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62)
內集·卷一 (62)
1. 氣口人迎脈訣
弱緣傷熱察心知;
熱傷心胞絡,脈沉弱而緩,初自三焦而入,脈浮而弱。沉者,心胞絡;弱者,傷熱;緩者,病倦也。暑與熱同氣,正心多不受邪,每歸胞絡,此與暑傷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審,細別六淫皆可醫。
凡外感輕者,惟人迎緊盛,或各部單見而已。重則各部與人迎相應,其傳變與傷寒參看。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
血虛神耗。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勞傷精。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之中細忖度;
精枯。
疲劇筋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筋痛則動,脈弦弱帶數。
飢則緩弦脾受傷,胃氣虛也。
若還滑實飽無疑;
脾氣滯也。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氣耗也。
不內外因乃如是,氣口人迎皆無與;
各脈不與二脈相應。
氣口人迎若俱緊,夾食傷寒兼理治。
內傷外感,分多少治之。
氣口人迎若過盛,內關外格詳經義;
按《內經》,人迎一盛則躁在手足少陽,二盛躁在手足太陽,三盛躁在手足陽明。一盛者,人迎大於氣口一倍也,四倍則陽盛已極,故格則吐逆而食不得入。三陽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經,或入足經,下三陰仿此。又,氣口一盛,則躁在手足厥陰,二盛躁在手足少陰,三盛躁在手足太陰,四倍則陰盛已極,故關則不得小便。若人迎氣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極衰至必死,抑論關格二症也。
然氣口人迎俱盛,則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總之曰關格。但以兩寸過盛推之,則尺脈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二盛病在手足太陰,三盛病在手足少陰。傳曰: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四盛則三陰已極,當峻補其陰。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廣經義也。
先賢又恐病流傳,取諸雜脈乃全備。
此丹溪示人活法。病有傳變,如傷寒緊不在腎,傷怒濡不在肝,流傳別經,是以取各部中見脈。與人迎氣口相應者,以斷內外二因。凡二十七種脈形,隨其部位所見,但與人迎應,則為外感;與氣口應,則為內傷。其病症,則分諸脈主病同。
白話文:
氣口人迎脈訣
觀察脈象,判斷病情,需仔細分辨。心臟受損,脈象沉弱緩慢,起初從三焦循行,脈象浮弱。脈象沉,是心包絡受損;脈象弱,是外感熱邪;脈象緩,是體力虛弱。暑邪與熱邪性質相近,心臟功能正常者多不受邪侵,邪氣常侵犯心包絡,需將暑邪傷心與此相比較觀察。
判斷外感病症,主要觀察人迎脈,各種外邪的症狀都能透過此脈分辨。
外感病症輕微者,僅見人迎脈緊盛,或其他部位單獨出現某些脈象。病情嚴重者,其他部位脈象與人迎脈相應,其病情的傳變與傷寒相似,需參照傷寒脈象診斷。
思慮過度傷心,脈象虛弱澀滯,需仔細辨別;這屬於血虛神耗。
過度勞累傷腎,脈象緊,需探明病因;這是房事過度傷精。
房事過度傷心絡,脈象微澀,需細心揣摩;這是精氣枯竭。
勞累導致筋骨疼痛,傷肝,脈象弦弱;筋骨疼痛則動,脈弦而略數。
飢餓導致脈象緩弦,脾臟受損,胃氣虛弱。
若脈象滑實,則脾氣壅滯。
大聲喊叫傷肺,脈象乾燥虛弱。這是氣血耗損。
若無內外邪侵,則氣口、人迎脈均無異常;其他部位脈象均與氣口、人迎脈不相應。
若氣口、人迎脈都緊,則為夾雜食物中毒和傷寒,需兼顧治療。
內傷和外感,需根據病情輕重,分別施治。
若氣口、人迎脈過盛,需參考內關、外關等經脈的論述;根據《內經》,人迎脈盛,則邪氣在手足少陽經,人迎脈更加盛,則邪氣在手足太陽經,再盛則在手足陽明經。人迎脈比氣口脈大一倍,則為一盛;比氣口脈大四倍,則陽氣盛極,可能出現嘔吐、飲食不下等症狀。三陽經包括手足三陽經,邪氣可能侵犯手經或足經,三陰經亦然。氣口脈一盛,則邪氣在手足厥陰經,二盛在手足少陰經,三盛在手足太陰經,四倍則陰盛極,可能出現小便不通等症狀。若人迎、氣口脈都盛到四倍,則陰陽盛極而衰,將危及生命,更不用說關格等症狀了。
