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1)

1. 經穴起止

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界為十二,實出一脈。醫而不知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熟。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少商如韭葉。

手太陰肺經,左右二十二穴。每旦寅時從中府起,循臂下行,至少商穴止。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雲門下一寸陷中。針入三分,不宜灸。主喉痹,胸滿塞痛,面腫,嘔吐,咳唾濁涕,肩背痛,腹脹,食飲不下。

雲門,巨骨下,氣戶旁二寸陷中。禁針,灸五壯。主嘔逆上氣,胸脅徹背痛,不能舉臂,余同上。

天府,腋下三寸動脈,舉手以鼻取之。針入三分,禁灸。主泣出,目眩,癭氣,喘逆,不食,瘧疾,卒中惡邪飛屍,余同中府。

白話文:

經脈,指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線。直行的脈絡稱為經,經脈的支線旁生出來的部分叫做絡。人體的經脈分為十二條,但實際上都源於一條主要的脈絡。醫生如果不懂得經絡,就如同夜間行走沒有燈火,無法辨別方向,所以醫生必須要熟練掌握經絡的知識。

手太陰肺經共有十一個穴位,分別是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這十一個穴位就像韭菜的葉子一樣排列有序。

手太陰肺經,左右兩側各二十二個穴位。每天早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從中府穴開始,沿著手臂向下行進,最後到達少商穴。

中府穴位於乳頭上方的第三肋間,距離雲門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不宜灸。主治喉嚨發炎,胸部滿悶疼痛,臉部腫脹,嘔吐,咳嗽痰濁,肩背疼痛,肚子脹滿,飲食不下的症狀。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緣,氣戶穴旁開二寸的凹陷處。禁針,灸治五壯。主治嘔逆上氣,胸脅疼痛並蔓延到背部,無法舉起手臂,以及其他與中府穴相同的症狀。

天府穴位於腋窩下方三寸的動脈處,舉起手臂,用鼻子來定位。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流淚不止,頭昏眼花,癭氣(甲狀腺腫大),喘逆,不思飲食,瘧疾,中風昏迷,惡邪侵襲導致的屍僵,以及其他與中府穴相同的症狀。

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灸五壯。主咳逆,乾嘔,煩滿,心痛。

尺澤,肘橫紋中大筋外。針入三分,不宜灸。主喉痹,舌乾,脅痛,腹脹,喘氣,嘔泄不止,癲病,身痛,四肢暴腫,手臂肘痛。

孔最,側腕上七寸。針入三分,灸五壯。主熱病汗不出,肘臂厥痛不及頭。

列缺,側腕上一寸半,鹽指相叉盡處。針入三分,灸五壯。主一切風痓,偏頭痛,口噤口喎,瘛瘲,驚癇,肘臂痛,項強,喉痹,咳嗽,半身不遂。又主一切瘧疾,身熱背寒,汗出肢腫,小便熱痛,少氣不足以息。凡實則肩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寒慄,氣不足以息,四肢厥。

白話文: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往下五寸,動脈所在。灸五壯。主治咳嗽、乾嘔、腹脹、心痛。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大筋外側。針入三分,不宜灸。主治喉嚨痛、舌頭乾燥、脅肋疼痛、腹脹、喘氣、嘔吐不止、癲癇、全身疼痛、四肢腫脹、手臂肘部疼痛。

孔最穴位於手腕外側向上七寸。針入三分,灸五壯。主治熱病不出汗、肘臂厥冷疼痛而不及頭部。

列缺穴位於手腕外側向上 一寸半,食指與拇指相叉盡頭處。針入三分,灸五壯。主治一切風濕病、偏頭痛、嘴巴緊閉不能說話、痙攣、驚厥、肘臂疼痛、頸項強直、喉嚨痛、咳嗽、半身不遂。又主治一切瘧疾、發燒背寒、出汗肢體腫脹、小便熱痛、呼吸困難。實證表現為肩背出汗,四肢腫脹;虛證表現為肩部寒冷發抖,氣不足以呼吸,四肢厥冷。

經渠,寸口下近關上脈中。針入三分,禁灸。

太淵,手掌後橫紋尖陷中。針入二分,灸三壯。主目生白翳、赤筋,咽乾,嘔噦,咳喘唾血,肺脹、煩不得臥,內廉缺盆引痛,胸痹,氣逆,心痛。

魚際,手大指二節後內側散脈中,針入二分,禁灸,主頭痛,目眩,失音不言,熱病鼓頷,霍亂,唾血,吐血,腹痛,不食,咳引尻痛。

少商,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禁灸。主痎瘧,喉鳴,嘔吐,喘咳善噦,手不仁,耳前痛,心下滿,汗出而寒。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

白話文:

經渠位於寸口下,靠近關上脈中。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灸灼。

太淵位於手掌後橫紋尖陷中。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二分,灸灼三壯。主治目生白翳、赤筋,咽乾,嘔噦,咳喘唾血,肺脹、煩不得臥,內廉缺盆引痛,胸痹,氣逆,心痛。

魚際位於手大指二節後內側散脈中。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二分,禁止灸灼,主治頭痛,目眩,失音不言,熱病鼓頷,霍亂,唾血,吐血,腹痛,不食,咳引尻痛。

少商位於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一分,禁止灸灼。主治痎瘧,喉鳴,嘔吐,喘咳善噦,手不仁,耳前痛,心下滿,汗出而寒。

手陽明經穴起於商陽,經二間、三間、合谷,至陽谿、偏歷、溫溜,下至下廉、上廉、手三里,至曲池、肘髎、五里,再至臂臑、肩髃、巨骨,至天鼎、扶突,至禾髎,鼻旁五分處為迎香。

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左右四十穴。卯時自少商穴交與商陽,循肘上行,至鼻旁迎香穴止。

商陽,鹽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禁灸。主胸滿,肢腫,熱汗不出,耳鳴耳聾,喘咳,痎瘧,口乾,頤腫,齒痛惡寒,肩背引缺盆痛。如目青盲,可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二間,鹽指內側本節前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喎,目盲,傷寒熱。

三間,鹽指內側本節後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喉痹,齒痛,嗜臥,胸滿,唇焦口乾,目痛,鼻鼽衄血,吐舌,戾頸,喜驚,身熱氣喘,腸鳴洞泄,寒瘧。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二十個穴位,左右兩側共四十個。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從少商穴開始,與商陽穴交接,沿著手肘向上行進,最終到達鼻旁的迎香穴。

商陽穴位於食指內側,指甲角邊緣,像韭菜葉一樣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一分,禁止灸灼。主治胸部滿悶、四肢腫脹、發熱不出汗、耳鳴耳聾、喘咳、瘧疾、口乾舌燥、下巴腫脹、牙痛怕冷、肩背疼痛牽連到鎖骨部位。如果眼睛青盲,可以在左側取右側穴位,或右側取左側穴位,灸灼三壯,效果很快。

二間穴位於食指內側第一節的前方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喉嚨痛、下巴腫脹、肩背疼痛發寒、鼻塞流鼻血、容易驚嚇、口歪眼斜、眼睛失明、傷寒發熱。

三間穴位於食指內側第一節的後方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喉嚨痛、牙痛、嗜睡、胸部滿悶、嘴唇乾燥口渴、眼睛疼痛、鼻塞流鼻血、吐舌頭、脖子僵硬、容易驚嚇、身體發熱氣喘、腸鳴腹瀉、寒瘧。

合谷,大指鹽指岐骨陷中。針入二分,灸三壯,主頭痛面腫,目痛爛弦、胬肉生翳、扳睛倒睫、一切目疾,鼻衄鼻涕,耳鳴,口瘡,重舌、舌裂、舌強,下牙齒痛酸,唇吻不收,口噤,喉痹,寒熱瘧疾,四肢痿痹,小兒驚風卒死,婦人通經下胎,惟妊孕忌之。

陽谿,手腕上側兩筋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目痛、目翳,耳痛、耳鳴,咽痛,齒痛,舌出頸戾,掌熱,肘臂不舉,狂言喜笑見鬼,胸滿煩悶,心痛,寒熱瘧疾,瘡疥。

偏歷,腕後三寸,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痛,喉痹,嗌乾,鼻鼽衄血。

白話文:

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骨頭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面部腫脹、眼睛疼痛、眼角膜炎、倒睫毛、各種眼疾、鼻出血、流鼻涕、耳鳴、口腔潰瘍、舌頭腫大、舌頭裂開、舌頭僵硬、下牙齒疼痛酸痛、嘴唇無法閉合、嘴巴緊閉、喉嚨阻塞、寒熱瘧疾、四肢麻痺、小兒驚風猝死、婦女經血不通、順利生產。孕婦忌用。

陽谿穴位於手腕上側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眼睛疼痛、眼部白翳、耳朵疼痛、耳鳴、咽喉疼痛、牙齒疼痛、舌頭伸出脖子、手掌發熱、肘臂抬不起來、精神錯亂、狂言亂語、看見鬼魂、胸悶煩躁、心痛、寒熱瘧疾、瘡疥。

偏歷穴位於手腕後三寸處,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寒熱瘧疾、出汗困難、視力模糊、癲癇、多言、耳鳴、嘴角歪斜、牙齒疼痛、喉嚨阻塞、咽喉乾燥、鼻塞流鼻血。

溫流,腕後五寸。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面腫,口喎,喉痹,腸鳴腹痛,噦逆,肩不得舉,傷寒身熱,癲狂見鬼。

下廉,曲池前五寸,兌肉分外斜。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風,肘臂痛,溺赤,腸鳴,氣走注痛。

上廉,曲池前四寸,針灸主治同下廉。

三里,曲池前三寸。兌肉端。針入五分,灸三壯。主手臂肘攣不伸,齒痛,頰頷腫,瘰癧。

曲池,肘外轉、屈肘兩骨中紋頭盡處,以手拱胸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主頭痛,喉痹,肘臂痠痛不舉,半身不遂,筋緩難以屈伸,腋痛,肩痛,皮燥,癮疹及瘛瘲癲疾,寒熱作渴,胸滿,傷寒餘熱不淨。

白話文:

溫流穴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面部腫脹、口歪、喉嚨阻塞、腸鳴腹痛、嘔逆、肩膀抬不起來、傷寒發燒、癲狂、看到鬼魂等症狀。

下廉穴位於曲池穴前方五寸,兌肉分外斜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風、肘臂疼痛、小便赤色、腸鳴、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等症狀。

上廉穴位於曲池穴前方四寸,針灸方法和治療效果與下廉穴相同。

三里穴位於曲池穴前方三寸,兌肉端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可以治療手臂肘部攣縮不能伸直、牙痛、臉頰下巴腫脹、瘰癧等症狀。

曲池穴位於肘外側,屈肘時兩骨之間的紋頭盡處,以手拱胸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喉嚨阻塞、肘臂酸痛不能抬舉、半身不遂、筋緩難以屈伸、腋窩疼痛、肩膀疼痛、皮膚乾燥、癮疹、瘛瘲癲疾、寒熱交替口渴、胸悶、傷寒餘熱未清等症狀。

肘髎,肘大骨外廉近大筋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肘節風痹,臂痛攣急。

五里,肘上三寸向里大筋中央。禁針,灸十壯。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能動搖,寒熱瘰癧,咳嗽,目視䀮䀮,痎瘧,心下脹痛上氣。

臂臑,肘上七寸,膕肉端,平手取之。針入五分,灸三壯。主寒熱頸項拘急,瘰癧,肩臂痛不得舉。

肩髃,肩端兩骨陷中。舉肩取之。針入六分,灸七壯,風盛灸二七壯為率,過多恐致臂細。主偏風不遂,手臂攣急,臂細無力,筋骨痠疼,肩中熱,頭不可顧,一切風熱癮疹。

巨骨,肩端上行兩骨陷中。針入一寸半,灸三壯。主胸中瘀血,肩臂背膊疼痛。

白話文:

「肘髎」穴位位於肘關節外側,靠近大筋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艾三壯。主要治療肘關節風寒痺痛、手臂疼痛攣急等症狀。

「五里」穴位位於肘關節上三寸,向內靠近大筋中央。禁針,灸艾十壯。主要治療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疼痛、嗜睡、四肢無力、寒熱瘰癧、咳嗽、目眩、瘧疾、心下脹痛上氣等症狀。

「臂臑」穴位位於肘關節上七寸,靠近膕肉端,與手掌平齊。針刺深度為五分,灸艾三壯。主要治療寒熱、頸項僵硬、瘰癧、肩臂疼痛抬舉困難等症狀。

「肩髃」穴位位於肩部兩塊骨頭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為六分,灸艾七壯,風盛者灸艾二七壯為宜,過多可能導致手臂消瘦。主要治療偏風不遂、手臂攣急、手臂消瘦無力、筋骨酸痛、肩部發熱、頭部不能轉動、一切風熱疹等症狀。

「巨骨」穴位位於肩部上緣兩塊骨頭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寸半,灸艾三壯。主要治療胸腔瘀血、肩臂背部疼痛等症狀。

天鼎,側頸直缺盆、扶突後一寸。針入四分,灸三壯。主暴暗氣哽,咽喉痹腫,喘息不食。

扶突,曲頰下一寸,仰而取之,針入四分,灸三壯,主舌本出,咳逆上氣喘急,喉中如水雞鳴。

禾髎,直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針入一分,禁灸。主鼻窒口闢,鼻多清涕不止,鼽衄有瘡,口噤不開。

迎香,禾髎上一寸,鼻旁陷中。針入三分,禁灸。主眼目赤腫,鼻塞不聞香臭。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中,肉庭厲兌經穴終。

白話文:

天鼎穴位於側頸,直抵缺盆,扶突穴後一寸。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主治暴暗氣哽、咽喉痹腫、喘息不食等症狀。

扶突穴位於曲頰下一寸,仰頭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主治舌本突出、咳嗽逆上氣喘急、喉中如水雞鳴等症狀。

禾髎穴位於直鼻孔下,靠近水溝旁五分。針刺深度一分,禁灸。主治鼻塞口閉、鼻涕清涕不止、鼻衄、口噤不開等症狀。

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一寸,鼻旁陷中。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眼目赤腫、鼻塞嗅不到香臭等症狀。

足陽明經絡共計四十五穴,分別為頭維、下關、頰車、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跳、豐隆、解谿、衝陽、陷谷、肉庭、厲兌。

足陽明胃經,左右九十穴。辰時自迎香交與承泣穴,上行至頭維對人迎,循胸腹下至足指厲兌穴止。圖穴起自頭維,行氣實自承泣始也。

頭維,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半。針入五分,禁灸。

下關,耳前動脈下廉,含口有空,張口則閉。針入三分,灸三壯。主耳痛鳴聾有膿,口喎,下牙齒痛、齒齲痛。

頰車,耳下八分,曲頰端陷中,開口有空。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口闢痛不可以嚼,失音,牙疼,頷腫項強,惡風寒。

承泣,目下七分,上直瞳子。禁用針灸。

四白,目下一寸。針入三分,禁灸。主頭痛,目眩淚出、痛癢生翳、瞤動不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左右各有九十個穴位。早上七點到九點,經氣從迎香穴開始,經承泣穴上行至頭維穴,再與人迎穴交會,沿著胸腹下行,最終到達足指的厲兌穴。圖中穴位以頭維穴為起點,但經氣實則從承泣穴開始流動。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邊緣,本神穴旁一寸半。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五分,禁止灸灼。

下關穴位於耳前動脈下緣,含口時有空隙,張口時則閉合。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耳痛、耳鳴、耳聾、耳內有膿、口歪、下牙齒痛、齲齒痛。

頰車穴位於耳下八分,曲頰處凹陷之中,開口時有空隙。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口角疼痛無法咀嚼、失音、牙痛、頷腫、項強、怕風寒。

承泣穴位於目下七分,與瞳孔在同一垂直線上。禁止針灸。

四白穴位於目下一寸。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灸灼。主治頭痛、目眩、流淚、眼痛、眼癢、長翳、眼球不停地跳動。

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針入三分,灸七壯。主風寒鼻準腫痛,瘛瘲,口闢,目赤痛癢多淚,白翳遮睛。

地倉,俠口旁四分,近下有動脈處。針入三分,灸二七,重者灸七七壯。艾炷如二分,若大,令人口轉喎,如欲治,灸承漿七七壯,忌房事、毒食。主偏風口喎、失音不言,飲食漏落,瞤動。

大迎,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面浮,目瞤,口喎,口噤不言,下牙齒痛,寒熱瘰癧,數欠氣,風痙,頰頷腫連面。

人迎,結喉旁一寸半,大筋處。禁用針灸。

水突,直人迎下,氣舍上,二穴之中。灸三壯。主咽腫,咳逆,氣喘不得臥。

白話文:

巨髎穴位於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七壯。主治風寒引起的鼻尖腫痛、瘛瘲、口歪、目赤痛癢流淚、白翳遮眼。

地倉穴位於口旁四分,靠近下方動脈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二七壯,嚴重者灸七七壯。艾炷大小約二分,過大會導致口歪,如需治療,需灸承漿穴七七壯,忌房事、毒食。主治偏風引起的口歪、失音、飲食漏落、眼皮跳動。

大迎穴位於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面部浮腫、眼皮跳動、口歪、口緊不言、下牙齒痛、寒熱瘰癧、頻繁打呵欠、風痙、頰頷腫脹連接面部。

人迎穴位於結喉旁一寸半,大筋處。禁用針灸。

水突穴位於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兩穴之間。灸三壯。主治咽喉腫痛、咳嗽逆氣、氣喘不能平臥。

氣舍,直人迎下,俠天突旁陷中。針入二分,灸三壯,主喉痹項強,癭瘤肩腫,咳逆上氣。

缺盆,肩前橫骨陷中。禁針,灸三壯。主喉痹,瘰癧,咳嗽,寒熱,缺盆中腫痛,腹滿水氣,哽噎,胸熱息賁,脅下氣上衝。

氣戶,巨骨下俠俞府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脹滿,喘氣有聲,不知食味。

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針入四分,灸五壯。主肺寒咳喘,唾膿血,胸脅支滿。

屋翳,庫房下一寸六分。針入四分,灸五壯。主身腫皮痛不可近衣,瘛瘲不仁,咳喘,唾濁沫膿血。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針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癰腫及腸鳴泄瀉,乳癰,寒熱短氣,睡臥不安。

白話文:

「氣舍」穴位於人迎穴下方,天突穴旁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可治喉嚨痛、脖子僵硬、甲狀腺腫瘤、肩膀腫脹、咳嗽逆氣上衝。「缺盆」穴位於肩前橫骨凹陷處,禁針,灸三壯,可治喉嚨痛、瘰癧、咳嗽、寒熱、缺盆部位腫痛、腹脹積水、吞咽困難、胸部發熱、呼吸急促、脅肋疼痛。「氣戶」穴位於巨骨下,俞府穴旁二寸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可治胸脅脹滿、喘息有聲、味覺喪失。「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一寸六分,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可治肺寒咳嗽、咳出膿血、胸脅脹滿。「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一寸六分,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可治全身浮腫、皮膚疼痛、瘛瘲症、咳嗽喘息、咳出泡沫膿血。「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一寸六分,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可治胸脅部癰腫、腸鳴泄瀉、乳腺炎、寒熱、氣短、睡眠不安。

乳中,即乳頭上。禁用針灸。

乳根,乳下一寸六分。針入四分,灸五壯。主胸滿痛及膺腫,乳癰熱痛。以上缺盆至此,俱膺部三行。

不容,平巨闕旁三寸,挺身取之。針入五分,灸五壯。主口乾,嘔吐,喘咳,胸背引痛,脅痛,腹痛如刺,有痰癖,積氣疝瘕。

承滿,不容下一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喘逆不食,肩息唾血,脅下堅痛及腸鳴腹脹。

梁門,承滿下一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胸脅下積氣,不思飲食,大腸滑泄,穀不化。

關門,梁門下一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積氣腸鳴,泄利不食,腹中游氣俠臍急痛,痰瘧振寒。

白話文:

乳中,就是乳頭上。禁止使用針灸。

乳根,位於乳房下方一寸六分處。針刺深度四分,灸灼五壯。主要治療胸部滿悶疼痛、胸膺腫脹、乳房化膿疼痛等症狀。從缺盆穴到此處,都屬於胸部三條經絡。

不容穴,位於巨闕穴旁邊三寸,身體挺直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灼五壯。主要治療口乾、嘔吐、喘咳、胸背部牽引疼痛、脅肋疼痛、腹部刺痛、痰多積聚、氣積疝氣瘕等症狀。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八分,灸灼五壯。主要治療喘息逆氣、不思飲食、肩部呼吸困難、吐血、脅肋下方堅硬疼痛、腸鳴腹脹等症狀。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八分,灸灼五壯。主要治療胸脅下方積聚氣體、不思飲食、大腸滑瀉、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八分,灸灼五壯。主要治療積聚氣體腸鳴、泄瀉不思飲食、腹部遊走氣體、臍周緊縮疼痛、痰瘧發熱畏寒等症狀。

太乙,關門下一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癲狂,吐舌,心煩。

滑肉,太乙下一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癲狂,吐舌,嘔逆,或以不容至天樞七穴折量之。

天樞,平臍旁三寸。針入五分,灸百壯。主面浮腫,唾血,吐血,狂言,嘔吐,霍亂,泄利,食不化,久積冷氣繞臍切痛衝心,腹痛腹脹,腸胃遊氣切痛,女子漏下赤白。

外陵,天樞下一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腹中盡痛,心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天樞下二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善驚煩渴,偏枯,㿗疝,小腹滿,小便難,陰下縱。

水道,天樞下五寸。針入二寸半,灸五壯。主腰背痛及三焦結熱,二便不利,小腹滿引陰中痛,膀胱寒。

白話文: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方一寸處,針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癲狂、吐舌、心煩。

滑肉穴位於太乙穴下方一寸處,針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癲狂、吐舌、嘔逆,也可以根據天樞穴到七穴的距離折量。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三寸處,針刺五分,艾灸百壯。主治面部浮腫、吐血、狂言、嘔吐、霍亂、腹瀉、消化不良、腹部冷氣積聚繞臍切痛衝心、腹痛腹脹、腸胃氣滯切痛,女性白帶異常。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一寸處,針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腹部疼痛、心慌、下腹部牽引至臍周疼痛。

大巨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二寸處,針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易驚、煩躁口渴、半身不遂、疝氣、小腹脹滿、排尿困難、陰部腫脹。

水道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五寸處,針刺二寸半,艾灸五壯。主治腰背疼痛、三焦熱結、大小便不暢、小腹脹滿牽引至陰部疼痛、膀胱寒。

歸來,天樞下七寸。針入八分,灸五壯。主賁豚卵上入引莖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天樞下八寸動脈。禁針,灸五壯。主腹中大熱攻心,腹脹,臍下堅,癲疝,陰腫陰萎,莖中痛,兩丸牽痛不可仰臥及石水腹滿,熱淋不得尿,婦人月水不通,無子,氣亂絞痛,胞衣不出。以上不容至此,俱腹部三行。

髀關,膝上伏兔後跨骨橫紋中。針入六分,灸三壯。主黃疸,痿痹不得屈伸,股內筋急。

伏兔,膝髀罅上六寸向里。禁灸。

陰市,膝上三寸,直伏兔陷中,拜而取之。針入三分,禁灸。主腹滿,痿厥少氣,腰如水冷,痛不可顧。

白話文:

回到正題,天樞穴向下七寸處,針刺八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賁豚卵上入引莖痛,以及婦人的血臟積冷。

氣衝穴,位於天樞穴向下八寸處,動脈旁。禁止針刺,灸五壯。可以治療腹中大熱攻心,腹脹,臍下堅硬,癲癇,陰囊腫脹或萎縮,陰莖疼痛,兩邊睪丸牽拉疼痛無法仰臥,石水腹滿,熱淋尿不出來,婦女月經不調,不孕,氣亂絞痛,胎盤不出來。以上穴位都屬於腹部三行。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跨骨橫紋中,針刺六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黃疸,痿痹症導致無法屈伸,大腿內側筋脈緊繃。

伏兔穴,位於膝蓋與髀關穴之間向上六寸向內,禁止灸。

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直線對著伏兔穴凹陷處,跪下取穴。針刺三分,禁止灸。可以治療腹脹,痿厥少氣,腰部像水一樣冰冷,疼痛難忍。

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大驚,乳痛,筋攣,膝痹不得屈伸。

犢鼻,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針入六分,禁灸。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治。

三里,犢鼻下三寸,胻骨外廉分肉間。針入一寸,灸七壯,愈多愈好。主頭目昏眩,口苦,口噤,鼓頷,口喎,喉痹,嘔吐,狂言狂笑,咳嗽多唾,乳腫乳癰,胃虧惡聞食氣或中消善飢,霍亂,痃癖,脅脹,腹脹腸鳴,胸腹中瘀血,水腫,瘧,痢,泄瀉,身熱肚熱,惡寒,肘痛,心痛,腹痛,腰痛,足膝痿,足熱,小腹堅滿,小便不利,食氣蠱毒,五勞羸瘦,七傷虛乏。

白話文:

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二寸,兩條筋之間。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驚嚇過度、乳房疼痛、筋攣、膝關節疼痛難以屈伸。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外側,大筋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禁灸。主治膝蓋疼痛麻木,難以跪起。膝蓋骨化膿潰爛者不可治療,未潰爛者可治。

三里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三寸,脛骨外側邊緣肌肉之間。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七壯,灸得越多越好。主治頭昏眼花、口苦、口緊閉、嘴巴歪斜、喉嚨阻塞、嘔吐、神志不清、狂笑、咳嗽痰多、乳房腫脹或化膿、胃虛弱、聞到食物就反胃或食慾過盛、霍亂、痃癖、脅肋脹痛、腹脹腸鳴、胸腹部瘀血、水腫、瘧疾、痢疾、腹瀉、發熱、惡寒、肘部疼痛、心臟疼痛、腹部疼痛、腰痛、腳和膝蓋無力、腳發熱、小腹堅硬飽滿、小便不暢、食氣蠱毒、五勞七傷引起的虛弱消瘦。

上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針入八分,灸三壯。主臟氣不足,脅滿,臍腹痛,飧泄食不化,偏風腰腿手足不仁,小便難。

條口,三里下五寸。針入三分,禁灸。主濕痹脛寒,足膝痠痛緩弱。

下巨虛,三里下六寸,針入三分,灸三壯。主發枯唇乾,口中流涎,次指間痛,胃熱不食,泄膿血,胸脅小腹痛,乳癰,暴驚狂,小便難,寒濕下注,足脛跗痛肉脫。

豐隆,外踝上八寸骨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面腫,喉痹,胸腹切痛,四肢腫,寒熱汗出,大小便難,發狂歌走見鬼,及厥逆手卒青,心痛如刺。

解谿,足腕上系草鞋帶處,去內庭上六寸半。針入五分,灸三壯。主頭風目眩目赤,面腫,口痛齒痛,舌腫,腹腫,霍亂轉筋,膝股腫胻酸,瘛瘲,癲疾,瘧疾。

白話文:

巨虛穴位於三里穴下三寸,舉起腳取穴。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主治臟氣不足,脅肋滿悶,臍腹疼痛,消化不良,偏風導致腰腿手足麻木,小便困難。

條口穴位於三里穴下五寸。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主治濕邪導致的肢體痺痛,脛部寒冷,足膝痠痛無力。

下巨虛穴位於三里穴下六寸,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頭髮乾枯,嘴唇乾燥,口流口水,手指間疼痛,胃熱不思飲食,腹瀉帶膿血,胸脅和小腹疼痛,乳腺炎,突然驚恐發狂,小便困難,寒濕下注,足脛和跗骨疼痛,肌肉脫落。

豐隆穴位於外踝上八寸骨中。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頭痛,面部腫脹,喉嚨疼痛,胸腹劇烈疼痛,四肢腫脹,寒熱交替,汗出不止,大小便困難,發狂唱歌,看見鬼魂,厥逆,手腳青紫,心痛如刺。

解谿穴位於足腕上繫草鞋帶的地方,距離內庭穴上六寸半。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主治頭風導致的頭暈目眩,眼睛紅腫,面部腫脹,口痛牙痛,舌頭腫脹,腹部腫脹,霍亂轉筋,膝蓋和股骨腫脹疼痛,瘛瘲,癲癇,瘧疾。

衝陽,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面腫,口眼喎斜,齒齲痛,腹大不食,足痿,及熱病汗不出,寒戰發狂,瘧疾。

陷谷,內庭上二寸骨陷中。針入五分,灸三壯。主面目癰腫浮腫,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胸脅支滿,腹滿喜噫,腸鳴而痛。

內庭,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口噤口喎,齒齲痛,咽痛,腹脹不得息,四肢厥逆。

厲兌,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灸一壯。熱瘧,主鼻不利、涕黃,口噤吐舌,齲齒,喉痹,頸戾,心痛,脛寒,寒熱瘧不嗜食,脹滿不得息,屍厥中惡。

白話文:

衝陽穴位於內庭穴往上五寸骨頭之間的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面部腫脹,口眼歪斜,牙齒疼痛,腹部脹大不思飲食,足部痿弱,以及熱病汗出不暢,寒戰發狂,瘧疾。

陷谷穴位於內庭穴往上二寸骨頭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面部癰腫浮腫,熱病汗出不暢,寒戰瘧疾,胸脅部脹滿,腹部脹滿喜愛打嗝,腸鳴腹痛。

內庭穴位於足次指(第二趾)三指骨分叉處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口緊閉,口歪斜,牙齒疼痛,咽喉疼痛,腹部脹滿喘不過氣,四肢厥逆。

厲兌穴位於足大指次指(第二趾)端,距離指甲角如韭菜葉的距離。針刺深度一分,灸一壯。主治熱瘧,鼻塞不通,鼻涕黃色,口緊閉吐舌,牙齒疼痛,喉嚨閉塞,頸部強直,心痛,小腿寒冷,寒熱瘧疾不思飲食,脹滿喘不過氣,昏厥中惡。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指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谷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隨。

足太陰脾經,左右四十二穴。巳時自衝陽過,交與足大指隱白,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

隱白,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禁灸。主鼻衄,口渴,喘急,嘔吐,胸痛,腹中冷氣脹滿,暴泄,脛中寒熱,足不能溫,卒屍厥不知人。

大都,足大指內側本節後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目眩,手足厥,嘔吐,暴泄,霍亂,心痛,腹脹,熱病汗出。

太白,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頭重,項痛,霍亂嘔吐,或泄有膿血,胸脅脹痛,腹痛、腹脹、腸鳴,腰痛不可俯仰,熱病煩悶,大便難。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共有 42 個穴位,從衝陽穴開始,經過足大指的隱白穴,沿著腿部和腹部往上走,最後到達腋窩的大包穴。

隱白穴位於足大指端內側,距離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一般。針刺深度為一分,禁止灸灼。主要治療鼻出血、口渴、喘氣急促、嘔吐、胸痛、腹部冷氣脹滿、突然腹瀉、小腿寒熱、腳部冰冷、昏迷不醒等症狀。

大都穴位於足大指內側第一節骨頭後方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主要治療頭昏眼花、手腳厥冷、嘔吐、突然腹瀉、霍亂、心痛、腹脹、發燒出汗等症狀。

太白穴位於足大指內側,核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主要治療頭痛、頭重、頸項疼痛、霍亂嘔吐、腹瀉伴有膿血、胸脅脹痛、腹痛腹脹、腸鳴、腰痛無法彎腰、發燒煩躁、排便困難等症狀。

公孫,太白後一寸陷中。針入四分,灸三壯。主頭面腫,心痛,胃脘痛,痰壅膈悶胸脅疼,隔食反胃,傷寒結胸,腹脹腹鳴泄瀉裡急,腸風下血,脫肛,五積痃癖,寒瘧不食,婦人胎衣不下。

商丘,足內踝下微前陷中。針入四分,灸三壯。主心下有寒,脾疼,脾熱,脾虛令人不樂,腹脹,心煩,骨痹,癲癇,痎瘧,血痢後重,痔骨蝕絕,陰股內痛,狐疝上下,小腹堅痛下引陰中。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後筋前。針入三分,灸三壯。主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痃癖,腹寒氣逆,脾病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

白話文:

「公孫」穴位於太白穴後方一寸,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主治頭面腫脹、心痛、胃脘痛、痰壅膈悶胸脅疼痛、隔食反胃、傷寒結胸、腹脹腹鳴泄瀉裡急、腸風下血、脫肛、五積痃癖、寒瘧不食、婦女胎衣不下。

「商丘」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微前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主治心下有寒、脾疼痛、脾熱、脾虛令人不樂、腹脹、心煩、骨痹、癲癇、痎瘧、血痢後重、痔骨蝕絕、陰股內痛、狐疝上下、小腹堅痛下引陰中。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三寸,骨後筋前。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痃癖、腹寒氣逆、脾病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

漏谷,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三分,禁灸。主心悲氣逆,腸鳴腹脹,飲食不為肌膚,痃癖冷氣,小便不利,失精,濕痹不能行,足熱痛,腿冷麻痹不仁。

地機,膝下五寸,大骨後,伸足取之。針入三分,灸三壯。主溏泄腹痛,氣脹水腫,小便不利,腰痛,足痛,癲疾,精不足,女子血瘕,按之如以湯沃,股、膝、陰皆痛。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曲膝取之。針入五分,禁灸。主心下滿,寒中腹脹脅滿,腹中水氣,喘逆,霍亂暴泄,足痛腰痛,小腹堅急,小便不利;又治遺尿失禁,氣淋。婦人疝、瘕癥同地機。

血海,膝臏上三寸內廉骨後,筋前白肉際,針入五分,灸五壯。主血漏下,血閉不通,月水不調,氣逆脹滿。

白話文:

漏谷,在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陷的地方。針刺三份,禁止灸灼。主要治療心悲氣逆、腸鳴腹脹、飲食無法滋養身體、痃癖冷氣、小便不順暢、遺精、濕痹不能行走、足部熱痛、腿部冷麻木無知覺。

地機,在膝蓋下方五寸,大骨後方,伸直腿取穴。針刺入三分,灸灼三壯。主要治療溏泄腹痛、氣脹水腫、小便不順暢、腰痛、足痛、癲癇、精氣不足、婦女血瘕,按壓時感覺像用熱水澆燙一樣,大腿、膝蓋、陰部都疼痛。

陰陵泉,在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陷的地方,屈膝取穴。針刺入五分,禁止灸灼。主要治療心下滿悶、寒氣入腹脹滿脅肋、腹中積水、喘逆、霍亂暴瀉、足痛腰痛、小腹堅硬疼痛、小便不順暢;還可以治療遺尿失禁、氣淋。婦女疝氣、瘕癥與地機穴同治。

血海,在膝蓋骨上方三寸內側骨頭後方,筋與白肉交界處,針刺入五分,灸灼五壯。主要治療血漏不止、血瘀不通、月經不調、氣逆脹滿。

箕門,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應手筋間。禁針,灸三壯。主淋及小腹腫痛。以上足腿部。

衝門,大橫下五寸,橫骨兩端約紋中。灸五壯。主寒氣滿腹積痛,陰疝難乳,子氣上衝。

府舍,大橫下三寸。灸五壯。主心腹脅痛,積聚,霍亂。

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灸五壯。主繞臍冷痛搶心腹,寒泄,咳逆。

大橫,平臍旁四寸半。灸五壯。主腹熱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動,多汗洞泄,大風逆氣,多寒善愁。

腹哀,日月下一寸。禁用針灸。以上腹部四行。

食竇,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針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

白話文:

箕門穴位於血海穴上方六寸,在陰股內動脈與手筋之間。此穴禁針,可以用灸法,灸三壯。主治淋症和小腹腫痛。

衝門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五寸,橫骨兩端約紋的中間。灸五壯。主治寒氣積聚於腹部,導致腹痛,陰疝難以回納,以及子氣上衝。

府舍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三寸。灸五壯。主治心腹脅痛,積聚,霍亂。

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灸五壯。主治繞臍冷痛,疼痛向心腹部位傳導,寒泄,咳嗽逆氣。

大橫穴位於平臍旁四寸半。灸五壯。主治腹熱難耐,想走動,嘆息,四肢無力,多汗,大便稀薄,大風逆氣,怕冷易憂愁。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此穴禁針禁灸。

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舉起手臂取穴。針入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膈肌之間有雷鳴聲。

天溪,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灸五壯。主喘氣,乳腫癰潰貫膺,余同食竇。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取之。針入四分,灸三壯。專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取之。針入四分,禁灸。主胸脅支滿,咳唾膿血,咳逆上氣,飲食不下。以上膺部四行。

大包,側脅部淵腋下三寸。針入四分,灸三壯。主腹大,胸脅中痛。內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

