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78)
內集·卷一 (78)
1. 成童脈法
童丱脈全,浮沉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澀,虛實遲駃,各依大人,以審證治。
小兒一歲六歲曰嬰孩,察三關脈。七歲八歲曰齔,九歲十歲曰髫,始可一指探三部脈,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十一十四歲曰童丱,而以一息五六至為常。浮數乳癇驚悸,虛濡慢驚瘛瘲,緊實者風癇,沉弦者食積,伏結者傷食,軟細者蟲疳。浮沉遲數,與大人一同。仍忌促結代散,詳五卷小兒。
白話文:
【成童脈法】
在診斷兒童的脈象時,應先分辨脈象的浮與沉,浮主表證,沉主裏證,這樣就可以掌握病因所在。脈象的大小、滑澀、虛實、遲數等特徵,與成人相似,但需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來判斷病情和治療。
兒童從一歲到六歲稱為嬰孩,診脈時主要觀察三關脈。到了七歲到八歲,稱為齔,九歲到十歲稱為髫,此時可以使用一根手指探查寸、關、尺三部脈,若一息之間脈搏跳動七八次,表示身體無恙。到了十一歲到十四歲,稱為童丱,正常脈搏應該是一息間跳動五六次。脈象浮數可能有乳癇、驚悸;脈象虛弱濡滑可能是慢驚、瘛瘲;緊實的脈象可能代表風癇;沉弦的脈象可能是食積;脈象伏結可能表示傷食;軟細的脈象可能有蟲疳。對於脈象的浮沉、遲數,與成人的診斷原則相同。然而,仍需注意避免出現促結、代散等異常脈象,詳細的兒童脈診法請參閱五卷的小兒診療章節。
2. 癰疽脈法
癰疽脈數,浮陽沉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病進,將有膿淫,滑實緊促,內消可禁。宜托裡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後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脈浮數帶弦,當發熱而反惡寒,或胸煩不知痛處,或知痛處,皆發癰瘡,急宜灸或針。浮數發熱而痛者,屬陽易治;不數沉微不痛者,屬陰難治。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不浮不沉則為在經。諸瘡洪數者,里亦有膿結也。未潰脈滑實數促者,可以下之;將潰已潰,脈虛濡弱遲澀芤微者,宜補益托裡。
長緩易治者,胃氣盛也;短散結代者,元氣虛也。大抵未潰宜見諸陽脈,已潰宜見諸陰脈,庶病症相宜。抑論緊則氣血滯澀,故緊多則痛。芤主亡血,潰後得之則吉。促脈未潰為熱蓄里,已潰則氣衰也。
白話文:
【癰疽脈診法】
如果患了癰疽,脈象會呈現數脈,浮脈代表病情在表,是屬於陽性;沉脈代表病情在裡,是屬於陰性。若出現浮數脈,但患者並無發熱,反而畏寒,這表示病情嚴重,若已知道疼痛的位置,應立即進行灸療或針刺治療。
若脈象呈現洪大且數,這表示病情正在惡化,可能有膿液生成。若脈象呈現滑實緊促,表示內部病竈可以被控制。若脈象虛弱、濡軟、遲緩,或芤、澀、微弱,適合使用託裡法,特別是在潰瘍後期更適用。
若脈象長且緩慢,病情較容易治療;若脈象短且散亂,則病情較危險。若脈象呈現結、促、代等現象,病情很可能無法挽回。
若脈象浮數且帶有弦象,本應發熱卻反而畏寒,或是胸部煩悶,找不到疼痛點,或是能找到疼痛點,都可能是癰瘡的徵兆,應立即進行灸療或針刺治療。若脈象浮數且發熱伴隨疼痛,病情屬陽性,較易治療;若脈象不數且沉微,沒有疼痛感,病情屬陰性,較難治療。
浮脈代表病情在表,沉脈代表病情在裡,若既非浮脈也非沉脈,則表示病情在經絡上。若脈象洪大且數,表示內部可能有膿塊形成。若尚未潰爛時脈象滑實且數促,可以進行瀉下治療;若即將潰爛或已經潰爛,脈象虛弱、濡軟、遲緩、澀、芤、微弱,應進行補益和託裡治療。
若脈象長且緩慢,病情較易治療,因為這表示胃氣旺盛;若脈象短且散亂,病情較危險,因為這表示元氣虛弱。大體而言,未潰爛前應出現各種陽性脈象,已潰爛後應出現各種陰性脈象,這樣病情與症狀才能相對應。緊脈表示氣血滯澀,緊脈越多,疼痛越嚴重。芤脈表示失血,若在潰瘍後期出現,則是好現象。促脈在未潰爛前表示體內有熱氣積聚,已潰爛後則表示氣力衰退。
3. 死脈總訣
萬機四脈既包含,生死何嘗另有玄?浮散沉無遲一點,數來無數病難痊。
解索、魚翔、釜沸,浮散也;蝦游,沉無也;屋漏,遲一點也;雀啄、彈石,數無數也。
雀啄連來三五啄,雀啄脈在筋肉間,如雀之啄食,連連輳指,忽然頃絕,良久復來。
屋漏半日一滴落。
屋漏脈在筋肉間,如殘溜之下,良久一滴,濺起無力。雀啄、屋漏皆脾胃衰絕之脈,心肺絕也。
彈石硬來尋即散,彈石脈在筋肉間,舉按劈劈然,肺絕也。
搭指散亂真解索。
