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妊娠服禁
(出便產須知)班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
大乾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砂乾漆蟹甲爪。地膽茅根莫用好。
白話文:
產後要特別注意,水蛭和虻蟲不可使用。烏頭、附子要與天雄搭配使用。野葛、水銀和巴豆也不可使用。牛膝、薏苡與蜈蚣也不能用。三棱、代赭、芫花、麝香也要避免。
大乾、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皮、槐花、牽牛、皂角都要避免。半夏、南星、通草、瞿麥、乾薑、桃仁也不可使用。
砂、乾漆、蟹甲、地膽、茅根這些也不要使用。
2. 引經藥報使
(一首出本草)小腸膀胱屬太陽。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豈有何病到膏肓。
白話文:
小腸、膀胱屬於太陽經,羌活是主治太陽經的藥物。三焦、膽、肝包絡屬於少陽經,柴胡專治少陽經的虛寒。大腸屬於陽明經,胃屬於足陽明經,葛根、白芷、升麻是治療陽明經的藥物。肺經屬於太陰經,從中焦開始,白芷、升麻、蔥白主治肺經。脾經與肺經稍有不同,升麻兼治脾經,白芍則專治脾經。心經屬於少陰經,獨活是少陰經的藥物。腎經也用獨活,並加桂枝效果更佳。這些藥物可通經活絡,只要用對藥物,哪還有什麼病能難治呢?
3. 六陳
藥有六味。陳久者良。野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也。
白話文:
藥物有六種味道。陳久(存放時間長的)的藥物較好。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都是。
4. 十八反(二首並出儒門事親)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斂芨攻烏。
謂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白蘞。與烏頭相攻。
藻戟遂芫俱戰草。
海藻。大戟。蕪花。甘遂。俱與甘草相反。
諸參辛芍叛藜蘆。
苦參。人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藥。俱與藜蘆相反。凡湯藥丸散中不可合用也。若要令反而吐者則不忌也。
白話文:
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白蘞跟烏頭相克;海藻、大戟、蕪花、甘遂跟甘草相克;苦參、人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藥跟藜蘆相克。這些藥材在湯藥、丸散中不能一起使用,但如果需要讓藥性相反而產生嘔吐效果,則可以不忌諱。
5. 十九畏(一首)
硫黃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相見。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裂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又忌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順。炮,炙爆要精微。
白話文:
硫磺原本是火的精華。朴硝一遇到它就會互相爭鬥。水銀不能與砒霜相見。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厲害,它與牽牛不和。丁香不能與鬱金相遇。牙硝難以與京三棱相容。川烏和草烏不與犀角相合。人參忌諱五靈脂。
官桂擅長調節寒氣,但遇到石脂就會被欺負。總之,在配藥時要觀察藥性是否相克,炮製、炙烤、爆炒等過程也要細緻入微。
6. 用藥法象(一首)
天有陰陽彰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
濕熱涼寒總於四。
溫熱者。天之陽。涼寒者。天之陰。此天之陰陽四時也。
地有陰陽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生長收藏五味成。
辛甘為地之陽。酸苦鹹為地之陰也。
輕清成象親乎上。
味薄者。本乎天親上。
重濁成形本乎地。
味濃者。本乎地親下。
辛甘發散氣為陽。酸苦漏泄陰為味。
輕清重濁之分。氣味濃薄之異。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之陽濃之氣。
附子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陰。
白話文:
天地之間有陰陽,表現為六氣,分別是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濕熱屬陽,涼寒屬陰,這是天地陰陽的四時變化。
地也有陰陽,化生出五行,分別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與五味相配,辛甘屬陽,酸苦鹹屬陰。
輕清之物向上飄浮,味淡者屬於天,親近上部;重濁之物向下沉降,味濃者屬於地,親近下部。