九穴午時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衝尋。

手少陰心經,左右一十八穴。午時自大包交與腋下極泉,循臂行至小指少衝穴止。

白話文: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着取穴。針灸時,針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治喘氣、乳腫癰潰貫膺,其他症狀與食竇穴相同。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着取穴。針灸時,針刺入四分,灸三壯。專門治療胸脅支滿、引胸背痛。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着取穴。針灸時,針刺入四分,禁灸。主治胸脅支滿、咳唾膿血、咳逆上氣、飲食不下。以上四個穴位都在胸部。

大包穴位於側脅部淵腋下三寸。針灸時,針刺入四分,灸三壯。主治腹大、胸脅中痛。內實則身體冰冷,虛則百節皆鬆散。

手少陰心經的九個穴位分別是: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手少陰心經,左右各十八個穴位。從大包穴開始,經腋下極泉穴,沿手臂循行至小指少衝穴止。

極泉,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處。灸七壯。主目黃,咽乾,心痛脅滿,乾嘔煩渴,四肢不收。

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禁針,灸三壯。主頭痛,目黃脅痛,肩不能舉。

少海,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曲手向頭取之。針入三分,灸五壯。主頭痛,目黃,目眩,項強,齒痛,嘔吐,肩背肘腋脅引項痛,癲癇吐舌,瘧疾寒熱汗出,四肢不舉。

靈道,去掌後一寸半。針入三分,灸三壯,主悲恐心痛,瘛瘲,肘攣,暴喑。

通里,掌後一寸。針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目眩,面赤,暴啞,肘腕酸重,熱病煩心,心悸,遺尿。

白話文:

「極泉」位於腋窩下方,靠近筋間動脈進入胸腔的地方。灸七壯,可以治療眼睛發黃、咽喉乾燥、心痛、脅肋脹滿、乾嘔、口渴、四肢不自主的顫抖。

「青靈」位於肘關節上方三寸,伸直手臂舉起時取穴。禁止針刺,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眼睛發黃、脅肋疼痛、肩膀不能舉起。

「少海」位於肘內側橫紋末端凹陷處,彎曲手肘向頭部方向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可以治療頭痛、眼睛發黃、目眩、頸部僵硬、牙痛、嘔吐、肩膀、背部、肘部、腋窩、脅肋疼痛牽引到頸部、癲癇吐舌頭、瘧疾寒熱交替伴隨出汗、四肢不能舉起。

「靈道」位於手掌後方一寸半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悲傷恐懼引起的胸痛、瘛瘲(一種抽搐症)、肘部攣縮、突然失聲。

「通里」位於手掌後方一寸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目眩、面部發紅、突然失聲、肘腕酸痛沉重、發燒引起的煩躁不安、心悸、遺尿。

陰郄,掌後五分動脈中。灸七壯。主驚恐心痛,失喑,灑淅厥逆,霍亂,胸滿,衄血。

神門,掌後兌骨端動脈陷中。針入三分,灸七壯。主妄笑妄哭,喉痹,心痛,數噫,恐怖少氣,瘧疾,飲冷惡寒,手臂蜷攣,喘逆,遺尿,大人小兒五癇。

少府,手小指本節後直勞宮陷中。針入三分,灸五壯。主嗌中有氣如瘜肉狀,掌熱,肘腋手攣急,胸痛煩滿,恐悸畏人及陰痛陰癢,遺尿。

少衝,手小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入一分,灸一壯。主舌痛,口熱,咽酸,掌熱,心痛,痰氣煩悶,悲恐善驚,手掌肘腋蜷痛,身熱如火,驚癇沫出。

白話文:

陰郄,位於手掌後方,五分動脈處。灸七壯。主治驚恐心痛、失聲、灑淅厥逆、霍亂、胸悶、鼻出血。

神門,位於手掌後方,兌骨末端動脈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灸七壯。主治妄笑妄哭、喉嚨阻塞、心痛、頻繁打嗝、恐懼氣短、瘧疾、飲用冷水後惡寒、手臂蜷縮、喘不過氣、尿失禁、成人和小孩的五種癲癇。

少府,位於小指本節後方,直抵勞宮穴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灸五壯。主治咽喉中有氣體如瘜肉狀、手掌發熱、肘腋手部攣縮疼痛、胸痛煩悶、恐懼心慌、畏懼他人、陰部疼痛和瘙癢、尿失禁。

少衝,位於小指末端內側,距離指甲約一韭葉的距離。針刺入一分,灸一壯。主治舌頭疼痛、口乾舌燥、咽喉酸痛、手掌發熱、心痛、痰氣煩悶、悲傷恐懼易驚嚇、手掌肘腋蜷縮疼痛、身體發熱如火、驚癇伴有唾沫外流。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首,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肩真偶,臑俞天宗連秉風,曲垣肩外肩中走,天窗天容上顴髎,聽宮耳前珠旁取。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三十八穴。未時自少衝交與小指少澤,循肘上行至面聽宮穴止。

少澤,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一分,灸一壯。主頭痛,目翳遮睛,口熱口乾,舌強喉痹,唾如膠,寒瘧汗不出,瘛瘲,咳嗽,小指不用。

前谷,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入一分,灸三壯,主目眥爛,淚出目翳,鼻塞耳鳴,咽腫,頸項痛,臂痛臟攣,熱病汗不出,痎瘧,咳嗽,衄血,小便赤。

後谿,小指外側本節橫紋尖盡處,握掌取之。針一分,灸一壯。主喘息,身熱惡寒,胸滿,癲疾。余同前谷。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共有 38 個穴位,左右各一半。從小指末端少衝穴開始,沿著小指外側,經過少澤、前谷、後谿等穴,向上經過手腕、手肘,一直延伸到臉頰上的聽宮穴。

少澤穴位於小指末端外側,指甲角邊緣如韭葉般的位置。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骨頭的前方凹陷處。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骨頭橫紋末端,握拳時能摸到的位置。

腕骨,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握掌向內取之。針二分,灸三壯。主頭痛,脅腋痛,肩、臂、腕急痛如脫,五指不可屈伸,乍寒乍熱,瘧,狂言,驚風,瘛瘲。余同上二穴。

陽谷,手腕外側兌骨下陷中。針二分,灸三壯。主目眩,上下齒痛,妄笑妄言,腹滿,痔痛,陰痿。余同腕骨。

養老,腕骨後一寸陷中。灸三壯。主手攣肩痛,目昏。

支正,腕骨後五寸。灸三壯,針三分。主頭痛目眩,頸腫項痛,風虛驚恐狂言,身熱消渴善食,腰脛酸。

小海,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取之。針二分,灸三壯。主頭痛項強,齲齒,齦腫,癇證吐舌,瘛瘲,癲狂,肘腋腫,瘍腫,小腹痛,寒瘧、風瘧。

白話文:

「腕骨」位於手掌後側外側,高骨下陷處,握拳向內取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三壯。主治頭痛、脅肋腋窩疼痛、肩臂腕部劇烈疼痛如脫臼、五指不能屈伸、忽冷忽熱、瘧疾、胡言亂語、驚風、瘛瘲等症。其他療效與前述二穴相同。

「陽谷」位於手腕外側,兌骨(尺骨莖突)下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三壯。主治目眩、上下牙齒疼痛、胡言亂語、腹脹、痔瘡疼痛、陽痿等症。其他療效與「腕骨」相同。

「養老」位於腕骨後方一寸凹陷處。灸三壯。主治手部攣縮、肩痛、目昏等症。

「支正」位於腕骨後方五寸處。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主治頭痛、目眩、頸部腫脹、項部疼痛、風虛驚恐、胡言亂語、發熱口渴、嗜食、腰腿酸痛等症。

「小海」位於肘內側大骨(肱骨內上髁)外側,距肘尖五分凹陷處,屈肘取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三壯。主治頭痛、項部強直、齲齒、牙齦腫脹、癇證吐舌、瘛瘲、癲狂、肘腋腫脹、瘡腫、小腹疼痛、寒瘧、風瘧等症。

肩貞,肩髃後兩骨罅間。針入一寸八分,禁灸。主頷痛項強,耳鳴耳聾,肩手臂風痹不舉。

臑俞,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針八分,灸三壯。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針五分,灸三壯。主肩重臂痛,肘後廉痛,頰頷痛。

秉風,天宗前小髃後,舉臂有空。針五分,灸三壯。主肩痛不舉。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十壯。主周痹,肩胛拘急疼悶。

肩外俞,胛上廉去大杼旁三寸。灸三壯。主肩胛痛至肘引項急,寒熱。

肩中俞,脾內廉去大杼旁二寸陷中。灸三壯。主目昏,咳嗽唾血,上氣寒熱。

白話文:

「肩貞」位於肩髃骨後兩骨縫隙之間。針灸深度為一寸八分,禁止灸灼。主治頷痛、項強、耳鳴耳聾、肩手臂風寒痹痛導致抬舉困難。

「臑俞」位於肩髎骨後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針灸深度為八分,灸灼三壯。主治寒熱交替、肩部腫痛牽連肩胛骨疼痛、手臂酸軟無力。

「天宗」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針灸深度為五分,灸灼三壯。主治肩部沉重、手臂疼痛、肘關節後側疼痛、面頰頷部疼痛。

「秉風」位於天宗穴前方小髃骨後方,舉起手臂時該處有空隙。針灸深度為五分,灸灼三壯。主治肩部疼痛抬舉困難。

「曲垣」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有明顯疼痛感。灸灼十壯。主治周身痹痛、肩胛骨僵硬疼痛。

「肩外俞」位於肩胛骨上緣大杼穴旁三寸處。灸灼三壯。主治肩胛骨疼痛至肘部,牽連頸項僵硬,寒熱交替。

「肩中俞」位於脾內廉穴大杼穴旁二寸凹陷處。灸灼三壯。主治目昏、咳嗽咳血、呼吸急促、寒熱交替。

天窗,完骨下、髮際上、頸上大筋處動脈陷中。針六分,灸三壯。主耳痛、耳鳴聾,頰腫咽痛,暴喑,肩痛引項。

天容,耳下頰車後陷中。灸三壯。主喉痹,頸腫項痛,耳鳴,咳喘寒熱。

顴髎,面頰兌骨下、下廉陷中。禁用針灸。主目黃赤,口僻僻,齒痛。

聽宮,耳前珠子旁。針一分,灸三壯。主耳鳴聾,口噤喉鳴,心腹痛滿,臂痛,失音。

足太陽穴六十七,睛明目內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上寸半承光,通天絡卻玉枕昂,天柱後際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風門肺俞厥陰四,心俞督俞膈俞強,肝膽脾胃俱挨次,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中膂白環仔細量,自從大杼至白環,各各節外寸半長。

白話文:

天窗穴位於頭骨下方、髮際上方、頸部大筋處的動脈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主治耳痛、耳鳴、耳聾、頰部腫脹、咽喉疼痛、突然失聲、肩部疼痛牽引至頸部。

天容穴位於耳下、頰車穴後方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治喉嚨閉塞、頸部腫脹、頸部疼痛、耳鳴、咳嗽、氣喘、寒熱交替。

顴髎穴位於面頰部兌骨下方、下緣凹陷處,禁止針灸。主治眼睛發黃發紅、口歪、牙齒疼痛。

聽宮穴位於耳前方珠狀突起旁,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主治耳鳴、耳聾、嘴巴緊閉、喉嚨發出鳴叫聲、心腹疼痛、手臂疼痛、失聲。

足太陽經脈穴位共六十七個,分別是睛明(位於眼內側紅肉處)、攢竹(位於眉頭)、曲差(位於眉頭上)、承光(位於眉頭上,上寸半)、通天(位於眉心上方)、絡卻(位於頭後部正中)、玉枕(位於頭後部正中,靠近頸部)、天柱(位於頸後部大筋外側)、大杼(位於背部第二行脊椎旁)、風門(位於背部第二行脊椎旁)、肺俞(位於背部第三行脊椎旁)、厥陰(位於背部第四行脊椎旁)、心俞(位於背部第五行脊椎旁)、督俞(位於背部第六行脊椎旁)、膈俞(位於背部第七行脊椎旁)、肝俞(位於背部第八行脊椎旁)、膽俞(位於背部第九行脊椎旁)、脾俞(位於背部第十行脊椎旁)、胃俞(位於背部第十一行脊椎旁)、三焦俞(位於背部第十二行脊椎旁)、腎俞(位於背部第十三行脊椎旁)、氣海俞(位於背部第十四行脊椎旁)、大腸俞(位於背部第十五行脊椎旁)、關元俞(位於背部第十六行脊椎旁)、小腸俞(位於背部第十七行脊椎旁)、膀胱俞(位於背部第十八行脊椎旁)、中膂俞(位於背部第十九行脊椎旁)、白環俞(位於背部第二十行脊椎旁)。從大杼穴至白環穴,每個穴位間隔一寸半。

上髎次髎中復下,一空二空腰髁當,會陽陰尾骨外取,附分俠脊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九,陽綱意舍仍胃倉,肓門志室胞之肓,二十柱下秩邊場,扶承臀橫紋中央,殷門浮郄到委陽,委中合陽承筋足,承山飛所踝跗陽,金門崑崙下僕參,申脈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陰小指旁。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一百三十四穴。申時自聽宮交與睛明,循頭頸下背腰臀腿,至足小指至陰穴止。

睛明,目內眥紅肉陷中。禁用針灸。

攢竹,當眉頭陷中。禁用針灸。

眉沖,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針入三分,禁灸。主五癇,頭痛鼻塞。

白話文: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依次向下,一空、二空在腰椎橫突附近,會陽、陰尾骨在尾骨外側,附分、俠脊在第三胸椎附近,魄戶、膏肓、神堂依次向上,譩譆、膈關、魂門在第九胸椎附近,陽綱、意舍、胃倉依次向下,肓門、志室、胞肓依次向下,二十柱下、秩邊在骶骨附近,扶承在臀橫紋中央,殷門、浮郄、委陽依次向下,委中、合陽、承筋在小腿後側,承山、飛揚、踝、跗陽依次向下,金門、崑崙、下僕依次向下,申脈、京骨、束骨依次向下,通谷、至陰在小指外側。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各有一百三十四個穴位。從申時開始,由聽宮穴交接睛明穴,沿著頭頸、背部、腰部、臀部、腿部,一直到足小指的至陰穴。

睛明穴位於目內眥紅肉陷中,禁用針灸。

攢竹穴位於眉頭陷中,禁用針灸。

眉衝穴位於直眉頭上神庭穴和曲差穴之間,針刺深度三分,禁用灸法,主治五癇、頭痛、鼻塞。

曲差,前髮際俠神庭旁一寸半。灸七壯。主頭項痛,目昏身熱,心煩滿,汗不出。

五處,上星旁一寸半。針三分,灸五壯止。主頭風目眩,脊強反折,瘛瘲,癲疾。

承光,五處後一寸半。禁用針灸。

通天,承光後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頭痛重,暫起僵仆,鼻塞喘息不利,口喎多涕,鼽衄有瘡。

絡卻,通天後一寸半。禁針,灸三壯。主頭旋耳鳴,目盲內障,癲狂,僵仆,瘛瘲,腹脹滿不得息。

玉枕,絡卻後一寸半,橫俠腦戶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禁針,灸三壯。主因失枕頭重,頭半邊寒痛,項痛如拔及風眩目痛,耳聾,鼻塞目上插,卒起僵仆,惡見風寒,汗不出。

白話文:

「曲差」穴位於前髮際與神庭穴旁一寸半處。灸七壯,可以治療頭項疼痛、目昏身熱、心煩滿、汗不出等症狀。

「五處」穴位於上星穴旁一寸半處。針三分,灸五壯止,可以治療頭風目眩、脊強反折、瘛瘲、癲疾等症狀。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一寸半處。禁針灸。

「通天」穴位於承光穴後一寸半處。針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重、暫起僵仆、鼻塞喘息不利、口喎多涕、鼽衄有瘡等症狀。

「絡卻」穴位於通天穴後一寸半處。禁針,灸三壯,可以治療頭旋耳鳴、目盲內障、癲狂、僵仆、瘛瘲、腹脹滿不得息等症狀。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一寸半處,橫俠腦戶穴一寸三分,起於肉枕骨之上。禁針,灸三壯,可以治療因失枕頭重、頭半邊寒痛、項痛如拔及風眩目痛、耳聾、鼻塞目上插、卒起僵仆、惡見風寒、汗不出等症狀。

天柱,頸大筋外俠後髮際陷中。針三分,灸三壯,至百五十壯止。主頭痛頭旋,目昏、目如脫、淚出,鼻不知臭香,風眩卒暴,癇眩狂言目上視,及項如拔,項疼急,煩滿汗不出,身肩背痛欲折。以上頭部二行。

大杼,第一節外一寸半陷中。針三分禁灸。

風門,二節外一寸半。針五分,灸五壯。主傷寒頭痛,項強,鼻塞流涕,目盲,衄血,咳嗽,嘔逆,胸背痛,氣短不安。

肺俞,三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胸中痛滿,背僂如龜,脊強支滿,癭氣,吐逆上氣,寒熱不食,肉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嗽喘咳,少氣百病。

厥陰俞,四節外一寸半。灸五壯。主嘔逆,牙疼,胸悶。

白話文:

天柱穴位於頸部後方,大筋外側,髮際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最多灸至一百五十壯。主治頭痛、頭暈、眼花、眼球突出、流淚、鼻塞、嗅覺失靈、眩暈、突然發作的癲癇、神志不清、狂言亂語、眼向上看、頸部僵硬如被拉扯、頸部疼痛劇烈、胸悶、出汗不暢、身體、肩膀、背部疼痛欲斷。

大杼穴位於第一節脊椎外側,距離椎骨一寸半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用艾灸。

風門穴位於第二節脊椎外側,距離椎骨一寸半。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主治傷寒頭痛、頸部僵硬、鼻塞流涕、失明、鼻出血、咳嗽、嘔吐、胸背部疼痛、氣喘不安。

肺俞穴位於第三節脊椎外側,距離椎骨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胸悶、背部彎曲如龜、脊椎僵硬、甲狀腺腫、嘔吐、氣喘、寒熱交替、食慾不振、肌肉疼痛、皮膚瘙癢、傳染性疾病、骨蒸潮熱、肺病、咳嗽、氣喘、各種疾病。

