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80)
內集·卷一 (80)
1. 針灸
古謂醫者必通三世之書:其一《黃帝針灸》,其二《神農本草》,其三《岐伯脈訣》。脈訣察症,本草辨藥,針灸祛疾,非是三者,不足言醫。集本草於後者,均卷帙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一個醫生必須精通三本重要的書籍:第一本是《黃帝針灸》,第二本是《神農本草》,第三本是《岐伯脈訣》。《岐伯脈訣》用來觀察病症,《神農本草》用來辨識藥物,《黃帝針灸》則用來治療疾病。若沒有這三本書的知識,就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醫生。而將《神農本草》的內容整理收集在後面,是因為它們的內容篇幅都相當龐大。
2. 子午八法
針法多端,今以《素》、《難》為主。子者,陽也;午者,陰也。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為流通,故地理南針不離子午,乃陰陽自然之妙用孔。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言子午八法者,子午流注兼奇經八法也。
神針大要有四:
曰穴法,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故謂之奇經。
曰開闔,燕避戊己,蝠伏庚申,物性且然,況人身一小天地乎?故緩病必俟開闔,猶瘟疫必依運氣;急病不拘開闔,猶雜病舍天時而從人之病也。
曰迎隨,迎者,逆也;隨者,順也。逆則為瀉,順則為補。迎隨一差,氣血錯亂,目前或見小效,久後必生異症。諺云:目不針不瞎,腳不針不跏。
曰飛經走氣,今人但知飛經走氣為難,而不知迎隨明,而飛走在其中矣。
穴法子午流注。
流,往也;注,住也。神氣之遊行也。
十二經脈,每經各得五穴,以應五行。
井滎俞經合也。經言所出為井,井,常汲不乏,常注不溢,言其經常如此也。應東方春,萬物之所始。
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應北方冬,萬物之所藏也。夫人身經脈,猶水行地中。井者,若水之源始出也;流之尚微者,謂之滎;水上流下注,而流之不息者,謂之俞;水流過者,謂之經;經過於此,乃入臟腑與眾經會者,謂之合。《素問》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是也。
井主心下痞滿,肝邪治之於井。
滎主身熱,
心邪治之於滎。
俞主體重(四肢)節痛,脾邪治之於俞。
經主喘咳寒熱,肺邪治之於經。
合主逆氣而泄。
腎邪治之於合。
手不過肘,足不過膝,陽干三十六穴,陰乾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其陽干多六穴,乃原穴合谷、腕骨、丘墟、衝陽、京骨、陽池是也。
臟井滎有五,腑井滎有六。經言膽原丘墟,肝原太衝,小腸原腕骨,心原神門,胃原衝陽,脾原太白,大腸原合谷,肺原太淵,膀胱原京骨,腎原太谿,三焦原陽池,胞絡原大陵。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三焦陽氣通行諸經,臍下腎間動氣者,十二經之根本也,故曰原。五臟六腑皆有病者取其原,臟病針俞,腑病針合。井穴肌肉淺薄,多不宜針,故經每言滎俞。
歌曰:手大指內太陰肺,少商為井滎魚際,太淵之穴號俞原,行入經渠(經)尺澤(合)類。鹽指陽明曰大腸,商陽(井)二間(滎)三間(俞)詳,合谷(原)陽谿(經)依穴取,曲池為合正相當。中指厥陰心包絡,中衝(井)掌中勞宮(滎)索,大陵為俞本是原,間使(經)從容求曲澤。
(合)無名指外是三焦,關衝(井)尋至液門(滎)頭,俞原中渚陽池取,經合支溝天井求。手小指內少陰心,少衝少府井滎尋,神門俞穴為原穴,靈道(經)仍須少海(合)真。手小指外屬小腸,少澤(井)流於前谷(滎)內,後谿腕骨是俞原,陽谷為經合小海。足大指內太陰脾,井滎隱白大者推,太白俞原商丘(經)穴,陰陵泉合要須知。
白話文:
