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六 (4)
卷六 (4)
1. 治癰疽
房州虞侯張進本北方人,因送還郡守,逢道人買酒與飲,得其治癰疽方,寄居文錄。曹子病背瘡,醫不能療,聞進有此技,試呼之。進元無手訣,但以成藥塗敷,未旬日而愈。張子溫五歲兒生瘡於鬢邊,繼又發於腦後,證候可憂,亦以付進。凡所用皆一種,不過三夕。二者皆平溫。
與之錢而問之,進不復有隱,謹以告:但擇阿膠透徹者一兩,水半升,煎令消,然後入虢丹一兩,慢火再熬,數數攪均,俟三五沸,乃取出,攤令極冷,貯於瓶罌中。如用時,以毛掃布瘡四面而露其口。如瘡未成,則遍塗腫處,良久自消。切勿犯手,更無他法。雖一切惡瘡皆可敷治,不特癰疽也。
(同上)
白話文:
房州虞侯張進本是北方人,因為護送卸任的郡守,在路上遇到一位道士買酒請他喝,得到了道士治療癰疽的藥方,便記在筆記中。曹子背部長了瘡,醫生都治不好,聽說張進有這個技術,便請他來試試。張進原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只是用現成的藥塗敷,不到十天就好了。張子溫的五歲兒子鬢角長了瘡,接著又長到腦後,情況令人擔憂,也找張進治療。他們用的都是同一種藥,不過三晚就痊癒了。這兩個病人都痊癒且安然無恙。
給了張進錢並問他藥方,張進也不再隱瞞,謹慎地告訴他們:只要選用一兩阿膠,要選那種透明度高的,加半升水煎到融化,然後加入一兩虢丹,用小火再熬煮,邊煮邊攪拌均勻,煮沸三到五次後,就取出來攤開,讓它完全冷卻,然後裝在瓶子或罐子裡。要用的時候,用毛刷或布在瘡的四周塗抹,露出瘡口。如果瘡還沒長成,就將腫的地方都塗上藥,過一會兒腫就會消退。切記不要用手觸摸,也沒有其他的方法。即使是各種惡性瘡瘍,都可以用這個藥敷治,不只是癰疽而已。
2. 治癰疽方
歙丞胡權在都下遇異人,授以治癰疽內托散方,曰:「吾此藥能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假刀砭。服之之後,痛苦頓減。」其法用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芎藭、防風、厚朴、桔梗、白芷、甘草各半之,皆細末,別入桂末一兩,令均。每以三五錢,熱酒調服,以多為妙。不能飲者,木香湯調,然不若酒服為奇。
白話文:
歙縣縣丞胡權在京城遇到一位奇人,傳授他一個治療癰疽的內服藥方,說:「我的這個藥能讓還沒形成的癰疽快速消散,已經形成的癰疽快速潰破,壞死的膿液自己流出,不用用手擠壓,腐爛的肉也會自然脫落,不需要動刀或用砭石。服用之後,痛苦會立刻減輕。」
這個藥方的做法是: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川芎、防風、厚朴、桔梗、白芷、甘草各半兩,全部磨成細粉,另外加入桂末一兩,攪拌均勻。每次取三到五錢,用熱酒調和服用,多服效果更好。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木香湯調服,但效果不如用酒調服來得神奇。
3. 療癰毒
向友正,元仲之子也。淳熙八年,為江陵支使,攝公安令。癰發於胸臆間,拯療半歲弗愈。嘗浴罷,痛甚,委頓而臥,似夢非夢,見一丈夫,微揖而坐,傳藥方與之曰:「用沒藥、栝蔞、乳香三味,酒煎服之。」且言桃源許軫知縣亦有此方,但不用栝蔞,若用速效宜服此。友正敬謝,即如所戒,不終劑而愈。
後詣玉泉禱雨,瞻壽亭關王像。蓋所感夢者,因繪事於家。(類編)
白話文:
向友正,是元仲的兒子。淳熙八年,他擔任江陵的支使,兼代理公安縣令。他的胸口長了癰瘡,治療了半年都沒好。有一次洗完澡,痛得非常厲害,虛弱地躺在床上,好像在做夢又好像不是,看到一個男子,稍微行禮後就坐下來,給了他一個藥方,說:「用沒藥、栝樓、乳香這三種藥材,用酒煎服。」並且說,桃源縣的知縣許軫也有這個藥方,但是他不用栝樓,如果想要快速見效,最好服用這個藥方。向友正恭敬地道謝,就照著他說的去做,還沒吃完一劑藥就痊癒了。
後來他到玉泉寺祈雨,瞻仰了壽亭的關羽像。他認為夢中遇到的那個人,應該是關羽顯靈,於是把關羽的樣子畫在家裡。(出自《類編》)
4. 發背無補法
