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64)
內集·卷一 (64)
1. 總看三部脈法
脈隱伏者,乃用推法。經曰:推而外之,屬腑,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屬臟,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關前,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關後,下而不上,頭頂病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蓋脈有隱顯,皆陰陽變化錯綜,須橫看豎看,乃可以盡其變也。
惟有天和脈不應,歌曰:天和脈只論三陰,南天高兮北泉深;太陰專主右尺寸,厥陰尺寸左邊沉;少陰尺寸兩不應,相交相反死將臨。天和,乃平脈也,諸陽為浮,諸陰為沉,故不言三陽司天、在泉。南政以天道言:甲己二歲論脈,則寸在南而尺在北。
三陰司天,則兩寸不應;太陰司天,右寸不應;少陰司天,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左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太陰在泉,右尺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厥陰在泉,左尺不應。北政以地道言: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歲論脈,則寸在北而尺在南。三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太陰司天,右尺不應;少陰司天,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左尺不應。
三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太陰在泉,右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寸不應;厥陰在泉,左寸不應。不應者,皆為沉脈也。《紺珠經》曰:五行君火不用事,故南政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兩寸不應;司泉,君火在下,則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寸不應;司泉,則左尺不應。
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司泉,則右尺不應。北政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兩尺不應;司泉,君火在下,則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尺不應;司泉,則左寸不應。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尺不應;司泉,則右寸不應。凡不應者,謂脈沉而細,不應於手也。
反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歲當君火在寸,而沉反應於尺;歲當君火在尺,而沉反應於寸,經曰:尺寸反者死。歲當君火在左,而沉反應於右;歲當君火在右,而沉反應於左,經曰:陰陽易者死。又曰:學診之士,必先歲氣,良有以哉!此與仲景、丹溪所說不同,然所論深得《素問》君火以退之旨,故從之。
急彈靡常是奇經。
歌曰:督沖猶豫若狂癡,兩手堅實浮沉齊,尺寸俱浮俱牢者,直上直下亦如之;任緊細長至關止,陰中切痛引腹臍。前部左右脈彈手,陽蹺癲癇痹皮肌;後部彈手陰蹺脈,裡急陰疝崩漏危;中部彈手帶脈病,走精經絕恐無兒。從少陰斜至太陽,陽維巔僕聲如羊;從少陽斜至厥陰,陰維癢痹惡風侵。
來大時小是陰絡,肉痹應時還自覺;來小時大陽絡病,皮膚不仁汗滴落。按《脈經》,兩手脈浮沉實盛一般者,沖督脈也。主凡事猶豫有兩心,甚則癲狂癡迷不省,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或只關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主腰背強,大人癲,小兒癇。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或只關實者,衝脈也。
白話文:
總看三部脈法
脈象若隱若現,可用推按的方法判斷。經書上說:推按使脈象外移,屬於腑臟,內部充實而外觀不顯,則可能是心腹積聚;推按使脈象內移,屬於臟腑,外部充實而內部不顯,則可能是身體發熱;推按使脈象上移至關脈之前,上行而不下行,則可能是腰腿無力;推按使脈象下移至關脈之後,下行而不上行,則可能是頭頂疼痛。按壓到骨頭,脈氣微弱,則可能是腰脊疼痛且身體麻痺。總而言之,脈象有隱有現,皆因陰陽變化錯綜複雜,必須橫看豎看,才能完全掌握其變化。
只有天和脈不符合此規律,歌訣說:天和脈只論三陰,南方高亢,北方深沉;太陰脈主要在右手寸口,厥陰脈在左手寸口沉伏;少陰脈在寸口兩側均不應指,陰陽相交相反,危及性命。天和脈,是指平和的脈象,諸陽之脈皆浮,諸陰之脈皆沉,所以不論三陽司天、在泉。南方以天道論:甲己兩年論脈,寸口脈在南,尺口脈在北。
三陰司天,則寸口兩側均不應指;太陰司天,右手寸口不應指;少陰司天,寸口兩側均不應指;厥陰司天,左手寸口不應指;三陰在泉,則尺口兩側均不應指;太陰在泉,右手尺口不應指;少陰在泉,尺口兩側均不應指;厥陰在泉,左手尺口不應指。北方以地道論: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各年論脈,寸口脈在北,尺口脈在南。三陰司天,則尺口兩側均不應指;太陰司天,右手尺口不應指;少陰司天,尺口兩側均不應指;厥陰司天,左手尺口不應指。
三陰在泉,則寸口兩側均不應指;太陰在泉,右手寸口不應指;少陰在泉,寸口兩側均不應指;厥陰在泉,左手寸口不應指。不應指,皆指脈象沉伏。紺珠經上說:五行之君火不用事,所以南方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寸口兩側均不應指;司泉,君火在下,則尺口兩側均不應指。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手寸口不應指;司泉,則左手尺口不應指。
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手寸口不應指;司泉,則右手尺口不應指。北方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尺口兩側均不應指;司泉,君火在下,則寸口兩側均不應指。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手尺口不應指;司泉,則左手寸口不應指。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手尺口不應指;司泉,則右手寸口不應指。凡是不應指的,都是脈象沉而細,不能在手腕上感受到。
反之,沉脈則變為浮脈,細脈則變為洪脈。當年君火在寸口,沉脈則反應在尺口;當年君火在尺口,沉脈則反應在寸口,經書上說:寸口尺口脈象相反者將死。當年君火在左,沉脈則反應在右;當年君火在右,沉脈則反應在左,經書上說:陰陽相反者將死。又說:學習診脈的人,必須先了解歲時氣候,這是很有道理的!這和張仲景、朱丹溪所說不同,但其論述深刻地體會了《素問》中君火退轉的道理,所以我們採納這種說法。
急促跳動的脈象,是奇經的表現。
歌訣說:督脈、沖脈脈象猶豫不定如同狂癡,兩手脈象堅實,浮沉一致,寸口、尺口都浮都實者,脈象直上直下也如此;任脈脈象緊細而長,止於關脈,陰部切痛,牽引至腹部肚臍。前部左右脈搏跳動,陽蹺脈主癲癇、痺證、皮膚肌肉病;後部脈搏跳動,陰蹺脈主裡急後重、陰疝、崩漏等危急症狀;中部脈搏跳動,帶脈有病,主走精、經閉、恐懼無子。從少陰脈斜行至太陽脈,陽維脈主頭暈,聲音如羊叫;從少陽脈斜行至厥陰脈,陰維脈主皮膚瘙癢、麻痺、惡風。
脈象先大後小是陰絡脈,主肌肉麻痺,按時自行恢復;脈象先小後大是陽絡脈,主皮膚感覺遲鈍,汗水滴落。按《脈經》,兩手脈象浮沉、實盛、一般等情況都相同者,是沖脈、督脈。主猶豫不定,有兩種想法,嚴重者則癲狂痴迷不省人事,寸口、尺口都浮,直上直下,或者只有關脈浮,直上直下者,是督脈,主腰背疼痛,大人癲癇,小孩驚厥。寸口、尺口都實,直上直下,或者只有關脈實者,是沖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