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7)

1. 迵風

陽虛侯相趙章病,召臣意。眾醫皆以為寒中。臣意診其脈曰迵風(音洞,言徹入四肢)。迵風者,飲食下嗌(音益,謂喉下也)而輒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後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是內風氣也。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為前分界。

法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臟實。中臟實故過期。師言曰:安穀者過期,不安穀者不過期。(出史記)

白話文:

陽虛侯的丞相趙章生病,召見我淳于意。許多醫生都認為他是寒氣侵入體內。我診斷他的脈象後說,這是「迵風」(發音同「洞」,意思是病氣穿透進入四肢)。所謂的迵風,就是吃下的食物才剛通過喉嚨就立刻排出,無法停留。醫書上說,這種病會五天內死亡,但他卻過了十天才死。這種病是喝酒引起的。我之所以知道趙章的病是迵風,是因為我把脈時,發現他的脈象滑利,這代表體內有風氣。食物才剛通過喉嚨就立刻排出,無法停留,醫書上說五天內會死,這都是之前診斷的判斷。

而他後來十天才死,之所以超過了預期的時間,是因為他喜歡喝粥,所以胃腸等內臟有粥的實質充填。內臟有實質的充填,所以才超過了預期的時間。醫書上說:「能夠消化吸收食物的病人就能延長生命,不能消化吸收食物的病人就無法超過預期的時間。」(出自史記)

2.

齊淳于司馬病,臣意切其脈,告曰當病迵風。迵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後曰如廁)。病得之飽食而疾走。淳于司馬曰:「我之王家食馬肝,飽甚,見酒來,即走去,驅疾至舍,即泄數十出。」臣意告曰:「為火齊米汁,飲之七八日而當愈。」時醫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謂左右閣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馬病為何?」曰:「以為迵風可治。

」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馬病法當後九日死,即後九日不死,其家復召臣意。臣意往問之,盡如意診。臣即為一火齊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其病順故不死。(史記同上)

白話文:

齊國的淳于司馬生病了,我(指臣意)替他把脈,診斷說他得了「迵風」這個病。「迵風」的症狀是,吃下的食物剛嚥下,馬上就會排出來(排出的方式就像上廁所一樣)。這個病是因為吃太飽又跑太快而引起的。淳于司馬說:「我在王家吃馬肝,吃得非常飽,看到酒送來,就立刻跑開,趕路很快地回到住處,結果馬上就拉肚子,拉了幾十次。」我告訴他:「用火齊米煮汁給他喝,喝個七八天就會好。」當時醫生秦信在旁邊。我離開後,秦信問左右的官員說:「我認為臣意說淳于司馬得了什麼病?」官員說:「認為是迵風,可以治療。」秦信聽了就笑著說:「他根本不懂。」依照病情的發展,淳于司馬應該會在九天後死,結果九天後他沒有死,他的家人又把我找來。我去了之後,按照先前診斷的結果再問了一次,完全符合我的診斷。我隨即煮了火齊米汁讓他喝,喝了七八天病就好了。我之所以知道這個病,是因為把脈的時候,按照正常的方法仔細診斷,發現他的病是順著病理發展的,所以他才不會死。(《史記》的記載與此相同)

3. 手足沉重狀若風者

此證其源起於脾胃虛,榮衛不足。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穀之精化為榮衛以養四肢。若起居失節,飲食不時,則致脾胃之氣不足,既榮衛之氣潤養不周,風邪乘虛而干之。蓋脾胃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於唇口,故四肢與唇口俱痹,語言謇澀也。治法宜多用脾胃藥,少服去風藥則可安矣。

若久久不治,則變為痿疾。經所謂「治痿獨取陽明」是也。陽明者,胃之經也。(雞峰方)

白話文:

這種手腳沉重、感覺像有風在吹的症狀,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能力不足。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脾臟則負責磨碎和消化食物,將食物中的精華轉化為營養和防禦物質來滋養四肢。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定時,就會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進而使得營養和防禦物質無法充分滋養身體,風邪就會趁虛而入。因為脾胃主管四肢,其經脈連接著舌根並延伸至嘴唇,所以四肢和嘴唇都會麻木,說話也變得不流利。治療方法應該多使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少用祛風的藥物,這樣就可以痊癒了。

如果長期不治療,這種情況會轉變為痿軟無力的疾病。就像醫書上說的「治療痿軟無力的疾病,應該從陽明經下手」一樣,而陽明經指的就是胃經。

4. 上氣常須服藥

張文仲言: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一種。唯腳氣、頭風、上氣常須服藥不絕。自余即隨其發動,臨期消息之。但有風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劇。所謂通泄者,如麻黃、牽牛、郁李仁之類,是也不必苦駛利藥。(《太平御覽》)

白話文:

張文仲說:風邪的種類有一百二十四種,氣病的種類有八十一種。只有腳氣、頭痛和上氣這三種病,需要經常服藥,不能間斷。至於其他疾病,就等它發作時,再根據情況用藥處理。但凡體內有風邪的人,在春夏之交和秋冬之際,一定要讓身體的氣機通暢,順利排泄,才不會病得太嚴重。所謂的通暢排泄,就像使用麻黃、牽牛子、郁李仁之類的藥物,但不一定要使用過於強烈的瀉藥。

5. 熱蹶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桉之無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飲酒大醉。(史記)

白話文:

濟北王的母親自己說腳底發熱而且感到煩悶,淳于意診斷後說:「這是熱厥的症狀。」於是就針刺她腳底中心各三個地方,按壓針孔卻沒有出血,病立刻就好了。這個病是因為飲酒過度而造成的。

6. 眉發自落

崔言曰:「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辯人物,眉發自落,鼻粱崩倒,肌膚有瘡如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因為洋州駱穀子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灰,蒸久曬,碾為末,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一旬鬢髮再生,肌膚悅潤,眼目倍明。」得此方後,入山不知所之。(《感應神仙傳》)

白話文:

崔某說:「我任職於左親騎軍,有天突然生病,雙眼昏花,近在眼前也看不清人,眉毛和頭髮都掉光了,鼻樑也塌陷,皮膚長瘡像癬一樣,這些都是很嚴重的疾病,看起來沒救了。」後來因為要送洋州的駱穀子回寨,遇到一位道士從山谷裡出來,他沒說自己的姓名,給了他一個藥方說:「用一二斤皂角刺燒成灰,長時間蒸過再曬乾,磨成粉末,用濃煎的大黃湯調和一錢匕的份量服用。十天之後,鬢角和頭髮會重新長出來,皮膚會變得光滑潤澤,眼睛也會更加明亮。」得到這個藥方之後,道士就進山裡,不知道去哪了。(出自《感應神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