諺云:背無好瘡,但生於正中者為真發背。虞奕侍郎背中生小瘡,不誤,只以藥調補數日,不疼不癢,又不滋蔓,疑之,呼外醫灸二百壯,已無及。此公平生不服藥,一年來,唯覺時時手腳心熱,疾作。既不早治,又服補藥,何可久也。(泊宅編)
白話文:
俗語說:「背上沒有好瘡」,但長在背部正中間的才是真正的發背。虞奕侍郎背部中間長了小瘡,不以為意,只用藥調理補養了幾天,既不疼痛也不癢,也沒有擴散,他覺得奇怪,就請外面的醫生來灸了二百壯,已經來不及了。這個人平時不吃藥,一年以來,只覺得時常手腳心發熱,病就發作了。既然不早點治療,又服用補藥,怎麼能長久呢?(出自《泊宅編》)
5. 結癰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白話文:
五臟功能失調,就會導致身體九竅不通暢;六腑功能失調,就會使體內氣血鬱積,形成癰腫。
6. 預療背疽
楊州名醫楊吉老,其術甚著。某郡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不聊,莫能名其何等病苦,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消鑠,且儘自此三年當以背疽死,不可為也。」士人不樂而退。聞茅山觀中一道士於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為人致力。士人心計交切,乃衣僮僕之服,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於席下。
道士喜留置弟子中,誨以讀經,晝夜祗事左右,頤旨如意。歷兩月,久覺其與常隸別,呼扣所從來,始再拜謝過,以實白之。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底病?汝試以脈示我,才診脈。」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日買好梨吃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平。」士人歸,謹如其戒經,經一歲,復往楊州。
楊醫見之,驚其顏兒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安之理?」士人以告楊。楊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蓋自咎其學之未至也。北瑣夢言載醫者趙鄂云:「一朝士疾危,只有一法,請剩吃消梨,不限多少,如咀嚼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用其言遂愈,此意正同。」(類編)
白話文:
揚州名醫楊吉老,醫術非常有名。有個郡裡的一個讀書人,看起來好像生病了,精神萎靡不振,說不出是什麼病痛,就去拜訪楊吉老。楊吉老說:「你熱症已經很嚴重了,氣血都快耗盡了,而且從現在算起三年內會因為背疽而死,沒辦法醫治了。」讀書人聽了不高興地離開。
他聽說茅山觀裡有個道士醫術高明,但不喜歡以醫術自居,不一定會為人治病。讀書人心急如焚,就穿上僕人的衣服,到山上拜見道士,希望能在他門下做些打雜的事情。
道士很喜歡他,把他留在弟子中,教他讀經,讀書人日夜都在道士身邊服侍,盡力滿足他的需求。過了兩個月,道士覺得他跟其他僕人不一樣,就問他從哪裡來,讀書人才再次跪拜道歉,說出實情。道士笑著說:「世上哪有不能醫治的病?你試著讓我把把脈。」把過脈後,又笑著說:「你就可以下山了,我沒有藥給你,你只要每天買一顆好梨子吃,如果新鮮梨子吃完了,就用乾梨子泡水喝,連渣也要吃掉,這個病自然會好。」讀書人回家後,謹記道士的囑咐,過了一年,又到揚州。
楊吉老看到他氣色紅潤,脈象平和,非常驚訝,對他說:「你一定是遇到奇人了,不然怎麼可能痊癒呢?」讀書人就把事情告訴楊吉老。楊吉老立刻穿戴整齊,焚香朝著茅山的方向跪拜,心想是自己學藝不精。
《北瑣夢言》記載,醫生趙鄂說:「有個讀書人生了重病,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請他盡量吃梨子,不限制數量,如果來不及咀嚼就榨汁喝下去,或許有萬分之一的機會能好,這個道理跟這個故事是相同的。」
7. 雲母膏愈腸癰
