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八 (6)

1. 治病有八要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術也。故須審辯八要,庶不違誤。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進,此為五虛。二曰實,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曰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

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內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之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切,加諸病者,於(於與烏同)有不可治之疾也。(本草衍義)

白話文:

治病八要

治療疾病有八個重要的因素,必須審慎觀察,缺一不可,否則無法治癒。八個因素不分清楚,就貿然施治,就如同沒有方法一樣,無法達到治病的目的。因此,必須仔細辨別這八個因素,才能避免錯誤。

八個因素分別是:

  1. 虛: 指身體虛弱,表現為五虛:脈搏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大小便失禁、食慾不振。
  2. 實: 指身體強盛,表現為五實:脈搏強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昏迷。
  3. 冷: 指臟腑受到寒氣積聚。
  4. 熱: 指臟腑受到熱氣積聚。
  5. 邪: 指非臟腑本身的疾病,例如外來的病邪侵襲。
  6. 正: 指非外邪入侵所導致的疾病,例如體內本身的病變。
  7. 內病不在外: 指疾病的根源在於內臟,而非外在因素。
  8. 外病不在內: 指疾病的根源在於外在因素,而非內臟本身。

在診察時,要先根據這八個因素,再結合六脈診斷,確定病情的根源。然後再運用望、聞、問、切四診,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有效地治癒疾病,即使是看似不可治癒的疾病,也有可能治好。

注:

  • 此文出自《本草衍義》,是一本古代中醫藥學著作。
  • 文中使用的詞彙,例如「五虛」、「五實」等,都是古代中醫術語,需要理解其含義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 現代醫學對疾病的理解和治療方法,與古代中醫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此文僅供參考,不可作為醫學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2. 病不可治者有六失

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止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動達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一說耳。(同上)

白話文:

治不好的病,有六種錯誤:一是不明病症,二是對醫術不信任,三是錯過治療時機,四是沒有選擇好的醫生,五是無法準確辨別病症,六是不了解藥物。只要犯了這六個錯誤中的任何一個,病就難以治癒。這不僅是醫生的責任,也是病人自身的責任。更何況如果醫生不慈悲仁愛,病人又猜忌、鄙視,雙方互相猜疑,病如何能治好呢?由此可見,醫生必須慈悲仁愛,否則會招致禍患;病人也不可猜忌、鄙視,否則也會招致禍患。只有明智之人能通達事理,各得其所,這也是治病之道。

3. 婦人以帛幪手臂

治婦人雖有別科,然亦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殫切脈之巧,四者有二闕焉。黃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人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烏能盡其術也。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免盡理質問病家,見所問繁,還為醫業不精,往往得藥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尚肯信,況其不得見者乎?嗚呼!可謂難也已。

(同上)

白話文:

治療婦人的病症雖然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些方法並不能完全符合聖人的原則。現在富裕人家住在深宅大院裡,整天待在帳幔中,還用絲綢包裹手臂,既無法觀察病人的面色,也無法仔細把脈,這四種診斷方法就缺失了兩種。

黃帝曾經說過:「治療疾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和光澤。形體和氣息相符,就可以治癒,面色紅潤光澤,就容易痊癒。形體和氣息不相符,就難以治癒,面色蒼白無光,就難以痊癒。」

他又說:「診斷疾病的方法,要觀察病人的勇氣和怯懦,骨骼、肌肉和皮膚,就能了解病人的病情,以此作為診斷的方法。如果病人脈象和病情不相符,醫生又不能親眼看到病人的形體,只憑脈象開藥,怎麼能治好病呢?」

像這樣說來,醫生又怎麼能完全掌握治療的方法呢?這是醫家普遍存在的困擾,而世人卻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醫生不得不仔細詢問病人,問的問題多了,反而被認為醫術不精,病人往往得到藥後也不肯服用,這種情況很多。

扁鵲看到齊桓公的病情,還肯相信他的診斷,何況醫生看不到病人的情況呢?唉!這真是太難了!

4. 勇怒

脈勇怒而面青,骨勇怒而面白,血勇怒而面赤(《酉陽雜俎》)

5. 鬱冒

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已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本事方)。

白話文:

一個人原本平時沒有什麼病痛,突然間像死人一樣,身體僵硬不動,昏迷不醒,眼睛閉著,不能開口說話,或是稍微有點意識,卻很討厭聽到人說話,只是覺得頭昏眼花,過了一段時間才醒過來。

這症狀是因為之前流汗過多,導致血液不足,氣血不調,陽氣只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氣機阻塞不通,所以身體像死人一樣。等氣血恢復正常,陰陽重新流通,才會過一段時間才醒過來。

這種病症叫做鬱冒,也叫做血厥,女人比較容易發生。建議服用白薇湯或倉公散來治療。(出自《本事方》)

6. 屍厥

夫屍厥者,是陰陽氣逆也。此為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居,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翛翛,有如嘯聲而股間暖者是也。雖無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屍厥治之。其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身溫而汗,此為入腑,雖卒厥不知人,氣復則自愈。若唇面身青冷,此為入臟,亦卒厥不知人,即死。

候其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手少陰俱虛也。病若恍惚,屍厥不知人,妄有所見也。

白話文:

