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九 (3)
卷九 (3)
1. 保養
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息,未嘗休息也。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臟腑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2. 調攝
臥處不可以首近火,必有目疾;亦不可當風,必患頭風等疾。背受風則嗽,唯胸無禁。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露下久臥。(《瑣碎錄》)
3. 真人養生銘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勿大醉,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數以手摩肚。寅、丑日剪甲,頭髮梳百度。飢即立小便,飽即坐旋溺。行處勿當風,居止無小隙。遇夜濯足臥,飽食終無益。思慮最傷神,喜怒最傷氣。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一日無災殃。
去邪兼避惡,如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酸味傷於筋,苦味傷於骨,甘即不益肉,辛多敗正氣,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少施泄,秋冬固陽事,獨臥是守真。慎靜最為貴,錢財生有分,知足將為利,強知是六患,少欲終無累。神靜自常安。修道宜終始,書之壁屋中,將以傳君子。
(修真秘訣)
4. 芡能養生
吳子野云芡實蓋溫平耳,本不能大益人,然俗謂之水硫黃。何也?人之食芡也,必枚齧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頰唇齒終日囁嚅,而芡無五味,腴而不膩,是以致玉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人華液通流,轉相揖注,積其力,雖過乳石可也。以此知人能澹食而徐飽者,當有大益。
吾在黃崗中,見牧羊者,必驅之瘠土,云草短而有味。羊得細嚼則肥而無疾。羊猶爾,況人乎?(良方)
5. 摩面
太素經曰一面之上,兩手常摩拭,使熱令人光澤,皺斑不生。先摩切兩掌令熱,以拭兩目。又順手摩發,理櫛之狀。兩臂更互以手摩之,發不白,脈不浮外。
6. 腎神
無錫遊氏子,少年耽於酒色,旋得疾,久而弗愈,勢危甚,忽語家人曰:「常見兩女子,服飾華麗,其長財三四寸,每緣吾足而行,冉冉至腰而沒。」家人以為妖祟。他日,名醫自遠而至,諸遊或以扣之。醫曰:「此蓋腎神也。腎氣絕則神不守舍,故病者見之。」(《癸志》)
7. 心腎肝膽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神發乎耳則謂之聽,肝之精發乎鼻則謂之嗅,膽之魄發乎口則謂之言。故妄視則傷心,妄聽則傷腎,妄嗅則傷肝,妄言則傷膽。
白話文:
當心臟的功能反映在眼睛上時,我們就能看見,這稱為視覺;當腎臟的功能反映在耳朵上時,我們就能聽見,這稱為聽覺;當肝臟的精氣反映在鼻子上時,我們就能聞到,這稱為嗅覺;當膽的魄力反映在嘴巴上時,我們就能說話,這稱為語言。因此,不恰當地使用視覺會傷害心臟,不恰當地使用聽覺會傷害腎臟,不恰當地使用嗅覺會傷害肝臟,不恰當地說話會傷害膽。
8. 四損
遠唾損氣,多唾損神,多汗損血,疾行損筋。
白話文:
[四種傷害] 遠距離吐痰會耗損體力,頻繁吐痰會耗損精神,過度出汗會損耗血液,快速行走長時間會傷害筋骨。
9. 精氣形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氣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
白話文:
精神是神明的根本,氣力是神明的主宰,身體是氣力的居所。因此,如果神明過度使用就會衰弱,精神過度使用就會枯竭,氣力過度勞累就會斷絕。換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靈是我們生命力的基礎,能量是我們行動的源頭,而肉體則是我們能量的載體。所以,如果心靈過度消耗就會疲憊,精力過度使用就會耗盡,體力過度勞累就會崩潰。
10. 體欲動搖
魏志曰:吳普常問道於華佗。佗謂普曰:「人體欲得動搖,但不當使極耳。如動搖則穀氣易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史記)
白話文:
根據《魏志》的記載,吳普曾經向華佗請教養生之道。華佗告訴吳普說:「人的身體需要經常活動,但是不能過度勞累。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食物消化,使血液循環順暢,疾病就不容易發生。這就好比門軸經常轉動就不會被蟲蛀,流水因為不斷流動所以不會腐臭,都是因為它們經常處於活動狀態。」
11. 金石藥之戒
12. 服丹之戒
士大夫服丹砂死者前後固不一,余所目擊:林彥振平日充實飲啖,兼人居吳下,每以強壯自誇。有醫周公輔言得宋道方丹砂秘術,可延年而無後害。道方拱州良醫也。彥振信之,服三年,疽發於腦,始見髮際如粟。越二日,須頷與胸背略平。十日死。方疾亟時,醫使人以帛漬所潰膿血,濯之水中,澄其下略有丹砂。
