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69)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69)

1. 傷寒脈法

大浮數滑動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陰陽交互最玄微,浮中沉法卻明白。

陰陽脈皆五者,脈從五行生也。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者生,邪自里之表,欲汗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陽病見陰脈者死,邪自表達里,正氣虧陷,如譫語脈沉是也。《活人書》謂雜病與傷寒脈不同,其實同也,況傷寒中亦有雜病,雜病中亦有傷寒。

傷寒雜病脈之陰陽一而已矣。自《百證歌》舉其概,丹溪發其微,然後知脈當從仲景與叔和《脈經》,不當泥高陽生之《脈訣》也。

浮脈察表之實虛,傷寒先辨人迎,及傳而變,次別諸經。

尺寸俱浮太陽表;浮而緊澀是傷寒,浮而數者熱不小;

脈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脈遲者,不可汗。

浮而緩者是傷風,宜解肌,不可汗。

浮大有力熱易曉;浮而長大(太陽)合陽明,浮而弦大少陽了。

中切陽明少陽經,尺寸俱長陽明病;浮長有力兼太陽,無汗,宜發汗。

長大有力為熱甚;

當解肌。

長數有力熱可平,長滑實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陽,凡弦脈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遲弦小弦微虛,內寒宜溫。

弦大弦長滑熱盛。

熱甚宜解。

沉脈察裡虛與實,尺寸沉細屬太陰;沉微少陰微緩厥(陰),沉遲無力陰氣深;

脈沉微、沉細、沉遲、沉伏無力,為無神,為陰盛而陽微,急宜生脈回陽。

沉疾有力為熱實,養陰退陽邪不侵。

脈沉疾、沉滑、沉實有力,為有神,為熱實,為陽盛陰微,急宜養陰以退陽也。大抵沉診之法,最為緊關之要,以決陰陽冷熱用藥,生死在於毫髮之間,不可不仔細察之。凡脈中有力為有神可治,無力為無神難治。抑論傷寒脈非一端,陰陽俱緊澀,傷寒也;若前傷寒,鬱熱未淨,重感於寒,則變為溫瘧。

陽浮陰弱,傷風也;若前傷風,蘊熱未已,重感風,則變為風溫。陽濡陰急,當夏先傷濕而後傷暑,乃濕溫脈也。陽浮陰濡,當春先傷溫氣而後感風,乃風溫脈也。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溫毒脈也。當春夏感熱而又遇濕熱,兩熱相合,故溫毒發斑。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濕溫脈也。

長夏先傷濕而後傷暑,陰陽俱盛,溫瘧脈也。先傷風寒,餘熱未淨,重感於寒所致。若脈陰陽皆沉,而證似太陽者,乃冬時天暖,溫氣所犯。或同病異名,或同脈異經,病皆起於中宮濕土,與傷寒相似,不可不辨。

白話文:

大浮數滑動的脈象代表陽脈,當陰病出現陽脈是康復的跡象,表示邪氣正從體內轉移到體表,預示即將出汗而病癒。例如,厥陰中風,如果脈象微弱但浮起,表示病情有望好轉,若脈不浮則病況尚未改善。然而,若陽病出現陰脈,即脈象沉澀弦微弱,這通常意味著邪氣已深入體內,正氣衰弱,病情可能轉危,如譫語且脈象沉就是一例。《活人書》認為雜病與傷寒的脈象有所不同,但實際上兩者有相通之處,因為傷寒中也可能夾雜其他疾病,同樣地,雜病中也可能夾帶傷寒的症狀。

傷寒與雜病的脈象分析,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陰陽理論。自《百證歌》總結出基本原則,丹溪先生進一步闡述其細微差異,自此之後,我們才明白脈象應遵循張仲景與王叔和的脈經理論,而不應固守高陽生的《脈訣》。

浮脈用來判斷表證的虛實,治療傷寒首先需辨識人迎脈,隨著病情變化,再分別各經絡的狀況。

太陽表證的特徵是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呈現浮動;若脈象浮而緊澀,表明有傷寒;脈象浮而數,表示有熱象。若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浮動且有力,可採用發汗療法;若脈象遲緩,則不宜發汗。