厥陰俞穴位於第四節脊椎外側,距離椎骨一寸半。艾灸五壯。主治嘔吐、牙痛、胸悶。

心俞,五節外一寸半。禁用針灸。

督俞,六節外一寸半。灸三壯。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

膈俞,七節外一寸半。灸五壯。主喉痹,胸脅痛,肩背不得傾側,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痃癖氣塊,膈上痛,身常濕不食。

肝俞,九節外一寸半。針入三分,灸三壯。主中風,支滿脅痛,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昏,肩疼腰痛,寒疝,熱病瘥後,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鼻中酸,寒痓熱痓。

膽俞,十節外一寸半,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頭痛,目黃,舌乾,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不下消,胸脅不能轉側,腋下腫,振寒汗不出。

白話文: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督俞穴位於第六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灸三壯;膈俞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灸五壯;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針入三分,灸三壯;膽俞穴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正坐取穴,針入三分,灸三壯。

脾俞,十一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脅下滿,吐瀉瘧痢,腹脹,黃疸身重,痃癖積聚,腹痛,寒熱引脊痛,能食而瘦,腰脊強急,熱痓骨痛。

胃俞,十二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脅滿脊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不食,筋脈攣急。

三焦俞,十三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頭痛目眩,肩背拘急,腰脊強痛,腹脹、腹痛,吐瀉食不化,腸鳴,腹中積聚如石。

腎俞,十四節外一寸半,與臍相對。針三分,灸三五壯。主腎虛水臟脹,耳聾目昏,面赤,心痛如懸,脅痛引滿,嘔吐,寒中洞泄,腰痛,腳膝拘攣,小便赤白濁,尿血,遺精,小腹痛,好獨臥,身重如水,骨蒸寒熱,一切五勞七傷。

白話文: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脅肋脹滿,嘔吐腹瀉,瘧疾痢疾,腹脹,黃疸,身體沉重,痃癖積聚,腹痛,寒熱引起脊柱疼痛,食慾良好但身體消瘦,腰脊僵硬疼痛,熱邪侵入骨骼疼痛。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脅肋脹滿,脊柱疼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不思飲食,筋脈攣縮。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眩,肩背僵硬,腰脊疼痛,腹脹腹痛,嘔吐腹瀉,飲食不消化,腸鳴,腹中積聚如石。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外開一寸半的位置,與肚臍相對。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到五壯。主治腎虛水腫,耳聾目眩,面部發紅,心痛如懸,脅肋疼痛並脹滿,嘔吐,寒邪侵入導致腹瀉,腰痛,腳膝僵硬,小便赤白混濁,尿血,遺精,小腹疼痛,喜獨自臥床,身體沉重如水,骨蒸寒熱,各種勞損和外傷。

氣海俞,十五節外一寸半。主腰痛,痔病。

大腸俞,十六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腰痛,腸鳴脹滿,繞臍中痛,二便不利,或泄痢食不化,脊強腹腫。

關元俞,十七節外一寸半。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

小腸俞,十八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大便膿血,痔痛出血,婦人滯下,大便難,小便淋,泄痢五色,重下腫痛,腰脊強,疝痛。

膀胱俞,十九節外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風勞腰痛,泄痢腸痛,便難溺赤,陰瘡,足脛冷,拘急不得屈伸,女人瘕聚,煩滿汗不出,小便黃赤,腰脊急強,積聚堅結,足清不仁,熱痓引骨痛。

白話文:

氣海俞穴位於第十五節椎骨外側一寸半處,主治腰痛、痔瘡。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外側一寸半處,針刺三寸,灸三壯,主治腰痛、腸鳴脹滿、繞臍中痛、二便不利、泄瀉食不化、脊強腹腫。關元俞穴位於第十七節椎骨外側一寸半處,主治風勞腰痛、泄瀉虛脹、小便難、婦女瘕聚等疾病。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椎骨外側一寸半處,針刺三寸,灸三壯,主治大便膿血、痔痛出血、婦女滯下、大便難、小便淋、泄瀉五色、重下腫痛、腰脊強、疝痛。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外側一寸半處,針刺三寸,灸三壯,主治風勞腰痛、泄瀉腸痛、便難溺赤、陰瘡、足脛冷、拘急不得屈伸、女人瘕聚、煩滿汗不出、小便黃赤、腰脊急強、積聚堅結、足清不仁、熱痓引骨痛。

中膂俞,二十節外一寸半。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赤白痢,虛渴汗出,腰不得俯仰,腹脹,脅痛,疝寒,熱痓反折。

白環俞,二十一節外一寸半。禁用針灸。

上髎,腰陷骨下第一空,俠脊兩旁陷中,餘三髎少斜,上闊下狹是也。針二寸,灸三壯。主鼻衄,嘔逆,寒熱腰痛,婦人絕子,瘧寒熱,陰挺出不禁,白瀝,痓反折,大小便利。

次髎,第二空陷中。針二寸,灸三壯。主腰下至足不仁,惡寒,婦人赤白瀝下,心下積脹,大小便利,疝氣下墜。

中髎,第三空陷中。針二寸,灸三壯。主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婦人赤淫時白,氣癃,月事少,大便難,小便利,腹脹飧泄。

白話文:

中膂俞位於第二十節椎骨外側一寸半的位置,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赤白痢、虛渴汗出、腰部無法彎曲伸展、腹脹、脅痛、疝寒、熱痓反折等病症。

白環俞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外側一寸半的位置,禁用針灸。

上髎位於腰椎骨下方的第一個凹陷處,靠近脊柱兩旁的凹陷中,其他三個髎穴位置略微傾斜,上方寬闊下方狹窄。針刺深度二寸,灸三壯。主治鼻衄、嘔逆、寒熱腰痛、婦女不孕、瘧疾寒熱、陰道脫出、白帶、痓反折、大小便不通暢等病症。

次髎位於第二個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灸三壯。主治腰部以下至足部麻木、惡寒、婦女赤白帶下、心下積脹、大小便不通暢、疝氣下墜等病症。

中髎位於第三個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灸三壯。主治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婦女赤白帶下、氣癃、月經量少、大便困難、小便不通暢、腹脹、食後腹瀉等病症。

下髎,第四空陷中,針二寸,灸三壯。主腰痛,婦人下泔汁不禁,赤瀝,陰中癢痛引小腹不可俯仰,大小便利,腸鳴腹脹欲泄。

會陽,陰尾骨外各開一寸半。針入八分,灸三壯。主腹中有寒,泄瀉腸澼,便血久痔,陽虛陰汗濕。以上俱尾背部第二行,各開一寸半。

附分,第二節外三寸,附項內廉陷中,正坐取之。針八分,灸五壯。主背痛引頷引頭,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

魄戶,三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五壯。主咳逆喘氣不得臥,肺寒熱,項強,背胛無力,勞損痿黃,五屍走注。

膏肓,四節外三寸取穴。主治見後灸法。

白話文:

下髎位於第四節骨縫陷中,針刺二寸,灸三壯。可以治療腰痛,婦女尿失禁、赤白帶下、陰部癢痛牽連小腹無法彎腰,大小便不順暢、腸鳴腹脹想拉肚子。

會陽位於尾骨外側各開一寸半處。針刺八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腹部寒涼、腹瀉、腸鳴腹脹、便血、久治不愈的痔瘡、陽虛陰汗濕等。以上穴位皆位於尾骨背部第二行,各開一寸半。

附分位於第二節骨外側三寸、附項內側凹陷中,正坐取穴。針刺八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背痛牽連到下巴和頭部、肩背僵硬、風寒入侵腠理、頸項強直無法回頭、風寒勞損導致手臂肘部麻木。

魄戶位於第三節骨外側三寸,針刺五分,灸五壯。可以治療咳嗽氣喘無法平躺、肺寒熱、項強、背胛無力、勞損導致黃疸、五臟氣虛。

膏肓位於第四節骨外側三寸處取穴,治療方法請見後文灸法部分。

神堂,五節外三寸。針三分,灸五壯。主肩痛,胸腹滿,脊強急,寒熱。

譩譆,六節外三寸,膊內廉,以手厭之,令病人抱肘作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針六分,灸五壯。主目眩,鼻衄,肩背痛,脅痛,喘主急,熱病汗不出,虛損不睡,五心熱,寒痓,寒瘧,風瘧、溫瘧、痎瘧、久瘧,小兒食時頭痛。

膈關,七節外三寸,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五壯。主背痛脊強,食不下,唾噦多涎沫。

魂門,九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五壯。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嘔吐不住,多涎。

陽綱,十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五壯。主小便黃,腸鳴泄瀉,消渴身熱,面黃怠惰,目黃不嗜食。余同魂門。

白話文:

神堂穴位於第五節肋骨外側三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五壯。主治肩痛、胸腹脹滿、脊背僵硬疼痛、寒熱交替。

譩譆穴位於第六節肋骨外側三寸處,手臂內側靠近肩胛骨的位置,用手指壓迫,讓病人抱肘做出譩譆的聲音,手指下會有動感。針刺深度六分,灸灸五壯。主治頭暈目眩、鼻出血、肩背疼痛、脅肋疼痛、呼吸急促、發熱不出汗、虛弱失眠、五心煩熱、畏寒、寒熱瘧疾、風寒瘧疾、溫熱瘧疾、久瘧、小兒吃飯時頭疼。

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肋骨外側三寸處,患者正坐,肩部放鬆,針刺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灸五壯。主治背部疼痛、脊背僵硬、食慾不振、唾液分泌過多。

魂門穴位於第九節肋骨外側三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灸灸五壯。主治飲食不消化、腹中雷鳴、大便失禁、嘔吐不止、唾液分泌過多。

陽綱穴位於第十節肋骨外側三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灸灸五壯。主治小便黃、腸鳴腹瀉、消渴口渴、身體發熱、面色發黃、疲倦無力、眼睛發黃、食慾不振。其餘症狀與魂門穴相同。

意舍,十一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五壯,至一百壯止。主腹滿虛脹,大便泄滑,消渴面黃,嗜飲,目赤。

胃倉,十二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五壯。主腹內虛脹,水食不消,惡寒不能俯仰,水腫臚脹,食飲不下。

肓門,十三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三十壯。主心下堅滿,婦人乳有餘疾。

志室,十四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五壯。主腰脊強,腹痛,陰痛下腫,失精,小便淋瀝。

胞肓,十九節外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針灸主治同志室。

秩邊,二十節外三寸。針五分,灸三壯。伏而取之。主腰痛、尻重不能舉發腫、小便赤黃。以上俱屬背部三行。

白話文: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肋骨下緣外三寸處,針刺五分,灸五壯,最多灸至一百壯。主要治療腹脹、腹滿、大便溏瀉、消渴症、面黃、口渴、眼睛發紅等症狀。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肋骨下緣外三寸處,針刺五分,灸五壯。主要治療腹內虛脹、飲食消化不良、畏寒、不能彎腰抬頭、水腫、腹部膨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肋骨下緣外三寸處,針刺五分,灸三十壯。主要治療心窩處脹滿、婦女乳房疾病等症狀。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肋骨下緣外三寸處,針刺五分,灸五壯。主要治療腰背疼痛、腹痛、陰部疼痛腫脹、遺精、小便淋漓不盡等症狀。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肋骨下緣外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針灸方法與志室穴相同。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肋骨下緣外三寸處,伏而取之,針刺五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腰痛、臀部沉重抬不起、發腫、小便黃赤等症狀。以上穴位均屬於背部三行。

承扶,尻臀下、陰股上、橫紋中。針五分,禁灸。主腋下腫,脊腰尻臀陰股寒痛,痔瘡,小便不禁,大便直出,遺精,胞寒,又大便難者亦治。

殷門,扶承下六寸。針五分,禁灸。主腰脊不可俯仰,股外腫,因瘀血注之。

浮郄,委陽上一寸,屈膝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主小腹熱,大便堅,膀胱經熱,大腸結,股外筋急。

委陽,膝腕橫紋尖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屈身取之。針七分,灸三壯,主陰跳,遺,小便難,小腹堅痛引陰中淋瀝,腰痛脊強,瘛瘲,癲疾,頭痛筋急,腋腫,胸滿膨脹,身熱,飛屍遁注,痿厥不仁。

委中,膝腕內膕橫紋中央動脈。針五分,禁灸。凡患風痹,腰腳重痛,於此刺血,久疾亦皆立已。主小腹熱而偏痛,尿赤難,衄血不止,腰痛俠脊至頭皆痛,痔痛,脅下腫痛,腳弱膝攣,腰尻重不能舉,半身不遂,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余同委陽。

白話文:

承扶穴位於臀部下方、陰股上方,橫紋的中央。針刺深度五分,禁止灸灼。主治腋下腫脹、脊腰臀部陰股寒痛、痔瘡、小便失禁、大便直出、遺精、胞寒,以及大便困難等症狀。

殷門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針刺深度五分,禁止灸灼。主治腰脊不能彎曲,股外側腫脹,因瘀血積聚導致的病症。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屈膝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灼三壯。主治小腹熱、大便乾燥、膀胱經熱、大腸結、股外側筋脈緊繃。

委陽穴位於膝蓋骨下方橫紋尖端外側兩筋之間,委中穴外側二寸,屈身取穴。針刺深度七分,灸灼三壯,主治陰部跳痛、遺精、小便困難、小腹堅硬疼痛並蔓延至陰部滴瀝不止、腰痛脊背僵硬、瘛瘲、癲癇、頭痛筋脈緊繃、腋下腫脹、胸部滿脹、身體發熱、飛屍遁注、痿厥麻木不仁。

委中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內側膕橫紋中央動脈處。針刺深度五分,禁止灸灼。凡患風痹、腰腳沉重疼痛者,在此穴位刺血,即使久病也能立即痊癒。主治小腹熱而偏側疼痛、小便赤澀排尿困難、鼻衄不止、腰痛並蔓延至脊背及頭部、痔瘡疼痛、脅下腫痛、腳弱膝蓋攣縮、腰臀沉重不能抬舉、半身不遂、熱病汗出不暢、足部發熱厥逆等症狀。與委陽穴的功效相似。

合陽,直委中下一寸。針五分,灸五壯。主腰脊強痛引腹,膝股熱,胻酸重,㿗疝,女子崩中,腹痛,腸澼,陰痛。

承筋,脛後腨股中央,從腳跟上七寸。禁針,灸三壯。主治同承山。

承山,腨股下分肉間,拱足去地一尺取之。針七分,灸五壯。主頭痛,鼻鼽衄,指腫,腰脊痛,腹痛,小腹疝氣,大便難,腳攣脛酸痹,跟痛急,足下熱不能久立,轉筋,霍亂,瘛瘲,久痔腫痛,肢腫,寒熱汗不出。

飛揚,外踝上七寸骨後。針五分,灸三壯。主頭痛目眩,鼻衄,頸項疼,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腰痛腨痛,寒瘧,狂瘧,癲疾吐舌,痓反折,痔篡傷痛,野雞痔,逆氣,足痿失履不收。

白話文:

合陽穴位於委中穴下一寸。針灸深度為五分,灸灸五壯。主治腰脊強痛引向腹部,膝蓋和大腿發熱,小腿酸重,疝氣,女子崩中,腹部疼痛,腸子流水,陰部疼痛。

承筋穴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中央,從腳跟向上七寸。禁止針刺,灸灸三壯。主治與承山穴相同。

承山穴位於腓腸肌下端兩肌肉之間,足趾向上拱起離地一尺處取穴。針灸深度為七分,灸灸五壯。主治頭痛,鼻塞流鼻血,手指腫脹,腰脊疼痛,腹部疼痛,小腹疝氣,大便困難,腳部抽筋小腿酸麻痺,腳跟疼痛,腳底發熱無法久站,抽筋,霍亂,癲癇,久痔腫痛,肢體腫脹,寒熱交加出汗困難。

飛揚穴位於外踝骨上七寸後方。針灸深度為五分,灸灸三壯。主治頭痛頭昏,鼻出血,頸部疼痛,關節風痛導致手指無法屈伸,腰痛腿痛,寒瘧,狂瘧,癲癇吐舌,痓反折,痔瘡傷痛,野雞痔,逆氣,足痿失履不收。

跗陽,外踝上三寸,飛揚下。針六分,灸三壯。主頭重,痿厥風痹,腨外廉骨痛,四肢不舉,瘛瘲,時有寒熱。

金門,外踝下骨空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癲疾,馬癇反張,屍厥暴死,轉筋霍亂,腳脛酸,身戰不能久立。

崑崙,外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針五分,灸三壯。主頭熱目眩如脫,目痛赤腫,鼻鼽衄,腹痛腹脹,喘逆,大便洞泄,體痛,霍亂,尻腰腫,腨跟腫,腳如裂不得履地,風癇口噤,瘧多汗,小兒陰腫,頭眩痛,腳痿轉筋,屍厥中惡,吐逆咳喘暴痛。

僕參,足後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主足跟痛,足痿,癲癇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恍惚,屍厥,煩痛,轉筋霍亂,小兒馬癇反折。

白話文:

跗陽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三寸,與飛揚穴相鄰。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主治頭重、痿厥風痹、腨外廉骨痛、四肢不舉、瘛瘲、時有寒熱。

金門穴位於外踝骨下方骨頭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癲疾、馬癇反張、屍厥暴死、轉筋霍亂、腳脛酸痛、身戰不能久立。

崑崙穴位於外踝骨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的動脈旁。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頭熱目眩如脫、目痛赤腫、鼻鼽衄、腹痛腹脹、喘逆、大便洞泄、體痛、霍亂、尻腰腫、腨跟腫、腳如裂不得履地、風癇口噤、瘧疾多汗、小兒陰腫、頭眩痛、腳痿轉筋、屍厥中惡、吐逆咳喘暴痛。

僕參穴位於足後跟骨下方凹陷處,拱起腳趾可以找到它。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足跟痛、足痿、癲癇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恍惚、屍厥、煩痛、轉筋霍亂、小兒馬癇反折。

申脈,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際陷中。針三分,禁灸。主目反上視,或赤痛從內眥始,腰痛,脛寒熱不能久立坐,癲疾,鼻衄。

京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頭熱目眩,白翳從內眥始,鼻衄,鼻不利,涕黃,頸項強痛,脊背及腳難以俯仰,痓,瘧,癲狂,驚悸,不食,痰注,髀樞痛,淋瀝。

束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目眩,目赤爛,耳聾,項強,腰痛,腸澼,癲狂,大便時頭痛,瘧疾,從腳脛至髀樞中痛不可舉。

通谷,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二分,灸三壯。主頭重頭痛,目眩,咽瘡,鼻衄清涕,項強痛,胸脅滿,心下悸,留飲數欠,熱病汗不出。

