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一 (5)
卷一 (5)
1. 唐安
唐安齊,臨淄人也。言兒謙恭,風儀溫雅,性好醫術,就倉公學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恆、四時應陰陽之法,乃為齊醫。
白話文:
唐安齊是臨淄人。他為人謙虛恭敬,舉止溫文爾雅,天性喜愛醫術,於是向倉公學習醫理。倉公教導他五診的方法、上下經脈的運行、奇經八脈的道理、以及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因此,唐安齊成為了齊國的醫生。
2. 杜信
杜信不知何郡人也,性度溫恭謙柔好學,知是身是病,乃悉心學醫,自欲扶危持顛,兼以安人濟眾,遂詣倉公求學,情理甚懇,意憐之,教以上下經脈五診之法,二歲余亦以知名漢代(並史記)。
白話文:
杜信不知道是哪個郡的人,他天性溫和恭敬、謙虛柔順又好學。他明白身體會生病,因此全心投入學習醫術,想要幫助危難、扶持弱勢,同時也希望能安定百姓、救濟大眾。於是,他前往拜見倉公求學,態度真誠懇切。倉公憐憫他的心意,便將上下經脈和五診的方法教給他。兩年多後,杜信也因此在漢代出了名(事蹟記載於史記)。
3. 玄俗
玄俗者,莫知其姓字也。自言河間人,怕食巴豆、雲母,賣藥于都市,為人治病。河間王買藥服之,下蛇十餘頭。王問其病源,俗云:「王病乃六世餘殃,非王所知也。緣王常放乳鹿,仁感天心,故遭俗爾。」王欲以女妻之,俗夜亡去,不知所之。後有人見於常山之下焉。(《列仙傳》)
白話文:
有個名叫「玄俗」的人,不知道他的姓名。他自稱是河間人,害怕吃巴豆和雲母這類藥材。他在城市裡賣藥,替人治病。河間王買了他的藥服用後,竟然排出了十幾條蛇。河間王問他病因,玄俗說:「您的病是六代祖先累積的罪孽所致,您自己並不知道。因為您常常放生小鹿,這種仁慈之心感動了上天,所以才讓您遭遇到這種怪病。」河間王想把女兒嫁給他,玄俗卻在當晚逃走了,不知去向。後來有人在常山山腳下看到他。
4. 張機
後漢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受術於同郡張伯祖,善於治療,尤精經方。舉以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後在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為上手。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也。(出何顒別傳及甲乙經仲景方論序)
白話文:
後漢朝的張機,字仲景,是南陽人。他向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術,擅長治療疾病,尤其精通經典的方劑。他被推舉為孝廉,當官當到長沙太守。後來在京城成為有名的醫生,在當時醫術是頂尖的。當時的人認為,即使是扁鵲、倉公也比不上他。(出自何顒的《別傳》以及《甲乙經》的《仲景方論序》)
5. 郭玉
郭玉,太醫丞,廣漢人也。和帝試玉之診,使嬖臣美手者與宮人雜處帷中,令玉診之。玉曰:「左陽右陰,非一女之脈也。」帝甚奇之。(《後漢書》)
白話文:
郭玉是太醫丞,是廣漢人。漢和帝曾經考驗郭玉的診斷能力,讓一個手很漂亮受寵的近臣和一些宮女混雜在帷帳之中,讓郭玉診脈。郭玉說:「左手的脈象是陽,右手的脈象是陰,這不是一個女人的脈象。」皇帝對此感到非常驚奇。
6. 程高
程高廣,漢人也。性好經方,問道無倦。有一藝長於己者,必千里伏膺。聞涪翁善醫術及針經、診脈之法,尋求積年,竟乃得之。擅名當代,為太醫丞。(《後漢書》)
白話文:
程高,是漢朝人。他天性喜好研究經典藥方,求學問道從不懈怠。只要有人在某種技藝上比他高明,他必定不遠千里前去虛心學習。聽說涪翁擅長醫術,精通針灸、診脈等方法,他尋訪多年,最終得以拜師學習。程高醫術聞名於當代,並擔任了太醫丞的官職。(《後漢書》記載)
7. 涪翁
涪翁者,不知姓名,釣於涪水,因號涪翁。精於醫術,所治病不限貴賤,皆磨踵救之而不求其報,甚為當代所重。(後漢書)
白話文:
涪翁這個人,不知道他的姓名,因為在涪水邊釣魚,所以被稱作涪翁。他精通醫術,所醫治的病人不分貧富貴賤,都親自前往診治,而且不求回報,因此非常受到當時人們的敬重。(出自《後漢書》)
8. 沈建