浮而緩的脈象提示風邪,宜用解肌法,但不可強制發汗。

浮大有力的脈象,熱象明顯;浮而長大的脈象,涉及太陽和陽明二經;浮而弦大的脈象,與少陽經相關。

陽明和少陽經的脈象,在寸口和尺部都顯現長大;浮長有力的脈象,同時涉及太陽,且無汗,適合發汗。

長大有力的脈象,顯示熱象嚴重,應採用解肌法。

長數有力的脈象,熱象可平息;長滑實大的脈象,宜使用通利法。

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呈現弦象,與少陽經相關,所有弦脈只適合和解法。

浮弦脈象,表示表證存在,發汗療法適用;弦遲、弦小、弦微的脈象,提示內寒,宜用溫補法。

弦大、弦長、滑象,顯示熱象旺盛,應採取解熱措施。

沉脈用來判斷裡證的虛實,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沉細,屬於太陰經;沉微的脈象,提示少陰經,微緩的脈象,提示厥陰經;沉遲無力的脈象,顯示陰氣深重。

脈象沉微、沉細、沉遲、沉伏無力,顯示無神,陰盛陽微,應緊急採用生脈回陽法。

沉疾有力的脈象,顯示熱實,應養陰退陽,防止邪氣侵襲。

脈象沉疾、沉滑、沉實有力,顯示有神,熱實,陽盛陰微,應緊急養陰以退陽。

總體而言,沉脈的診斷方法至關重要,用以決定陰陽冷熱的治療方向,生死往往就在毫釐之間,因此不可不仔細辨認。脈象有力表示有神,病情可治;脈象無力表示無神,病情較難治療。

傷寒的脈象變化多端,若陰陽脈象都緊澀,是典型的傷寒;若先前已有傷寒,體內熱氣未完全消散,再次感受寒邪,可能演變成溫熱或瘧疾。

陽脈浮動,陰脈弱,是風邪的表現;若先前已有風邪,體內熱氣未散,再次感受風邪,可能轉為風溫。

陽脈柔弱,陰脈急促,夏季先受濕氣,後受暑氣影響,是濕溫的脈象。

陽脈浮動,陰脈柔弱,春季先受溫氣,後受風邪影響,是風溫的脈象。

陽脈洪大,陰脈實大,是溫毒的脈象,夏季受熱氣影響,又遭遇濕熱,兩種熱氣交織,導致溫毒發斑。

陽脈柔弱,陰脈弦緊,是濕溫的脈象。

長夏先受濕氣,後受暑氣影響,陰陽脈象都旺盛,是溫熱或瘧疾的脈象。先受風寒,體內餘熱未消,再次感受寒邪所致。

若陰陽脈象都沉,但病症類似太陽經的症狀,可能是冬季溫暖,感受溫熱邪氣所致。有些疾病可能名稱不同,但脈象相同,或脈象相同但經絡不同,這些疾病的起源都與中宮濕土有關,與傷寒類似,不可不加以分辨。

2. 雜病脈法

以所集雜病為次,《脈訣舉要》為主,兼採《正傳》、《權輿》權度補之,附溫暑內傷。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若風廢癱瘓,脾緩者不治。《捷徑》云:風疾脾緩空費力,癆疾心數命難存。

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陽緊,寒在上焦作吐;陰緊,寒在下焦自利;陰陽俱緊,上下皆受寒也,法當無汗,反自汗者,亡陽不治。

傷風之脈,陽浮陰弱,邪在六經,或弦而數。

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邪在六經者俱弦。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洪芤遲,體狀無餘。

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不見,微弱隱狀,皆虛類也。

暑熱病劇,陰陽盛極,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汗後躁大,死期可刻。

得汗後,脈躁大者固死;入里七八日來,脈不躁數而澀小者,亦死。

溫脈無名,隨見諸經,未汗宜強,虛緩傷生。

溫脈隨各臟腑所見而治。未汗脈強急者生,虛緩者死;已汗表證不退,脈強急者死,或入里腹痛甚、下利者死。

溫脈濡緩,或兼澀小,入里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浮緩在表,沉緩在裡,或弦緩,或浮緩,風濕相搏也。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是為燥證。

