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101)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101)

1. 治病奇穴

膏肓,主陽氣虧弱,諸虛痼冷,夢遺,上氣呃逆,膈噎,狂惑忘誤百病。取穴須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齊胸,以兩手圍其足膝,使胛骨開離,勿令動搖。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點墨記之,即以墨平畫相去六寸許,四肋三間胛骨之裡,肋間空處,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戶,中手指痹,即真穴也。灸至百壯千壯,灸後覺氣壅盛,可灸氣海及足三里,瀉火實下,灸後令人陽盛,當消息以自保養,不可縱欲。

患門,主少年陰陽俱虛,面黃體瘦,飲食無味,咳嗽遺精,潮熱盜汗,心痛,胸背引痛,五勞七傷等症。初病即依法灸之,無有不效。取穴先用蠟繩一條,以病人男左女右腳板,從足大拇趾頭齊量起,向後隨腳板當心貼肉,直上至膝腕大橫紋中截斷。

如婦人足小,難以准量,可取右手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頭齊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無有不效。

次令病人解發,勻分兩邊平身正立,取前繩子,從鼻端齊,引繩向上,循頭縫下腦後,貼肉隨脊骨垂下至繩盡處,以墨點記(此不是穴)。別用稈心令患人合口,將稈心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鉤起稈心中心至鼻端根,如人字樣,齊兩吻截斷,將此稈展直於先點墨處,取中橫量,勿令高下,於稈心兩頭盡處,以墨記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壯,累灸百壯。

初只宜灸此三穴。

崔氏四花,崔氏四花治病同患門,共成六穴,有坎離既濟之象。取穴令病人平身正立,稍縮臂膊,取蠟繩繞項,向前平結喉骨,後大杼骨,俱墨點記。向前雙垂,與鳩尾穴齊即截斷,卻翻繩向後,以繩原點大杼墨放在結喉墨上,結喉墨放大杼骨上,從背脊中雙繩頭貼肉垂下至繩頭盡處,以墨點記(此不是穴)。別取稈心,令病人合口,無得動笑,橫量,齊兩吻截斷,還於背上墨記處折中橫量,兩頭盡處點之(此是灸穴)。又將循脊直量,上下點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壯。累灸百壯,迨瘡愈病未愈,依前法復灸,故云累灸百壯。但當灸脊骨上兩穴,切宜少灸,凡一交可灸三五壯,多灸恐人蜷背。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

經門四花,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脊上二穴,各開兩傍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闊一寸,下四穴相等,俱吊線比之。以離封變作坤封,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但方書又云:虛損癆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虛損未成之際。如弱瘦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論而未果,今見傷寒提綱。

騎竹馬穴,專主癰疸發背,腫毒瘡瘍,瘰癧癘風諸風,一切無名腫毒,灸之疏瀉心火。先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橫紋起,用薄蔑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截斷,卻令病人脫去上下衣裳,以大竹槓一條,跨定,兩人徐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更以兩人扶定,勿令動搖不穩,卻以前量竹蔑,貼定竹槓,豎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蔑盡處,以墨點記(此不是穴)。卻比病人同身寸蔑,二寸平折,放前點墨上,自中橫量兩傍各開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七壯,極效。

白話文:

治病奇穴

膏肓穴:主要治療陽氣虛弱、各種虛弱寒冷症狀、夢遺、氣逆打嗝、膈噎、精神錯亂、健忘等各種疾病。取穴時,要讓病人平坐在床上,彎曲膝蓋與胸部平行,用雙手抱住足膝,使肩胛骨張開,不要讓身體晃動。用手指按壓第四胸椎下緣一分和第五胸椎上緣二分處,用墨點標記。再用墨在肩胛骨內側、第四肋骨和第三肋骨間的空隙處,畫一條距離約六寸的直線。按壓肋骨間的空隙處,用手指側著按摸脊椎旁的肌肉,按壓時,病人會感覺胸部有牽引感,中指發麻,這就是真正的穴位。可以艾灸一百壯甚至一千壯。艾灸後如果感覺氣滯,可以加灸氣海穴和足三里穴,以瀉火向下導引。艾灸後會讓人陽氣旺盛,要注意節制保養,不可縱慾。

