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93)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93)

1. 附:雜病穴法

有以虛實言者,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迎隨之概也。

假令心病針手心主俞,是瀉其子也;針手心主井,是補其母也。木盛熱則生風,則瀉南以補北。水盛冷則生氣,則補木以抑水。如肺實肝虛,用針不補其肝而反實其肺,是謂實實虛虛。補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竇太師云: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熱病,必瀉於脾胃之分。針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如心之虛病,必補於肝膽之分。

飛經走氣,亦不外於子午迎隨。

凡言九者,即子陽也;言六者,即午陰也。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言初九數者,即一九也,然亦不止於一九便了。但行至一九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言少陽數者,七七四十九數,亦每次七數略停。老陽數者,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數者,即一六也,然亦不止於一六便了。但行至一六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數。言老陰數者,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少停,共行二次。言少陰數者,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停。或云:子後宜九數補陽,午後宜六數補陰。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此正理也。

但見熱症即瀉,見冷症即補,舍天時以從人之病者,權也,活法也。

經言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將同身寸法比穴,以墨點記;後令患人飲食,端正坐定,或偃臥。緩病必待天氣溫晴,則氣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針。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針。若空心立針,側臥必暈。

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

陽穴以骨側陷處按之痠麻者為真,陰穴按之有動脈應手者為真。

切而散之,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針之穴上下四旁,令氣血散。

爪而下之,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氣血散耳。然後用右手鹽指頂住針尾,以中指大提緊執針腰,以無名指略扶針頭,卻令患人咳嗽十聲,隨咳下針。針入皮內,撒手停針十息,號曰天才。少時再進針刺入肉內,停針十息,號曰地才。此為極處,再停良主,卻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退至人部,審其氣至未。

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用後彈努循捫引之;引之氣猶不至,針如插豆腐者死。凡除寒熱病,宜於天部行氣;經絡病,宜於人部行氣;麻痹疼痛,宜於地部行氣。

彈而努之,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迭。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輕彈向上,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努者,以大指次指捻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補者,入針飛之,令患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瀉者,提針飛之,令患人呼之,不必著力。一法二用,氣自至者,不必用此彈努。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有人以虛實來論述針灸,經書上說,虛症則補其母穴,實症則瀉其子穴,這是迎隨法的總原則。

例如,治療心臟疾病,針刺手心的俞穴是瀉其子穴;針刺手心的井穴是補其母穴。木氣旺盛而產生熱症,就會生風,則瀉南而補北。水氣旺盛而產生寒症,則補木以抑制水。如果肺實肝虛,卻不補肝反而實證肺,這就是所謂的「實實虛虛」,補不足而益有餘,必然會致死。竇太師說:凡是針灸逆向而迎奪氣血,就是瀉其子穴;例如心臟熱病,就必須瀉脾胃經絡的分支。針灸順向而隨順氣血,就是補其母穴;例如心臟虛症,就必須補肝膽經絡的分支。

飛經走氣之法,也脫離不了子午迎隨的原則。

凡是提到「九」這個數字,就是指子時陽氣;提到「六」這個數字,就是指午時陰氣。只是九和六的數目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的方法也隨之改變。提到「初九數」指的是一九,但也不止於一九就結束,而是行至一九稍停,再行一九,再稍停,再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數,或者四九三十六數。提到「少陽數」指的是七七四十九數,每次七數稍停。提到「老陽數」指的是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稍停,共行三次。

提到「初六數」指的是一六,但也不止於一六就結束,而是行至一六稍停,再行一六,再稍停,再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數。提到「老陰數」指的是六六三十六數,每次十八數稍停,共行二次。提到「少陰數」指的是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稍停。也有人說:子時之後宜用九數補陽,午時之後宜用六數補陰。陰天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天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這是正理。

但是,見到熱症就瀉,見到冷症就補,捨棄天時而順從人體疾病的情況,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也是救治生命的辦法。

經書上說,懂得針灸的人,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懂得針灸的人,相信書本上的記載。施針時,先用同身寸法量好穴位,用墨點記下;然後讓病人飲食完畢,端正坐好,或者平躺。慢性病一定要等到天氣溫暖晴朗,氣血才容易運行;急症即使遇到大雷雨,也不敢針灸。晚上除非是急症,也不敢針灸。如果空腹施針,側臥容易暈倒。

必須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的滎俞穴位。

陽穴以骨骼側邊凹陷處按壓有痠麻感為真,陰穴按壓有動脈搏動感為真。

切而散之,切指的是用手爪掐按所針穴位的上下四方,使氣血散開。

爪而下之,爪指的是先用左手大拇指指甲用力掐按穴位,也是為了使氣血散開。然後用右手食指頂住針尾,用中指和大拇指緊緊握住針身,用無名指輕扶針尖,讓病人咳嗽十聲,隨著咳嗽聲下針。針刺入皮膚內,鬆手停針十個呼吸,稱為「天才」。一會兒再進針刺入肌肉內,停針十個呼吸,稱為「地才」。這是針刺的極限,再停住等待良久,然後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將針退至人體穴位部位,觀察氣是否到達。

如果針下感覺沉重緊滿,表示氣血已到達;如果病人感到疼痛,表示是實症,感到酸痛則表示是虛症。如果針下感覺輕浮虛鬆,表示氣血尚未到達,要用彈努法循摸引導;如果引導氣血仍然達不到,針如同插在豆腐裡一樣,就沒有效果。凡是治療寒熱病,宜在天部運行氣血;治療經絡病,宜在人部運行氣血;治療麻痺疼痛,宜在地部運行氣血。

彈而努之,彈指的是補法,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交叉重疊。如果病在上,用大拇指指甲輕彈向上;如果病在下,用食指指甲輕彈向上,使氣血快速運行,氣血就容易到達。努指的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動針體,連續搓動三次,像手在顫抖一樣,稱為「飛」。補法是將針刺入後飛動,讓病人閉氣一口,用力努動。瀉法是提針後飛動,讓病人呼氣,不必用力。如果氣血自然到達,就不用彈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