解索脈如解亂繩之狀,指下散散無復次第,五臟絕也。
魚翔似有又似無,魚翔脈在皮膚,其本不動,而末強搖,如魚之在水中,身尾帖然,而尾獨悠揚之狀,腎絕也。
蝦游靜中跳一躍。
蝦游脈在皮膚,始則苒苒不動,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爾復來,脾胃絕也。
更有釜沸湧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
釜沸脈在皮肉,有出無入,湧湧如羹上之肥,皆死脈也,若用藥餌克伐暴見者,急宜參耆歸附救之,多有復生者。此數種脈,亦可總看得之。
一般鬼賊脈堪推,容勝主脫死尤促。春得秋脈肺克肝,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脈亦如然,還於壬癸為期耳;嚴冬診得四季脈,戊己辰戌還是厄;秋得夏脈亦同前,為緣丙丁相刑剋;季月夏季得春脈,克在甲乙(寅卯)病應極。
臟氣喜所生,而畏所克。如肝得肺脈,死於秋,庚日篤,辛日死,時則申酉也;心得腎脈,死於冬,壬日篤,癸日死,時則亥子也;腎得脾脈,死於四季,戊日篤,己日死,時則辰戌丑未也;肺得心脈,死於夏,丙日篤,丁日死,時則巳午也;脾得肝脈,死於春,甲日篤,乙日死,時則寅卯也。
春得冬脈只是虛,急宜補腎忌泄疏。若得夏脈緣心實,還應瀉子自無虞;夏秋冬脈皆如是,在前為實後為虛。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
抑論訣云: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須各推。假令春得肺脈為兒,得心脈乃是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四時休旺之理,五行生剋之義。但既以春得四季脈為不治自愈,又云春得脾而莫療者,何耶?蓋春脈肝弦帶緩者,為微邪無病。若肝弦全無,獨見緩脈者,則土盛生金,反來剋木,故曰:得妻不同一治。
夏秋冬脈仿此。
六脈若失更無憑,可診三脈於其足,太衝太谿衝陽穴,有無生死決之速。
太衝穴肝脈,在兩足大指行間上二寸動脈中。太谿穴命門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凡諸病必診太衝、太谿,應手動者生,止而不動者死。若傷寒必診衝陽穴,在足跗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乃足陽明胃經,動則為有胃氣,止則為無胃氣。是三脈雖不比手之六脈可通十二經,然手脈既失,亦可診以決斷死生。古人設此者,正欲冀其萬一耳。
白話文:
[死脈總結]
萬般脈象四類涵蓋,生死之別豈有玄奧?浮散、沉無、遲緩、疾速,病情難癒常由此現。
解索、魚翔、釜沸,屬浮散類;蝦遊,屬沉無類;屋漏,為遲緩類;雀啄、彈石,則為疾速類。
雀啄脈象,如鳥啄食,連綿三五次,忽斷絕再現,出現在筋肉間。
屋漏脈象,如水滴滴落,久久一滴,力道微弱,亦在筋肉間。雀啄、屋漏脈象,皆反映脾胃衰竭,心肺功能亦絕。
彈石脈象,質地堅硬,按之即散,出現於筋肉間,為肺功能絕跡。
解索脈象,如解亂繩,脈搏散亂無序,反映五臟衰竭。
魚翔脈象,看似若有若無,位於皮膚層,基部不動,末端晃動,如水中魚尾獨擺,反映腎臟衰竭。
蝦遊脈象,靜態中突跳,始則不動,突然移位,久後再現,位於皮膚層,反映脾胃衰竭。
釜沸脈象,如湯滾沸,有出無入,位於皮肉層,皆為死亡之兆,即使服藥亦難挽留。
鬼賊脈象,反映臟腑功能衰竭,預示死期逼近。春見秋脈,肺克肝,死於秋季;夏見冬脈,死於冬季;冬見四季脈,厄運當頭;秋見夏脈,因心火克金;季月夏季見春脈,病情極重。
臟腑喜其所生,懼其所克。如肝見肺脈,死於秋季;心見腎脈,死於冬季;腎見脾脈,死於四季;肺見心脈,死於夏季;脾見肝脈,死於春季。
春見冬脈,為虛弱,宜補腎,忌過度疏泄。若見夏脈,因心臟充盈,應瀉子臟,無需過慮;夏、秋、冬見春脈,病情自行消除。
結論提到:雖同為妻,治療方式未必相同,生死預測各異。例如春見肺脈,為子臟;見心脈,為肝臟;腎為母臟,脾為妻臟。春見脾脈,病情難治;冬見心脈,難以治癒;夏見肺脈,病情難愈;秋見肝脈,病情無疑。此為四季休旺原理,五行生剋之義。
六脈消失,診斷依據消失,此時可診斷腳部三脈:太衝、太谿、衝陽,以判斷生死。
太衝穴,肝脈,位於雙腳大拇指行間上方二寸動脈中。太谿穴,命門脈,位於腳踝後方跟骨上動脈陷凹處。所有疾病,必診太衝、太谿,脈動者生,不動者死。若為風寒,必診衝陽穴,位於腳背內庭上方五寸骨間動脈,為足陽明胃經,脈動代表有胃氣,不動則無胃氣。此三脈雖不及手部六脈通達十二經絡,但當手脈消失,可用來判斷生死,為古人的萬一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