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蛔蟲

蛔蟲九蟲之數,人腹中皆有之。小兒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過多,胃虛蟲動,令人腹痛惡心,口吐清水,腹上有青筋。火煨使君子與食,以殼煎湯送下,甚妙。然世人多於臨臥服之,又無日分,多不驗。唯是於月初四五間五更服之,至日午前蟲盡下。可以和胃溫平藥一兩日調理之,不可多也。

凡蟲在人腹中,月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下旬頭向下。故中下旬用藥即不入蟲口,所以不驗也。牛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並肩而行,下旬生者後隨之。貓之食鼠亦然,上旬食上叚,中旬中叚,下旬下叚。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醫余)

白話文:

蛔蟲是人體九種寄生蟲的其中一種,人的肚子裡都有可能會有。小孩子如果太早斷奶,或是吃太多甜食,導致腸胃虛弱,蛔蟲就會活動,讓人肚子痛、想吐、吐出清水,肚子上還會出現青筋。可以用火煨過的使君子,連同殼一起煎湯送服,效果很好。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在睡前吃,又沒有分日子,所以大多沒有效。只有在農曆月初四、初五的清晨五更時服用,到當天中午前,蟲就會全部排出。之後可以再用溫和的調胃藥調理一兩天,不宜過多。

所有寄生在人肚子裡的蟲,在每個月的上旬頭部會朝上,中旬會橫著,下旬頭部則朝下。所以如果在中下旬用藥,藥就沒辦法進入蟲的口中,因此效果不好。牛馬生小牛、小馬的時候,上旬生的會走在母牛、母馬的前面,中旬生的會並肩而行,下旬生的會跟在後面。貓吃老鼠也是這樣,上旬吃的會是老鼠的上半身,中旬吃的是中間的部位,下旬吃的是下半身。這都是自然的道理,萬物都遵循著這個規律,但人們卻不明白。(這是醫者的經驗談)

2. 五臟之蟲

心蟲曰蛔,脾蟲寸白,腎蟲如寸截絲縷,肝蟲如爛杏,肺蟲如蠶,皆能殺人,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藥所不到,治之為難。有人說道藏中載諸蟲皆頭向下,唯自初一至初五以前頭上行,故用藥者多取月胐以前,蓋此也。如療寸白,用良方錫沙蕪荑檳榔者極佳。

五更服,蟲盡下,白粥將息。藥用石榴根濃汁半升,下散三錢,丸五枚。(本事方)

白話文:

心臟的蟲叫蛔蟲,脾臟的蟲叫寸白蟲,腎臟的蟲像被截斷的絲線,肝臟的蟲像腐爛的杏子,肺臟的蟲像蠶,這些蟲都會害死人,其中肺臟的蟲最危急。肺蟲寄生在肺葉裡面,啃食人的肺部組織,所以會導致肺癆,出現咳血、聲音嘶啞等症狀,藥物難以到達病灶,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有人說,道教典籍記載各種蟲的頭都朝下,只有在每個月初一到初五之前頭才會朝上,所以用藥的人大多選在月初之前,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像是治療寸白蟲,用錫沙、蕪荑、檳榔這些藥材配置的良方效果最好。

在清晨五更時服用,蟲會全部被排出,之後喝白粥靜養。藥方也可以用石榴根濃汁半升,加入藥散三錢,製成藥丸服用五枚。(出自《本事方》)

3. 九蟲之狀

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為群蟲之長。二曰白蟲,長一寸,相生至多,其母長至四五丈,則殺人。三曰肉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滿。四曰肺蟲,其狀如蠶,令人咳。五曰胃蟲,狀如蝦蟆,令人吐逆嘔噦。六曰弱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七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

八曰蟯蟲,至微細,狀如菜蟲,居洞腸間,多則為痔漏癰疽諸瘡,無所不為。九曰蛔蟲,長一尺,貫心則殺人。又有屍蟲,與人俱生,狀如犬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長三寸許,大害於人。然多因臟虛,寒勞熱而生。

白話文:

所謂的「九蟲」,第一種叫做伏蟲,長度約四分(古代長度單位,約一公分),是所有蟲子的首領。第二種叫做白蟲,長度約一寸(約三公分),繁殖力很強,數量很多,牠們的母蟲如果長到四、五丈(約十二到十五公尺),就會導致人死亡。第三種叫做肉蟲,外型像腐爛的杏子,會讓人感到煩躁、腹脹。第四種叫做肺蟲,外型像蠶,會導致人咳嗽。第五種叫做胃蟲,外型像癩蛤蟆,會導致人想吐、噁心、打嗝。第六種叫做弱蟲,外型像瓜瓣,會讓人一直流口水。第七種叫做赤蟲,外型像生肉,會讓人腸鳴。第八種叫做蟯蟲,非常細小,外型像菜蟲,寄生在腸道的孔洞之間,數量多的話會導致痔瘡、漏管、癰瘡等各種瘡瘍,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第九種叫做蛔蟲,長度約一尺(約三十公分),如果穿過心臟就會導致人死亡。

另外還有一種屍蟲,是與人一起誕生的,外型像狗或馬的尾巴,或者像薄的筋,寄生在脾臟,長度約三寸(約九公分),對人危害很大。這些蟲大多是因為臟腑虛弱、受寒勞累、或身體發熱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