人體若出現屍厥,是因為陰陽氣逆,陽氣突然下降,陰氣突然上升,導致陰陽分離,氣血流通不暢,真氣紊亂,外邪乘虛而入。病人看起來像死了一樣,雖然還有微弱的呼吸,但呼吸不正常,脈搏還在跳動,卻沒有知覺。耳朵裡會有嗡嗡聲,像是嘯聲,而且大腿內側會發熱。即使沒有嘯聲,但脈搏還在跳動,就應該用治療屍厥的方法。如果脈搏沉而大且滑,沉代表實證,滑代表氣虛,實證和氣虛相互搏鬥,身體溫熱並伴有汗出,這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臟腑,雖然病人突然昏厥,沒有意識,但只要氣血恢復,就會自行痊癒。如果嘴唇、臉色和身體青冷,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臟器,也會突然昏厥,失去意識,最終會死亡。

觀察病人左手關脈,如果陰陽都虛弱,代表足厥陰經和手少陰經都虛弱。病人如果神志恍惚,昏厥失去意識,並出現幻覺,就是這個原因。

7. 外患當以意治

人之疾病無不自虛實、冷熱而作,各有形症,可以對治。其用藥不過補瀉寒溫而已。然亦有不由虛實、冷熱而致者,如前說是也。又有諸蟲入耳、喉中諸鯁、蠼螋、溺人影而生瘡,目中有眯之類,皆非虛實、冷熱之病法。當以意治之。

如灌牛乳、炙豬肉掩耳上以治諸蟲,默唸鸕鷀及戴魚網以治魚鯁,以象牙末、狐狸骨以治骨鯁,地上盡蠼螋形,取其腹上土以治溺影瘡,以膽汁、雞肝血及視水中豆以治目中眯之類,竹溜牙以治竹刺。此皆以意治之法也。

白話文:

人體的疾病,無一不是源於虛實、冷熱的變化,各自有明顯的症狀,可以針對性地治療。用藥不過是補益、瀉泄、寒涼、溫熱而已。然而,也有一些疾病並非由虛實、冷熱引起,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

還有一些疾病,例如蟲子進入耳中、喉嚨中卡住異物、蠼螋、溺水後生瘡、眼睛裡有異物等等,這些都不是虛實、冷熱的病理範疇。對於這些疾病,就需要用意念來治療。

例如,可以用牛乳灌耳、炙豬肉掩蓋耳朵,來治療蟲子入耳;默唸鸕鷀和戴魚網,可以治療魚骨卡喉;用象牙末、狐狸骨治療骨頭卡喉;在地上尋找蠼螋,取其腹部的泥土治療溺水後生瘡;用膽汁、雞肝血以及在水中觀察豆子,可以治療眼睛裡有異物;用竹子流出的汁液,可以治療竹刺扎傷。這些都是用意念來治療的方法。

8.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痊驗。醫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辯虛實、冷熱於疑似之間?醫者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巧飾遂非,以全其名。間有謹願者,雖合主人之言,亦參以所見,兩存而雜治。

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有疾求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然後診之。虛實、冷熱先定於中,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東坡)

白話文:

脈象難以辨明,這是古今醫學界一直存在的問題。極度虛弱的病人可能出現表面強盛的症狀,而非常強壯的病人卻可能呈現虛弱的狀態,在疑似之間,往往就決定了生死。士大夫們大多隱瞞病情,只求痊癒。醫生能否在模糊不清的情況下,找出病因,分辨虛實、寒熱?醫生如果不幸失誤,終究不肯承認自己的失誤,巧妙地掩飾錯誤,以維護自己的名聲。偶爾有謹慎的醫生,雖然會聽從患者的描述,但也會加入自己的觀察,兩種意見並存,採用混合治療方法。

我一生求醫,主要在平時觀察醫生的水平高低。生病求醫時,我必定將病情詳細告知醫生,讓醫生清楚了解病情的所在,然後再診斷。虛實、寒熱先在我的心中確定,脈象的疑似就無法迷惑我了。因此,即使是普通的醫生也能治好我的病。我求的是疾病痊癒,絕非故意為難醫生。(東坡)

9. 醫特意耳

甄權以母疾與弟立言,究習方書,遂為高醫所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傳於時。後以醫顯義興。許胤宗或勸其著書貽後世,答曰:「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

今之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其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朮亦疏矣。一藥偶得它味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此吾所以不著書也。」(《唐書·本傳》)

白話文:

甄權因母親生病,與弟弟立言共同鑽研醫書,最終精通醫術,並根據醫學知識創作了《脈經》、《針方》、《明堂》等圖書,流傳於世。後來因醫術高超名聲大噪。

許胤宗曾經勸他著書留給後世,甄權回答說:「醫術只是我個人的心得,用心思考就能領悟。脈象變化微妙難解,我心中有所領會,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古時候的高明醫生,重點在於觀察脈象,就能辨別病情和藥物功效,只用一種藥物治療,藥性單純,病癒速度更快。

如今很多人不懂得把脈,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判斷病情,使用多種藥物,妄想藉此治癒疾病。這就像打獵的人不認識兔子,就廣泛搜尋田野,希望有人能抓到兔子,這樣的技巧也太粗糙了。如果一種藥物偶然碰上其他藥物互相抵消,無法發揮藥效,這就是難以治癒疾病的證明。脈象的奧妙之處無法傳授,空洞地寫出藥方,對世間毫無益處。這就是我不願意寫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