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九 (3)
卷九 (3)
1. 保養
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息,未嘗休息也。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臟腑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白話文:
一般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次,從不曾停歇過。如果少了一次呼吸就會感到寒冷,多了一次呼吸就會感到燥熱,內臟器官失去平衡,各種疾病就會產生。因此要保護好基本的生命力(元氣),保持精神集中(穀神)。
2. 調攝
臥處不可以首近火,必有目疾;亦不可當風,必患頭風等疾。背受風則嗽,唯胸無禁。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露下久臥。(《瑣碎錄》)
白話文:
睡覺時不要讓頭靠近火源,否則容易得眼病;也不要正對著風吹,會患上頭痛等疾病。背部受到風吹會咳嗽,只有胸部沒有禁忌。懂得保養的人,即使在酷暑也不應該長時間正對著風或露天躺著睡覺。(出自《瑣碎錄》)
3. 真人養生銘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勿大醉,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數以手摩肚。寅、丑日剪甲,頭髮梳百度。飢即立小便,飽即坐旋溺。行處勿當風,居止無小隙。遇夜濯足臥,飽食終無益。思慮最傷神,喜怒最傷氣。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一日無災殃。
去邪兼避惡,如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酸味傷於筋,苦味傷於骨,甘即不益肉,辛多敗正氣,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少施泄,秋冬固陽事,獨臥是守真。慎靜最為貴,錢財生有分,知足將為利,強知是六患,少欲終無累。神靜自常安。修道宜終始,書之壁屋中,將以傳君子。
(修真秘訣)
白話文:
想要身體健康,就要勤勞活動,百病就不容易產生。喝酒不要喝醉,各種疾病自然不會發生。飯後散步百步,用手輕輕按摩腹部。在寅時和丑時剪指甲,頭髮梳一百下。餓了就馬上小便,飽了就坐着慢慢排便。行走時不要迎風,住處不要有縫隙。晚上睡覺前用溫水洗腳,吃太飽沒有益處。思慮過度傷神,喜怒過度傷氣。經常清理鼻毛,不要隨意吐口水。早上起床時,先用左腳下床,這樣一天就不會有災禍。
要避邪避惡,最好能學會七星步,這樣可以讓人長壽。酸味傷筋,苦味傷骨,甜味不利於肌肉,辛辣過度會損害正氣,鹹味過多會縮短壽命。不要偏食或嗜好,春夏要少泄氣,秋冬要固護陽氣,獨自睡覺才是保持身心純粹。謹慎安靜最為重要,財富是命中注定,知足常樂才是最大的利益,強求知識反而會帶來六種煩惱,慾望少一點就沒有煩惱。心神安靜自然就會平安。修道要始終如一,將這些道理寫在牆壁上,傳授給有德之人。
4. 芡能養生
吳子野云芡實蓋溫平耳,本不能大益人,然俗謂之水硫黃。何也?人之食芡也,必枚齧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頰唇齒終日囁嚅,而芡無五味,腴而不膩,是以致玉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人華液通流,轉相揖注,積其力,雖過乳石可也。以此知人能澹食而徐飽者,當有大益。
吾在黃崗中,見牧羊者,必驅之瘠土,云草短而有味。羊得細嚼則肥而無疾。羊猶爾,況人乎?(良方)
白話文:
吳子野說:「芡實性溫平,本身並不能大幅增益人體。然而民間卻稱它為水硫黃,這是為什麼呢?