患門穴:主要治療青少年陰陽兩虛,面色萎黃、身體消瘦、食欲不佳、咳嗽遺精、潮熱盜汗、心痛、胸背牽引痛、五勞七傷等症狀。初病時就按此法艾灸,沒有不見效的。取穴時,先用蠟繩一條,男性取左腳,女性取右腳,從大拇趾頭開始沿著腳板貼肉向後量,直到膝蓋下方的橫紋中點截斷。

如果婦女腳小,難以準確測量,可以取右手肩髃穴,貼肉測量到中指頭亦可。但不如直接取膏肓穴艾灸,效果也很好;再加灸四花穴,沒有不見效的。

接著讓病人解開頭髮,均勻分開兩邊,身體站直。取之前量好的繩子,從鼻尖向上,沿頭縫到後腦,貼著脊椎向下垂到繩子盡頭,用墨點標記(這個不是穴位)。另外用燈芯草,讓病人閉上嘴巴,將燈芯草按在嘴上,兩端到嘴角,再將燈芯草中間勾起至鼻根,像「人」字形,與兩嘴角處截斷。將燈芯草展直放在之前墨點處,橫量取中,不要高低,在燈芯草兩端盡頭處,用墨點記號,這就是艾灸的穴位。初灸七壯,累計灸到一百壯。

開始時只適合灸這三個穴位。

崔氏四花穴:崔氏四花穴的治療效果與患門穴相同,共六個穴位,有陰陽相濟的含義。取穴時,讓病人身體站直,雙臂稍微彎曲。取蠟繩繞過頸項,前面平結在喉骨處,後面平結在大杼骨處,都用墨點標記。將繩子向前雙垂,與鳩尾穴對齊後截斷。再將繩子翻到背後,使繩子上原標記大杼骨的墨點放在喉骨的墨點上,喉骨的墨點放在大杼骨上。從背脊中間,雙繩頭貼肉垂下至繩頭盡處,用墨點標記(這個不是穴位)。另外取燈芯草,讓病人閉嘴,不要笑,橫量截取兩嘴角之間的長度,再在背上墨點處橫量取中,在兩端盡頭處標記(這是灸穴)。再將繩子沿脊椎上下直線量取,也做標記(這是灸穴)。初灸七壯,累計灸到一百壯,直到瘡癒病未癒,再按此法艾灸,所以說累計灸到一百壯。但脊椎上的兩個穴位,應該少灸,每次灸三到五壯即可,多灸可能會導致背部彎曲。灸這六個穴位,還要加灸足三里穴來瀉火氣。

經門四花穴:與崔氏四花穴相同,但不灸脊椎上的兩個穴位,而是在兩旁各開兩個穴位,共六個穴位。上面的兩個穴位相距一寸,下面的四個穴位相等,用線吊著測量。這象徵著從坎卦變為坤卦,有降心火、生脾土的意義,這都適合陽虛的人。華佗說:風虛、寒冷、發熱,只有虛證不適合艾灸。但醫書又說:虛損、勞瘵,只適合早灸膏肓穴和四花穴,這是虛損還未形成的時候。如果身體虛弱又兼有火氣,艾灸時只適合灸內關穴和足三里穴,以散痰火。早年有陰火傾向的人不適合灸,此說法尚未確定,現在參考傷寒提綱。

騎竹馬穴:專門治療癰疽、發背、腫毒瘡瘍、瘰癧、麻風病、各種無名腫毒,艾灸可以疏瀉心火。先從男性左臂,女性右臂的橫紋開始,用薄竹篾條量到中指盡頭處截斷。然後讓病人脫掉衣服,用一根大竹竿,讓病人跨坐在上面,由兩個人慢慢抬起,腳要離地五寸左右,兩邊再用兩個人扶住,不要讓身體晃動不穩。再用之前測量的竹篾條,貼在竹竿上,豎起從尾骶骨貼著脊椎向上量到竹篾盡頭處,用墨點標記(這個不是穴位)。再用病人同身寸的竹篾條,將兩寸平折,放在之前墨點上,從中間橫量,兩旁各開一寸,這才是灸穴。可灸三七壯,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