沈建,丹陽人也。父為長吏,而建獨學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延年卻老之法,又能治病,病無輕重,建治輒愈。建斷谷不食,輕舉飛行,或去或來,如此三百餘年,乃絕跡,不知所之。(出《神仙傳》)
白話文:
沈建是丹陽人。他的父親是位地方官,但沈建獨自喜好修道,不願意做官。他學習導引和服食的養生之術,以及延年益壽、返老還童的方法,而且還能治病,無論疾病輕重,經他治療都能痊癒。沈建斷絕穀物不吃,能夠輕身飛行,時而離去時而歸來,這樣過了三百多年,就此消失蹤跡,不知去向。(出自《神仙傳》)
9. 張伯祖
張伯祖南陽人也,志性沉簡篤,好方術,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出張仲景《方序論》)
白話文:
張伯祖是南陽人,他的個性沉穩、簡樸而誠懇,喜歡研究醫術。他看病診斷非常精確仔細,治療都能夠完全康復,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敬重。同郡的張仲景對他感到特別,便拜他為師,因此張仲景也聲名大噪。(出自張仲景《方序論》)
10. 杜度
杜度不知何許人也,仲景弟子,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於驕矜,尚於救濟事。仲景多獲禁方,遂為名醫。(出仲景方)
白話文:
杜度這個人,不知道是哪裡人。他是張仲景的弟子,見識廣博且思慮敏銳,氣度深沉而寬廣,不驕傲自滿,喜歡幫助他人。張仲景有很多不外傳的珍貴藥方,因此杜度也成為了有名的醫生。(出自《仲景方》)
11. 衛沉
衛沉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書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臟經、小兒顱囟經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當代(出仲景方)。
白話文:
衛沉,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他是張仲景的弟子,讀過書,略有一些才華。他撰寫了《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臟經》和《小兒顱囟經方》這三卷醫書,這些都是他自己編寫的。他在當時頗有名氣(出自《仲景方》這本書的記載)。
12. 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洞曉醫方,兼善養性之術。年百餘歲而兒有壯容,時人謂之仙。(《魏志·列傳》)
白話文: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他精通醫術,也擅長養生之道。活到一百多歲時,容貌還像年輕人一樣,當時的人都稱他為神仙。(出自《魏志·列傳》)
13. 李當之
李當之者不知何許人也,華佗弟子,少通醫經,尤精藥術。(出《梁七錄》)
白話文:
李當之這個人不知道是哪裡人,是華佗的弟子,年輕時就通曉醫學經典,尤其精通藥物方面的技術。
14. 吳普
吳普,廣陵人也,為華佗弟子,以藝術知名。性恬淡,善醫方。年九十餘而耳目聰明,牙齒完堅,知名當代(《梁十錄》)。
白話文:
吳普是廣陵人,他是華佗的弟子,以精通醫術聞名。他的性情恬靜淡泊,擅長醫藥方劑。年紀九十多歲時,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完整堅固,在當時非常有名。(出自《梁十錄》)
15. 樊阿
樊阿,彭城人,受術於華佗,遂為名醫。(出張湛《養生論·華佗別論》)
白話文:
樊阿,是彭城人,他向華佗學習醫術,後來成為有名的醫生。
16. 封君達
青牛道士封君達,隴西人也。服黃連五十餘年,又入鳥鼠山服汞百餘歲。後還鄉里,視之如年三十者。常騎青牛,聞有疾病殆死者,無論識與不識,以藥治之,應手而愈。後入玄丘山仙去。(《神仙傳》及《博物志》)
白話文:
封君達是一位道士,他來自隴西。他服用黃連超過五十年,又到鳥鼠山服用水銀超過一百年。後來回到家鄉,看起來就像三十歲的人一樣。他常常騎著青牛,聽說有快要病死的人,不論認不認識,都用藥替他們治療,一出手就能治好。之後他進入玄丘山,得道成仙而去。(出自《神仙傳》和《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