辛甘具有發散之性,屬陽;酸苦具有漏泄之性,屬陰。
輕清重濁的區分,氣味濃薄的差異,表現為:清氣清者,發於腠理,是陽氣中的陽氣,氣味濃烈;附子氣味濃烈,屬於陽氣中的陽氣,所以經書記載它能發熱。清氣濁者,實於四肢,是陽氣中的陰氣,氣味薄弱;茯苓味淡,屬於天之陽,陽氣應當上升,但茯苓卻能利水下行。這是因為茯苓氣味薄弱,屬於陽氣中的陰氣,所以利水下行。然而,茯苓利水下行也不脫離陽氣的特性,因此歸入手太陰經。
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濃味。
大黃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
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足太陽。
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泄甘緩結。
各有所能。或散或聚。或緩或急。或堅或,。四時五臟病。各隨五味之所宜也。
橫行直達要消詳。五味之能須悉別。
藥有橫行者。若辛甘之類。直達者。若酸苦之類。
身半上病藥取根。身腰以下梢宜用。根升梢降合天真。述類象形堪妙應。炮炙制度劑所宜。熟降生升毒須制。
白話文:
濁氣中的濁氣會影響五臟,陰氣中的陰氣則屬於濃郁的味道。大黃的味道濃郁,屬於陰氣中的陰氣,因此經書上記載它具有瀉下的作用。濁氣中的清氣則會進入六腑,屬於陰氣中的陽氣,味道較為清淡。麻黃味苦,屬於地上的陰氣,陰氣本應向下,為何卻能發汗而上升呢?經書上說,味道清淡的屬於陰氣中的陽氣。所以麻黃發汗而上升,也不脫離陰氣的特性,因此歸屬於足太陽經。辛味散,酸味收,淡味滲泄,咸味軟,苦味泄,甘味緩結,每種味道都有其獨特的功效,有的散,有的聚,有的緩,有的急,有的堅,有的軟。四季五臟的疾病,都要根據五味的特性來選擇藥物。橫行直達要仔細研究,五味的功能需要一一辨別。有些藥物具有橫行的特性,例如辛甘類藥物,有些藥物具有直達的特性,例如酸苦類藥物。身體上半部分的病症,藥物應該選擇根部,身體腰部以下的病症,藥物應該選擇梢部,根部上升,梢部下降,符合天地之道。藥物的類別、形狀、炮製方法、劑量等,都需要根據其特性來選擇。熟藥下降,生藥上升,毒性藥物需要製成藥材。
藥用火炮。湯炮。煨炒者。皆制其毒也。用酒蒸焙蜜炒。皆欲上騰也。酒浸洗。醋浸。
薑製。酥炙。皆欲行經活血。如去皮。去心。取核。去蘆節枯朽之類。皆不可違其制也。
藥味專精大得能。新陳粗細擇須備。
品味薄則用近新者擇揀。勿用腐朽之類。
湯散丸方分兩銖。
湯者。蕩也。去新久病皆能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舒緩而治之也。古者方劑分兩。與今不同。如,咀者。銼若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今之大一盞也。云銖者。六銖乃一分。即二錢半。云三兩者。今之一兩。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
君臣佐使從其制。
白話文:
藥物要用火炮製,湯煮,或用火煨炒,都是為了去除藥物的毒性。用酒蒸,焙,或用蜜炒,都是為了讓藥性上升。用酒浸泡洗滌,用醋浸泡,用薑製,用酥炙,都是為了促進藥物流通活血。像是去皮、去心、取核、去蘆節、去除枯朽的部分,這些都是不可違背藥物炮製的規律。
藥物的味道要專精,才能發揮最大功效。新舊、粗細,都要仔細選擇。
藥材的品質薄弱,就應該選用新鮮的,不要用腐朽的。
湯劑、散劑、丸劑的劑量要分為兩、銖。
湯劑,指的是用湯來製成,可以治療新病和久病。散劑,指的是散劑,可以治療急病。丸劑,指的是丸狀藥物,可以緩慢地治療疾病。古代的方劑,劑量是用兩來衡量,跟現在不同。例如,咀嚼的藥物,要切成像麻豆大小。一升的藥物,相當於現在的大約一杯。一銖,相當於六分之一錢,也就是二錢半。三兩,相當於現在的一兩。二兩,相當於現在的六錢半。
君臣佐使,也要根據藥物的特性來配伍。
主病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服藥有法及有期。
病在上。不厭煩而少。病在下。則頓而多。病在上。先食而後藥。病在下。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宜飢食。而服藥在旦。病在骨髓。宜飽食。而服藥在夜。
升降浮沉補瀉之。
如肝膽之病。以辛味補之。咸瀉氣。溫補涼瀉之類也。
重輕氣味施當審。勿伐天和歲氣時。
必先歲氣。勿伐天和。藥例見後證例中。
白話文:
主要病症稱為君,輔助君的藥材稱為臣,配合臣的藥材稱為使。服藥有特定的方法和時間。病症在上半身,則用藥量少且頻率低,病症在下半身,則用藥量多且頻率高。病症在上半身,應先吃飯再服藥,病症在下半身,應先服藥再吃飯。病症在四肢,宜在飢餓時吃飯,并在早晨服藥。病症在骨髓,宜在飽食時吃飯,并在夜晚服藥。
用藥需根據升降浮沉、補瀉的原則。例如肝膽疾病,可以用辛味藥材補益,咸味藥材瀉氣。溫性藥材補益,涼性藥材瀉氣。
用藥需根據病情的輕重、藥材的氣味性狀,谨慎选择,不可违背天時地利,不可逆天行事。
必须遵循季节规律,不可违背天時地利,具体的药方和案例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