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5)
外集·卷七 (5)
1. 通用古方詩括
此等方如文家程式,不可不記以為骨。但外感內傷當依各門類加減穿合摘變而通之。加者,本方外加別藥一二味。減者,本方內減去一二味。穿者,如四君子湯穿四物湯、二陳湯,二三方穿而為一,或有去取。合者,如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更無去取。摘者,如用四君子湯,有痰摘二陳湯中陳皮、半夏;血虛摘四物湯中當歸或地黃二味;血虛頭痛,摘川芎一味;血虛腹痛,摘芍藥一味。千方萬方,丸藥皆然。
白話文:
這類方劑就像文家的程式,不可不牢記在心,當作基礎。但遇到外感內傷,就要根據不同的門類,加減穿合摘變來靈活運用。
- 加:指在這個方劑之外,再增加一兩味藥。
- 減:指從這個方劑中減去一兩味藥。
- 穿:指像四君子湯穿四物湯、二陳湯,將兩個或三個方子穿插在一起,並可適當取捨。
- 合:指像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合在一起,完全不需取捨。
- 摘:指像用四君子湯,如果有痰,就摘取二陳湯中的陳皮、半夏;如果有血虛,就摘取四物湯中的當歸或地黃;如果血虛頭痛,就摘取川芎;如果血虛腹痛,就摘取芍藥。
千方萬方,丸藥都一樣,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
知此則處方有骨,正東垣所謂善用方者不執方,而未嘗不本於方也。凡詩括內方無等分者,悉見各門總方及用藥賦。
白話文:
瞭解這些原則後,開寫藥方時便能得心應手,這正如東垣先生所說,一個擅長使用藥方的人並不是死板地遵循某個固定的方子,而是能夠根據情況靈活運用,並且始終以方子為基礎。所有在《詩括》中的內科藥方沒有固定比例的,都能在各門類總方和用藥口訣中找到。
2. 傷寒
麻黃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兒,發熱惡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見三卷)
桂枝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若把二方相合服,方名各半治傷寒。(見三卷)
九味羌活湯防風,黃芩白芷與川芎,蒼朮生地細辛草,煎法還用薑棗蔥。(見三卷)
白話文: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用於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服用一劑可使汗出淋漓。桂枝湯中包含芍藥、甘草,若將麻黃湯與桂枝湯組合服用,兩種藥方各取一半,可以治療傷寒。九味羌活湯則包含防風、黃芩、白芷、川芎、蒼朮、生地、細辛等草藥,煎煮時還需要加入生薑、大棗、蔥。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術相助,一十四般白水煎,兩感風寒須此治。(見三卷)
香蘇散即君香蘇,甘草陳皮各半咀,無汗麻黃宜量入,腦痛芎芷不可無。(見三卷)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傷寒發熱與頭疼,汗出惡寒風熱治。(見三卷)
十神湯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顆,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見三卷)
白話文:
大羌活湯由九味藥組成,其中獨活與羌活互相幫助,十四味藥材一起用白水煎煮,治療因風寒引起的兩種病症。
香蘇散的君藥是香蘇,甘草與陳皮各半,研磨成粉末。如果患者沒有發汗,則要加入適量的麻黃。頭疼的患者,則不能缺少川芎和白芷。
升麻葛根湯由四味藥材組成,其中芍藥和甘草居於首位,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发熱和頭疼,伴有出汗、惡寒等風熱症狀。
十神湯中紫蘇用量最多,其次是甘草、陳皮和香附。乾葛、升麻、芍藥、川芎、白芷、麻黃等藥材也一同加入。
古蒼荊散藥相等,甘草減半性不猛,未發熱時宜急煎,感冒風寒濕可省。
又名沖和散。蒼朮、荊芥各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溫服。治感冒寒濕,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項背拘急,鼻塞聲重,氣壅上盛,咽喉不利等症。
消風百解(散)荊芥芷,陳皮麻黃蒼朮比,甘草攢成薑蔥煎,頭疼發熱咳嗽使。
荊芥、蒼朮、白芷、陳皮、麻黃各八分,甘草四分,薑蔥煎服。治四時傷寒,頭疼發熱,鼻塞聲重。如咳嗽加烏梅。
參蘇飲內用陳皮,桔梗前胡半夏宜,乾葛茯苓同甘草,木香枳殼總堪題。(見三卷)
白話文:
古方蒼荊散,藥材份量相等,甘草減半,藥性不強。還沒發燒時就應該趕快煎藥喝,感冒風寒濕氣可用此方。
又名沖和散,用蒼朮、荊芥各等量,甘草減半,水煎溫服。治療感冒寒濕,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痠痛,脖子和後背僵硬,鼻塞聲音沉重,氣往上衝,咽喉不適等症狀。