澀主燥,風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虛。

虛火數浮,實火沉大,隨其所見,細數為害。

脈浮洪數無力為虛火,脈沉實大有力為實火。如洪數見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火。

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內傷飲食,滑疾浮沉;內傷勞食,數大澀浸。右關緩緊,寒濕相尋;右關數緩,濕熱兼臨;數又微代,傷食感淫。

心脈變見於氣口,肝木亦挾心火之勢而來迫肺金,故大如急數,為無力不禁耳。內傷輕者,右關沉滑;內傷重者,氣口浮滑。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者,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續,此飲食失節,勞役過甚,大虛之脈也。右關脾脈數中顯緩,且倍於各臟,此勞役輕,而傷飲食濕熱重也。

數多燥熱,緩多濕熱。若脾脈大數,時微緩一代者,飲食不節,寒溫失所也。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尺脈澀堅,血實氣虛;尺脈細微,氣血俱虛;脈細代者氣衰;絕者,氣欲絕;伏澀難治,幾於欲絕也。

諸證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浮面白色薄者,裡虛亡血。脈夾輕輕、尺中獨浮、目睛暈黃者為衄血。或沉弦而虛、面白短氣、目瞑、小腹滿者,因勞衄血。太陽脈大而浮者,衄吐血。如懸鉤搏手,或沉弦者,衄血。肺脈弦急者,咳而唾血。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腸澼下膿血。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脈極虛芤遲為亡血失精。

白話文:

雜病脈法

我將收集到的各種雜病,按照《脈訣舉要》的內容為主,同時參考《正傳》、《權輿》等書籍,進行補充和權衡,並附加溫病、暑病和內傷的相關內容。

中風的脈象通常是浮脈,同時帶有滑脈,這表示體內有痰氣;如果脈象是沉滑,就不能當作風邪來治療;如果脈象時浮時沉,而且微弱虛細,應該先扶正氣、治療痰,不要輕易疏散風邪。脈象浮而遲緩是好的現象,如果脈象急促而快則預後不良。

如果是因風邪導致的癱瘓,如果患者脾氣虛弱,通常難以治癒。《捷徑》中說:「風病如果脾氣虛弱,治療就會白費力氣,勞病如果心脈急數,則性命難保。」

中寒的脈象通常是緊澀的,表示陰陽都處於亢盛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應該沒有汗,如果有汗就會傷及性命。

陽脈如果呈緊脈,表示寒邪在上方,會導致嘔吐;陰脈如果呈緊脈,表示寒邪在下方,會導致腹瀉;如果陰陽兩脈都呈緊脈,表示上下都受到寒邪的侵襲,這種情況下應該沒有汗,如果反而出汗,表示陽氣衰亡,難以治癒。

傷風的脈象,陽脈浮而陰脈虛弱,表示邪氣在六經,脈象可能呈弦而數。

陽脈浮,表示風邪侵入衛氣;陰脈弱,表示營氣虛弱。邪氣在六經則脈象都會呈弦脈。

暑邪傷氣,所以脈象虛弱,可能出現弦、洪、芤、遲等脈象,身體看起來沒有什麼異常。

脈象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藏不明顯,這些微弱隱藏的脈象都屬於虛證。

暑熱病勢嚴重時,陰陽都極度亢盛,脈象浮取時呈現滑脈,沉取時呈現散澀,如果出汗後出現躁動,表示死期將近。

如果出汗後脈象變得躁動而洪大,通常會死亡;如果病邪深入體內七八天後,脈象沒有變得躁動而快,反而澀而細小,也表示死亡。

溫病的脈象沒有固定的名稱,會隨著各個經絡的病變而表現出來,如果還沒出汗,脈象應該強勁有力,如果脈象虛緩,則會危及生命。

溫病的脈象要根據在各個臟腑所見到的脈象來治療。如果還沒出汗,脈象強勁有力表示病情可治,如果脈象虛緩則表示病情危險;如果已經出汗,但表證沒有消退,脈象仍然強勁有力,則表示病情危險,或者病邪深入體內,導致腹痛劇烈、腹瀉,也表示病情危險。