若氣口、人迎脈都過盛,則會出現嘔吐、小便不通等症狀,因此丹溪先生將此歸納為關格症。根據寸口脈的盛衰程度判斷,尺脈一盛,病在手足厥陰經;二盛,病在手足太陰經;三盛,病在手足少陰經。古籍記載:尺脈一盛,瀉足少陽經,補厥陰經;二盛,瀉足太陰經,補少陰經;三盛,瀉足陽明經,補太陰經;四盛,三陰經已盛極,需大力補益陰經。反之,寸脈亦然,可推而廣之。
前輩們擔心病情傳變,故而參考其他部位的脈象,使診斷更完整。
這是丹溪先生傳授的診斷方法。疾病會傳變,例如傷寒不一定在腎經,怒氣傷肝不一定在肝經,邪氣會傳變到其他經絡,因此需觀察各部位的脈象。人迎脈與氣口脈相應者,可判斷內外邪侵。共有二十七種脈象,根據其所在部位及與人迎脈是否相應,判斷外感或內傷。其症狀,則與該經脈所主之病症相同。
2. 總看三部脈法
此即上古診法其三也。決虛實,斷死生,全在總看。故融會經意為歌,且引證什之。業者並小字讀之,可也。
脈會太陰決死生,寸關尺具陰陽情。
《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寸口,即寸關尺,五臟六腑之所始終也。他如衝陽,專應乎胃,太衝專應乎肝,太谿專應乎腎,豈能通乎十二經哉?故法取寸口也。脈本生於陰陽,但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關則陰陽相半,界二者之中。陽脈常浮而數,病在頭目胸膈;陰脈常沉而遲,病在臍腹腰腳;中脈隨時浮沉,病在腹脅胃脘。陰陽恆宜相濟,不宜偏勝。
若陽一於上而高過魚際,名曰溢;陰一於下而深入尺澤,名曰覆。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乃真臟之脈而無中氣往來以和之也。學者於此而喜悟焉,則始終一寸九分之間,周身陰陽太過不及之情見矣。叔和云: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
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並口臭。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諸浮躁脈皆為陽,諸沉細脈皆為陰。凡脈從陰陽易已,脈逆陰陽難已。
浮中沉法知遲數,逆順虛實應五行。
初持脈見於皮膚之間者曰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見於肌肉之下者曰沉。沉而弦長者肝,沉而濡滑者腎。不輕不重與肌肉相得者脾。多有兼乎四臟之邪,則和緩之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澀長短弦大,各脈皆然。如沉滑則順於左尺逆於左寸,如浮澀則順於右寸逆於左半。
寸口宜浮而反損小,陽虛而陰入乘之也。或時浮滑而長,謂之陰中伏陽。尺部宜沉而反實大,陰虛而陽入乘之也。或時沉濡而短,謂之陽中伏陰。如尺本沉而又沉,謂之重陰;寸本浮而又浮,謂之重陽;寸尺俱微甚謂之脫陽脫陰。無非五行生剋偏全,四時五臟,各部應得與否,以為逆順虛實,浮沉遲數(歌見前)。
極煩九候並十變,無非臟腑合流形。
九候:上部天,足少陽膽以候頭角;上部人,手少陽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陽明胃以候口齒。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氣。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氣;下部地,以候腎。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右關外以候脾,內心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雖調,肌肉已脫者死。是陰陽交錯之妙,而虛實微賊正之五邪,因以分焉。十變: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為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為正邪;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為從前來者為實邪;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從其所勝者為微邪;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是從所不勝者為賊邪。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白話文:
