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服雄黃

劉無名嘗於庚申日守三尸服雄黃,後見二鬼曰:「我泰山真符來攝君,見君頂上黃光數尺,不可近,得非雄黃之功乎?」(《瑣碎錄》)

白話文:

劉無名曾經在庚申這一天遵守三屍服用雄黃。之後他看到兩個鬼魂對他說:“我們是來自泰山的真正符咒使者,被派來拘捕你。但是看見你的頭上有幾尺高的黃色光芒,無法靠近你。難道這是雄黃的功效嗎?”(出自《瑣碎錄》)

2. 古方無妄用

鄱陽周順醫有十全之功,云古方如《聖惠千金》、《外臺秘要》所論病源、脈症及針灸法皆不可廢,然處方、分劑與今大異,不深究其旨者,謹勿妄用。有人得目疾,用古方治之,目遂突出;又有婦人因產病,用《外臺秘要》坐導方,其後反得惡露之疾,終身不瘥。曾有士人得腳弱病,方書羅列,積藥如山,而疾益甚。

余令屏去,但用杉木為桶濯足,及令排樟腦於兩股間,以腳䙀系,定月餘而安健如故。南方多此疾,不可不知。順固名醫,語必不妄,故書以為誡。(《遁齋閒覽》)

白話文:

鄱陽的周順醫生醫術高超,他說古方,像《聖惠千金》、《外臺秘要》這些醫書中所論述的病源、脈症和針灸方法,都不可輕易廢棄。但是,它們的處方、劑量和現在的醫學方法差異很大,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就不要隨便使用。

有人得了眼疾,用古方治療,結果眼睛反而凸出來;還有一位婦人因為產後疾病,用《外臺秘要》的坐導方,後來反而得了惡露的病,終身無法痊癒。曾經有一位讀書人得了腳軟無力的病,他看了很多醫書,積累了很多藥物,結果病情反而加重。

我讓他把所有藥物都扔掉,只用杉木做成桶子泡腳,並且把樟腦放在他雙腿之間,用布條繫住,一個多月後,他的病就好了,身體變得健壯。南方地區這種疾病很多,大家不可不知。周順是有名的醫生,他的話一定不會胡說,所以我把它記錄下來,作為警示。 (出自《遁齋閒覽》)

3. 草藥不可妄服

紹興十九年三月,英州僧希賜往州南三十里洸口掃塔。有客船自番禺至,舟中士人攜一僕,僕病腳弱不能行。舟師憫之曰:「吾有一藥治此病,如神餌之而瘥者不可勝計,當以相與。」既賽廟畢,飲胙頗醉,乃入山求得藥,漬酒授病者,令天未明服之。如其言,藥入口即呻吟,云腸胃極痛如刀割截,遲明而死。

士人以咎舟師。舟師恚曰:「何有此?」即取昨夕所餘藥,自漬酒服之,不逾時亦死。蓋山多斷腸草,人食之輒死,而舟師所取藥為根蔓所纏結,醉不暇擇徑,投酒中,是以及於禍。則知草藥不可妄服也。(甲志)

白話文:

紹興十九年三月,英州的一位僧人希賜,前往州城南邊三十里的洸口掃塔。當時有一艘客船從番禺駛來,船上有一位讀書人帶著僕人,僕人腳部虛弱無法行走。船夫見狀,憐憫地說:「我有一種藥可以治好這種病,就像神靈的食物一樣,治好的人數不勝數,我一定會給你。」

他們祭拜完廟宇之後,喝了祭品酒,喝得有點醉,於是便上山去尋找藥草。船夫找到藥草後,用酒浸泡,然後交給那個病重的僕人,並吩咐他在天亮之前服用。僕人按照船夫的吩咐,藥一入口就痛苦地呻吟,說自己的腸胃劇烈疼痛,像是被刀割一樣,天亮前就去世了。