人們吃芡實,必定要一粒一粒地咬碎,仔細咀嚼,不會有多次吞嚥卻匆匆咽下。舌頭、臉頰、嘴唇、牙齒整天都在輕輕嚅動,而芡實沒有特殊的味道,腴美而不油膩,因此能夠滋養津液。
所以吃芡實的人,能使人體的津液流通順暢,互相交匯灌注,積蓄其力量,即使超過乳石也能消化吸收。由此可知,人若能淡泊飲食,細嚼慢嚥,必然能獲得很大的益處。
我在黃崗山裡,看見放羊的人,一定會把羊趕到貧瘠的土地上,說那裡的草雖然短小,但味道好。羊隻細嚼慢嚥,就能肥壯而無病。羊尚且如此,人又何況呢?」(良方)
5. 摩面
太素經曰一面之上,兩手常摩拭,使熱令人光澤,皺斑不生。先摩切兩掌令熱,以拭兩目。又順手摩發,理櫛之狀。兩臂更互以手摩之,發不白,脈不浮外。
白話文:
《太素經》說:在臉上,雙手常常摩擦擦拭,讓皮膚變得有光澤,不會長出皺紋和色斑。首先搓揉兩個手掌使其變熱,然後用它們擦眼睛。接著按照梳子梳理頭髮的方式來按摩頭部。雙手臂交替使用手指進行按摩,這樣可以防止頭髮變白,血液循環正常,皮膚表面不會出現浮腫或粗糙的情況。
6. 腎神
無錫遊氏子,少年耽於酒色,旋得疾,久而弗愈,勢危甚,忽語家人曰:「常見兩女子,服飾華麗,其長財三四寸,每緣吾足而行,冉冉至腰而沒。」家人以為妖祟。他日,名醫自遠而至,諸遊或以扣之。醫曰:「此蓋腎神也。腎氣絕則神不守舍,故病者見之。」(《癸志》)
白話文:
【無錫遊氏子,少年沈迷於酒色,隨後得了重病,長期未見好轉,情況非常危急,某天對家人說:「我經常能看到兩個女子,衣著華麗,身高約三四寸,總是附在我腳上行走,漸漸到腰部就消失了。」家人都認為這是邪靈附身。有一天,一名名醫從遠處來到,遊氏家族有人請他診察。醫者說:「這大概是腎神在作祟。腎氣衰竭,精神難以安守本位,所以病人才會看到這種景象。」】
7. 心腎肝膽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神發乎耳則謂之聽,肝之精發乎鼻則謂之嗅,膽之魄發乎口則謂之言。故妄視則傷心,妄聽則傷腎,妄嗅則傷肝,妄言則傷膽。
白話文: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所以看東西不正當會傷害心臟;耳朵是腎臟的器官,所以聽到不好的聲音會傷害腎臟;鼻子是肝臟的重要部位,所以聞到不良氣味會傷害肝臟;嘴巴是膽囊的出口,所以說謊或過度說話會傷害膽囊。因此要避免做這些事情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8. 四損
遠唾損氣,多唾損神,多汗損血,疾行損筋。
9. 精氣形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氣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
白話文:
精神和身體是相互依存的,如果過度使用精力、消耗元氣或疲憊不堪,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要適量地利用自己的能量,避免耗盡體力和精神。
10. 體欲動搖
魏志曰:吳普常問道於華佗。佗謂普曰:「人體欲得動搖,但不當使極耳。如動搖則穀氣易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史記)
白話文:
古書《魏志》說:吳普常常向華佗請教長壽之道。華佗對他說:“人的身體應該要運動,只是不要過度罷了。如果經常運動,食物容易消化,血液流暢,就不會生病。這就像門軸不會被蛀蟲侵蝕、水流不斷而不容易發臭一樣,都是因為經常在活動的原因。”(出自《史記》)
11. 服丹之戒
士大夫服丹砂死者前後固不一,余所目擊:林彥振平日充實飲啖,兼人居吳下,每以強壯自誇。有醫周公輔言得宋道方丹砂秘術,可延年而無後害。道方拱州良醫也。彥振信之,服三年,疽發於腦,始見髮際如粟。越二日,須頷與胸背略平。十日死。方疾亟時,醫使人以帛漬所潰膿血,濯之水中,澄其下略有丹砂。
蓋積於中與毒俱出也。謝任伯平日聞人畜伏丹砂,不問其方,必求之服,唯恐盡。去歲亦發腦疽。有人與之語,見其疾將作,俄頃間形神頓異,而任伯猶未知覺。既覺如風雨,經夕死。十年間親見此二人,可以為戒矣。(石林老人避暑錄)
白話文:
士大夫服用丹砂,死後狀況並不一致。我親眼見過兩件事:林彥振平時飲食豐盛,居住在吳地,常以強壯自誇。有一位醫生周公輔說他得到了宋道方的丹砂秘術,可以延年益壽,沒有副作用。宋道方是拱州一位名醫。林彥振相信了,服用三年後,頭上長了毒瘡,一開始像小米粒一樣小,兩天後,鬍鬚和胸背都變得平坦,十天後就死了。病重時,醫生用布巾浸泡他潰爛的膿血,洗滌後,水底沉澱物中竟然有丹砂,可見丹砂積在體內,隨著毒素一起排出來。謝任伯平時聽說有人服用丹砂,不管方法為何,都要尋找服用,唯恐不足。去年他也長了頭瘡。有人告訴他,他的病要發作了,轉眼間,他的精神氣色就變了,可是謝任伯還沒有察覺。之後他就像被風雨襲擊,一夜之間就死了。十年間,我親眼見證了這兩個人的遭遇,足以讓人警醒。
12. 五石散不可服
醫之為術,苟非得於心而恃書以為用者,未見能臻其妙。如術能動鍾乳,按乳石論曰:服鍾乳當終身忌術。五石諸散用鍾乳為主,復用術,理極相反,不知何謂?予以問老醫,皆不能言其義。按乳石論雲:石性雖溫而體本冷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後發。如此則服石多者勢自能相蒸,若要以藥觸之,其發必甚。
五石散雜以眾藥,用石殊少,勢不能蒸,須藉外物激之令發。爾如火少必因風氣所鼓而後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故孫思邈云: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又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惟不可服五石散。
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暴故也。古人處方大體如此,非此書所能盡也。況方書仍多偽雜,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殊尤多,醫不可以不知也。(劉穎叔異苑)
白話文:
醫術的精髓,並非單靠死讀書就能掌握,而是要用心領悟。以五石散為例,如果只看書本說服用鍾乳石要忌諱鍼灸,卻忽略了五石散本身就以鍾乳石為主藥,還要再用鍼灸,這完全是相反的做法,實在令人費解。我問過許多老醫生,他們也無法解釋其中道理。
其實,鍾乳石雖然性溫,但體質偏寒重,必須經過相互蒸發才能發揮藥效。服石越多,自然越容易蒸發。如果用藥物刺激,就會加速發揮藥效,反而可能過於猛烈。
五石散是將許多藥材混合在一起,鍾乳石的份量很少,無法自然蒸發,所以需要外物激發。就像火勢微弱時需要風助燃,但火勢旺盛時再鼓風反而有害。這是自然規律,因此孫思邈說五石散毒性很強,寧願吃野葛也不要服用五石散。遇到這種藥方,一定要燒掉,不要危害生靈。他也說,不服用石頭,可能會有一些不如意,但石頭在體內,萬事就能平安順利,只是不能服用五石散。
五石散將所有藥材的缺點集中起來,用激發的方法,所以藥效會很猛烈。古代人開方大多如此,這本書無法完全講述。而且藥方書中還有很多假冒偽造的,比如神農本草算是最古老的書,裡面也有不少錯誤,醫生不能不了解這些。
13. 服丹之過
張中書愨自壯歲時無日不服丹砂,暮年歸福州,身體充腯,飲啖加於人十倍。其家困於供億,獨一侄與婦竭力祗事張命以官。每中夜苦飢,但擊床屏,須亟以饅頭,非五十枚不飽;茹菜必十杆,常食羊肉必五斤。經年之後,侄家為之枵空。忽髮際生瘍,浸淫及頂,巍然若高阜,結為三十六瘡。旬余爆裂有聲,瘡翻而外向,如人口反唇而卒。(《庚志》)
白話文:
張中書從壯年起,就每天服用丹砂,沒有間斷過。他晚年回到福州,身體十分健壯,食量比一般人多十倍。他的家人因為供養他而陷入困境,只有侄子和妻子竭盡全力地服侍他,以滿足張中書的各種要求。
每到深夜,張中書就感到飢餓難耐,只會敲擊床屏,要求立刻送來饅頭,不吃五十個就不飽;吃菜要十根,常吃羊肉,一次要五斤。這樣持續了多年,侄子的家因此而變得一貧如洗。
突然有一天,張中書的頭髮邊緣長出了一個潰瘍,逐漸蔓延到頭頂,像一座小山一樣高聳,形成了三十六個瘡口。十天左右,瘡口爆裂,發出聲音,潰瘍翻了出來,就像人的嘴唇反翻一樣,最終導致他死亡。
(《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