針灸的方法有很多種,現在主要以《素問》、《難經》的理論為基礎。所謂「子」,代表陽;「午」,代表陰。不直接說陰陽,而說子午,是為了顯示人體的任脈和督脈,與天地間的子午方向相互流通。就像地理上的指南針總是對準子午方向一樣,這是陰陽自然運行的奧妙。所謂「八法」,指的是奇經八脈上的重要穴位,這些穴位是十二經脈的交會之處。說「子午八法」,是指結合了子午流注和奇經八脈的取穴方法。
針灸的精要可以歸納為四點:
第一是穴位。人體全身有三百六十個穴位,都歸屬於手足上的六十六個穴位。這六十六個穴位又可以歸納為八個穴位,這八個穴位就是奇經上的穴位。
第二是開闔。就像燕子避開戊己日,蝙蝠躲在庚申日一樣,這是萬物的自然規律,何況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所以,慢性疾病需要等待開闔的時間來治療,就像瘟疫的流行要依據運氣一樣;急性疾病則不需要拘泥於開闔時間,就像雜病不用依照天時,而是依照人的病情來治療一樣。
第三是迎隨。所謂「迎」,是逆著氣的走向;「隨」,是順著氣的走向。逆著氣走就是瀉法,順著氣走就是補法。迎隨如果出錯,就會導致氣血錯亂。剛開始可能會有小效果,但時間久了必然會產生其他的病症。俗話說:「眼睛不針刺不會瞎,腳不針刺不會瘸」。
第四是飛經走氣。現在的人只知道飛經走氣很難,卻不知道如果明白迎隨的道理,飛經走氣自然就在其中了。
穴法方面,要了解子午流注的道理。「流」,是往的意思;「注」,是停的意思。指的是神氣的運行。
十二經脈,每條經脈各有五個穴位,來對應五行的概念。
分別是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黃帝內經》說,所出的地方是井穴,就像井水,經常汲取也不會枯竭,經常注入也不會溢出,說明它經常是這個樣子。井穴對應東方,是萬物起始的地方。
所流過的地方是滎穴,所停駐的地方是俞穴,所經過的地方是經穴,所匯入的地方是合穴。
合穴對應北方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地方。人體的經脈,就像地下的水流。井穴,就像水源剛開始流出的地方;水流還很微小的時候,就叫做滎穴;水從上往下流動,不會停止,就叫做俞穴;水流經過的地方,就叫做經穴;水流經過這裡,進入臟腑,與其他經脈匯合,就叫做合穴。《素問》說,六經像河流,腸胃像大海,就是這個意思。
井穴主要治療心下痞滿,肝邪可以使用井穴治療。
滎穴主要治療發熱,心邪可以使用滎穴治療。
俞穴主要治療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疼痛,脾邪可以使用俞穴治療。
經穴主要治療喘咳、寒熱,肺邪可以使用經穴治療。
合穴主要治療氣逆而泄,腎邪可以使用合穴治療。
手部穴位不超過手肘,足部穴位不超過膝蓋。陽經共有三十六個穴位,陰經共有三十個穴位,加起來共六十六個穴位。其中陽經比陰經多六個穴位,分別是原穴合谷、腕骨、丘墟、衝陽、京骨、陽池。
臟腑的井滎穴,臟有五個,腑有六個。經書說,膽的原穴是丘墟,肝的原穴是太衝,小腸的原穴是腕骨,心的原穴是神門,胃的原穴是衝陽,脾的原穴是太白,大腸的原穴是合谷,肺的原穴是太淵,膀胱的原穴是京骨,腎的原穴是太谿,三焦的原穴是陽池,心包絡的原穴是大陵。十二經脈都把俞穴當作原穴的原因,是因為三焦的陽氣通行於各經,而臍下腎間的動氣,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說它是原。五臟六腑有病的時候,要取它的原穴,臟病針俞穴,腑病針合穴。井穴所在的肌肉比較薄弱,一般不適合針刺,所以經書常常提到滎穴和俞穴。
歌訣說:手的大拇指內側是太陰肺經,少商是井穴,魚際是滎穴,太淵穴是俞穴和原穴,經渠是經穴,尺澤是合穴。食指陽明經是大腸經,商陽是井穴,二間是滎穴,三間是俞穴,合谷是原穴,陽谿是經穴,曲池是合穴。中指是厥陰心包經,中衝是井穴,勞宮是滎穴,大陵是俞穴和原穴,間使是經穴,曲澤是合穴。無名指外側是三焦經,關衝是井穴,液門是滎穴,中渚和陽池是俞穴和原穴,支溝是經穴,天井是合穴。手小指內側是少陰心經,少衝是井穴,少府是滎穴,神門是俞穴和原穴,靈道是經穴,少海是合穴。手小指外側是小腸經,少澤是井穴,前谷是滎穴,後谿和腕骨是俞穴和原穴,陽谷是經穴,小海是合穴。腳大拇指內側是太陰脾經,隱白是井穴,大都是滎穴,太白是俞穴和原穴,商丘是經穴,陰陵泉是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