白話文:

申脈位於外踝下方,靠近指甲和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禁止灸灼。主治眼球向上翻視,或眼紅痛從內眼角開始,腰痛,小腿寒熱難以久站久坐,癲癇,鼻出血。

京骨位於足部外側大骨下方,靠近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頭熱目眩,白翳從內眼角開始,鼻出血,鼻塞不通,鼻涕黃色,頸項僵硬疼痛,脊背和腿腳難以彎曲,寒疝,瘧疾,癲狂,驚悸,不思飲食,痰液阻塞,髖關節疼痛,小便淋漓不斷。

束骨位於小腳趾外側,第一節骨頭後面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目眩,眼睛紅腫潰爛,耳聾,頸項僵硬,腰痛,腸道泄瀉,癲狂,大便時頭疼,瘧疾,從腳脛到髖關節疼痛難以抬舉。

通谷位於小腳趾外側,第一節骨頭前面的凹陷處。針刺二分,灸灼三壯。主治頭沉頭疼,目眩,咽喉腫痛,鼻出血流清涕,頸項僵硬疼痛,胸脅脹滿,心慌心悸,體內積聚水液導致呼吸急促,發熱無汗。

至陰,足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主頭風鼻塞,鼻鼽清涕,耳鳴聾,胸脅痛無常處,腰脅引痛,小便不利,失精,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轉筋,寒瘧汗不出,足下熱。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溢,大鐘水泉照海深,復溜交信築賓實,陰谷膝內附骨後,以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連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商曲石關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開,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足少陰腎經,左右五十四穴。酉時自至陰交與足心湧泉,循膝腹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湧泉,腳掌中心,屈足卷指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目眩,喉痹,脅滿,心中結熱,心痛,咳嗽身熱,風癇,腰痛,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履地,引入腹中痛。

白話文:

至陰位於足小指外側指甲角邊緣,距離指甲角約一個韭葉的長度。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三壯。主治頭風鼻塞、鼻鼽清涕、耳鳴聾、胸脅痛無常處、腰脅引痛、小便不利、失精、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轉筋、寒瘧汗不出、足下熱。

足少陰穴二十七個,分別是湧泉、然谷、太谿、溢、大鐘、水泉、照海、深、復溜、交信、築賓、實、陰谷、膝內、附骨、橫骨、大赫、連氣、四滿、中注、肓俞、臍、商曲、石關、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開、折量、腹上、步廊、神封、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足少陰腎經左右各五十四穴,酉時從至陰穴開始,經過足心湧泉穴,沿著膝腹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湧泉穴位於腳掌中心,屈足卷指取之。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主治目眩、喉痹、脅滿、心中結熱、心痛、咳嗽身熱、風癇、腰痛、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履地、引入腹中痛。

然谷,內踝前起骨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刺此多見血;令人立飢欲食。主喉痹,舌下腫,涎出,喘氣,咳唾血,消渴,心恐懼,洞泄,胸中寒,脈代,溫瘧,陰縮內腫,小腹寒疝搶胸脅,淋瀝,男子精溢,胻酸胕腫不能履地,一足寒一足熱,小兒初生臍風口噤。

太谿,內踝後五分跟骨間動脈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咽腫,嘔吐口中如膠,善噫咳逆,咳嗽唾血,脅痛腹痛,痃癖疝瘕積聚,與陰相通及足清不仁,熱病多汗,黃疸多熱少寒,大便難。

大鐘,太谿下五分。針二分,灸三壯。主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閉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咽中多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腹滿便難,多寒少熱。

白話文:

然谷穴位於內踝前下方骨頭凹陷處,針刺三釐米,艾灸三壯。刺此穴多見出血,讓人立刻感到飢餓想吃東西。主治喉嚨閉塞、舌頭下腫、流口水、呼吸急促、咳嗽吐血、口渴、心慌恐懼、腹瀉、胸部寒冷、脈搏代脈、溫瘧、陰莖縮小、內部腫脹、小腹寒冷疝氣痛及胸脅痛、尿頻、男性精液溢出、小腿酸痛、腳踝腫脹無法走路、一腳冰冷一腳發熱、新生兒臍風口噤。

太溪穴位於內踝後方五分處,跟骨與動脈凹陷處。針刺三釐米,艾灸三壯,主治咽喉腫痛、嘔吐物像膠一樣、經常打嗝、咳嗽逆氣、咳嗽吐血、脅肋疼痛、腹痛、痃癖、疝氣、積聚、與陰經相通、足部麻木不仁、熱病多汗、黃疸病熱多寒少、大便困難。

大鐘穴位於太溪穴下方五分處。針刺二釐米,艾灸三壯。實證則主治小便淋閉、腰背疼痛、大便閉塞、嗜睡口乾熱;虛證則主治嘔吐、畏寒、想要關門在家、氣短乏力、胸悶氣喘、舌頭乾燥、咽喉異物感、容易驚恐不安、喉嚨發出響聲、咳嗽吐血、腹部脹滿、大便困難、畏寒怕熱。

水泉,太谿下一寸。針二分,灸三壯。主月事不來,來即心下悶痛,目不能遠視,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照海,內踝下四分微前小骨下。針四分,灸三壯。主嗌乾,四肢解怠,善悲不樂,久瘧卒疝,小腹痛,嘔吐嗜臥,大風偏枯不遂,女子淋瀝,陰挺出,陰暴起,疝,小腹熱而偏痛,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不明。

復溜,內踝後上二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主目昏,口舌乾,涎自出,腹鳴鼓脹,水腫;視溺青赤黃白,青取井,赤取榮,黃取俞,黑取合;血氣泄後腫,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汗注不止,腰脊痛不可起坐,腳後廉急不可前卻,足胕上痛,風逆四肢廢。

白話文:

_水泉_穴,在太溪穴下的一寸處。針刺深度二分,灸三次。主治月經來不及,來時心下悶痛,視力難以遠望,陰道膨出,小便頻繁,腹部疼痛。

_照海_穴,在內踝下四分處,靠近小骨的位置。針刺深度四分,灸三次。主治咽喉乾燥,四肢疲倦無力,常感到悲傷不快樂,長期發瘧或疝氣,小腹疼痛,嘔吐嗜睡,患大風病導致半身不遂,女性尿頻,陰道膨出,陰部突然疼痛,疝氣,小腹熱痛,大風病時不曉得哪裡疼痛,視力模糊。

_復溜_穴,在內踝後方上二寸的動脈位置。針刺深度三分,灸五次。主治眼花,口舌乾燥,唾液自行流出,腹部鳴叫、脹滿,水腫;觀察尿液顏色,青色取井穴,紅色取榮穴,黃色取俞穴,黑色取合穴;血氣洩漏後腫脹,五種尿路感染,尿如火焰散開,骨頭寒熱,流汗不停止,腰脊疼痛無法坐立,腳後側緊繃無法向前後移動,腳踝上方疼痛,風邪影響四肢功能失常。

交信,內踝上二寸,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針四分,灸三壯,主氣淋,㿉疝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泄痢赤白,女子崩漏。

築賓,內踝上、腨分中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針三分,灸五壯。主小兒疝痛不得乳,癲狂嘔沫,足腨痛。

陰谷,膝內附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動脈,屈膝取之。針四分,灸三壯,主舌下腫,膝痛如錐,股內廉痛,陰痿,婦人漏下,心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以上俱足膝部。

橫骨,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禁針,灸三壯。主五臟虛竭,腹脹,小便難,失精,陰痛。

白話文:

【交信】,內踝上二寸,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針四分,灸三壯,主治氣淋,膀胱脹痛,睪丸疼痛,大腿內側膝蓋後方疼痛,腹瀉帶血,女子崩漏。

【築賓】,內踝上、腓腸肌中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小兒疝痛無法哺乳,癲狂吐沫,腳跟疼痛。

【陰谷】,膝蓋內側附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動脈,屈膝取之。針四分,灸三壯,主治舌下腫脹,膝蓋疼痛如被刺,大腿內側疼痛,性功能減退,婦女月經不調,心腹脹滿無法喘息,小便黃色。以上都是針對膝部的治療。

【橫骨】,陰部上方橫骨中央,凹陷處如仰月形,距離尿道口外一寸半。禁用針灸,灸三壯。主治五臟虛弱,腹脹,排尿困難,遺精,陰部疼痛。

大赫,氣穴下一寸。針一寸,灸五壯。主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灸三十壯,女子赤沃。

氣穴,四滿下一寸。左名氣穴,右名子戶。針一寸,灸五壯。主月水不通,腰脊痛,時泄利。

四滿,中注下一寸,針一寸,灸五壯。主腹痛奔豚,臍下積疝,婦人胞中惡血㽲痛。

中注,肓俞下一寸,針一寸,灸五壯。主小腹熱,大便燥。

肓俞,平神闕外一寸半,針一寸,灸五壯,主大便燥,腹痛及大腹寒疝,小腹有熱。

商曲,石關下一寸。針一寸,灸五壯。主腹中積聚切痛不食。

石關,陰都下一寸。針一寸,灸五壯。主多嘔,脊強不關,大便氣結,心滿,痓反折,婦人胞中惡血逆痛。

白話文:

大赫穴位於氣穴向下一個寸的位置,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虛勞失精、陰莖縮短、陰莖疼痛,艾灸三十壯,女性則可用赤沃治療。

氣穴位於四滿穴向下一個寸的位置,左側稱為氣穴,右側稱為子戶穴。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月經不調、腰脊疼痛、時常腹瀉。

四滿穴位於中注穴向下一個寸的位置,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腹痛、奔豚氣、臍下積聚疝氣、婦女生殖器官惡血積聚疼痛。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向下一個寸的位置,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小腹發熱、大便乾結。

肓俞穴位於神闕穴平齊向外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大便乾結、腹痛、腹部寒疝、小腹發熱。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向下一個寸的位置,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腹部積聚疼痛、不思飲食。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向下一個寸的位置,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嘔吐頻繁、脊背僵硬、大便氣結、心胸滿悶、痓反折、婦女生殖器官惡血逆流疼痛。

陰都,通谷下一寸。針一寸,灸三壯。主多唾嘔沫,心滿氣逆腸鳴,熱瘧便難,婦人無子,胞中惡血絞痛不可忍。

通谷,幽門下一寸。針五分,灸五壯。主頭痛目昏,鼻鼽清涕,項強,口喎,暴喑,咽喉不利,心中憤郁,驚悸,嘔吐,胸滿留飲,癖積。

幽門,平巨闕外一寸半。針五分,灸五壯。主善嘔涎唾沫,食飲不下,泄有膿血,胸痛煩悶,健忘,腹脹滿氣逆。以上俱腹部二行。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去中庭外二寸。針四分,灸五壯。主鼻塞,胸脅支滿,喘息不得舉臂。

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針四分,灸五壯。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惡寒。

白話文: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為一寸,灸艾三壯。主治多唾液嘔吐泡沫,心滿氣逆腸鳴,熱瘧疾病導致大便困難,婦女不孕,子宮內惡血絞痛難忍。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為五分,灸艾五壯。主治頭痛目眩,鼻塞流清涕,頸項強直,口角歪斜,突然失聲,咽喉不利,心中煩悶郁結,驚悸不安,嘔吐,胸悶留飲,癖積。

幽門穴,位於巨闕穴外側一寸半處。針刺深度為五分,灸艾五壯。主治善於嘔吐涎沫,飲食無法下嚥,腹瀉伴有膿血,胸痛煩悶,健忘,腹脹滿氣逆。以上三穴都位於腹部兩側。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處,距離中庭穴外側二寸。針刺深度為四分,灸艾五壯。主治鼻塞,胸脅部脹滿,喘息呼吸困難,抬不起手臂。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處。針刺深度為四分,灸艾五壯。主治胸悶氣短無法呼吸,咳嗽逆氣,乳房腫痛伴有惡寒。

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喘氣,嘔吐不食。

神藏,彧中下一寸六分。針四分,灸五壯。主咳嗽。余同靈墟。

彧中,俞府下一寸六分。針四分,灸五壯。主喘悸,余同靈墟。

俞府,巨骨下去璇璣外二寸。針灸主治同靈墟。以上俱屬膺部二行陷中,仰而取之。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侵。

手厥陰心胞絡經,左右一十八穴。戌時自俞府交與乳旁天池,循手臂下行至中指中衝穴止。

天池,乳外二寸側脅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頭痛寒熱,胸滿腋腫,上氣喉中有聲。

白話文: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處,針刺深度四分,灸艾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喘氣、嘔吐不食。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針刺深度四分,灸艾五壯,主治咳嗽,其他治療功效與靈墟穴相同。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處,針刺深度四分,灸艾五壯,主治喘悸,其他治療功效與靈墟穴相同。

俞府穴位於巨骨穴下方璇璣穴外側二寸處,針灸治療功效與靈墟穴相同。以上四個穴位都屬於胸部兩行陷中位置,需仰頭取穴。

手厥陰心包經共有九個穴位,分別是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從俞府穴開始,經乳旁天池穴,沿著手臂下行至中指中衝穴止,左右共十八個穴位。

天池穴位於乳頭外側二寸,側脅陷中,針刺深度三分,灸艾三壯,主治頭痛寒熱、胸悶腋腫、上氣喉中有聲。

天泉,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咳逆胸脅支滿,膺背胛臂內廉骨痛。

曲澤,肘腕內橫紋中央動脈,曲肘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心痛,逆氣,嘔涎或血,善驚及傷寒溫病身熱口乾,肘瘈掣痛搖頭。

郄門,大陵後五寸。針五分,灸五壯。主心痛,衄血、嘔血,驚恐神氣不足。

間使,大陵後五寸。針六分,灸七壯。主胸痹引背痛,心懸如飢,卒心痛,肘內廉痛,熱病煩心,喜噦喜動,惡風寒,嘔吐,掌熱,多驚,腋腫,肘攣急。

內關,大陵後二寸。主面赤熱,目昏,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心暴痛,虛心煩惕惕。針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天泉穴位於腋窩下二寸,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咳嗽逆氣、胸脅脹滿、肩背胛骨及手臂內側骨骼疼痛。

曲澤穴位於肘腕內側橫紋中央的動脈處,曲肘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心痛、逆氣、嘔吐涎液或鮮血、容易驚嚇、傷寒溫病發熱口乾、肘關節僵硬疼痛、搖頭。

郄門穴位於大陵穴後五寸。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治心痛、鼻衄、嘔血、驚恐、神氣不足。

間使穴位於大陵穴後五寸。針刺深度六分,灸七壯。主治胸部痹痛引發背痛、心懸如飢、突然心痛、肘內側疼痛、熱病心煩、喜歡嘆氣、喜歡活動、怕風寒、嘔吐、手掌發熱、容易驚嚇、腋窩腫痛、肘關節攣縮。

內關穴位於大陵穴後二寸。主治面部發紅發熱、目眩、目赤、胸部脹滿、中風、肘關節攣縮、實證心痛、虛證心煩不安。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大陵,掌後橫紋兩筋兩骨陷中。針六分,灸三壯。主頭痛,目赤,舌本痛,喉痹嗌乾,咳逆嘔熱喘急,喜笑喜驚,手掣手攣及肘攣腋腫,心痛煩悶,掌熱身熱如火,一切風熱無汗,瘧疾,瘡疥。

勞宮,手掌橫紋中心,屈中指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咽嗌痛,大小便見血不止,風熱,善怒喜笑,熱病汗不出,怵惕,胸脅不可反側,咳喘,溺赤,嘔吐血,氣逆噫不止,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手痹掌熱,黃疸目黃。

中衝,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針一分,灸一壯。主頭痛如破,神氣不足,失忘。余同大陵。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風瘈脈青,顱息角孫絲竹張,禾髎耳門聽有常。

白話文: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橫紋兩筋兩骨的凹陷處。針刺六分,艾灸三壯。主治頭痛、目赤、舌根痛、喉嚨阻塞、口乾、咳嗽逆氣、嘔吐、發熱喘息、愛笑愛驚、手抽筋、手攣、肘部攣縮、腋窩腫脹、心痛、煩躁不安、手掌發熱、全身發熱如火、一切風熱無汗、瘧疾、瘡疥。

勞宮穴位於手掌橫紋的中心,屈起中指取穴。針刺三分,艾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大小便出血不止、風熱、易怒、愛笑、熱病無汗、驚恐不安、胸脅疼痛、不能翻身、咳嗽喘息、小便赤色、嘔吐血、氣逆呃逆不止、食慾不振、口渴、口腔潰爛、手麻木、手掌發熱、黃疸、目黃。

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距指甲一寸,如韭葉般凹陷處。針刺一分,艾灸一壯。主治頭痛如裂、精神不足、健忘。其他症狀同大陵穴。

手少陽經脈共有二十三個穴位,分別是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青靈、顱息、角孫、絲竹空、禾髎、耳門、聽會。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四十六穴。亥時自中衝交與手四指關衝,循臂上行至面耳門穴止。

關衝,手四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主風眩頭痛,目翳,舌捲舌本痛,口乾喉痛,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肘疼不能自帶衣,肩臂酸重,心痛,風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熱如火,或寒霍亂,氣逆不得臥。

液門,手小指次指本節前陷。針二分,灸三壯。主頭痛面熱無汗,風寒熱,耳痛聾鳴,目澀目眩,齒痛面赤,咽外腫,內如瘜肉,寒厥,痎瘧,呼吸短氣,喜驚,臂痛不能上下。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握掌取之。針二分,灸三壯。主頭重,頷顱熱痛,目昏面赤,咽腫嗌痛,耳聾痛,肘臂痛,手指不得屈伸,熱病汗不出,目生翳膜,久瘧寒熱。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手各有四十六個穴位。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從中衝穴開始,與手四指的關衝穴相連,沿著手臂向上行進,直到面部的耳門穴才停止。

關衝穴位於手四指末端外側,距離指甲角約一個韭菜葉的寬度。針刺深度為一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風眩頭痛、目翳、舌頭捲縮疼痛、口乾喉嚨痛、心煩、手臂外側疼痛、手抬不到頭、肘部疼痛不能自己穿衣、肩膀手臂酸重、心痛、風熱病煩悶出不了汗、手掌發熱、全身發熱像火燒一樣,或是寒顫發冷、呼吸不順暢、躺不下。

液門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的第二個關節前面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面部發熱不出汗、風寒熱、耳朵疼痛發聾、眼睛乾澀眼花、牙齒疼痛面部發紅、咽喉外側腫大,內部像息肉一樣、寒厥、瘧疾、呼吸短促、容易驚慌、手臂疼痛不能上下活動。

