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醫之可法為問 (2)
醫之可法為問 (2)
1. 醫之可法為問
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當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取其長。又曰。陰不足而陽有餘。因而思之。故人病氣升者多。氣降者少。是其驗也。補其陰與陽齊等。則水火自然升降。所謂乾坤定位。而坎離交也。
凡治病用藥。以前人方論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須沉潛思繹。千條萬緒。必求氣之所在而取之。不過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窮通變化之妙。
論曰。五運六氣。內經備論。諸方所略。其理奧妙。未易造入。愿發明焉。曰。學醫之初。
且須識病機。知變化。論人形而處治。若便工於氣運。恐流於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於某日。病為某經。用某藥治之之類也。人之臟腑。外應天地。司氣司運。八風動靜之變。人氣應焉。豈不切當。苟不知此。為醫未造其理。何以調之。楊太受常云。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
記其風雨冥晦。而有應時作病者。有伏氣後時而病者。有故病沖而動者。體認純熟。久則自能造其至極。
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厘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精也。問曰。讀素問有不曉者奈何。曰。乃上古之書。中間多有闕文訛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釋於強解。及失經意者亦有之。須自要著力熟讀玩味。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重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於讀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問曰先生治病有證同而異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樂之異何也。曰。陰陽氣運。參差不齊。賦生有濃薄。五氣有偏勝。臟腑剛柔不同。用藥以抑強扶弱取中而治。豈得而同也。
問曰諸方立論。有多用熱者。有多用寒者。時之異耶。地勢之然也。曰。看方須要知其立意。取其所長。去其所短。人性偏執。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寧幾人歟。
問曰一人之證。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後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國中虛實之異。
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使豈無加減也。
問曰何以謂之通疏。曰。無先入之主。能窮變化之神。識時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為沖和之氣。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舉之。無所偏負。則自然天地位。而萬物育矣。
嘗看成無己注傷寒論曰。夫傷寒之病。以陽氣為主。只此一句。已見深造聖蘊。蓋天之邪氣感。則傷人氣也。飲食起居七情動。則傷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氣病形乃應。形氣病乃從。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傷寒以寒字為主。用辛熱甘熱等藥者。主即病而言。河間治熱病。以熱字為主。用辛涼等劑者。主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溫。至夏變為熱病之意也。
白話文:
醫之可法為問
運用前人的醫案,我擔心反而加重病情,應該參考多家學說,取其優點,去其缺點。有人說陰虛陽盛的人很多,而氣降的人卻很少,這也驗證了這個說法。如果能使陰陽平衡,則水火自然升降,如同乾坤定位,坎離交合一般。
凡是治療疾病用藥,如果前人的方論不可取,就絕對不能輕率行事。必須仔細思考,深入研究,從無數的線索中,找到氣的所在,才能對症下藥。這不過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時間久了自然就能領悟到醫理的奧妙變化。
五運六氣,《內經》中已有詳細論述,其他醫書都只是略微提及,其道理深奧,並不容易理解,希望能夠闡明一下。學習醫術之初,就必須了解病機,知道疾病的變化,根據人的體質進行治療。如果只專注於氣運,恐怕會像馬宗素那樣,只知道某人生於某日,患的是某經的疾病,用某藥治療之類的膚淺之說。人的臟腑外應天地,主宰著氣的運轉,八風的動靜變化,人體之氣都會有所反應,這豈不是非常貼切?如果不懂得這些,就沒有掌握醫理的根本,又怎麼能調治疾病呢?楊太受常說,五運六氣,必須每天觀察,記錄風雨陰晴,有些疾病是應時而發,有些是伏氣之後發病,還有些是舊病復發。如果能夠徹底領悟,時間長了就能達到醫術的最高境界。
治療疾病用藥如同權衡一樣,不能有絲毫輕重之差。如果只照搬古方來治療現代疾病,又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我不知道這樣是否不會出現偏差。
老師說,我經常治療疾病,使用東垣的藥方,效仿仲景的處方,精選藥物,減少藥品種類,這樣藥效就能更加專一精純。有人問,讀《素問》不明白的地方怎麼辦?老師說,《素問》是上古的醫書,中間有很多缺文錯字,能理解的就理解,有疑問的就先放著。王冰的注釋也有強解和違背經意的部分,需要自己下功夫研讀揣摩。
有人問,除了《素問》,還需要看什麼書?老師說,外感方面重視《傷寒論》,內傷方面重視《脾胃論》,仲景的治療方法更符合《內經》。但是讀書都應該通覽一遍,以增長見識。
有人問,老師治療疾病,有時症狀相同卻用不同的方法治療,這並不是因為地域不同,而是因為年齡、體質、病情輕重不同的原因。老師說,陰陽氣運參差不齊,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五氣有偏勝,臟腑的強弱也不同,用藥應該抑強扶弱,取得平衡來治療,怎麼能都用同一個方法呢?
有人問,很多方劑,有的多用熱藥,有的多用寒藥,這是因為時間不同,還是地域不同?老師說,看方劑必須要知道它的立意,取其優點,去其缺點。人性的偏執,通達疏朗的人,古今以來又有幾人呢?
有人問,一個人的病情,長期臥床,處方已經確定,前後又有所增減,這是為什麼?老師說,內在有臟腑虛實的變化,外在有八風的變化,四季更迭,氣運遷移,七情所感,所以主治的藥物雖然不變,輔助藥物卻可能有增減。
有人問,什麼叫做通達疏朗?老師說,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能夠通曉變化的奧妙,懂得根據時機採取適當的措施,達到陰陽精妙的結合,形成平和之氣。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上者抑之,下者舉之,沒有偏頗,就能夠使天地自然運行,萬物生長。
曾經看過成無己注釋的《傷寒論》,說傷寒病以陽氣為主,就這一句話,已經顯示出高深的醫學造詣。因為外邪入侵,就會傷及人體之氣;飲食起居、七情所動,就會傷及人體形體。但是更深層次的道理是,氣病則形體隨之反應,形體有病則氣機也隨之改變。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
老師說,仲景治療傷寒,以寒為主,用辛熱甘熱等藥物,是針對疾病本身而言的。河間治療熱病,以熱為主,用辛涼等藥物,並不是針對疾病本身而言的。寒邪潛伏於肌膚,到了春天變溫,到了夏天就變成熱病,這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