讀書人便責怪船夫。船夫生氣地說:「怎麼會這樣?」於是就拿了昨晚剩下的藥草,也用酒浸泡後自己服用,不到一會兒也死了。

原來這座山上有許多斷腸草,人吃了就會立刻死亡。而船夫所取的藥草,正好被斷腸草的根莖纏繞在一起,他喝醉了沒有仔細分辨,就將藥草泡在酒裡,結果導致了悲劇。由此可知,草藥不可隨便服用。

4. 服藥次序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於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於夜。(本草)

白話文:

病情影響到胸部和喉嚨以上的部位,應該先吃飯再服用藥物。病情影響到腹部和胃部以下的部位,應先服用藥物再吃飯。病情影響到四肢和血液循環的,適合空腹並在早晨服用藥物。病情影響到骨骼和髖關節的,適合在晚上吃完東西後服用藥物。這些都是《本草綱目》中的說法。

5. 服餌

凡服藥,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散則進食。其藥有食前食後者,皆宜審此。(《瑣碎錄》)

白話文:

服用藥物時,藥氣和食物的氣息最好不要相遇。在吃完飯後服用藥物,在藥物的作用消失後再進食。有些藥物應該在餐前或餐後服用,都應該仔細考慮這一點。(出自《瑣碎錄》)。

6. 五味各有所歸

凡藥以酸養骨,辛養筋,咸養脈,苦養氣,甘養肉,滑養竅。

7.

百草灰主腋臭及金瘡。五月五日採露收之一百種陰乾燒作灰,以井花水重團燒令白,以釅醋和為餅,腋下夾之,干即易當抽,一身痛悶,瘡出即止,以水小便洗之,不過三兩度。又主金瘡止血生肌,取灰和石灰為團燒令白,刮敷瘡上。

白話文:

百草灰可以治療狐臭和金瘡(外傷)。在五月初五,採集一百種露水浸泡過的草藥,陰乾後燒成灰。用井花水將灰混合揉成團,再以猛火燒至白色。將燒好的灰用濃醋調和成餅狀,夾在腋下,待乾燥後即可取出,能有效改善狐臭,並消除全身痠痛和瘡瘍。用清水或小便清洗,最多兩三次即可見效。

百草灰亦能止血生肌,治療金瘡。取百草灰與石灰混合成團,燒至白色,刮取灰末敷於傷口上即可。

8. 枳殼散之戒

每人家婦女有孕,則服枳殼散,謂能縮胎令人易產,乃大不然。凡胎壯則子有力,故易產。村婦平日健啖,其產特易。今服枳殼,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也。(《本草衍義》)

白話文:

每家婦女懷孕,都會服用枳殼散,說能縮小胎兒,讓生產容易,其實完全錯誤。胎兒強壯,孩子就會有力量,自然生產容易。鄉村婦女平常飲食充足,生產特別容易。現在服用枳殼,反而導致體力虛弱,而且孩子也氣虛體弱,難以養育。

9. 妄庸議病

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一方,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或云是疾,紛紛繆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致禍,各自散走。是故大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孫真人千金方)

白話文:

世上有許多病人,親朋好友、故交遊來探病,有些人自己沒什麼經驗,也沒讀過醫書,卻自以為很懂,假裝精通,胡說八道。有的說病是虛證,有的說病是實證,有的說是風邪,有的說是蠱毒,有的說是水邪,有的說是疾病,各種各樣,說法不一。他們亂七八糟的言論,打亂了病人的心,病人不知道誰說的才是對的,病症延誤不治,還沒等醫生診斷,就可能突然發生意外。因此,病人一定要找品行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他們能明辨病情輕重,深入研究醫書,廣泛涉獵古今醫學典籍,對病症有深刻的理解。否則,很可能誤了病人性命。(孫思邈《千金方》)

10. 病生於和氣不須深治

凡人三部脈大小浮沉遲疾同等,不越至數均和者,雖病有寒熱不解,此為陰陽和平之脈,縱病必愈。此乃感小邪之氣,故不可深治大攻,吐瀉發汗,苦藥勢過多,反致危損,切切禁之。脈如應四時氣候平均者,雖有小邪寒熱,此乃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不可拘以日數次第強為攻發,必別緻大患。

