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14)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4)

1. 明醫

醫極其明者也。

扁鵲,姓秦名越人,號扁鵲,秦之盧國渤海郡鄭人。得仙客長桑君之傳,知俞跗之術,發明《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作《八十一難經》,以釋疑義。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不出千里,決者至眾。虢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則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嘗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後世脈理由此而起,為醫之祖,後學當祀之,而配以張、劉、李,朱。

淳于意,臨淄人,西漢文帝時為太倉長。篤信扁鵲,精醫道及導引法。司馬遷備志之,封贈倉公。

郭玉,廣漢洛人,和帝時為太醫丞。帝奇之,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醫緩,春秋時秦人也,姓高名緩。晉景公疾,求緩治之。未至時,夢二豎子,相謂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緩至曰:疾在膏肓,藥不可為。

醫和,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晉平公疾,醫和視之,知其近女室,內熱蠱疾,不可為也。

文摯,戰國時宋之良醫也。洞明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竅也。

華佗,字元化,漢末沛國樵人。舉闢不就。通五經,養性術,精方脈,善導引。嘗體中不快,起作五禽戲,微汗而愈。年百歲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即便拔針,病亦行瘥。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破腸洗浣,縫腹摩膏,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間即平復矣。《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個月,腹痛不安,召公診。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其人曰: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男形而愈。又治一郡守篤病,以為盛怒則瘥,乃多受其貨,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瞋恚,吐黑血數升而愈。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餘年,鬢髮皆墮。公診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使病者服藥穩臥,以刀破腹,不覺痛,既視脾果半腐,以刀割去惡肉,然後以膏敷之,更以藥縫之,數日即愈。魏太祖聞而異之,召公常在左右。太祖一日苦頭風,每發作心亂目眩,針其膈,其疾應針而愈。後召不至,竟為所害。漢魏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謂之《神農本經》、《華佗內照》。門人吳普撰《寒溫五味本草》一卷,李當之修《神農本經》。

白話文:

明醫

醫術最精明的醫生。

扁鵲,姓秦名越人,號扁鵲,是秦國盧地渤海郡鄭人。他得到仙人長桑君的真傳,懂得俞跗的醫術,發揚《素問》、《靈樞》的宗旨,以問答的形式,寫成《八十一難經》,來解釋醫學上的疑惑。他不需要把脈、看氣色、聽聲音、觀察外形,就能說出病在哪裡。聽說病是陽性的,就能推論出陰性的問題;聽說病是陰性的,就能推論出陽性的問題。不出千里,找他看病的人就很多。虢國太子突然昏倒像死了一樣,他能救活;齊桓侯還沒生病,他就能知道五天後會病倒。他的名聲傳遍天下。經過邯鄲,聽說當地貴婦人常有婦科病,就當帶下病的醫生;經過洛陽,聽說周人愛護老人,就當治療耳目疾病的醫生;來到咸陽,聽說秦人疼愛小孩,就當小兒科醫生。他曾說過,有六種情況的病人無法醫治:驕傲放縱不講道理,這是第一種;輕視身體重視錢財,這是第二種;飲食起居不能適當,這是第三種;身體陰陽之氣紊亂不定,這是第四種;身體虛弱不能服藥,這是第五種;相信巫術不相信醫生,這是第六種。後世的脈理學說由此興起,他被尊為醫學的祖師,後學者應當祭祀他,並且以張仲景、劉完素、李杲、朱丹溪等名醫來配祀。

淳于意,是臨淄人,西漢文帝時擔任太倉長。他深信扁鵲的醫術,精通醫學和導引術。司馬遷詳細記錄了他的事蹟,被封為倉公。

郭玉,是廣漢洛人,漢和帝時擔任太醫丞。皇帝覺得他很特別,就考驗他,讓一個手腕漂亮的美男子,和女子一起在帷帳中,讓郭玉分別診斷他們的手,問他們有什麼疾病。郭玉說:「左邊是陰脈,右邊是陽脈,脈象有男有女,情況很不尋常,我懷疑這裡面有問題。」皇帝聽了很驚訝,稱讚他醫術高明。

醫緩,是春秋時秦國人,姓高名緩。晉景公生病,請他來醫治。他還沒到時,晉景公夢見兩個小人說:「我住在肓的上面,你住在膏的下面。」醫緩來了後說:「病在膏肓,藥物無法醫治。」

醫和,是春秋時秦國人,沒有詳細記載他的姓氏。晉平公生病,醫和診斷後,知道他最近沉迷女色,導致內熱產生蠱疾,無法醫治。

文摯,是戰國時宋國的名醫。他精通醫學,也懂得一些奇異的法術,看人的背部,就能知道人的心事。

華佗,字元化,是漢末沛國樵人。被舉薦做官,但他沒有去。他精通儒家五經,懂得養生之術,擅長方脈,也擅長導引術。他有時身體不舒服,就會起身做五禽戲,微微出汗就會好。他活到一百歲仍保持壯年容貌,人們認為他是神仙。他治病開藥,不過幾種,心裡知道藥的比例,不需要秤量,煮熟後就給病人喝,並告訴他們服藥的節度,照著做病就會好。如果需要艾灸,不過一兩個地方,每個地方灸七八壯,病也會好。如果需要針灸,也不過一兩個地方,下針時會說要引到某個地方,病人說感覺到了,就立刻拔針,病也會好。如果病在內臟積聚,針藥都沒辦法,需要開刀的,就給病人喝麻沸散,過一會兒病人就像喝醉了一樣昏死過去,什麼都不知道,就可以動刀取出病灶。如果病在腸中,就切開腸子清洗乾淨,然後縫合腹部,塗上藥膏,四五天就會好,不痛,病人也不會醒來,一個月左右就會完全康復。《魏志》記載:甘陵夫人懷孕六個月,腹痛不安,請華佗診斷。華佗說:「胎兒已經死了。」讓人用手摸胎兒的位置,如果胎兒在右邊是女孩,在左邊是男孩。那人說:「在左邊。」於是華佗開藥讓她墮胎,果然是個男胎,病也好了。他又治療一個郡守的重病,認為讓他大怒就能好,於是收了很多錢,不久又拋下他離去,留下一封信罵他,郡守大怒,吐出好幾升黑血就好了。他還治療一個腹部疼痛十幾年的人,頭髮都掉光了。華佗診斷後說:「是脾臟半腐爛了,可以開刀治療。」讓病人服藥睡穩,然後用刀切開腹部,病人不覺得痛,看見脾臟果然半腐爛了,用刀割掉爛肉,然後塗上藥膏,再用藥縫合,幾天就好了。魏太祖聽說他的事蹟,覺得很神奇,就召他來留在身邊。太祖有天頭痛,每次發作都心煩意亂、眼睛昏花,華佗就針灸他的膈膜,病就立刻好了。後來華佗不肯隨傳隨到,結果被曹操殺害。漢魏以來,名醫越來越多,張仲景、華佗等人,先是學習古代的醫學,再加入新的學說,編寫了三百六十五種藥品,稱為《神農本經》、《華佗內照》。他的門人吳普寫了《寒溫五味本草》一卷,李當之修改了《神農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