中渚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的第二個關節後方凹陷處,握緊拳頭可以找到它。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三壯。可以治療頭部沉重、下顎和頭顱發熱疼痛、眼睛昏花面部發紅、咽喉腫痛、耳朵發聾疼痛、肘部和手臂疼痛、手指不能屈伸、熱病出不了汗、眼睛長了翳膜、長期瘧疾寒熱交替。

陽池,手掌背橫紋陷中。針二分,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寒熱症,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

外關,陽池後二寸。針三分,灸三壯。主肘腕酸重不得屈伸,手指盡痛,耳渾渾無所聞,臂痿不仁。

支溝,陽池後三寸,兩筋骨間。針二分,灸三壯。主面赤目赤,嗌痛暴喑,口噤,嘔吐,霍亂,腋痛及真心痛,肘臂酸痹,馬刀腫,瘻漏,瘡疥,女人脊急,四肢不舉,熱病汗不出。

會宗,支溝外旁一寸空中。灸三壯。主耳聾,肌膚痛,風癇。

三陽絡,陽池後四寸。禁針,灸七壯。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耳卒聾,齒齲,暴喑不言。

白話文:

「陽池」位於手掌背橫紋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熱病汗不出、寒熱症,或因手腕骨折而無法抓握物品、肩臂疼痛抬不起來等症狀。

「外關」位於「陽池」後方二寸。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肘腕酸重、無法屈伸,手指全部疼痛,耳朵昏沉無力聽見聲音,手臂麻痺無知覺等症狀。

「支溝」位於「陽池」後方三寸,兩條筋骨之間。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面部發紅、眼睛發紅、咽喉疼痛、突然失聲、嘴巴緊閉、嘔吐、霍亂、腋窩疼痛以及心痛、肘臂酸痛麻痺、手腕腫脹、瘻管、瘡疥、婦女脊柱疼痛、四肢無力、熱病汗不出等症狀。

「會宗」位於「支溝」外側一寸的空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耳聾、肌膚疼痛、風癇等症狀。

「三陽絡」位於「陽池」後方四寸。禁止針刺,艾灸七壯。主要治療嗜睡、四肢不想動、突然耳聾、牙齒腐爛、突然失聲不語等症狀。

四瀆,肘前五寸外廉陷中。主呼吸短氣,咽中如瘜肉狀,耳暴聾,下牙痛。

天井,肘上大骨後一寸兩筋陷中,屈肘取之。針一寸,灸三壯。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瘧食時發,心痛,驚瘈,癲癇吐舌,羊鳴戾頸,肩痛,痿痹麻木,咳嗽唾膿。

清冷淵,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肩不舉,頭痛目黃,脅痛振寒。

消濼,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主頭痛,項如拔,頸有大氣,寒熱痹。

臑會,臂前廉去肩頭三寸。針五分,灸五壯。主癭瘤氣,咽腫;寒熱瘰癧,癲疾,肘節痹,臂酸重,腋急痛,肘臂痛難屈伸。

白話文:

四瀆穴位於肘關節前五寸,外側骨縫凹陷中。主治呼吸短促,咽喉有如瘜肉狀物,耳朵突然失聰,下牙疼痛。

天井穴位於肘關節上大骨後一寸,兩條筋的凹陷中,屈肘取穴。針刺一寸,灸三壯。主治大風病,患者神志不清、不知疼痛,瘧疾在吃飯時發作,心痛,驚悸抽搐,癲癇發作時吐舌,羊鳴症,頸部僵硬,肩痛,痿痺麻木,咳嗽痰中有膿。

清冷淵穴位於肘關節上三寸,伸直手臂舉臂取穴。灸三壯。主治肩關節不能抬舉,頭痛,眼睛發黃,肋骨疼痛,畏寒。

消濼穴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窩斜下方,肘關節分開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頭痛,脖子像被拔了一樣疼痛,頸部有喘氣聲,寒熱交替,痹病。

臑會穴位於手臂前側骨縫,距離肩頭三寸處。針刺五分,灸五壯。主治癭瘤氣,咽喉腫脹;寒熱瘰癧,癲癇病,肘關節痹病,手臂酸重,腋窩疼痛難以活動,肘臂疼痛難以屈伸。

肩髎,肩端外陷,臑會上斜,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二壯。主臂痛重不舉。

天髎,缺盆上毖骨際陷中。針八分,灸三壯。主肩臂肘痛或引頸項急,寒熱胸滿,缺盆中痛,汗不出。

天牖,耳下頸大筋外,髮際上一寸。禁用針灸。

翳風,耳珠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三分,灸七壯。主耳痛鳴聾,口噤,口眼喎斜,下牙齒痛,失欠脫腮,頰腫牙車急痛。

瘈脈,耳本後雞足青脈上。禁用針灸。

顱息,耳後上青脈間。禁針,灸七壯。主頭重目昏,風聾耳痛、塞耳痛鳴,嘔吐,胸脅引痛不得俯仰及發癇風瘲。

角孫,耳廓上中間,髮際下,開口有空。禁針,灸三壯,主目生膚翳,牙痛,頸腫項痛。

白話文:

肩髎穴位於肩膀外側凹陷處,與臑會穴(肩部外側的另一穴位)上斜方向,舉起手臂就能找到。針刺深度七分,灸灸兩壯。主要治療手臂疼痛、沉重難以抬舉。

天髎穴位於鎖骨上方的凹陷處,靠近骨頭邊緣。針刺深度八分,灸灸三壯。主要治療肩臂肘部的疼痛,或牽連到頸項,伴隨寒熱、胸悶、鎖骨部位疼痛,以及出汗困難。

天牖穴位於耳垂下方,頸部大筋外側,髮際上方一寸處。禁止針灸。

翳風穴位於耳珠後方的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動耳朵內部。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七壯。主要治療耳朵疼痛、耳鳴、口不能張開、嘴角歪斜、下牙齒疼痛、下巴脫臼、面頰腫脹、牙齒疼痛難忍。

瘈脈穴位於耳朵根部後方的雞足樣青筋上。禁止針灸。

顱息穴位於耳朵後上方,青筋之間。禁針,灸灸七壯。主要治療頭部沉重、眼睛昏花、風寒引起的耳聾、耳朵疼痛、耳塞、耳鳴、嘔吐、胸脅疼痛難以彎腰或仰頭,以及癲癇發作。

角孫穴位於耳廓上方的中間位置,髮際下方,開口處有空隙。禁針,灸灸三壯,主要治療眼睛生長肉膜、牙齒疼痛、頸部腫脹、脖子疼痛。

絲竹,眉毛骨後陷中。針三分,禁灸。

和髎,耳門前兌發下橫動脈。針三分,禁灸。主風痛頭重,牙車急,耳鳴,頷頰腫。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針三分,灸三壯。主耳痛鳴、有膿汁出、生瘡,睟耳聤耳,齒痛。

少陽之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率谷本神及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招,承靈天衝浮白次,完骨竅陰腦空搖,風池肩井淵腋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風市邀,下瀆陽關陽陵穴,陽交外丘光明宵,陽輔懸鐘丘墟外,足臨泣地五俠谿,第四指端竅陰畢。

足少陽膽經,左右八十六穴。子時自耳門交與目眥瞳子髎,循頭耳側脅下行,至足小指竅陰穴止。

白話文:

絲竹,位於眉毛骨後面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

和髎,位於耳門前方,兌發下方橫向血管的部位。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主要治療風痛、頭重、牙齒疼痛、耳鳴、頷頰腫脹。

耳門,位於耳朵前方,起於肉際,正對耳廓缺損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灼三壯。主要治療耳痛、耳鳴、耳內有膿液流出、耳部生瘡、耳聾、牙齒疼痛。

少陽經的瞳子髎,是四十三個穴位中的一個,位置比較高,從聽會開始,沿著上關、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承靈、天衝、浮白、完骨、竅陰、腦空,一路往下延伸,直到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然後繼續往下,經過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一直到下瀆、陽關、陽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谿,最後在第四指端的竅陰穴結束。

足少陽膽經,左右兩側各有八十六個穴位。從子時開始,經絡從耳門開始,與目眥交接,然後經過瞳子髎,沿著頭部、耳朵、側胸,一直往下延伸到足小指的竅陰穴,最後結束。

瞳子髎,去目外眥五分。禁用針灸。

聽會,耳珠前陷中,開口有空。針三分,灸五壯。主耳鳴聾,齒痛,口噤,牙車急痛或脫,嘔吐,骨酸,癲狂,瘛瘲。

上關,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禁針,灸三壯。主青盲,耳痛、鳴、聾,口喎,唇吻強,口沫出,目眩,牙車緊,瘛瘲。

頷厭,對耳額角外。針五分,灸三壯。主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好嚏,頸痛。

懸顱,斜上額角中,在懸釐間。針三分,灸三壯。主麵皮赤腫,身熱煩滿,汗不出。余同頷厭。

懸釐,從額斜上頭角下陷。針三分,灸三壯。主偏頭痛,目外眥赤痛,面赤痛,羊癲,煩滿,熱病汗不出。

白話文:

瞳子髎位於眼外眥(眼角)外側五分處,禁針灸。

聽會位於耳珠前方凹陷處,開口處有空隙。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耳鳴耳聾、牙痛、口噤、牙齒疼痛或鬆脫、嘔吐、骨酸、癲癇、痙攣。

上關位於耳前骨頭上緣,開口處有空隙。禁針,灸三壯。主治青盲、耳痛、耳鳴、耳聾、口歪、嘴唇僵硬、流口水、頭暈、牙齒緊咬、痙攣。

頷厭位於耳後額角外側。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風眩、目視不清、偏頭痛放射至眼外眥、耳鳴、頻繁打噴嚏、頸痛。

懸顱位於額角斜上方向中點,位於懸釐之間。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面部皮膚紅腫、發熱煩躁、汗出不暢。其他症狀與頷厭相同。

懸釐位於額頭斜上方向頭角下方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偏頭痛、眼外眥紅痛、面部紅痛、羊癲癇、煩躁、熱病汗出不暢。

曲鬢,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以耳掩前尖處是穴。針三分,灸三壯。主暴喑,齒齲,頰頷腫,口噤,牙車急痛。

率谷,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主煩滿嘔吐,醉傷酒,風目眩痛,膈胃寒痰,腦角眩痛不食。

本神,臨泣外一寸半。主癲疾嘔吐涎沫,小兒驚癇。

陽白,眉上一寸直瞳子。針三分,灸三壯。主瞳子痛癢昏蒙,目系急上插,頭目痛,目眵,背寒。

臨泣,當目直上入髮際五分。針三分,禁灸。主中風不識人,目翳多淚,風眩鼻塞,腋腫,喜齧。胸痹,心痛,脅痛,瘧日兩發。

目窗,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主熱逆頭痛目眩,唇吻強,上齒痛,目外眥赤不明,寒熱汗不出。

白話文:

曲鬢穴位於耳上,靠近髮際,凹陷處,下顎骨有空隙,以耳朵遮住前尖處就是這個穴位。針刺三份,灸三壯。主治暴喑、齲齒、頰頷腫痛、口噤、牙痛。

率谷穴位於耳上,靠近髮際一寸半。針刺三份,灸三壯。主治腹脹嘔吐、醉酒、風眩目痛、膈胃寒痰、腦角眩痛不食。

本神穴位於臨泣穴外一寸半。主治癲癇、嘔吐涎沫、小兒驚癇。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直對瞳孔一寸。針刺三份,灸三壯。主治瞳孔疼痛癢癢、昏蒙、眼球向上突出、頭目痛、眼屎、背寒。

臨泣穴位於眼睛直上,靠近髮際五分。針刺三份,禁灸。主治中風不識人、眼翳多淚、風眩鼻塞、腋腫、喜歡咬東西、胸痹、心痛、脅痛、瘧疾每天發作兩次。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針刺三份,灸五壯。主治熱逆頭痛目眩、嘴唇僵硬、上齒痛、眼外眥發紅不清、寒熱發作汗出不來。

正營,目窗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主諸陽之熱。

承靈,正營後一寸半。針三分,灸五壯。主腦風頭痛,惡風寒,鼻衄,喘急。

天衝,承靈後一寸半,耳上如前三分。針三分,灸三壯。主頭痛牙腫,癲證善驚恐。

浮白,耳後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灸七壯。主齒痛,耳鳴,頸項癰腫,癭瘤,肩背痛,手縱足緩,中滿喘息,咳逆痰沫。

完骨,耳中入髮際四分。針三分,灸七壯。主頭面痛,口喎,牙車急,齒痛,喉痹,頸項腫,頰腫引耳後痛,肘痛,足痿,癲疾僵仆,狂瘧,小便黃赤。

竅陰,完骨上,枕骨下,搖耳有空。針三分,灸七壯。主頭痛如錐,頷痛引耳,耳鳴,舌本出血及舌寒,口乾心煩,臂外肘節痹不及頭,鼻管疽發為癘,鼻衄,及四肢轉筋,癰疽。

白話文:

正營穴位於目窗後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五壯,可以治療諸陽之熱。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五壯,可以治療腦風頭痛、惡風寒、鼻衄、喘急等症。

天衝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處,耳上如前三分,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可以治療頭痛牙腫、癲證善驚恐等症。

浮白穴位於耳後入髮際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七壯,可以治療齒痛、耳鳴、頸項癰腫、癭瘤、肩背痛、手縱足緩、中滿喘息、咳逆痰沫等症。

完骨穴位於耳中入髮際四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七壯,可以治療頭面痛、口喎、牙車急、齒痛、喉痹、頸項腫、頰腫引耳後痛、肘痛、足痿、癲疾僵仆、狂瘧、小便黃赤等症。

竅陰穴位於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搖動耳朵有空隙感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七壯,可以治療頭痛如錐、頷痛引耳、耳鳴、舌本出血及舌寒、口乾心煩、臂外肘節痹不及頭、鼻管疽發為癘、鼻衄、及四肢轉筋、癰疽等症。

腦空,承靈後,俠玉枕旁枕骨下陷中,搖耳有空。針四分,灸三壯。主腦風頭痛目眩,耳鳴聾,鼻衄,鼻疽發為癘,項強寒熱,癲疾羸瘦。昔魏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灸之立愈。

風池,耳後一寸半,橫俠風府。針三分,灸七壯,至一百壯止。主腦疼,肺風面赤而腫,目昏,項強,鼻衄,咽喉瘻引項攣不收,寒熱顛仆,煩滿汗不出,瘍瘧寒熱,溫病汗不出,目眩頭痛,淚出,欠氣,目眥赤痛,氣發耳塞,口僻,項背傴僂。

肩井,缺盆骨後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針六分,灸七壯。主五勞七傷,頸項強,背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婦人墜胎後手足厥逆,咳逆寒熱,棲索氣不得臥。

白話文:

腦空穴位於頭部後方,承靈穴之後,玉枕旁枕骨下陷處,搖動耳朵可以感覺到空洞。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三壯。主治腦風頭痛、目眩、耳鳴聾、鼻衄、鼻疽發為癘、項強寒熱、癲疾羸瘦。據說魏武帝曾患頭風,發作時心悶亂、目眩,華佗為其艾灸後立即痊癒。

風池穴位於耳後一寸半,橫向靠近風府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七壯,最多灸一百壯。主治腦疼、肺風面赤而腫、目昏、項強、鼻衄、咽喉瘻引項攣不收、寒熱顛仆、煩滿汗不出、瘍瘧寒熱、溫病汗不出、目眩頭痛、淚出、欠氣、目眥赤痛、氣發耳塞、口僻、項背傴僂。

肩井穴位於缺盆骨後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處。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七壯。主治五勞七傷、頸項強、背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婦人墜胎後手足厥逆、咳逆寒熱、棲索氣不得臥。

淵腋,側腋下三寸陷中,舉臂取之,禁用針灸。

輒筋,淵腋前一寸。針入六分,灸三壯。主胸暴滿,喘息不得臥。

日月,期門下五分,乳下三肋滿。針七分,灸五壯。主小腹熱欲走,太息,喜怒不常,多言語;唾不止,四肢不收。

京門,監骨下腰中俠脊處季肋本。針三分,灸三壯。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䐜脹引背不得息,小便赤澀,小腹痛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肩背,寒痓,肩胛內廉痛,脊痓反折體痛。

帶脈,季肋下一寸八分。針六分,灸五壯。主婦人小腹堅痛,月水不調,赤白帶,裡急,瘛瘲。

五樞,水道外一寸半。針一寸,灸五壯。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婦人帶下赤白,裡急,瘛瘲。

白話文:

「淵腋」位於側腋下三寸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就能找到,禁止使用針灸。

「輒筋」位於淵腋前一寸。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主治胸部脹滿,呼吸困難,無法平躺。

「日月」位於期門穴下五分,乳房下方第三根肋骨處。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五壯。主治小腹發熱想跑動,嘆氣,喜怒無常,話多;唾液不停地流,四肢不能收縮。

「京門」位於監骨(髖骨)下方,腰部正中,靠近脊柱,靠近季肋骨的起始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腰痛不能彎腰仰頭,寒熱交替,腹脹引發背部疼痛,無法休息,小便顏色深紅且澀,小腹疼痛腫脹,腸鳴腹瀉,髖關節疼痛牽連到肩背部,寒邪入侵,肩胛骨內側疼痛,脊柱疼痛導致身體彎曲疼痛。

「帶脈」位於季肋骨下方一寸八分。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五壯。主治婦女小腹堅硬疼痛,月經失調,赤白帶下,裡急後重,瘛瘲病。

「五樞」位於水道穴外一寸半。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主治男性寒疝,睪丸上移至小腹疼痛,女性帶下赤白,裡急後重,瘛瘲病。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針八分,灸三壯。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咳逆。

居髎,章門下八寸三分陷中。針八分,灸三壯。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舉不及肩。

環跳,髀樞碾子骨後宛宛中,側臥蜷上足,伸下足取之。針一寸,灸五十壯。主風濕冷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側及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髀樞中痛,脛痛,脛痹不仁。

