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66)
內集·卷一 (66)
1. 總看三部脈法
大衍以五十數為極至,三部平均,滿五十數而一止,或不止者無病。若覺腎脈忽沉,就腎部數起,不滿五十動而止者,一臟無氣。呼出心與肺,一動肺,一動心;吸入腎與肝,一動肝,一動腎;呼吸之間,一動脾。今吸不能至肝至腎而還,復動肺脈,則四十動後一止者,是腎先絕,肝臟代至,期四年春草生時死。就肝部數起,三十動一止者,肝腎兩臟無氣,心臟代至,期三年穀雨時死。
就心部數起,二十動一止者,腎肝心三臟無氣,脾臟代至,期二年桑柘赤時死。就脾部數起,十五動一止者,腎肝心脾四臟無氣,肺脈代至,期一年草枯時死。至於兩動一止,或三四動一止者,死以日斷矣。是知脈之虛實死生,皆在息數之間。奈何今之診者,或專究析諸般脈形,而不暇察夫至數。
又有雖知察夫至數,而無得手應心之妙,數之愈繁而愈失其真。噫!折一臂、瞽一目而不夭,脈少有變,則病患隨之。今人問病,每曰脈息何如?醫者於此未達奈何?學者要在平時對先天圖靜坐調息,觀氣往來。臨時又有屏氣不息之敬,則是以吾心之太極,而驗彼身之太極,不離乎氣血,不雜乎氣血,乃先天之靈也,豈泥象數者之可語哉!斷病之法,四時四季,以其當旺者為主。五臟六腑,候其盛衰之極者為病,本位太過不足之極者亦死。
《素問》云:人之居處動靜而脈亦能為之改。則凡不幸而脈稍有變者,可不調養之以盡其天年乎?叔和云: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後四年多沒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又云:兩動一止、或三四五動一止,六七死,四動一止即八朝,仿此推排但依次。
不問內因外因,久病暴病,見代止必死。凡諸般死脈,皆十動以下之變名也。
四時胃氣為之本,人之氣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應周天之常度,配四時之定序。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澀、腎沉、脾緩者,本臟脈也;以時令言之:春時六部中俱帶弦,夏俱帶洪,秋俱帶澀,冬俱帶沉,長夏四季俱帶和緩。凡人得應時之脈者,無病也。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為有胃氣。
若純見弦洪毛石,謂之真臟之脈。無胃氣以和之者必死。故曰:四時以胃氣為本。此脈之常體也。然消息盈虧,理化不住,運動密移,春行冬令,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亦必脈有胃氣無害,胃氣者,中氣也。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是也。
有胃氣則脈有力有神,無胃氣則脈無力無神,神即胃氣也。男子左手重而氣口脈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脈和,亦為有胃氣。今人泥以浮取腑,沉取臟,中取胃氣,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不當泥其形,而當求其神也。神即有力也。或疑七診之法,亦以中為胃氣,且如六脈俱沉,可斷其無中氣耶!其九候指法輕重,經論詳矣,已採入心部脈注。
白話文:
總看三部脈法
人體氣數以五十為極限,三部脈象平均,脈搏滿五十次後停止,則無病。如果腎脈突然沉弱,從腎部開始數脈搏,不到五十次就停止,則表示一個臟器無氣。呼氣時數心肺脈,吸氣時數肝腎脈,呼吸之間數脾脈。如果吸氣時脈搏無法到達肝腎而返回,再次數肺脈,四十次後停止,則腎氣先絕,肝臟代行其職,預計四年春天草木發芽時死亡。從肝部數脈,三十次後停止,則肝腎兩臟無氣,心臟代行其職,預計三年穀雨時死亡。
從心部數脈,二十次後停止,則腎肝心三臟無氣,脾臟代行其職,預計兩年桑樹結果時死亡。從脾部數脈,十五次後停止,則腎肝心脾四臟無氣,肺脈代行其職,預計一年草木枯萎時死亡。如果脈搏兩次或三四次才跳動一次,則死亡時間以天計算。可知脈象虛實、生死,都在呼吸次數之間。然而現代診脈者,專注於分析各種脈象形態,卻忽略了脈搏次數的觀察。
即使知道觀察脈搏次數的重要性,也未必能做到心手合一,脈數越多越容易失真。斷臂失明尚且不死,而脈象稍有變化,疾病就會隨之而來。現代人問診,常問脈息如何,醫生卻往往不能精準判斷。學習者應在平時修習先天圖,靜坐調息,觀察氣息往來。診脈時更應屏氣凝神,以自身的心神(太極)驗證病人的身體(太極),不偏離氣血,不混雜氣血,才能體會先天之靈,豈是拘泥於象數者所能理解的?斷病方法,需依據四季,以當令臟腑為主;五臟六腑,以盛衰極端為病徵,本位過度或不足都可能導致死亡。
《素問》說:人的居住、活動、靜止都會影響脈象。因此,即使脈象稍有異常,也可透過調養以善終。叔和說:五十次脈搏不停則身體無病,脈數中若有停止次數,就能預測病情;四十一脈停止,一臟器衰竭,四年後死亡;三十一脈停止,三年後死亡;二十一脈停止,兩年後死亡;十五脈停止,一年後死亡;更少則為暴病。兩次或三四次脈搏才跳動一次,則很快死亡;四次脈搏才跳動一次,則八天內死亡,以此類推。
不論內因外因,久病或暴病,見到代償性脈搏停止,必死無疑。所有死亡脈象,都是十次脈搏以下變化的名稱。
四季以胃氣為本,人體氣血,春天上升,夏天浮動,秋天下降,冬天沉降,應符合天地運行規律,配合四季的順序。就各部脈象而言:肝弦、心洪、肺澀、腎沉、脾緩是各臟腑的本脈;就時令而言:春天六脈都略帶弦,夏天都略帶洪,秋天都略帶澀,冬天都略帶沉,長夏四季都略帶和緩。凡是脈象符合季節者,則無病。但必須略帶弦、洪、毛、石,才是有胃氣。
如果純粹見到弦、洪、毛、石脈,稱為真臟之脈,沒有胃氣調和,必定死亡。所以說,四季以胃氣為本。這是脈象的常態。然而,脈象的盛衰消長、化生變化、運動遷移,春天出現冬天的脈象,夏天出現春天的脈象,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冬天出現春天的脈象,這些變化,脈象都會相應,這是氣候影響脈象的表現。必須要有胃氣才能無害,胃氣就是中氣,脈象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平和,感覺舒暢難以言喻,就是胃氣。
有胃氣則脈有力有神,無胃氣則脈無力無神,神就是胃氣。男子左手脈重而氣口脈和,女子右手脈重而人迎脈和,也是有胃氣的表現。現代人拘泥於浮取腑,沉取臟,中間取胃氣,卻不知道「中」本身就是「中」,浮脈中間也有「中」,沉脈中間也有「中」。不應拘泥於脈象的形態,而應追求脈象的神氣。神氣就是力量。有人會疑惑,七診法也以「中」為胃氣,例如六脈俱沉,能判斷為無中氣嗎?九候指法輕重,經書論述詳盡,已包含在心部脈象注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