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六 (5)
卷六 (5)
1. 腸風下血
人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厚,則腸實而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者必服冷藥而愈,服之過當,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醫余)
白話文:
人為什麼會得腸風下血這個病呢?人的腸子都有脂肪包覆著,有這層厚厚的脂肪,腸子才會強健而安穩。腸子裡面本來沒有血,是因為受到風邪或熱邪影響,這些邪氣會消耗腸子外面的脂肪,使腸壁變薄,血液就會滲漏到腸道中。剛開始發病的病人,通常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好轉,但如果過量服用,反而會使腸子變得寒冷,脂肪更難以生成,那出血的狀況就一定會再次發生。一般來說,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出血,血的顏色會是鮮紅色;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出血,血的顏色就會是青黑色。只要觀察出血的顏色是偏向寒還是熱,就可以對症下藥來治療了。(這是我的醫學心得)
2. 酒利
有人日逐飲酒,遂成酒利,骨立不食,但飲酒一兩盞,利作幾年矣。因與香茸丸一兩服,遂止。蓋麝能治酒毒。
白話文:
有個人每天都喝酒,結果形成了對酒的依賴,瘦得只剩骨頭,什麼都不吃,只喝一兩杯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後來給他服用一兩的香茸丸,就戒掉了酒癮。大概是因為麝香能解酒毒的緣故吧。
3. 臟毒下血
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後以飲啖過常,蓄毒在臟,日夜二三十謁,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稍涼藥則泄注氣羸,粥愈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將期歲。
醫告術窮,垂命待盡。或有人教服人參散,病家亦不敢主,當謾與服之。才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自此不十服,其疾遂愈。後問其方云: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瘥。樗根白皮人參各一兩,為末二錢匕,空心溫酒調下。飲酒以溫米飲代。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魚蒜等。
(衍義)
白話文:
洛陽有個女子,大約四十六七歲,非常愛喝酒,又經常吃魚蟹,完全不注意飲食調養。後來因為吃喝過量,導致體內臟器累積毒素,每天跑廁所二三十次,大便混雜著膿和血,大腸到肛門都痛得受不了。找醫生開止血痢的藥沒效,又用治療腸風的藥,反而更嚴重。因為腸風通常只有血沒有膿。這樣持續半年多,氣血越來越虛弱,食慾也越來越差,肌肉也變得消瘦。稍微吃點熱性的藥,肚子就更痛,血下得更多;吃稍微涼性的藥,就拉肚子,身體更加虛弱,連粥都吃不下;吃溫性的藥,病情又好像沒什麼進展,這樣拖下去不知道何時才會好。
醫生都說沒辦法醫治了,只能等死了。後來有人教她吃人參散,病人家屬也不敢貿然嘗試,就姑且試試。才吃一次,就感覺有效,吃第二次,病情就減輕,吃第三次,膿血都止住了。之後不用吃十次,病就好了。後來問起藥方,說是治療因為腸道虛弱,加上飲酒過量導致的下痢、膿血、疼痛,而且持續多天都沒好的情況。藥方是用樗樹根的白皮和人參各一兩,磨成粉,每次用二錢匕,空腹時用溫酒調服。喝酒改用溫熱的米湯代替。要忌吃油膩、濕麵、青菜、水果、甜食、雞、魚、蒜等等。
(衍義)
4. 脫血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臥久傷氣也。
白話文:
手臂上有很多青筋,叫做脫血。寸關尺的脈象緩慢且阻塞不順暢,叫做解㑊。安靜躺臥時脈象仍然強盛,也叫做脫血,這是因為躺臥太久而損傷了氣。
5. 癰疽
6. 服石發疽
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請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癰。」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