風市,膝上外廉兩筋中,以兩手著腿,中指盡處是穴。針五分,灸五壯,主癘風瘡。

中瀆,膝上五寸,大骨外分肉陷中。禁用針灸。

陽關,陽陵泉上二寸,犢鼻外廉陷中。禁用針灸。

白話文: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針刺八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嘔吐不止、三焦不調、水腫、咳嗽逆氣等症狀。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的凹陷處,針刺八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腰部牽引小腹疼痛、肩膀牽引胸臂攣急、手臂舉不至肩等症狀。環跳穴位於髀樞穴(股骨大轉子後方)後側凹陷處,側臥,蜷起上腿,伸直下腿取穴。針刺一寸,艾灸五十壯,可以治療風濕冷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疼痛難以轉側、胸脅疼痛無固定位置、腰脅疼痛牽引、髀樞穴疼痛、脛骨疼痛、脛骨麻木等症狀。風市穴位於膝蓋上方外側兩條筋的中央,以兩手按住腿部,中指指尖處便是穴位。針刺五分,艾灸五壯,可以治療癘風瘡。中瀆穴位於膝蓋上方五寸處,大骨外側肉陷處,禁用針灸。陽關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二寸,犢鼻穴外側凹陷處,禁用針灸。

陽陵泉,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以蹲坐取之。針六分,灸七壯至七七壯。主膝伸不屈,冷痹,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及頭痛寒熱,口苦咽不利,頭面腫,胸脅滿,心中恐如人捕。

陽交,與外丘並斜向三陽分肉間。針六分,灸三壯。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脛不收。

外丘,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針五分,灸三壯。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

光明,外踝上五寸。針七分,灸五壯。主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酸痹,坐不能起;實則足脛熱,膝痛,身體不仁,膝脛痠痛無力,手足偏小。

白話文: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一寸,外側兩骨凹陷處,以蹲坐姿勢取穴。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七壯至七七壯。主治膝蓋伸展困難、寒痹、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以及頭痛寒熱、口苦咽喉不適、頭面腫脹、胸脅滿悶、心慌恐懼。

陽交穴與外丘穴並列,位於三陽經脈肌肉之間,斜向外側。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主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悶、面腫、寒痹膝脛不能伸直。

外丘穴位於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皮膚疼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疼痛、怕風寒、癲疾。

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五壯。主治熱病汗出不暢、突然發狂。虛證則表現為酸痛、坐立不安;實證則表現為足脛發熱、膝蓋疼痛、肢體麻木、膝脛痠痛無力、手足偏小。

陽輔,外踝上四寸,附骨前絕骨端。針五分,灸三壯。主腰痛如坐不中、如錘,膝下膚腫筋瘈,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瘻漏馬刀,喉痹,膝胻酸,風痹不仁,寒熱脅痛。

懸鐘,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三壯。主心腹脹滿,胃熱不食,膝脛痛,筋攣足不收,五淋,濕痹流腫,筋急瘛瘲,小兒腹滿不食,四肢不舉,風勞身重。

丘墟,足外踝下微前陷中,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灸三壯。主頭腫,目昏生翳,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痛,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腿脛酸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

臨泣,俠谿上一寸半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目眩目痛,枕骨痛,心痛胸滿,缺盆中腋下腫,馬刀傷痿,大風周痹,痛無常處,氣喘,痎瘧日西發,婦人乳癰,月事不利,小兒驚癇。

白話文:

中醫穴位解說:

陽輔

  • 位置:外踝骨向上四寸,在骨頭前緣,靠近骨頭末端。
  • 針灸:針深五分,灸三壯。
  • 主治:腰部疼痛,感覺像坐立不安、像被重物壓住;膝蓋下方皮膚腫脹,筋脈抽搐;全身各個關節疼痛,痛處不定;腋窩腫脹;瘻管、馬刀傷;喉嚨閉塞;膝蓋酸痛;風痺導致身體麻木;寒熱交替,脅肋疼痛。

懸鐘

  • 位置:外踝骨向上三寸,在動脈的中央。
  • 針灸:針深三分,灸三壯。
  • 主治:心腹脹滿,胃熱不思飲食;膝蓋脛骨疼痛;筋脈痙攣,足部無法收縮;五淋;濕痺導致身體水腫;筋脈緊繃,抽搐;小兒腹脹不思飲食,四肢無力;風勞導致身體沉重。

丘墟

  • 位置:足部外踝下方,稍微往前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
  • 針灸:針深五分,灸三壯。
  • 主治:頭部腫脹;眼睛昏花,長眼翳;胸脅部脹滿疼痛,無法喘息;久患瘧疾,發作時畏寒;腋窩疼痛;痿厥,坐著無法站起來;髖關節疼痛;腿部脛骨酸痛,抽筋;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硬塊;寒熱交替。

臨泣

  • 位置:俠谿穴上方一寸半,凹陷處。
  • 針灸:針深三分,灸三壯。
  • 主治:頭昏眼花,眼睛疼痛;枕骨疼痛;心臟疼痛,胸部脹滿;鎖骨下方,腋窩腫脹;馬刀傷導致肢體萎縮;大風導致周身痺痛,痛處不定;氣喘;瘧疾在傍晚發作;婦女乳房腫痛,月經不調;小兒驚恐抽搐。

地五,俠谿上一寸。禁用針灸。

俠谿,足小指、四指本節前歧骨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目外眥赤、目眩、目系急、目癢,耳聾鳴,頰頷腫,胸脅痛滿不可轉側、痛無常處,瘧足痛,腋腫馬刀,婦人小腹堅痛,月水不通,乳腫潰,胸中寒如風狀,頭眩頰痛。

竅陰,足第四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主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暴聾,脅痛,咳逆不得息,熱病汗不出,肘不可舉,四肢轉筋,足煩,癰疽。

一十三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侵,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五里陰廉羊矢穴,章門常對期門深。

白話文:

地五穴位於俠谿穴上一個寸的位置,禁用針灸。俠谿穴位於小腳趾和第四趾的根部,在骨頭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眼外眥紅腫、眼花、眼部緊繃、眼癢、耳聾、耳鳴、臉頰下巴腫脹、胸脇疼痛難以翻身、疼痛部位不定、瘧疾腳痛、腋窩腫脹像刀一樣、婦女小腹堅硬疼痛、月經不通、乳房腫脹化膿、胸部寒氣像風一樣、頭暈臉頰疼痛。竅陰穴位於腳第四趾末端外側,距指甲角約一韭葉長。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主治頭痛心煩、喉嚨阻塞、舌頭僵硬口乾、突然耳聾、脅痛、咳嗽逆氣喘不過氣、熱病不出汗、肘部抬不起來、四肢抽筋、腳部煩躁、癰疽。

足厥陰肝經共有十三個穴位,分別是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羊矢、章門,其中章門穴與期門穴相對,位於較深的部位。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六穴。丑時自竅陰交與足大指端大敦,循膝股上行至腹期門穴止,寅時復行於肺經也。

大敦,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後三毛中。針三分,灸三壯,主卒疝偏墜及小便數、遺溺,陰頭中痛、陰跳上入腹連臍痛。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又治心痛,腹脹,腹痛,中熱喜寐,屍厥,婦人血崩不止,五淋,噦噫。

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間動脈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主目盲淚出,口喎,嗌乾,咳逆嘔血,心痛面蒼黑欲死,胸背痛,腹脹煩渴,腰痛,寒疝小腹腫,溺難,白濁,莖中痛,癲疾,四肢逆冷,婦人月水不利、赤白帶下或身有反敗、陰寒振寒,溲白、尿難痛。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左右各有二十六個穴位。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從竅陰穴開始,經由足大指端的大敦穴,沿著膝蓋、大腿往上行至腹部期門穴止。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則繼續與肺經相連。

大敦穴位於足大指端,距指甲約一寸,後三毛中。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突發疝氣、偏墜、小便頻數、遺尿、陰部疼痛、陰部跳痛上行至腹部連接臍部疼痛。左側疼痛灸右側,右側疼痛灸左側。此外,還能治療心痛、腹脹、腹痛、內熱嗜睡、屍厥、婦女血崩不止、五淋、呃逆等症。

行間穴位於足大指與次指之間,歧骨凹陷處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盲、流淚、口歪、咽乾、咳嗽逆氣、嘔血、心痛面色蒼白欲死、胸背疼痛、腹脹煩渴、腰痛、寒疝小腹腫脹、排尿困難、白濁、陰莖疼痛、癲癇、四肢冰冷、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寒畏寒、尿白、排尿困難且伴疼痛等症。

太衝,行間上二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三壯。主唇腫,喉鳴嗌乾,腋腫馬刀,嘔逆嘔血,善渴,脅滿發寒,腰引小腹痛,小便如淋,㿉疝小腹腫,溏泄遺溺,陰痛,面色蒼及足寒,大便難,發寒,腑腫,內踝前痛,胻酸,女人崩漏,小兒卒疝。

中封,足內踝前一寸陷中,仰足取之。針四分,灸三壯。主咽偏腫難嚥,嗌乾善渴,痎瘧色蒼,振寒,小腹腫繞臍痛,足逆冷,寒疝引腰痛,或身微熱,小腹痛,溲白,尿難痛,身黃身重,內踝前痛,膝腫瘈厥,身體不仁,㿗,疝,癃,暴痛,痿厥。

蠡溝,內踝上五寸。針二分,灸三壯。主卒疝小腹腫,時小腹暴痛,小便癃閉,數噫,恐悸,少氣,腹痛,咽如有瘜肉,背拘急,女子赤白帶下,暴腹刺痛。

白話文:

太衝穴位於行間穴向上二寸,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嘴唇腫脹、喉嚨發出鳴聲且乾燥、腋窩腫大如馬刀狀、嘔吐、嘔血、口渴、脅肋脹滿伴有發冷、腰部疼痛牽引至小腹、小便頻密如淋漓、疝氣導致小腹腫脹、腹瀉、尿失禁、陰部疼痛、面色蒼白且足部冰冷、大便困難、發冷、腹脹、內踝前側疼痛、腿酸、婦女崩漏、小兒突然出現疝氣。

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一寸的凹陷處,仰起腳取穴。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三壯。主治咽喉一側腫脹難以吞嚥、咽喉乾燥口渴、癲癇伴面色蒼白、發抖、發冷、小腹腫脹並繞臍疼痛、足部冰冷、寒性疝氣導致腰痛、或身體微微發熱、小腹疼痛、小便白濁、排尿困難且疼痛、全身發黃且沉重、內踝前側疼痛、膝蓋腫脹伴有抽搐、身體麻木、疝氣、癃閉、突然發作的疼痛、痿厥。

蠡溝穴位於內踝向上五寸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主治突然發作的疝氣導致小腹腫脹、小腹突然劇烈疼痛、小便閉塞、頻繁打嗝、恐懼不安、呼吸短促、腹部疼痛、咽喉有如長了肉芽、背部僵硬疼痛、女性白帶異常、腹部突然刺痛。

中都,內踝上七寸,脛骨中。針三分,灸五壯。主腸澼,㿉疝,小腹痛,婦人崩中,因惡露不絕,足下熱,惡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膝關,犢鼻下二寸,向里陷中。針三分,灸五壯。主咽痛,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

曲泉,膝內輔骨下橫紋尖陷中,屈膝取之。針六分,灸三壯。主膝疝,陰股痛,脅滿,小便難,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及身熱目眩,汗不出,膝痛筋攣,發狂,衄血,喘呼咽痛,頭風,失精,下利膿血,陰腫,婦人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

陰包,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灸三壯。主腰尻引小腹痛,溺不禁。

白話文:

中都穴位於內踝骨往上七寸,脛骨中央。針刺深度三分,灸艾灸五壯。主治腸胃不適,疝氣,小腹疼痛,婦女崩漏,因惡露不止,足部發熱,怕冷,無法久站,濕痺症導致行動不便。

膝關穴位於犢鼻穴往下二寸,向內陷凹處。針刺深度三分,灸艾灸五壯。主治咽喉疼痛,風痺,膝蓋內側疼痛牽引至髕骨,無法屈伸。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橫紋尖端凹陷處,屈膝時取穴。針刺深度六分,灸艾灸三壯。主治膝疝,陰股疼痛,脅肋脹滿,小便困難,尿道阻塞,氣短,腹瀉,四肢無力,發熱頭暈,汗出不暢,膝蓋疼痛筋攣,發狂,鼻出血,喘息喉嚨痛,頭痛,遺精,腹瀉膿血,陰囊腫脹,婦女血塊積聚,按壓時感覺股內像浸在熱水中,小腹腫脹,陰道脫出。

陰包穴位於膝蓋往上四寸,大腿內側兩筋之間。灸艾灸三壯。主治腰部及臀部牽引至小腹疼痛,尿失禁。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灸五壯。主熱閉不得溺,嗜臥,四肢不得動搖。

陰廉,氣衝下五寸動脈中。灸三壯。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羊矢,氣衝外一寸。

章門,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肋端陷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針八分,灸三壯至百壯止。主噦噫嘔吐,咳逆或吐無所出,胸脅滿痛,喘息,心痛煩熱,傷飽黃瘦,賁豚腹腫腸鳴,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熱中善食,寒中洞瀉,石水身腫,諸漏。

期門,不容外一寸半,乳下二肋端。針七分,灸五壯。主胸中熱,脅脹,心痛,氣短,喜酸,腹大堅、小腹尤大,小便難,陰下縱,賁豚上下,霍亂泄注,大喘,婦人產余疾。

白話文:

五里穴位於氣衝穴下三寸,陰股中動脈處。灸五壯,可以治療熱閉不得小便、嗜睡、四肢無力等症狀。

陰廉穴位於氣衝穴下五寸,動脈中。灸三壯,可以治療婦女不孕,若未曾生育,灸三壯即可懷孕。

羊矢穴位於氣衝穴外一寸。

章門穴位於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肋端陷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針八分,灸三壯至百壯,可以治療呃逆、嘔吐、咳嗽、胸脅疼痛、喘息、心痛煩熱、傷食黃瘦、腹脹腸鳴、腰背僵硬、四肢乏力、恐懼氣短、厥逆、肩臂抬舉困難、熱病食欲旺盛、寒病腹瀉、水腫、各種漏症。

期門穴位於不容穴外一寸半,乳下二肋端。針七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胸熱、脅痛、心痛、氣短、喜食酸、腹大堅硬、小腹脹大、小便不利、陰部腫脹、賁豚症、霍亂腹瀉、大喘、婦女產後病。

督脈中行二十七,長強腰俞陽關密,命門懸樞接脊中,筋縮至陽靈臺逸,神道身柱陶道長,大椎平肩二十一,啞門風府腦戶深,強間後頂百會率,前頂囟會上星圓,神庭素髎水溝窟,兌端開口唇中央,齦交唇內任督畢。

督脈二十七穴。背部中行,屬陽。

長強,背脊骶尾骨下陷中。跊坐地上取之。針二分,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慎房事。此痔根本。忌冷。主心痛,腸風下血,五痔,疳蝕,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較,驚癇瘛瘲,吐注驚恐,失精,目昏頭重,洞泄,腰脊強痛,寒痓,癲疾。

腰俞,二十一節。針二分,灸七壯,至四十九壯止。忌房事。主汗不出,足清不仁,腰脊強,溫瘧痎瘧。

白話文:

督脈沿著脊柱中線走行,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從尾椎骨下方的長強穴開始,依序向上經過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再到肩部的大椎穴,共二十一節。接著,繼續向上經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最後到達嘴唇中央的兌端穴。督脈是人體陽氣的總匯,與背部、腰部、頭部、脊柱等部位的健康息息相關。

陽關,十六節。針五分,灸三壯。主脛痹不仁。

命門,十四節。針五分,灸三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引痛。

懸樞,十三節。針三分,灸三壯。主腰脊不得屈伸,腹中上下積氣,水穀不化,下痢。十二節名接脊,十節名中柱,《明堂》不載。

脊中,十一節。禁針灸。誤用令人傴僂。

筋縮,九節。針五分,灸三壯。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垂。

至陽,七節。針五分,灸三壯。主脛酸,四肢重痛,怒氣難言。

靈臺,六節。禁針,灸五壯。主熱病溫瘧汗不出。

神道,五節。禁針,灸三壯。主腰脊急強,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寒熱往來,熱喘,目昏頭痛。

白話文: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脛部麻木不仁。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節,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頭痛如裂,身體發熱如火,汗出不來,痙攣、腹痛、腰腹部牽引疼痛。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節,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腰脊不能彎曲伸展,腹部上下積氣,水穀不消化,腹瀉。第十二節又名接脊,第十節又名中柱,《明堂》書中未記載。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節,禁針灸。誤用會導致駝背。

筋縮穴位於第九節,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驚癇、狂躁、癲癇、脊柱僵硬、眼球上翻下垂。

至陽穴位於第七節,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脛部酸痛,四肢沉重疼痛,怒氣難以言喻。

靈臺穴位於第六節,禁針,艾灸五壯。主治熱病、溫瘧、汗出不來。

神道穴位於第五節,禁針,艾灸三壯。主治腰脊僵硬、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寒熱交替、熱喘、目眩頭痛。

身柱,三節。針五分,灸五壯。主癲疾,瘛瘲,怒欲殺人,胸熱口乾,煩渴喘息,頭痛,吐而不出。

陶道,一節。針五分,灸五壯。主頭重目眩,灑淅寒熱,頭痛脊強,項如拔,目昏如脫。

大椎,一椎上平肩節中。針五分,灸七壯,至四十九壯止。主五勞七傷,溫瘧、痎瘧,痓,背膊悶,項強不得回顧,傷寒熱盛煩嘔,風勞食氣。以上背部中行,每節歧骨空中,俱俯而取之。

啞門,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針入四分,禁灸。

風府,腦戶下一寸半大筋內。針四分,禁灸。二穴誤灸令人啞。

腦戶,強間下一寸半枕骨上。針三分,禁灸。

白話文:

身柱穴位於脊椎的三節,針刺五分,艾灸五壯。主治癲癇、痙攣、狂怒欲殺人、胸熱口乾、煩渴喘息、頭痛、嘔吐無物。

陶道穴位於脊椎的一節,針刺五分,艾灸五壯。主治頭重目眩、寒熱交替、頭痛項強、頭頸僵硬、目昏如脫。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與肩關節中點水平線上。針刺五分,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主治五勞七傷、溫瘧、痎瘧、痓、背部悶脹、項強不能回頭、傷寒熱盛煩嘔、風勞食氣。以上背部中線上的穴位,皆位於兩側骨頭的空隙中,俯身取穴。

啞門穴位於項後髮際五分處,凹陷處。針刺四分,禁灸。

風府穴位於腦戶穴下一寸半處,大筋內。針刺四分,禁灸。風府穴和啞門穴誤灸會導致失聲。

腦戶穴位於強間穴下一寸半處,枕骨上。針刺三分,禁灸。

強間,後頂下一寸半。針三分,灸七壯。主頭如針刺、項如拔,瘛瘲,癲癇心煩吐涎沫發無時。

後頂,百會下一寸半。針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視䀮䀮,顱上痛頂,惡風寒,諸陽之熱逆,癲疾,嘔。

