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五 (1)
卷五 (1)
1. 瘧疾
瘧之病候,經論載之詳矣。先寒後熱,名曰寒瘧;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但熱無寒,名曰癉瘧;但寒無熱,名曰牝瘧。是皆發作有時。若邪氣中於風府,則間日而作;邪氣客於頭項,則頻日而作。氣有虛實,邪中異所,故有早晚之異。然經止論寒溫癉瘧所受之因,而不及牝瘧;又論溫瘧癉瘧所舍之藏,而不及寒瘧。
意有互見發明處。學者究陰陽之盛衰,深思以得之。大抵風者陽氣也,寒者陰氣也。先傷於風,后傷於寒,即先熱後寒;先傷於寒,后傷於風,即先寒後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但熱無寒;陽氣先絕,陰氣獨發,則但寒無熱。以溫瘧得之於冬,邪氣藏於骨髓,則知寒瘧乃得之於夏,邪氣客於皮膚腠理之間矣。
以癉瘧之氣實而不泄,且不及於陰,則知牝瘧乃氣虛而泄,且不及於陽矣。是皆不出於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也。又有挾諸溪毒、嵐瘴、鬼邪之氣,亦寒熱羸瘦,延引歲月,休作。有時久不已,變成勞瘧,或結為癥瘕者,名曰瘧母。至於五臟三陽三陰瘧者,皆因臟氣偏虛,故邪氣乘而舍之。
其治法合隨其經絡、灸刺及所用藥各不同。後學宜細詳之。(類編同上)
白話文:
關於瘧疾的病症,經典文獻已經記載得很詳細了。先發冷後發熱的,叫做寒瘧;先發熱後發冷的,叫做溫瘧;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叫做癉瘧;只有發冷沒有發熱的,叫做牝瘧。這些瘧疾發作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如果邪氣侵犯風府穴,就會隔一天發作一次;如果邪氣停留在頭頸部位,就會每天都發作。人體的氣有虛實之分,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同,所以發作的時間有早有晚。然而,經典只討論了寒瘧、溫瘧、癉瘧的病因,卻沒有提及牝瘧;又討論了溫瘧和癉瘧的病邪所停留的臟腑,卻沒有提及寒瘧。
這裡面有互相參照、可以啟發的地方。學習的人要探究陰陽盛衰的變化,深入思考才能領會。大致來說,風是陽氣,寒是陰氣。先受風邪侵襲,後受寒邪侵襲,就會先發熱後發冷;先受寒邪侵襲,後受風邪侵襲,就會先發冷後發熱。陰氣先衰竭,陽氣獨自發作,就會只有發熱沒有發冷;陽氣先衰竭,陰氣獨自發作,就會只有發冷沒有發熱。因為溫瘧是在冬天感受邪氣,邪氣藏在骨髓裡,由此可以推知寒瘧是在夏天感受邪氣,邪氣停留在皮膚和肌肉的間隙裡。
因為癉瘧的氣實而不能發散,且邪氣沒有侵犯到陰的方面,由此可以推知牝瘧是氣虛而外泄,且邪氣沒有侵犯到陽的方面。這些都離不開陰陽上下交爭、虛實交替變化的情況。還有一些瘧疾是夾雜著溪水毒氣、山嵐瘴氣、鬼邪之氣,也會導致身體時冷時熱、虛弱消瘦,病情會持續多年,時好時壞。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就會變成勞瘧,或者結成腫塊,這種情況叫做瘧母。至於五臟三陽三陰的瘧疾,都是因為臟腑之氣偏虛,所以邪氣會趁虛而入,停留在這些臟腑。
治療的方法應該根據病邪侵犯的經絡不同,採用不同的艾灸、針刺以及藥物治療。後學之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些內容。(《類編》的記載與上面相同)
2. 病有不可補者
病有不可補者,一曰瘧疾,二曰狂疾,三曰水氣,四曰腳氣。此四疾治得稍愈,切不可服暖藥以峻補之。如平平補藥,亦須於本病上有益乃可。(醫余)
白話文:
有些疾病是不能用補藥來治療的,第一種是瘧疾,第二種是狂躁症,第三種是水腫,第四種是腳氣病。這四種疾病,即使治療後稍微好轉,都絕對不能服用溫熱的藥物來大補。如果是一般平性的補藥,也必須是對這些疾病的本身有幫助才可以服用。(出自醫書的筆記)
3. 癥瘕
癥瘕之狀雖同而不動者為癥,其治有法而可推移者名瘕。瘕病輕於癥瘕,不動者必死之候。其發語聲嘶,挹言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四肢洒洒如瘧,飲食不能,鬱鬱而痛,此食瘕也。
白話文:
癥和瘕這兩種病症,外觀看起來相似,但其中不會移動的稱為「癥」,這種情況的治療有其方法;而可以被推移移動的稱為「瘕」。瘕病比癥病來得輕微,若是無法移動的癥,那很可能是將死的徵兆。這種病發作時,說話聲音會沙啞,想說話卻說不出來,這表示食物阻塞在腹部。如果病症屬寒,口中經常有水流出,四肢顫抖像得了瘧疾一樣,吃不下東西,鬱悶且疼痛,這種就是食瘕。
4. 遺積瘕
齊中尉潘滿如病小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臣意即謂齊太僕臣饒,內史臣繇曰:「中尉不復自止於內,則三十日死。後二十餘日溲血死。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右脈氣口至緊小,見瘕氣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摶者如法,不俱摶者決在急期。一搏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陰摶溲血如前止。(史記)
白話文:
齊國的中尉潘滿如,他生了小腹疼痛的病,我診斷他的脈象後,認為他是得了遺積瘕這種病。我立刻告訴齊國的太僕饒、內史繇說:「中尉如果體內的病症沒有辦法自己停止,就會在三十天內死亡。」結果,過了二十多天,他便因為小便出血而死了。這個病是喝酒造成的。我之所以知道潘滿如生病的原因,是因為我切他的脈,發現他的脈象沉、細、微弱,而且突然間呈現聚合的狀態,這就是脾氣虛弱的現象。另外,右手的脈象氣口處呈現緊小,這表示有瘕氣。這些狀況加起來,所以我說他三十天內會死。
三陰脈同時呈現搏動,就如同醫書上所說的狀況,如果不是同時搏動,那表示病情會急劇惡化。如果脈搏一次搏動對應一次呼吸,表示病情危急。他的三陰脈搏動,出現小便出血的情況,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
5. 蟯瘕(音饒)
臨菑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當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蟯得之於寒濕,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蠱。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發,是蟲氣也。其色澤者,蟲藏無邪氣及重病。(史記)
白話文:
臨淄有個女子叫做薄吾,她病得很嚴重,許多醫生都認為她得了寒熱病快要死了。我(指臣意,即淳于意)診斷她的脈象後說:「這是蟯蟲引起的疾病,肚子脹大,皮膚表面發黃粗糙,按壓下去會覺得虛軟無力。」我讓她喝下用一撮芫花煮成的藥湯,立刻就排出好幾升的蟯蟲,病況在三十天後就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蟯蟲是從寒濕之氣而來的,寒濕之氣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就變成了蠱蟲。我之所以知道薄吾的病是蟯蟲引起的,是因為我切脈時摸到她的尺部脈象,她的尺部脈象呈現細且粗糙的現象,同時她皮膚上的毛髮也美好蓬勃,這些都是蟲氣的表現。而她面色看起來有光澤,表示蟲體潛藏在體內,沒有邪氣或嚴重的病症。
6. 蛇瘕
隋有患者,嘗飢而吞食,則下致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鬲氣、翻胃三候,治之無驗。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遂以芒硝、大黃合而治之,微泄利則愈。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白話文:
隋朝有個病人,曾經在飢餓時吞食東西,食物卻會跑到胸口下方,接著就吐出來。醫生們認為這是噎病、膈氣、翻胃三種病症,治療卻都沒有效果。有個老醫生叫任度,他診視後說:「這不是這三種病,而是因為吃了蛇肉沒消化才會這樣,我猜測他的心腹部位應該有蛇的形狀。」病人說:「我原本有嚴重的風病,曾經吃蛇肉,風病稍微好轉,後來就又得了這個怪病。」於是就用芒硝、大黃一起治療他,稍微拉肚子後病就好了。醫生們都記錄下這個驗案,也因此知道了有蛇瘕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