以茯苓、白朮為主藥,芍藥、甘草為輔藥。
凡是各種風證,以防風為主藥,根據所治疾病配伍輔藥。凡是咳嗽,以五味子為主藥,有痰者加用半夏為輔藥,有喘息者加用阿膠為輔藥,有熱或無熱者加用黃芩為輔藥,只是劑量多少不同而已。凡是小便不利,以黃柏、知母為主藥,茯苓、澤瀉為輔藥。凡是下焦濕熱,以草龍膽、防己為主藥,甘草、黃柏為輔藥。凡是痔漏,以蒼朮、防風為主藥,甘草、芍藥為輔藥。
凡是各種瘡瘍,以黃連、當歸為主藥,甘草、黃芩為輔藥。凡是瘧疾,以柴胡為主藥,根據發作時間所屬經絡,配伍引經藥物為輔藥。相反藥物共有十八種,逐一說明如下: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玄參及紫參,苦參、丹參與上述藥物同用,若遇上藜蘆則會致命;白芨、白蘞與半夏,栝蔞、貝母等五種藥物,不可與烏頭、烏喙同用,一旦同用,病情會迅速惡化;大戟、芫花與海藻,甘遂與甘草相反。
若要治療嘔吐及腸道痙攣,通常都不宜使用這些藥物;蜜蠟不可與蔥同用,石決明不可與雲母同用;藜蘆不可與酒同用,人若犯之皆痛苦不堪。此外,硫黃是火的精華,與朴硝相沖;水銀不可與砒霜同用,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藥性強烈,與牽牛不和;丁香不可與鬱金同用,牙硝難以與京三稜同用。川烏、草烏與犀角不和,人參又忌五靈脂;官桂善於調和寒邪,但與石脂相沖。
總之,配伍藥物需注意順逆,炮製方法也需注意差異。
處方有七方十劑及一些特殊方法:七方:大方主藥一味,輔藥二味,佐藥九味,凡是病情複雜者可用;或病情位於肝腎以下部位且較遠者,劑量加大且頻服,亦為大方。小方主藥一味,輔藥二味,病情單純者可用;或病情位於心肺以上部位且較近者,劑量減小且頻服,亦為小方。
緩方有五種:用甘味藥物緩解的緩方,如糖蜜、大棗、甘草,因其甜味能改變藥物性質;用丸劑緩解的緩方,因氣機運行緩慢;無毒治本的緩方,功效緩和;品性平和的緩方,表裡藥或升降藥同用,互相制約,各展其效,而不致於產生毒性;補益上焦治上焦的緩方,心肺疾病宜少量頻服。
急方有五種:急症攻治的急方,如中風口噤緊急,用續命湯;藥性急烈的急方,如大小便不通,使用備急丸;湯劑散劑蕩滌的急方,下焦病易於散瀉;藥性峻猛治標的急方,汗吐下三法;補益下焦治下焦的急方,肝腎疾病,宜多量頻服。奇方有兩種:單味藥的奇方,僅用一種藥物;劑量為奇數的奇方,一、三、五、七、九都是奇數,因此奇方宜下不宜汗。凡是入陽經的藥物也稱為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