百會,前頂上一寸半,頭頂中心旋毛中。針三分,灸百五十壯,即停三五日訖。繞四圍以三稜針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頻灸拔氣上升,令人眼暗。主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中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健忘,飲食無味,飲酒面赤,頭重鼻塞,目泣出,耳鳴聾。

前頂,囟會上一寸半,骨陷中。針四分,灸三壯。主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小兒驚癇,面赤腫,鼻多清涕,項痛目眩。

白話文:

「強間」穴位位於後頂穴下方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頭部像針刺般疼痛、頸項像被拔一樣疼痛,抽搐、癲癇、心煩意亂、吐口水、發病時間不固定等症狀。

「後頂」穴位位於百會穴下方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主治風眩暈、視物模糊、顱骨疼痛、怕風寒、陽氣上逆、癲癇、嘔吐等症狀。

「百會」穴位位於前頂穴上方一寸半,頭頂中心旋毛之中。針刺深度三分,灸一百五十壯,停灸三五日。用三稜針圍繞穴位周邊刺出血,並用井花水淋濕,讓氣血流通。頻繁灸灼會使氣向上升,導致眼花。主治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症、哭泣不止、言語無序、發病即死、吐口水、心煩意亂、頭風昏沉嗜睡、心煩意亂、驚悸健忘、飲食無味、飲酒面紅、頭重鼻塞、流淚、耳鳴耳聾等症狀。

「前頂」穴位位於囟會穴上方一寸半,骨頭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主治頭部風熱疼痛、頭部腫脹、風癇、小兒驚癇、面部紅腫、鼻涕清稀、頸項疼痛、目眩等症狀。

囟會,上星上一寸。禁針,灸二七壯。主鼻塞不聞香臭,頭風痛白屑起,多睡,驚癇戴目上視不識人,目眩面腫。

上星,神庭上五分。針三分,灸三壯,至百五十壯止。多灸拔氣上升,令人眼暗。主頭風,頭腫,皮腫,頭痛,面腫,鼻塞,目眩,目睛痛,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

神庭,額前直鼻入髮際五分。禁針,誤用令人顛,目暗。灸二七壯,至百壯止。主風癇,癲風羊鳴,角弓反張,披髮歌哭,驚悸不得安寢,喘渴,頭痛目昏,目泣出,鼻流清涕。

素髎,鼻準上陷中。針三分,禁灸。

水溝,鼻準下人中中,直唇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消渴,水氣身腫,癲癇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肺風狀如蟲行,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鼻不聞香臭,口喎不能開,寒熱,卒中風,面腫。

白話文: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上方一寸,禁針,灸二七壯。主治鼻塞不聞香臭、頭風痛、白屑起、嗜睡、驚癇、戴目上視不識人、目眩、面腫。

上星穴位於神庭穴上方五分,針三分,灸三壯,至百五十壯止。多灸拔氣上升,令人眼暗。主治頭風、頭腫、皮腫、頭痛、面腫、鼻塞、目眩、目睛痛、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

神庭穴位於額前直鼻入髮際五分,禁針,誤用令人顛,目暗。灸二七壯,至百壯止。主治風癇、癲風羊鳴、角弓反張、披髮歌哭、驚悸不得安寢、喘渴、頭痛目昏、目泣出、鼻流清涕。

素髎穴位於鼻準上陷中,針三分,禁灸。

水溝穴位於鼻準下人中中,直唇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主治消渴、水氣身腫、癲癇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肺風狀如蟲行、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鼻不聞香臭、口喎不能開、寒熱、卒中風、面腫。

兌端,上唇中央尖尖上。灸三壯。主唇吻強,上齒齲痛,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

齦交,唇內齒上縫中央,為任督之會,可逆刺之。針三分,灸三壯。主鼻窒喘息不利,口喎僻,多涕,鼽衄有瘡,鼻生瘜肉,鼻頭額頞中痛,鼻中蝕瘡,口噤,項如拔,面赤,頰中痛,心煩痛,頸項急。小兒面瘡久不可。以上俱頭部中行。

任脈三八起陰會,曲骨中極關元銳,石門氣海陰交仍,神闕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中庭膻中募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夜,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舍。

任脈二十四穴,腹部中行,屬陰之。

白話文:

嘴唇中央尖尖的地方叫兌端,在這裡灸三壯,可以治療嘴唇僵硬、上牙蛀牙痛、癲癇吐口水、尿黄、舌头干渴、鼻出血不止。

嘴唇内侧牙齿缝的中央叫龈交,是任脉和督脉的交汇点,可以逆着刺针。针刺三分,灸三壮,可以治疗鼻塞喘不过气、口眼歪斜、流鼻涕、鼻出血、鼻息肉、鼻头额头下巴痛、鼻腔溃疡、嘴巴闭合不了、脖子僵硬、面部发红、脸颊痛、心烦痛、脖子僵硬。小孩脸上长疮很久不愈。以上穴位都位于头部正中线。

任脉从阴会穴开始,依次经过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巨阙、鸠尾、蔽骨、中庭、膻中、募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结喉、廉泉、唇下、承浆。

任脉共有24个穴位,位于腹部正中线,属于阴经。

會陰,肛門前,前陰後,兩陰間。針二寸,灸三壯。主痔與陰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陰寒衝心,女子月經不通。

曲骨,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針一寸半,灸五壯。主小便脹,血癃小便難,及㿗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中極,臍下四寸。針一寸二分,日灸三七壯,至三百壯止。主淋疾,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積塊如石;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月事不調、血結成塊,拘攣腹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絕子陰癢,子門不端,小腹苦寒,賁豚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及失精,恍惚,屍厥,煩痛。

白話文:

會陰:位於肛門前方,陰部前面和後面之間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二寸,灸法為三次。此穴位對治療與陰部相連的痔瘡、陰部各種疾病、前後相連的疼痛、大小便困難、陰部寒冷影響心臟,以及女性月經不通等問題有療效。

曲骨:位於中極穴下一寸,靠近毛髮生長的地方,有一個凹陷。針刺深度為一寸半,灸法為五次。此穴位對治療小便脹滿、尿液阻塞導致的小便困難、以及睪丸脹痛、婦女的赤白帶下等問題有療效。

中極:位於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一寸二分,每日灸法為三次,總灸數量可達三百次。此穴位對治療尿路感染、尿道疼痛、肚臍下方形成像石頭一樣的腫塊、產後惡露不斷導致的疝氣、或是月經不調、血液凝結成塊、腹部脹痛、月經不來、乳房餘疾、不孕症、陰部瘙癢、陰道口不正、腹部感到寒冷、腸胃不適、無法進食、腹脹、月經不通、小便困難、遺精、神志不清、突然昏倒、疼痛等問題有療效。

關元,臍下三寸。針二寸,日灸七壯,至三十壯,十日灸三百壯止。主臍下㽲痛,或結血狀如覆杯,婦人赤白帶下,或因產惡露不止,斷絕產道及脅下脹滿。小腹熱而偏痛,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皆治,及腸中尿血,脬轉,氣淋,血淋,石淋,又小便數及泄痢不止,石水,賁豚氣入小腹,暴疝痛,身熱頭痛往來。

石門,又名丹田,臍下兩寸。針五分,灸二七狀,至一百狀止,惟女人灸之絕產。主大便閉塞氣結,心腹堅滿痛引陰中,不得小便並小腹中拘急,暴痛汗出並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或小便黃赤,氣滿不欲食,谷入不化,嘔吐,賁豚氣上入小腹,疝氣遊行五臟,繞臍疝痛,沖胸不得息。

白話文:

「關元」穴位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二寸,每日灸七壯,累積至三十壯,十日灸三百壯即可。主治肚臍下方疼痛,或有血塊堆積如覆杯狀,婦女赤白帶下,或產後惡露不止,導致產道阻塞以及脅肋下脹滿。此外,小腹發熱且偏側疼痛,肚臍下方三十六種疾病,以及無法排尿,腸道出血,膀胱轉移性疼痛,氣淋,血淋,石淋,頻尿,腹瀉不止,尿液混濁,賁豚氣進入小腹,突發疝氣疼痛,發燒頭痛反覆等症狀皆可治療。

「石門」穴位又名「丹田」,位於肚臍下方兩寸處。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二七壯,累積至一百壯即可,但女性灸此穴位會導致不孕。主治便秘氣結,心腹堅硬脹滿疼痛並蔓延至陰部,無法排尿,小腹拘緊急痛,突發疼痛伴隨出汗,以及水氣滯留在皮膚內,小腹皮膚緊繃,尿液黃赤,氣滿不想吃東西,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嘔吐,賁豚氣上行至小腹,疝氣遊走五臟,繞著肚臍疝氣疼痛,衝擊胸部無法呼吸等症狀。

氣海,臍下一寸半。針一寸二分,灸三十壯,年高者灸一百壯。主臟氣虛憊,一切氣疾,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冷氣衝心,驚不得臥,婦人惡露不止,繞臍疼痛,氣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

陰交,臍下一寸。針八分,日灸三七壯,至七百壯止。主臍下熱,水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月水不調,崩中帶下,或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臍下寒疝㽲痛。

神闕,即臍中央。禁針,灸百壯,小兒灸五壯至七壯。主腹大繞臍疼痛,水腫鼓脹,腸中雷鳴,狀如水聲,久冷虛憊,泄利不止及小兒奶利不絕。

水分,鳩尾下六寸。禁針,日灸七壯,至四百止;若是水腫,宜針入一寸,灸之大良。主水腫腹脹,腹痛堅硬,繞臍沖胸不得息、

白話文:

氣海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針灸時針刺一寸二分,灸三十壯,年紀較大的人灸一百壯。可以治療臟腑氣虛乏力,各種氣虛引起的疾病,以及小腹疝氣遊走五臟、腹痛、冷氣上衝心口、驚嚇不能平躺、婦女惡露不絕、繞肚臍疼痛、氣結塊如覆蓋杯子、小便赤澀等症狀。

陰交位於肚臍下方一寸的位置,針灸時針刺八分,每天灸三七壯,直到灸到七百壯為止。可以治療肚臍下方發熱、水氣疼痛如刀攪、形成塊狀如覆蓋杯子、婦女月經不調、崩漏帶下,或產後惡露不絕、繞肚臍冷痛、肚臍下方寒疝疼痛等症狀。

神闕就是肚臍中央,禁止針刺,灸一百壯,小孩灸五到七壯。可以治療腹部膨脹、繞肚臍疼痛、水腫鼓脹、腸鳴如水聲、久寒虛弱、腹瀉不止以及小孩奶瀉不止等症狀。

水分位於鳩尾骨下方六寸的位置,禁止針刺,每天灸七壯,直到灸到四百壯為止。若是水腫,則可以針刺一寸,並灸之,效果更佳。可以治療水腫腹脹、腹痛堅硬、繞肚臍沖胸不能喘息等症狀。

下脘,鳩尾下五寸。針一寸,日灸二七壯,至二百壯止。主腹胃不調,不能食,腸堅腹痛,胃脹癖塊,脈厥厥動,日漸羸瘦,穀食不化。

建里,鳩尾下四寸。針六分,禁灸。

中脘,鳩尾下三寸。針一寸二分,日灸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止。主頭熱目黃,鼻鼽衄,背與心相引而痛,停水喘脹、脅下堅痛,寒中傷飽,飲食不化,腹熱喜渴,多涎有蛔,腹脹便堅,翻胃霍亂,心痛,熱溫痎瘧,天行傷寒,或因讀書得賁豚氣,心悶伏梁氣如覆杯,憂思損傷,氣積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疝氣衝胸,冒死不知人。

上脘,鳩尾下二寸。針八分,日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不瘥更倍之。主心中煩熱,脹滿不能食,霍亂吐利,心痛不得臥,心風,驚悸,悶噦,伏梁氣,賁豚氣,風癇,熱病身熱汗不出,三蟲,多涎。

白話文:

下脘穴位於鳩尾下方五寸處,針灸深度為一寸,每天灸二七壯,共灸二百壯。主要治療腹胃不調,無法進食,腸道堅硬腹痛,胃脹氣積塊,脈搏微弱且跳動,日漸消瘦,食物無法消化。

建里穴位於鳩尾下方四寸處,針灸深度為六分,禁止灸。

中脘穴位於鳩尾下方三寸處,針灸深度為一寸二分,每天灸二七壯,累計灸至一百壯。主要治療頭部發熱眼黃,鼻子塞住流鼻血,背部與心臟連接處疼痛,積水喘息腹脹,脅肋下方堅硬疼痛,寒氣入侵腹中導致吃飽後不舒服,飲食無法消化,腹部發熱口渴,口水多有蛔蟲,腹部脹滿排便困難,嘔吐腹瀉,心痛,熱病瘧疾,流行性感冒,或因讀書過度導致賁豚氣,胸悶氣逆如覆蓋杯子,憂思過度損傷身體,氣積在腹部劇烈疼痛,形成膿腫,疼痛往返上下,疝氣衝擊胸部,昏迷不醒。

上脘穴位於鳩尾下方二寸處,針灸深度為八分,每天灸二七壯,共灸一百壯,若效果不佳可加倍。主要治療心中煩躁發熱,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嘔吐腹瀉,心痛無法平躺,心風,驚恐心悸,噯氣,伏梁氣,賁豚氣,風癇,熱病發燒出不了汗,三蟲,口水多。

巨闕,鳩尾下一寸。針一寸二分,日灸七壯,至四十九壯止。主心中煩悶,熱病,胸中痰飲,息賁唾血,風顛浪言或作馬鳴,不食無力,數種心痛,蟲痛,蠱毒,霍亂不識人及腹滿,暴痛汗出,手臂不舉。

鳩尾,臆前蔽骨下五分,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取之,言其骨垂下如鳩尾之形也。禁用針灸。以上腹部中行,俱正立取之。

中庭,鳩尾上一寸,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嘔逆,飲食不下。

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陷中,橫直兩乳中間。不宜針,灸七壯,至四十九壯止。主肺癰咳嗽上氣,唾膿不食,胸中氣滿如塞。

白話文: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一寸二分,每日灸七壯,共灸至四十九壯為止。主要治療心中煩悶、熱病、胸中痰飲、呃逆、吐血、風顛狂言或發出馬鳴聲、不食無力、各種心痛、蟲痛、蠱毒、霍亂神志不清以及腹脹、劇痛、汗出、手臂抬不起來等症狀。

鳩尾穴位於胸骨下端,兩乳之間,距離胸骨下端五分處。若無胸骨,則從歧骨交界處往下行一寸取穴。此穴之所以稱作鳩尾,是因為該處骨頭形狀垂下,如同鳩尾一般。此穴禁用針灸。以上腹部穴位,皆以正立姿勢取穴。

中庭穴位於鳩尾穴上方一寸處,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在胸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嘔吐、飲食不下等症狀。

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在兩乳頭中間,胸骨正中線上凹陷處。此穴不宜針刺,灸七壯,共灸至四十九壯為止。主要治療肺癰、咳嗽、氣喘、咳吐膿痰、不思飲食、胸中氣悶如塞等症狀。

玉堂,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五壯。主胸滿喘息,膺骨痛,嘔逆上氣煩心,嘔吐寒痰。

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五壯。主胸脅滿痛,膺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

華蓋,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喘不能言。

璇璣,天突下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五壯。主胸皮滿痛,喉痹咽腫,水漿不下。以上膺部中行六穴,乃任脈所發,俱仰而取之。

天突,頸結喉下一寸,空潭宛宛中,乃陰維、任脈之會也。低針取之。針一寸,灸三壯。主咳嗽上氣,噎塞胸中,喉內狀如水雞聲,肺癰唾膿血,氣壅不通,喉中熱瘡不得下食,俠舌縫脈青,暴怖氣哽,喉痹咽乾,咳逆喘急及肩背痛,漏頸痛。

白話文:

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下去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部脹滿、呼吸困難、胸骨疼痛、嘔吐、逆氣上衝、心煩意亂、嘔吐寒痰。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下去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脹痛、胸骨疼痛、飲食不進、嘔吐、逆氣上衝、心煩意亂。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下去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部脹滿、疼痛牽連到胸腔、咳嗽、逆氣上衝、喘息不能言語。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陷下去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部皮膚脹痛、喉嚨阻塞、咽喉腫痛、水和漿液無法吞嚥。以上六個穴位位於胸部正中線,屬於任脈經絡的起始點,都需要仰頭取穴。

天突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一寸,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匯點。低頭取穴。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三壯。主治咳嗽、氣喘、胸部阻塞、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肺癰咳出膿血、氣道阻塞不通、喉嚨有熱瘡不能進食、舌頭縫隙處的脈絡呈青色、突然驚恐、氣哽在喉嚨、喉嚨阻塞、咽喉乾燥、咳嗽、逆氣上衝、喘息、肩背疼痛、頸部淋巴結疼痛。

廉泉,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針三分,灸三壯。主舌下腫難言,瘛瘲,涎多,咳嗽少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飲食難下。

承漿,下唇下宛宛陷中,開口取之。針二分,灸三壯或四十九壯,停四五日,灸多則恐傷陽明脈斷,令風不瘥,此艾炷止許一分半大。主偏風口喎,面腫面風,口不開,口中生瘡,目眩瞑,小便黃或不禁,消渴嗜飲,及暴啞不能言。

上經絡依《明堂》舊文而修以七字為句,注中治法,悉依《銅人針灸經》,其針灸深淺多少遵《素問》,原未載者不敢強注。

白話文:

廉泉穴位於下巴下,喉結上,舌根之間。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舌下腫脹難言、癲癇、口水多、咳嗽氣短、喘息嘔吐、口緊閉、舌根緊縮、飲食吞嚥困難。

承漿穴位於下唇下方,凹陷處,張嘴取穴。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或四十九壯,停四五日,灸太多恐傷陽明脈導致風寒不癒,艾炷大小僅一寸半。主治偏風口歪、面部腫脹、面部風寒、張不開嘴、口瘡、目眩昏花、小便黃或尿失禁、消渴嗜飲,以及突然失聲不能說話。

以上經絡依據《明堂》古籍修訂,以七字為一句,註解中的治療方法,皆根據《銅人針灸經》,針灸深度和數量遵循《素問》,原書未記載的部分不敢強加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