這就是古代診脈的三種方法。判斷虛實,決定生死,全靠綜合觀察。所以將醫理融會貫通編成歌訣,並且引用案例來佐證。學習的人可以仔細閱讀這些小字註解,對理解很有幫助。
脈象會合於太陰經,可以判斷生死,寸關尺三個部位都顯現陰陽的情況。
《難經》說:「寸口,是脈氣會聚的地方,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寸口,也就是寸關尺,是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的起始和終點。其他像是衝陽穴,主要反應胃的情況;太衝穴,主要反應肝的情況;太谿穴,主要反應腎的情況。這些穴位怎麼能通達全身十二經脈呢?所以診脈主要取寸口。脈象本源於陰陽,但是陽氣從尺部產生而動於寸部,陰氣從寸部產生而動於尺部,關部則陰陽各佔一半,是兩者的分界。陽脈通常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代表疾病在頭部、眼睛、胸膈等部位;陰脈通常沉在深處且跳動緩慢,代表疾病在肚臍、腹部、腰部、腿腳等部位;中間的脈象隨時浮沉,代表疾病在腹部兩側、胃部等部位。陰陽應該相互調和,不應該偏盛。
如果陽脈偏盛,高過魚際,就叫做「溢」;陰脈偏盛,深入尺澤,就叫做「覆」。寸脈向下不到關部,表示陽氣斷絕;尺脈向上不到關部,表示陰氣斷絕,這是真正的臟腑脈象,表示沒有中氣來調和了。學者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寸關尺這一寸九分之間,可以顯示全身陰陽太過或不及的情況。張仲景說:「陽脈弦急,一定會頭痛;陰脈弦急,腹痛會往哪跑?」陽脈數而快,會出現嘔吐兼頭痛;陰脈微弱,會出現腹瀉伴隨腹鳴。
陽脈實大,應該知道會面紅發熱;陰脈微弱,會有盜汗兼勞累。陽脈實大且滑,應該知道舌頭僵硬;陰脈數而快,是脾胃有熱兼口臭。陽脈微弱浮而無力,是心寒的表現;陰脈滑而膩,是飲食積滯在脾胃的表現。關脈的前後可以區分陰陽,觀察疾病的根源,可以準確無誤。所有浮躁的脈象都屬於陽,所有沉細的脈象都屬於陰。一般脈象從陰陽的角度來分析,容易治癒;脈象逆反陰陽,難以治癒。
浮、中、沉的方法,可以知道脈搏的快慢,逆順、虛實應該符合五行。
剛接觸皮膚就能摸到的脈象叫浮脈。浮而散大的脈象屬於心,浮而短澀的脈象屬於肺。在肌肉深處摸到的脈象叫沉脈。沉而弦長的脈象屬於肝,沉而濡滑的脈象屬於腎。不輕不重,與肌肉相合的脈象屬於脾。常常會兼夾其他四臟的邪氣,所以緩和的脈象中,也必然會兼夾浮、沉、滑、澀、長、短、弦、大等各種脈象。例如沉滑的脈象,左尺部順暢,左寸部逆反;浮澀的脈象,右寸部順暢,左半部逆反。
寸脈應該浮而有力,如果反而損弱微小,是陽氣虛弱,陰氣乘虛而入。有時浮滑而長,叫做陰中有陽。尺脈應該沉而有力,如果反而實大有力,是陰氣虛弱,陽氣乘虛而入。有時沉濡而短,叫做陽中有陰。如果尺脈本來就沉,又變得更沉,叫做重陰;寸脈本來就浮,又變得更浮,叫做重陽;寸尺兩部脈象都極其微弱,叫做脫陽脫陰。這都離不開五行生剋的偏盛和不足,以及四時五臟,各部位的脈象是否應該出現,以此來判斷脈象的順逆虛實、浮沉遲數(歌訣見前面)。
診脈時要知道九候和十變,它們都與臟腑的生理功能相關。
九候:上部的天,是足少陽膽經,反應頭角的情況;上部的人,是手少陽三焦經,反應耳目的情況;上部的地,是足陽明胃經,反應口齒的情況。中部的天,反應肺的情況;中部的人,反應心的情況;中部的地,反應胸中的氣息。下部的天,反應肝的情況;下部的人,反應脾胃之氣;下部的地,反應腎的情況。左尺部的外側反應腎的情況,內側反應腹中的情況;左關部的外側反應肝的情況,內側反應膈中的情況;右關部的外側反應脾的情況,內側反應胃脘的情況;右寸部的外側反應肺的情況,內側反應胸中的情況;左關部的外側反應心的情況,內側反應膻中的情況。前面反應身體的前面,後面反應身體的後面。
上部偏盛,代表胸喉部位有問題;下部偏盛,代表小腹、腰部、大腿、小腿、膝蓋、腳部有問題。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失去正常規律,就表示死亡;九候的脈象雖然正常,但肌肉已經消瘦脫落,也表示死亡。這是陰陽相互交錯的奧妙,虛實、微弱、正邪、五邪等情況,都可以據此進行分辨。十變:心脈急促且過分,是肝邪侵犯心;微急,是膽邪侵犯小腸,屬於從後來侵犯的虛邪;心脈大而過分,是心邪自己侵犯心;微大,是小腸邪自己侵犯小腸,屬於正邪;心脈緩和且過分,是脾邪侵犯心;微緩,是胃邪侵犯小腸,屬於從前來侵犯的實邪;心脈澀滯且過分,是肺邪侵犯心;微澀,是大腸邪侵犯小腸,屬於順應剋制的微邪;心脈沉潛且過分,是腎邪侵犯心;微沉,是膀胱邪侵犯小腸,屬於從不被剋制之邪侵犯的賊邪。五臟各有剛柔,邪氣侵犯時,就會導致脈象出現這十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