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102)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102)

1. 治病奇穴

精宮,專主夢遺。十四椎下,各開三寸,灸七壯,效。

鬼眼穴,專祛癆蟲。令病人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可見,即腰眼也,以墨點記。於六月癸亥夜亥時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蟲。

痞根穴,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又法:用稈心量患人足大指齊,量至足後跟中住,將此稈從尾骨尖量至稈盡處,兩傍各開一韭葉許,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針三分,灸七壯,神效。又法:於足第二趾岐叉處,灸五七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後灸一晚夕,覺腹中響動是驗。

肘尖穴,治瘰癧。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時,男左女右,灸風池尤妙。又法:用稈心比患人口兩角為則,折作兩段於手腕窩中量之,上下左右四處盡頭是穴。灸之亦效。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者哀告我自去為效。

灸疰忤,屍疰、客忤、中惡等症。乳後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兩大拇指頭。

灸疝痛,偏墜,用稈心一條,量患人口兩角為則,折為三段如厶字樣,以一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傍,尖盡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壯,神效。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節橫紋當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諸氣心腹痛,外腎吊腫,小腹急痛。

灸翻胃,兩乳下一寸,或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腸風諸痔,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腫滿,兩大手指縫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卒死,一切急魘暴絕,灸足兩大指內、去甲如韭葉。

灸癜風,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凡贅疵諸痣皆效。

白話文:

治病奇穴

精宮穴,專治夢遺。在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三寸,艾灸七壯,有效。

鬼眼穴,專治肺癆。讓病人舉起手,稍微往後轉一點,腰部就會出現兩個凹陷,這就是腰眼穴,用墨點記下位置。在六月癸亥日的亥時艾灸,不要讓別人知道。四花穴、膏肓穴、肺俞穴也能治療肺癆。

痞根穴,專治痞塊。在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三寸半,多灸左側。如果左右兩側都有痞塊,則左右兩側都要艾灸。另一種方法:用稻草杆心測量患者大拇指的長度,從大拇指尖端量到腳後跟中央,再用這根稻草杆從尾骨尖端量到稻草杆盡頭,兩旁各開一韭葉寬的距離,左側的痞塊灸右側,右側的痞塊灸左側,針刺三分,艾灸七壯,效果神奇。另一種方法:在足部第二個腳趾分叉處艾灸五到七壯,左側的痞塊灸右側,右側的痞塊灸左側,灸完後一晚,感覺腹部有響動,就是見效的標誌。

肘尖穴,治療瘰癧(淋巴結核)。左側的瘰癧灸右側,右側的瘰癧灸左側。如果是新生兒,男孩灸左側,女孩灸右側,艾灸風池穴效果更好。另一種方法:用稻草杆心測量患者口角的寬度,折成兩段,放在手腕窩中測量,上下左右四個盡頭處就是穴位。艾灸也能有效。

鬼哭穴,治療鬼魅狐惑、神志恍惚、抽搐等症狀。將患者的兩個大拇指並攏捆綁固定,用艾炷灸兩個指甲角和指甲後方的肉,騎縫著火艾灸,患者就會哀求說症狀自己消失了。

灸治屍疰、客忤、中惡等症。在乳頭後方三寸處,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或者灸兩個大拇指的指尖。

灸治疝氣疼痛,墜痛。用一根稻草杆心,測量患者口角的寬度,折成三段,像“厶”字形狀,將其中一個角放在肚臍中央,另外兩個角放在肚臍下方兩側,稻草杆尖端處就是穴位。左側的疝氣灸右側,右側的疝氣灸左側,如果左右兩側都有,則左右兩側都要艾灸。艾炷如粟米般大小,艾灸四十壯,效果神奇。另一種方法:取足部大拇指和次趾下中節橫紋的中央,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也能治療各種氣滯引起的腹部疼痛、外腎水腫、小腹劇痛。