消風百解散,用荊芥、白芷、陳皮、麻黃、蒼朮等量,甘草用四分,薑蔥煎服。治療四季傷寒,頭疼發燒,鼻塞聲音沉重。如果有咳嗽,可以加烏梅。
參蘇飲方劑中,用陳皮、桔梗、前胡、半夏,再加入乾葛、茯苓和甘草,最後加木香和枳殼。
大青龍湯桂麻黃,甘草杏仁石膏藏,生薑棗子煎熱服,惡寒無汗用為良。(見三卷)
小青龍湯治喘嗽,薑桂麻黃細辛湊,半夏五味芍藥甘,心胸水氣自然透。(見三卷)
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方抄,人參亦有加之用,熱渴虛煩用米熬。(見三卷)
竹葉石膏湯用參,門冬半夏更加臨,甘草生薑兼用米,虛寒自利熱家尋。(見三卷)
白話文:
大青龍湯以桂枝、麻黃、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煎煮服用,適合治療惡寒無汗症狀。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喘嗽,主要成分有薑、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芍藥、甘草,可以疏通心胸的水氣。白虎湯主要成分有石膏、甘草、知母,有時會加入人參,用於治療熱渴虛煩,可以用米熬煮服用。竹葉石膏湯則加入人參、門冬、半夏、甘草、生薑和米,適合治療虛寒自利、熱症等症狀。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解熱又除煩,吐血便紅皆可治。(見三卷)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羌獨活,柴胡十味性涼冷。(見三卷)
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豆豉一合水同煎,吐去膈痰須此救。(見三卷)
小柴胡湯只五般,半夏人參一處攢,更有黃芩與甘草,加減由人效百端。(見三卷)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只有四味藥,分別是黃柏、黃芩和梔子,可以退黃解熱,還可以去除煩躁,吐血和便血都能治療。人參敗毒散包含桔梗、甘草、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柴胡等十味藥,性寒涼。瓜蒂散只有赤小豆兩味藥,比例均勻,傳承已久,豆豉一合與水同煎,治療嘔吐和膈痰需要此方。小柴胡湯只有五味藥,半夏和人參在一起,還有黃芩和甘草,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量,效用百端。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殼此為良,更有黃芩赤芍藥,薑棗煎來利大腸。(見三卷)
小承氣湯枳樸黃,結胸譫語煎之嘗,三化湯只加羌活,中風竅閉效非常。
三化湯,即本方加羌活等分,水煎服。利中風九竅俱閉,唇緩舌強。
大承氣湯用朴硝、大黃等分不須饒,厚朴倍加並枳殼,通腸利便有功勞。(二方見三卷)
白話文: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殼,再加入黃芩、赤芍,以薑棗煎煮,可通利大腸。小承氣湯則以枳實、黃連、芒硝組成,用於治療結胸、譫語。三化湯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础上,加入等量的羌活,可治中風竅閉,效果顯著。大承氣湯則用朴硝、大黃等分,並加入雙倍的厚朴和枳殼,能通腸利便。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血症發黃並血竭,熱泄亂語總相宜。(見三卷)
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二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見三卷)
理中湯用甘草姜,白朮人參是泛常,若是內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見三卷)
小建中湯芍藥三,生薑甘草一分參,更有桂枝一兩半,膠飴大棗治虛寒。(見三卷)
白話文:
桃仁配伍五味承氣湯,甘草、硝石、黃芩與桂枝同用,可用於治療血症、黃疸以及血竭症,發熱、神志不清等症狀都適用。
四逆湯方中,用生薑一兩,生附子減半去皮尖,兩兩甘草水煎服,若出現厥逆,服用此方可治療。
理中湯方中,用甘草、生薑、白朮、人參,這是常用的配方,如果在裡面加入附子,則稱為附子理中湯。
小建中湯方中,用芍藥三份,生薑、甘草各一份,人參一份,再加桂枝一兩半,膠飴和大棗,可用於治療虛寒證。
玄武湯中芍藥魁,茯苓白朮甘草煨,附子炮來加減用,生薑五片陽可回。(見三卷)
炙甘草湯參阿膠,麥門生薑大棗饒,生地黃麻子仁桂,入些酒煮治虛勞。(見三卷)
白話文:
玄武湯中以芍藥和川芎為主藥,輔以茯苓、白朮和甘草煨製,再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可根據病情加減用量。生薑切成五片,能幫助回陽。炙甘草湯則以炙甘草、阿膠為主要成分,搭配麥門冬、生薑、大棗等藥材,並加入生地黃、麻仁和桂枝,最後以少量酒煮,可治療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