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處,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闢矣,而宛氣愈深。
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始喻反),忿發為疽。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髮乳上,入闕盆而死。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紀,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 (史記)
白話文:
齊王的侍醫生病了,自己煉製五石藥服用。淳于意前去看他,侍醫就請淳于意說:「我不懂事得了病,希望您能幫我診治。」淳于意替他診斷後,告訴他說:「您是屬於體內有熱的病症。醫書上說:體內有熱卻小便不順暢的人,不可以服用五石藥。五石藥的藥性很強烈。您服用了它,小便又無法順暢排出,請趕快停止服用,不然臉色將會出現癰瘡。」
侍醫說:「扁鵲說過:陰性的藥石用來治療陰性的疾病,陽性的藥石用來治療陽性的疾病。藥石這種東西,有陰陽水火調和的道理。所以體內有熱就用陰性柔和的藥來治療,體內有寒就用陽性剛烈的藥來治療。」
淳于意說:「您說的太離譜了。扁鵲雖然說過這些話,但是他一定會詳細診斷病情,制定標準,量好藥的份量,參考氣色脈象,分辨體內體表的虛實,依照順逆的法則,再參考病人的活動和呼吸狀況,才能判斷是否適合用藥。醫書上說:陽性的疾病在體內,陰性的病徵表現在外面的,不能使用強烈的藥和粗糙的藥石。因為強烈的藥進入體內,邪氣雖然會被排開,但是身體本身的精氣會更加耗損。
診斷的方法說:體內有兩個陰性的症狀,體表有一個陽性的症狀,這種情況不能使用剛烈的藥。剛烈的藥進入體內會使陽氣躁動,陰性的疾病會更衰弱,陽性的疾病會更明顯,邪氣會擴散,導致病情更加嚴重,發病的地方會出現潰爛,憤怒發作會形成毒瘡。淳于意說了這些話後,一百多天,這個侍醫果然長了毒瘡,從乳房上面長起,一直蔓延到鎖骨窩而死。這就是醫理的大概原則。一定有規章制度,醫術不精的人如果不懂這些醫學道理,陰陽的道理就會被弄錯。」
7. 病疽
齊侍御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曰:「君之病惡,不可言之。」即出,獨告成弟曰:「此病疽也,內發於腸胃之間,後五日當𤻳腫,後八日嘔膿死。成之病得之飲酒且內,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脈,得肝氣,肝氣濁而靜,此內關之病也。脈法曰:「脈長而弦,不得代四時者,其病主在於肝和,即經主病也。
代則絡脈有過,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其後五日而𤻳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少陽初代,代者經病,病去過人人則去絡脈主病。當其時少陽初關一分,故中熱而膿未發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也),及八日則嘔膿死,故上二分而膿發,至界而𤻳腫盡泄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爛流絡,流絡動則脈結髮,脈結髮則爛解,故絡交熱氣以上行至頭而動,故頭痛。」(史記)
白話文:
齊國的侍御史成自己說頭痛,我(淳于意)診斷他的脈象後說:「您的病很嚴重,不能說出來。」就離開了,只告訴成的弟弟說:「這是內生的癰疽,從腸胃之間發出來的,五天後會出現腫脹,八天後會吐膿而死。成得這個病是因為喝酒又性慾過度。」成果然如期死亡。
我之所以知道成得了這種病,是因為我診脈時,發現他得了肝氣病,肝氣混濁而沉靜,這是內臟關節的病。脈法說:「脈象長而有力,不能與四季相應的,他的病主要在肝,也就是經脈的病。如果脈象不正常,就表示絡脈有問題,經脈沒病的話,病就會出在筋骨或骨髓裡面。如果脈象突然消失又突然變強,就代表病是因為飲酒過度和縱慾引起的。」
我之所以知道他五天後會腫脹,八天後會吐膿而死,是因為診脈時,發現他少陽脈初期不順暢,不順暢就表示經脈有病,病影響到絡脈。當時他的少陽脈剛出現不順暢,所以身體發熱但膿還沒發出來。等到他的少陽脈不順暢到五分時,就到了肝與心臟的交界處(肝和心臟距離五分,所以說五天後),到了第八天就會吐膿而死,因為少陽脈不順暢超過二分時膿就會發出來,到交界處時腫脹會完全潰爛而死。
熱氣往上走就會影響陽明經,使絡脈腐爛,絡脈受到影響就會脈象不穩定,脈象不穩定就會導致腐爛解體。因此,絡脈交雜的熱氣往上走到頭部發作,所以會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