灸治胃反酸。在兩乳頭下方一寸處,或者在內踝下方三指寬,稍微斜向前的位置。

灸治腸風和各種痔瘡。在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一寸,病程長者效果最佳。

灸治腫脹。在兩個大拇指縫隙之間,或者足部第二個腳趾上方一寸半處。

灸治猝死。各種急症、魘症、暴斃等,艾灸足部兩個大拇指內側,離指甲約一韭葉寬的位置。

灸治皮膚病(如癜風)。在左右手中指指節的中央,各種贅疣、痣等都能有效。

2. 禁灸穴

啞門風府天柱擎,承光臨泣頭維平;絲竹攢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顴髎下關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榮;淵液乳中鳩尾下,腹哀臂後尋肩貞;陽池中衝少商穴,魚際經渠一順行;地五陽關脊中主,隱白漏谷通陰陵;條口犢鼻上陰市,伏兔髀關申脈迎;委中殷門扶承上,白環心俞同一經。灸而勿針針勿灸,《針經》為此嘗叮嚀;庸醫針灸一齊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明堂尺寸法(針灸同)

經云,頭有頭尺寸。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一尺二寸。前後髮際不明者,取眉中心上至大椎,共折作一尺八寸取之。

頭部橫寸,以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並用此法取之。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去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

背部直寸,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椎,通長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俠脊第二行,各開四寸取之;俠脊第三行,各開七寸取之。

膺部腹部尺寸,兩乳間橫折作八寸,並用此法取之。天突至膻中,直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歧骨,下至臍中,共折作九寸取之。臍中至橫骨,共折作五寸取之。

手足背部橫寸,並用同身寸,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以稈心比兩頭橫紋尖為一寸取之。

點穴法,凡取穴,或平直安定,或屈伸得之。如環跳則伸一足、屈一足取之。更量病人老少,身體肥瘦歪正,寬狹長短,不可十分拘泥。竇師云:取穴必須取五穴而用一穴,則為端的。坐點則坐灸,立點則立灸,坐立皆宜端正,一動則不得真穴。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艾炷根下廣三分,若不三分,火氣不達。惟頭面四肢差小耳,小兒則雀屎大可也,壯數人健病深者可倍,老弱減半。扁鵲灸法,累灸至百壯千壯者,惟《明堂》多雲針六分,灸三壯。凡灸頭及胸膈鳩尾,不宜多灸,然皆視病之輕重而增損,不可太泥。故《明堂》禁穴,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所以心中風者亦灸心俞,不可執一論也。點艾以火珠火鏡為最,次以清麻油紙燃點之,亦好。

調養法,凡灸,預卻熱物,服滋腎藥;及灸,選其要穴,不可太多,恐氣血難當。灸氣海煉臍,不可臥灸。素火盛者雖單灸氣海,亦必灸三里瀉火。灸後未發,不宜熱藥;已發,不宜涼藥。常須調護脾胃,俟其自發,不必外用酒蔥熨等法。發時或作寒熱如瘧,亦不可妄服藥餌。落靨後,用竹膜紙貼三五日,次用所宜服藥,以麻油水粉煎膏貼之。膿多者一日一易,膿少者兩日一易,使膿出多而疾除也。務宜撙節飲食,戒生冷、油膩、魚蝦、筍蕨,量食牛肉、小雞。長肉時方可量用鰍鱔、水雞、豬肚、老鴨之類,謹避四氣七情六慾,持以歲月必復。

白話文:

[禁灸穴位]

啞門、風府、天柱和擎竹等穴位,承光、臨泣、頭維平以及絲竹、攢竹、睛明穴,還有素髎、禾髎和迎香等穴位,顴髎、下關和人迎等穴位,天牖、天府和周榮等穴位,淵液、乳中、鳩尾下的穴位,腹哀和臂後的肩貞穴,陽池、中沖和少商穴,魚際和經渠穴,地五、陽關和脊中的穴位,隱白、漏谷和陰陵等穴位,條口、犢鼻和上陰市穴,伏兔、髀關和申脈等穴位,委中、殷門和扶承上的穴位,白環和心俞等穴位。這些穴位只適合針刺,不適合艾灸;反之亦然。《針經》對此特別提醒。一些醫術不精的醫生,會同時使用針刺和艾灸,這對患者來說,如同遭受酷刑。

