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陳正敏《遁齋閒覽》載:楊勔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浸大,有道士見而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服數粒,遂愈。正敏其後至長沙,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環而觀之,甚眾,因教使服《雷丸》。

丐者謝曰:「某貧無他技,所以求衣食於人者,唯藉此爾。」以上皆陳所記。予讀唐張鷟《朝野僉載》,云:洛州有士人患應聲語,即喉中應之,以問良醫張文仲。張經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讀之,皆應,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錄取藥,合和為丸,服之,應時而止。

乃知古有是事。(《百衲居士鐵圍山叢話》)

白話文:

陳正敏在《遁齋閒覽》中記載:楊勔中年時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每次說話回答時,肚子裡都會有小小的聲音模仿著他。幾年下來,那聲音越來越大。有個道士看到後很驚訝地說:「這是應聲蟲啊!如果久不治療,會傳染給妻子。應該讀本草,遇到蟲子不回應的藥,就應該拿來服用。」楊勔照著他的話做,讀到《雷丸》時,蟲子突然沒了聲音,於是就一次吞服了好幾顆,病就好了。陳正敏後來到長沙,遇到一個乞丐,也有這個病,很多人圍著他看,他就教那個乞丐服用《雷丸》。

乞丐道謝說:「我貧窮沒有其他技藝,之所以靠向人乞討來求得溫飽,就是靠這個啊。」以上都是陳正敏所記錄的。我讀唐朝張鷟寫的《朝野僉載》,裡面說:洛州有個讀書人得了應聲語的病,只要他講話,喉嚨裡就會重複他的話,他去問名醫張文仲。張文仲想了一整夜,才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拿來《本草》讓他讀,讀的時候喉嚨都會回應,讀到蟲子害怕的東西時,喉嚨就不回應了。張文仲就記下那個藥,調配成藥丸,讓他服用,病馬上就停止了。

由此可知,古代真的有這種事。(出自《百衲居士鐵圍山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