白話文:

凡人三部脈的大小、浮沉、遲疾等,皆在正常範圍內,不超出正常數值,且均衡者,即使身體有寒熱交替的病症,但這只是陰陽和平的表現,縱使有病,也必然會痊癒。這是因為患者只是感受了輕微的邪氣,所以不可深入治療,也不可大規模地攻伐,吐瀉、發汗或服用過多苦寒的藥物,這反而會導致身體損傷,務必嚴格禁止。

如果脈象如同四時氣候變化般平均,即使有輕微的寒熱邪氣,這也是無妄之疾,不必用藥,自然會好。不可拘泥於用藥時間或療程,強行攻伐病邪,否則會導致其他更大的病患。

11. 辯症

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喑,風氣多聾,木氣多傴,石氣多力,險氣多癭,暑氣多殘,雲氣多壽,穀氣多痹,丘氣多尫,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腦神曰覺,元發神曰玄華,目神曰虛鹽,鼻神曰沖龍,舌神曰始梁。(瑣碎錄)

白話文:

山區的人大多生男孩,沼地的人大多生女孩,水中生活的人容易啞巴,常吹風的地方人易耳聰明,樹林附近住的人易駝背,岩石旁邊住的人力量大,危險地方住的人易長瘤子,夏天熱的地方人易受傷害,穀物豐富的地方人易得痺症,小山坡上住的人易畸形,低窪處住的人心胸寬廣,高地住的人貪婪。 頭部的精神叫作「覺」,原始的生命精神叫做「玄華」,眼睛的精神叫作「虛鹽」,鼻子的精神叫作「沖龍」,舌頭的精神叫作「始梁」。

12. 病名不同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別何以示眾?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為劇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甚遠?而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症,其說甚明,今乃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

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人經方言多雅奧,以痢為滯下,以蹷為腳氣,以淋為癃,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以喘嗽為咳逆,以強直為痙,以不語為喑,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以黃為癉。

諸如此類,可不討論?而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溫疫通曰傷寒,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為水氣,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帶下或以為勞疾、伏梁,不辯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別白而言之。(雞峰方)

白話文:

古今醫書的病名經常不一致,導致查詢時容易混淆難懂。如果沒有辦法區分這些不同的病名,如何為病人看病呢?例如,世人常說陰毒傷寒是最嚴重的病,實際上是陰易之候的症狀,一種病卻包含了三種不同的病症,如果以此為基礎進行治療,豈不偏差甚遠?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本身就是三種不同的病候,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古籍中已有明確的方症說明,如今卻混淆不清,對患者的危害極大。

再比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等病,在很多醫書中都找不到這些名稱。深入探究其病症,腸風其實就是腸痔下血,臟毒就是痢疾中的蠱毒,咳逆就是噦逆,慢驚就是陰癇。

如果不懂古今醫學,如何為病人把脈斷症?更何況古人用詞精煉含蓄,以「滯下」代指「痢」,以「蹷」代指「腳氣」,以「淋」代指「癃」,以「實」代指「秘」,以「天行」代指「傷寒」,以「白虎」代指「歷節」,以「膈氣」代指「膏肓」,以「喘嗽」代指「咳逆」,以「強直」代指「痙」,以「不語」代指「喑」,以「緩縱」代指「痱」,以「怔忪」代指「悸」,以「痰」代指「飲」,以「黃」代指「癉」。

如此多樣的病名混淆不清,怎能不加以討論?更何況有些病症的表現相似,有些病名也重複出現。例如,將傷寒、中風、熱病、溫疫統稱為傷寒,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都歸為水氣,治療中風卻只使用針對痰的藥物,將帶下誤認為勞疾、伏梁,不分清風根,中風也不區分季節性的疾病。這些都是當今醫者的通病,必須要明確區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