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願娶其女,以授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一日,有靈璧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視脈,云腸胃間有所苦耶?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者皆以謂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
李曰:「試為籌之。若姑服我之藥三日,當有瘳,不然非某所知也。」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耆湯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而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於腸部。王叔和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生腸內,所以致然。
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爾。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李後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稙元秀,即其從子也。(王仲言余話)
白話文:
有個叫楊介吉的老先生,是泗州人,醫術高明,遠近聞名。有個讀書人姓李,他不願意繼續讀書,反而想娶楊介吉的女兒,好跟楊介吉學習醫術。他對楊介吉以女婿的禮節侍奉,非常恭敬。楊介吉就把自己精深的醫術都教給他。有一天,有個靈璧縣的富人家裡的婦人生病了,派人請李先生去看病。李先生一開始把脈,就說:「妳是不是腸胃之間有不舒服的地方?」婦人說:「我腸子痛得受不了,而且大便竟然從小便的地方出來。」其他的醫生都認為沒有這種病,無法醫治,所以才想請你來看看。
李先生說:「我試著想想辦法。如果先吃我開的藥三天,應該會有好轉,不然我也沒辦法了。」於是他就開了幾十顆小藥丸,用黃耆湯送服。富人家按照他的話做了,結果排出好幾升的膿血,病就好了。富人非常高興,送給他五十萬錢,擺設酒宴,問他說:「當初你把脈的時候,發現妳的腸子部位出現芤脈。王叔和的《脈訣》說:『寸部出現芤脈,表示胸中有積血,關部出現芤脈,表示腸子裡有癰。』這癰是長在腸子裡,所以才會這樣。
然而我給妳吃的,其實是雲母膏做的藥丸。把脈可以到這種程度,可以說你已經精通醫術了。」李先生後來考上醫科進士,當到博士。李稙元秀,就是李先生的姪子。(王仲言《余話》)
8. 釘疽
張嗣伯嘗聞屋中呻吟聲,嗣伯曰:「此病甚重。」乃往視之,見一老姥稱體痛,而處處有黯黑無數。嗣伯還煮鬥余湯送令服之,服訖痛勢愈甚,跳投床者無數。須臾所黯處皆拔出釘,長寸許,以膏塗瘡口。三日而復云:「此名釘疽也。」(史記)
白話文:
張嗣伯曾經聽到屋裡傳出呻吟聲,張嗣伯說:「這個病很嚴重。」於是前往查看,看見一位老婦人說她全身疼痛,而且身上到處都有許多暗黑色的斑點。張嗣伯回去煮了一大碗湯藥送給她服用,服藥後疼痛更加劇烈,老婦人痛得在床上跳來跳去。過了一會兒,那些暗黑的地方都拔出像釘子一樣的東西,約有一寸長,之後用藥膏塗抹傷口。過了三天,老婦人又說:「這病叫做釘疽。」(這段話出自《史記》)
9. 癰瘡
唐李勣嘗疾,醫診之,云得須灰服之方止。太宗遂自翦髭燒灰賜服之,復令敷癰瘡立愈。故白樂天云:「翦須燒藥賜功臣。」仁宗皇帝賜呂夷簡曰:「古人有語,髭可治疾。今聯翦髭與之合藥,表朕意也。」
白話文:
唐朝的李勣曾經生病,醫生診斷後說,必須服用鬍鬚燒成的灰才能治好。唐太宗於是自己剪下鬍鬚燒成灰賜給李勣服用,又讓他把鬍鬚灰敷在癰瘡上,病立刻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說:「剪下鬍鬚燒成藥賜給功臣。」宋仁宗皇帝賜給呂夷簡時說:「古人有說,鬍鬚可以治病。現在朕剪下鬍鬚和藥一起給你,是為了表達朕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