【明堂尺寸法】

經書上說,頭部有特定的尺寸。從前額髮際線到後腦髮際線的距離爲1尺2寸。如果前後的髮際線不明顯,可以從前額中心到大椎骨的距離,總長爲1尺8寸。

【頭部橫寸】

從眼睛內眼角到外眼角的距離爲1寸。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每個距離爲1寸半,從神庭至頭維總長爲4寸半。

【背部直寸】

大椎骨到尾骶骨共有21個椎骨,總長爲3尺。上7個椎骨,每個椎骨1寸4分1釐;中7個椎骨,每個椎骨1寸6分1釐;第14個椎骨與肚臍平行,總長爲2尺1寸1分4釐;下7個椎骨,每個椎骨1寸2分6釐。在脊椎兩側第二行穴位,每個穴位開4寸;在脊椎兩側第三行穴位,每個穴位開7寸。

【胸部腹部尺寸】

兩乳之間的橫距爲8寸。天突至膻中的垂直距離爲6寸8分。向下1寸6分爲中庭穴。從歧骨到肚臍的垂直距離,總長爲9寸。肚臍到橫骨的垂直距離,總長爲5寸。

【手足背部橫寸】

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的長度爲標準,以稻草中心比兩端橫紋尖爲1寸。

【點穴法】

取穴時,有的穴位需要平直安定,有的則需屈伸才能找到。例如環跳穴,需要一條腿伸直,另一條腿彎曲才能找到。同時,還要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如胖瘦、歪正、寬窄、長短等因素來確定穴位位置,不能過於拘泥。竇師說:取穴必須在五個可能的穴位中選擇一個最準確的穴位。坐灸則應坐着點穴,立灸則應站着點穴,坐立都要保持端正,一旦動了就找不到真正的穴位。艾灸時,應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少量,再逐漸增加。艾炷底部直徑約爲3分,如果小於3分,火氣就無法深入。頭部、面部和四肢的穴位可以稍小一點,小孩的穴位可以像雀屎大小,體質強健、病情嚴重的人可以加倍,老年人和體弱者則應減半。扁鵲的灸法,累計灸至百壯千壯,但《明堂》中大多提到的是針刺6分,灸3壯。頭部和胸部的鳩尾穴,不宜過多灸,但具體灸多少應視病情輕重而定,不能過於僵化。因此,《明堂》中的禁灸穴位,也允許灸1壯至3壯,所以對於心中風的患者,也可以灸心俞穴,不能一概而論。點艾時,使用火珠或火鏡效果最好,其次可以使用清麻油紙點燃。

【調養法】

進行艾灸前,應避免熱性食物,服用滋腎藥物;選擇重要穴位進行艾灸,不要灸太多,以免氣血難以承受。灸氣海和煉臍時,不可躺着進行。對於素火旺盛的人,即使只灸氣海,也必須灸三里穴以瀉火。灸後未發作時,不宜服用熱性藥物;已經發作時,不宜服用涼性藥物。通常需要調理脾胃,等待自然發作,無需外用酒蔥熨等方法。發作時可能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也不可隨意服用藥物。脫痂後,可以用竹膜紙貼敷3-5天,然後根據需要服用藥物,並用麻油、水粉煎膏貼敷。膿液多時,每天更換一次膏藥;膿液少時,每兩天更換一次,以便膿液充分排出,加速疾病恢復。在此期間,應節制飲食,避免生冷、油膩、魚蝦、筍蕨等食物,適量食用牛肉、小雞等。在長肉時,可以適量食用泥鰍、田雞、豬肚、老鴨等食物,謹慎避免四氣七情六慾,持之以恆,一定能夠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