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79)
內集·卷一 (79)
1. 形色脈相應總訣
形健脈病人不久,形病脈健亦將危。
假如健人診得浮緊而澀,似傷寒太陽經病脈,其人雖未頭痛發熱惡寒,此則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謂之行屍。又如十五動一止一年殂,其人雖未病,期應一年,病即死也。病人脈健者,假如形容羸瘦,精神枯槁,盜汗不食,滑泄不止者,勞損之症,而脈反見洪健者亦死。
色脈相生病自已,色脈相勝不須醫。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蓋四時之色,仍以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例看假令色紅心病,熱痰火癲狂斑疹等症,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青肝病,脅痛乾嘔便血等症,其脈當弦而急。
色黃脾病,濕熱、腫脹傷食、嘔泄、關格等症,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肺病,氣喘、痰飲、痿悴、咳嗽等症,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腎病,腰腳疝瘕、淋濁、漏精等症,其脈當沉濡而滑。其間多動則為虛為火,靜則為寒為實,皆當與脈而言之也。又五色應五臟,間有綠色,乃任督陰陽會也。
肥人沉結瘦長浮,矮促長疏盡莫違。
肥人肉厚,脈宜沉結;瘦人肉薄,脈宜浮長。人形矮則脈宜短促,人形長則脈宜疏長。相違相反而又不和者皆死。非但形體相應,雖皮膚滑澀寬緊,亦宜與脈相應在。經言: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是也。
白話文:
[形體、面色與脈象相互應驗總決]
如果身體看似健康但脈象顯示病態,這種情況下,病情通常不會拖延太久。相反地,就算外表看起來病怏怏的,若脈象強健,也同樣是危急的信號。
比如說,一個外表健康的人,若診斷出的脈象呈現浮緊且澀,這類脈象常見於傷風感冒初期,即使此人尚未出現頭痛、發燒或畏寒等症狀,不久後也可能會生病,甚至病重死亡,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行屍」。再舉個例子,若一個人的脈象每十五次跳動後就停頓一次,預示著一年內他可能就會離世,即使當下他並無任何疾病。反之,若是病人脈象強健,例如他身體消瘦、精神萎靡、盜汗、食慾不振、持續拉肚子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勞損病症,然而脈象卻呈現強健,這種情況也是危險的徵兆。
面色與脈象相生相剋,可以判斷疾病是否能自愈或需要治療。
古籍記載,若觀察到某人的面色,但脈象卻與面色所對應的臟腑狀態相違背,反而呈現剋制面色所代表臟腑的脈象,此人很可能會死亡。相反地,若脈象與面色相生,疾病往往可以自愈。
四季的面色變化,通常來說,前一季的面色表示實證,下一季的面色則表示虛證。舉例來說,紅色代表心臟問題,像是心火旺盛、痰熱、精神失常、斑疹等,脈象應該是浮大而散;青色代表肝臟問題,如脅痛、乾嘔、便血等,脈象應該是弦且急;黃色代表脾臟問題,如濕熱、水腫、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小便不通等,脈象應該是緩而大;白色代表肺部問題,如氣喘、咳嗽、疲倦等,脈象應該是浮澀且短;黑色代表腎臟問題,如腰腳疼痛、疝氣、尿頻、精液流失等,脈象應該是沉濡且滑。此外,脈象的頻繁跳動通常表示虛證或火旺,平穩則表示寒證或實證,這些都需結合脈象進行判斷。另外,五色對應五臟,偶爾會出現綠色,這與任督二脈的陰陽調和有關。
肥胖者脈象應呈現沉結,瘦長者脈象應呈現浮長,矮胖者脈象應呈現短促,高瘦者脈象應呈現長疏。若這些特徵與實際脈象不符,且整體狀況不協調,都是病情危急的表現。不僅身體外型要與脈象相符,皮膚的光滑度、粗澆度、鬆緊度等也應與脈象相吻合。根據古籍記載,脈搏頻率快,皮膚的彈性也快;脈搏緊張,皮膚也緊張;脈搏緩慢,皮膚也緩慢;脈搏澀滯,皮膚也粗糙;脈搏滑順,皮膚也滑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