蓋積於中與毒俱出也。謝任伯平日聞人畜伏丹砂,不問其方,必求之服,唯恐盡。去歲亦發腦疽。有人與之語,見其疾將作,俄頃間形神頓異,而任伯猶未知覺。既覺如風雨,經夕死。十年間親見此二人,可以為戒矣。(石林老人避暑錄)
白話文:
[服用丹藥的警戒]
在過去,有許多士大夫因為服用丹砂(一種含硫和汞的礦物質,常被古人用來煉製長生不老藥)而死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我親眼目睹的例子是林彥振,他平日身體健壯,食量驚人,住在吳下地區,常常自誇自己的體魄強壯。有一名醫生叫做周公輔,聲稱自己得到宋朝道家的丹砂祕術,能延年益壽且無副作用。周公輔是拱州有名的醫生。林彥振深信不疑,服用丹砂三年,結果腦部長了一個瘍,起初只是頭髮邊緣像粟米大小的一點。但僅僅過了兩天,這個瘍就擴散到下巴、胸部和背部,最後在十天內不幸去世。在他病情危急時,醫生讓人用布浸泡他潰爛的膿血,再將布放入水中清洗,水底沉澱物中可見到微量的丹砂。
這說明丹砂在體內累積,最終與毒素一同排出體外。另一個例子是謝任伯,他平時聽說有人收藏丹砂,不管對方用的是什麼配方,都會要求服用,生怕錯過任何機會。去年,他也因腦部長瘍而發病。有人和他交談時,發現他的病情即將爆發,瞬息之間,他的外貌和精神狀態劇變,但謝任伯自己卻毫無察覺。等到他察覺時,病情如暴風驟雨般惡化,當夜便離世。在這十年間,我親眼見證了這兩個人的遭遇,這足以作為服用丹藥的警示。(摘自石林老人避暑錄)
13. 五石散不可服
醫之為術,苟非得於心而恃書以為用者,未見能臻其妙。如術能動鍾乳,按乳石論曰:服鍾乳當終身忌術。五石諸散用鍾乳為主,復用術,理極相反,不知何謂?予以問老醫,皆不能言其義。按乳石論雲:石性雖溫而體本冷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後發。如此則服石多者勢自能相蒸,若要以藥觸之,其發必甚。
五石散雜以眾藥,用石殊少,勢不能蒸,須藉外物激之令發。爾如火少必因風氣所鼓而後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故孫思邈云: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又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惟不可服五石散。
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暴故也。古人處方大體如此,非此書所能盡也。況方書仍多偽雜,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殊尤多,醫不可以不知也。(劉穎叔異苑)
白話文:
醫學這門技術,如果單純依賴書本知識而不靠個人實踐經驗去領悟,很難達到高深的境界。就像鍾乳這種藥材,根據《乳石論》記載,服用鍾乳的人應該終身避免服用術類藥材。然而五石散這種藥方是以鍾乳為主要成分,卻又加入術類藥材,兩者理論上是相衝突的,讓人疑惑不解。我曾經向資深醫生請教,他們也都無法解釋其中的道理。根據《乳石論》的說法,鍾乳石雖然性質溫和,但其本身質地偏冷且重,必須等到它們互相作用後才會產生效應。由此可見,大量服用鍾乳石的人,體內的鍾乳石會自行產生作用,如果再用藥物去刺激,效果可能會更強烈。
五石散中混合了多種藥材,鍾乳石的比例並不多,因此不易在體內產生作用,需要藉助其他物質來刺激使其生效。這就像火苗小的時候,需要風來助燃才能旺盛,但如果火勢已經很大,再吹風反而可能造成災害。這是自然界的常理,所以孫思邈曾說過:五石散的藥性太猛烈,他寧願吃有毒的野葛也不願意服用五石散。遇到這樣的藥方,應該立即銷毀,以免對生命造成傷害。他又說,如果不服用鍾乳石,身體狀況可能不會很好,但鍾乳石在體內,萬事都能順利,只是不能服用五石散。
因為五石散是把不相容的成分聚集在一起,並且激發其作用,所以藥效非常猛烈。古人的藥方大致都是這樣,不是這本書能夠完全涵蓋的。更何況,醫書中還存在很多偽造和混雜的情況,例如《神農本草經》是最古老的醫書之一,但其中的誤差和差異非常多,醫生不能不知道這些情況。以上內容出自劉穎叔的《異苑》。
14. 服丹之過
張中書愨自壯歲時無日不服丹砂,暮年歸福州,身體充腯,飲啖加於人十倍。其家困於供億,獨一侄與婦竭力祗事張命以官。每中夜苦飢,但擊床屏,須亟以饅頭,非五十枚不飽;茹菜必十杆,常食羊肉必五斤。經年之後,侄家為之枵空。忽髮際生瘍,浸淫及頂,巍然若高阜,結為三十六瘡。旬余爆裂有聲,瘡翻而外向,如人口反唇而卒。(《庚志》)
白話文:
[服用丹藥的後果]
張中書愨從壯年開始,每天必定服用丹砂。到了晚年,他回到福州,身體肥胖,食量比一般人多出十倍。他的家人因為供應他的需求而陷入困境,只有一個侄子和他的媳婦盡力地照顧張中書,並遵照他的命令來辦事。每當半夜感到飢餓,張中書只要敲打牀邊的屏風,就必須立刻送上饅頭,至少要五十個才會感到飽足;吃蔬菜必須要十捆,平常吃羊肉必定要五斤。一年後,侄子的家庭因此而財力虛弱。
忽然,張中書的頭皮上長了一個膿包,漸漸蔓延到整個頭頂,隆起的像一座小山丘,形成了三十六個膿包。十幾天後,這些膿包發出爆裂的聲音,皮膚翻開向外,就像人的嘴巴反脣一樣,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