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3)

1. 本草總括

升降浮沉法一般。

肝主春,於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而昇天,味之薄者是也。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心主夏,於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之類。正秉火之氣味,火之厚浮散下,氣之厚者是也。

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肺主秋,於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冬主腎,於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正秉水之氣味,水之厚化浮沉,味之厚者是也。

味苦補咸泄,氣寒補熱瀉。脾主長夏生化,味甘補苦瀉,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經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凡言補,補以辛甘溫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於中也。

又如傷寒,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內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無傷歲氣,勿伐天和也;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使之平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身腰下病梢能降,身半上病根宜損;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云:根升梢降。

橫行手膊惟辛散,五味酸止而收斂,咸止而軟堅,苦直行而泄,黃柏、大黃之類是也;辛橫行而散,桂枝之類是也;甘上行而發,甘草之類是也。

分經報使又何難?

詩曰:小腸膀胱屬太陽,蒿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芷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豈能有病到膏肓?然此皆外感雜證引藥,若內傷虛損,須於前五臟虛實補瀉藥內求之。

君臣和合無反畏,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輕身延年。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或有毒,遏病補虛,斟酌其宜。下品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除寒熱,破積聚,不可久服。《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後陶隱居又加三百六十五種,合七百二十種,此以無毒有毒論君臣也。若制方之法,主治病邪者為君,輔君分治者為臣,應臣嚮導者為佐使。

白話文:

本草總括

中藥的升降浮沉,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規律。

肝屬木,主春,時間為子時到卯時,為陰中之陽,宜用風藥,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等,這些藥性輕揚,如同從地升天,味道較淡。其味辛能補酸能瀉,氣溫能補涼能瀉。心屬火,主夏,時間為卯時到午時,為陽中之陽,宜用熱藥,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等,這些藥性厚重,如同火之氣息,向上浮散,味道較濃郁。其味鹹能補甘能瀉,氣熱能補寒能瀉。肺屬金,主秋,時間為午時到酉時,為陽中之陰,宜用燥藥,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等,這些藥性收斂下行,如同從天降地,味道較淡。其味酸能補辛能瀉,氣涼能補溫能瀉。腎屬水,主冬,時間為酉時到子時,為陰中之陰,宜用寒藥,如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防己等,這些藥性厚重,如同水之氣息,沉降,味道較濃郁。其味苦能補鹹能瀉,氣寒能補熱能瀉。脾主長夏,主管生化,其味甘能補苦能瀉,氣寒熱溫涼皆有,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詳見後文分類說明。經書上說:補瀉取決於藥物的味道,並要根據季節調整藥性。凡是補益的藥物,多用辛甘溫熱之品,以助春夏之升浮,在人體則相當於肝心;凡是瀉下的藥物,多用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品,以助秋冬之降沉,在人體則相當於肺腎。順應時令,春天溫暖宜用涼性藥,夏天炎熱宜用寒性藥,秋天涼爽宜用溫性藥,冬天寒冷宜用熱性藥;白天用升浮之藥,晚上用降沉之藥;晴天用溫熱之藥,陰天用寒涼之藥。但如果疾病與季節相反,比如夏天可以用熱藥,冬天可以用寒藥,例如發表藥不忌諱用在熱證上,攻裡藥不忌諱用在寒證上,因為它們不會停留在體內。

例如傷寒,即使是夏天也可以用辛熱藥;傷酒或素體有熱的人,即使是冬天也可以用苦寒藥,但這些都只是暫時性的。從人體疾病的角度來說,上焦病宜用升浮之藥,下焦病宜用降沉之藥;外感病宜用浮之藥,內傷病宜用沉之藥;寒證宜用熱藥,熱證宜用寒藥,變化多端。因此,升降浮沉要順應自然規律,所謂不違背自然節氣,不損害天地之和;而寒熱溫涼則要根據病情逆轉,所謂調整氣機,使之平衡,怎能執著於一種方法呢!

腰以下的病症多用能下降的藥物,上半身的病症多用能升提的藥物;凡是藥物的根在土中,其上半部分氣脈向上生長,以長出苗芽的為根;其下半部分氣脈向下生長,深入泥土的為梢。中焦病用全藥,上焦病用藥根,下焦病用藥梢。經書上說:根升梢降。

橫行於手足的病症宜用辛散之藥;五味中酸味能止血和收斂;鹹味能止痛和軟堅;苦味能直行和瀉下,如黃柏、大黃等;辛味能橫行和散邪,如桂枝等;甘味能上行和發散,如甘草等。

經絡的傳導和藥物的運用並不困難。

詩曰:小腸膀胱屬太陽經,蒿本、羌活是其主藥;三焦、膽、肝屬少陽經和厥陰經,柴胡是其主藥;大腸、胃屬陽明經,葛根、白芷、升麻是其主藥;肺屬太陰經,中焦亦屬太陰,白芷、升麻、蔥白是其主藥;脾經與肺經部分相同,升麻、白芷是其主藥;心經屬少陰經,獨活是其主藥;腎經屬少陰經,獨活配桂枝是其主藥。運用這些藥物通經絡,哪種疾病會難以治療呢?然而,這些都是針對外感雜證的用藥方法,如果是內傷虛損,則必須從前五臟的虛實補瀉藥物中尋找答案。

君臣佐使配合得當,就不會產生相反的副作用。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藥,主要作用是養命,順應天道,無毒,可以長期服用,輕身延年。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藥,主要作用是養性,順應人道,無毒或有毒,可以遏制疾病,補益虛損,需要根據情況斟酌使用。下品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藥,主要作用是治療疾病,順應地道,多有毒性,可以去除寒熱,破除積聚,但不能長期服用。《神農本經》記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後陶隱居又加三百六十五種,共七百二十種,這是根據藥物的毒性來區分君臣的。如果按照處方的方法,則主治病邪的藥物為君藥,輔助君藥治療的藥物為臣藥,配合臣藥起作用的藥物為佐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