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卷首 (15)
卷首 (15)
1. 明醫
紀朋,觀人顏色談笑,知病淺深,不待診脈。玄宗聞之,召於掖庭中看一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號,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視之曰:此必因食飽而大促力頓僕於地而然。乃飲以雲母湯,令熟寐,覺而失所苦。問之乃言:因太華公主載筵宮中,大陳歌吹,某乃主謳,懼其聲不能清且長,吃㹠蹄羹,飽而當筵歌大麴,曲罷覺胸中甚熱,戲於砌臺上,高而墜下,久而方蘇,病在足不能步也。
範九思,業醫善針。昔人母患喉生蛾,只肯服藥不許針,無可奈何。九思云:我有一藥,但用新筆點之,暗藏鈹針在筆頭內刺之,蛾破血出即愈。醫者貴乎有機也,學者知之。
於法開,善醫。治產難,令食羊肉十餘臠而針之,須臾兒從羊膋裹下。
任度,不知何許人,老醫也。有患者嘗飢,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治之無驗。任視之曰:非此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遂用硝、黃合而治之,微下利則愈。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莫君錫,大業中為醫丞。煬帝好色,服丹發躁,進劑治之。又置冰盤於前,俾朝夕觀望,亦治煩躁之一術也。
張苗,不知何郡人。雅好醫術,燒地鋪葉出汗其法也。
唐慎微,字審元,蜀之華陽人。貌陋言訥,中極明敏,治病百不失一。著《備用本草》及《經史證類》。
王叔和,西晉高平人,為太醫令。性度沉靜,博通經史,精研醫道,洞識修養,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脈訣》,次仲景《傷寒方論》,遂使其本書不行於世,後人不免有遺議焉。
馬嗣明,南齊河內野王人。善診脈知一年前死生。針灸孔穴與明堂不同,藝術精妙,一時名醫皆為所輕。治背癰腫,煉石塗之便瘥。其法以粗黃色石如鵝鴨卵者,猛火燒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曬乾為末,醋調塗腫上,無不愈。
姚僧垣,字法衛,後周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太醫政,歷魏、周、隋進爵北絳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贈本官加荊湖三州刺史。先生醫術高妙,諸蕃外域,咸請託之。著《集驗方》十二卷,撰《行記》三卷。其長子察,《南史》有傳。
姚最,字士會,僧垣次子。博通經史,官學士。天子敕習家業,十餘年中,略盡其妙,效驗尤多。
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得沙門姚僧垣針灸術,撰《藥方》百卷。官太醫令,贈青州刺史。
巢元方,隋人,大業中為太醫令。撰《病源》五十卷,不為無見。但言風寒二氣而不及濕熱之文,後人不免遺議。治風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殺而取腔,以和藥末,藥未盡而病愈。
白話文:
[明醫]
紀朋觀察人的臉色和談吐,就能知道病情深淺,不必把脈。玄宗皇帝聽說後,便召他到掖庭診治一位宮女。這位宮女每天日落時分就笑歌哭鬧,像得了狂病一樣,而且腳不能落地。紀朋觀察後說:這一定是因為吃飽後用力過猛,跌倒在地造成的。於是給她喝了雲母湯,讓她好好睡一覺,醒來後病就好了。詢問後得知,原來是太華公主在宮中設宴,大擺歌舞,這位宮女擔任主唱,擔心自己聲音不夠清亮悠長,便吃了很多蹄羹,吃飽後在宴席上唱了一首長歌,歌聲結束後感到胸中非常熱,於是便在台階上玩耍,結果從高處跌落,很久才清醒過來,病症就出現在腳上,不能行走。
範九思精通醫術,善於針灸。從前有人母親喉嚨長了瘡,只願意吃藥,不允許針灸,這讓範九思很為難。範九思說:我有一個辦法,只用新毛筆點一下,暗藏鈹針在筆頭內刺進去,瘡破出血就痊癒了。醫生貴在有巧妙的方法,學習者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於法開醫術精湛。治療難產時,他讓產婦吃十多片羊肉,然後再針灸,很快孩子就從羊羹的包裹中出來了。
任度,不知道是哪裡人,是一位資深醫生。曾經有個病人經常感到飢餓,但一吃東西就拉肚子,吃到胸口就吐出來。其他醫生診斷為噎膈,治療卻沒有效果。任度觀察後說:這不是噎膈,而是因為吃了蛇肉消化不良引起的,你看他的心窩處像不像一條蛇的形狀?病人說:我以前患有風疾,曾經吃過蛇肉,風疾好了一些,現在又犯了這個病。於是任度用硝石和硫磺混合治療,略微瀉下後就好了。醫生們都記下了這個病例,知道了蛇引起的腹部腫塊這種病症。
莫君錫在大業年間擔任醫丞。煬帝好色,服用丹藥導致性情暴躁,莫君錫就為他制定治療方案。還在煬帝面前放了冰盤,讓他早晚觀看,也是治療煩躁的一種方法。
張苗,不知道是哪個郡的人。他非常喜歡醫術,用燒熱的地面鋪上樹葉來幫助病人出汗治療疾病。
唐慎微,字審元,四川華陽人。長相醜陋,說話遲鈍,但心思非常敏銳,治病從未失手。著有《備用本草》和《經史證類》。
王叔和,西晉高平人,擔任太醫令。為人沉靜,博通經史,精通醫道,深諳養生之道,他將岐伯、華佗等人的著作整理編纂成《脈經》、《脈訣》,又整理了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使後者流傳不廣,後人對此有所議論。
馬嗣明,南齊河內野王人。善於診脈,能知道病人一年前的生死。他針灸的穴位和一般的針灸方法不同,醫術精湛,當時的名醫都自愧不如。治療背部癰腫,他用煉製的石頭塗抹,就能很快痊癒。他的方法是用像鵝鴨蛋一樣的粗黃色石頭,用猛火燒紅,放入醇醋中,石頭會有碎屑掉入醋中,反覆燒到石頭燒盡,收集石屑曬乾研成粉末,用醋調和塗在腫脹的地方,沒有不痊癒的。
姚僧垣,字法衛,後周吳興武康人。在梁朝擔任太醫政,歷經魏、周、隋三朝,最後被封為北絳郡公,八十五歲去世,死後被追贈官職為本官加荊湖三州刺史。先生醫術高明,許多外國人都來求醫。著有《集驗方》十二卷,《行記》三卷。他的長子姚察,《南史》中有記載。
姚最,字士會,姚僧垣的次子。博通經史,擔任學士。皇帝下令他學習家業,十多年中,幾乎掌握了全部醫術,療效非常顯著。
李修,字思祖,原籍陽平館陶。學習了沙門姚僧垣的針灸術,撰寫了《藥方》一百卷。擔任太醫令,死後被追贈青州刺史。
巢元方,隋朝人,大業年間擔任太醫令。撰寫了《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學識淵博。但是只講風寒二氣,沒有提到濕熱,後人對此有所議論。治療風邪逆氣導致坐起困難的病症,他用半歲大的羔羊,宰殺後取其腔,和藥粉一起使用,藥還沒用完,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