溫病的脈象呈現濡緩,或者同時帶有澀小的脈象,如果脈象沉緩,表示病邪入裡,如果脈象浮緩,表示病邪在表,如果脈象緩而弦,表示風濕相互交織。

浮緩的脈象表示病邪在表,沉緩的脈象表示病邪在裡,或者呈現弦緩、浮緩的脈象,表示風濕相互搏擊。

脈象緊而澀,或者浮而弦,或者芤而虛,都屬於燥證。

澀脈主要表示燥邪,風燥兼有浮弦的脈象,血燥則兼有芤虛的脈象。

虛火的脈象是數而浮,實火的脈象是沉而大,要根據所見到的脈象進行辨別,細數的脈象對身體有害。

脈象浮洪數而無力,表示虛火;脈象沉實大而有力,表示實火。比如洪數脈出現在左寸,表示心火;出現在右寸,表示肺火;出現在左關,表示肝火;出現在右關,表示脾火;出現在兩尺,表示腎經命門火。

內傷勞累會使脈象豁大而無力,如果損傷胃氣,脈象會隱伏而難以察覺。內傷飲食會使脈象滑疾而浮沉不定;內傷勞損和飲食不當,會使脈象數大而澀滯。右關脈象緩緊,表示體內有寒濕;右關脈象數緩,表示體內有濕熱;如果脈象數而又時有間歇,表示因飲食不當導致的病邪侵襲。

心脈的變化會表現在氣口脈上,肝木也會挾持心火的勢頭來迫害肺金,所以脈象會大而急數,但無力而軟弱。內傷較輕時,右關脈會沉滑;內傷較重時,氣口脈會浮滑。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而有間歇,且脈象澀滯,澀滯表示肺的本脈,間歇表示元氣不相接續,這是飲食失節、勞累過度導致的虛脈。右關脾脈數中顯緩,且比其他臟腑的脈象更明顯,這表示勞累較輕,而因飲食濕熱損傷較重。

脈象數多表示體內有燥熱,脈象緩多表示體內有濕熱。如果脾脈大而數,時而微緩並有間歇,表示飲食不節制,寒溫失調。

按到沉脈,就知道是氣的問題,脈象沉到極點就會伏藏,澀弱的脈象難以治療,如果脈象沉滑,表示有氣且兼有痰飲。

滑脈多表示血多氣少,澀脈多表示血少氣多。尺脈澀而堅硬,表示血實氣虛;尺脈細微,表示氣血俱虛;脈象細而有間歇,表示氣衰;脈象絕,表示氣將要斷絕;脈象伏而澀,難以治療,表示病情危急。

各種失血的病症都會出現芤脈,要根據脈象出現的位置來判斷出血的部位。一般來說,失血的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如果出現浮大的脈象,表示病情難以治療。

脈象呈現澀、濡、弱的脈象表示亡血。如果脈象浮、面色蒼白且薄,表示體內虛弱導致失血。如果脈象輕輕觸摸、尺中獨浮、眼珠發黃,表示鼻衄。如果脈象沉弦而虛,面色蒼白、氣短、眼睛昏花、小腹脹滿,表示因勞累導致的鼻衄。太陽脈大而浮,表示鼻衄或嘔血。如果脈象像懸鉤一樣搏動,或者沉弦,表示鼻衄。肺脈弦急,表示咳嗽而咯血。脈象浮弱按之即絕,表示下血。如果患者煩躁咳嗽,一定會嘔血,或者患有腸道疾病而排出膿血。脈象弦而絕,表示死亡,脈象滑大,表示可治癒。身體發熱且血溫,表示死亡。脈象極虛、芤遲,表示亡血失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