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六 (4)
卷六 (4)
1. 治癰疽
房州虞侯張進本北方人,因送還郡守,逢道人買酒與飲,得其治癰疽方,寄居文錄。曹子病背瘡,醫不能療,聞進有此技,試呼之。進元無手訣,但以成藥塗敷,未旬日而愈。張子溫五歲兒生瘡於鬢邊,繼又發於腦後,證候可憂,亦以付進。凡所用皆一種,不過三夕。二者皆平溫。
與之錢而問之,進不復有隱,謹以告:但擇阿膠透徹者一兩,水半升,煎令消,然後入虢丹一兩,慢火再熬,數數攪均,俟三五沸,乃取出,攤令極冷,貯於瓶罌中。如用時,以毛掃布瘡四面而露其口。如瘡未成,則遍塗腫處,良久自消。切勿犯手,更無他法。雖一切惡瘡皆可敷治,不特癰疽也。
(同上)
白話文:
房州虞侯張進是北方人,有一次送還郡守時,遇到一位道人,道人買酒請他喝酒,並傳授他治療癰疽的藥方,張進便將此藥方記錄下來。後來,曹子患了背瘡,醫生束手無策,聽說張進有此良方,便請他幫忙。張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手法,只用成藥塗抹在瘡患處,不到十天便治癒了。張子溫五歲的兒子在鬢邊生了瘡,接著又蔓延到腦後,情況令人擔憂,他也請張進幫忙。張進使用的藥方都一樣,只需三晚便能治癒。兩個孩子的病症都是溫和的。
張子溫好奇地問張進藥方,張進毫不保留地說出:只需要選擇透明的阿膠一兩,加水半升,煎煮至溶解,再加入虢丹一兩,小火慢熬,不斷攪拌,煮沸三五次後,取出冷卻,裝入瓶中備用。使用時,用毛刷或布將藥膏塗抹在瘡患處四周,露出瘡口即可。如果瘡還沒形成,則將藥膏塗抹在腫脹處,過一會兒就會自行消退。切忌用手觸碰,也沒有其他特殊方法。此方可以治療所有惡瘡,不僅僅是癰疽。
2. 治癰疽方
歙丞胡權在都下遇異人,授以治癰疽內托散方,曰:「吾此藥能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假刀砭。服之之後,痛苦頓減。」其法用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芎藭、防風、厚朴、桔梗、白芷、甘草各半之,皆細末,別入桂末一兩,令均。每以三五錢,熱酒調服,以多為妙。不能飲者,木香湯調,然不若酒服為奇。
白話文:
歙縣縣丞胡權在京城遇見一位奇人,那人傳授他治療癰疽的「內托散」方劑,說道:「我的這個藥方能讓尚未形成的癰疽快速消散,已經形成的癰疽則快速潰爛,膿液自然排出,無需用手擠壓,壞死肉組織自動脫落,不需用刀子或針砭。服用之後,疼痛感會立刻減輕。」
其方法是用人參、當歸、黃耆各兩兩,芎藭、防風、厚朴、桔梗、白芷、甘草各半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加入桂末一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熱酒調服,服用越多越好。若不能飲酒,可用木香湯調服,但療效不如酒服奇效。
3. 療癰毒
向友正,元仲之子也。淳熙八年,為江陵支使,攝公安令。癰發於胸臆間,拯療半歲弗愈。嘗浴罷,痛甚,委頓而臥,似夢非夢,見一丈夫,微揖而坐,傳藥方與之曰:「用沒藥、栝蔞、乳香三味,酒煎服之。」且言桃源許軫知縣亦有此方,但不用栝蔞,若用速效宜服此。友正敬謝,即如所戒,不終劑而愈。
後詣玉泉禱雨,瞻壽亭關王像。蓋所感夢者,因繪事於家。(類編)
白話文:
向友正,是元仲的兒子。淳熙八年,他擔任江陵支使,代理公安縣令。他患了胸臆間的癰疽,醫治了半年卻沒有痊癒。有一次,他洗完澡後,疼痛加劇,無力地躺下,昏昏沉沉,似夢非夢,看見一位男子,微微向他作揖,然後坐下來,遞給他一個藥方,說:「用沒藥、栝蔞、乳香三味,用酒煎煮服用。」並且說,桃源縣許軫知縣也有這個方子,只是不用栝蔞,如果想快速見效,就應該服用這個方子。友正恭敬地向男子道謝,按照他的指示服用藥物,還沒服完一劑藥就痊癒了。
後來,他去玉泉祈雨,並瞻仰了壽亭關王像。想來,他夢中所見的男子,是因為家裡有繪畫的緣故。(類編)
4. 發背無補法
諺云:背無好瘡,但生於正中者為真發背。虞奕侍郎背中生小瘡,不誤,只以藥調補數日,不疼不癢,又不滋蔓,疑之,呼外醫灸二百壯,已無及。此公平生不服藥,一年來,唯覺時時手腳心熱,疾作。既不早治,又服補藥,何可久也。(泊宅編)
白話文:
俗話說:「背上沒有好的瘡,但長在正中間的才是真的發背。」虞奕侍郎背上長了一個小瘡,他沒有馬上去看醫生,只是用藥調補身體幾天,瘡也不痛不癢,也沒有擴散,他覺得很奇怪,就叫了外面的醫生來灸了二百壯,但已經無濟於事了。這虞奕侍郎平時不喜歡吃藥,這一年來,只覺得手腳心總是發熱,病情越來越嚴重。他不早點治療,反而還服用補藥,這樣怎麼能長久呢?(摘自《泊宅編》)
5. 結癰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6. 預療背疽
楊州名醫楊吉老,其術甚著。某郡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不聊,莫能名其何等病苦,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消鑠,且儘自此三年當以背疽死,不可為也。」士人不樂而退。聞茅山觀中一道士於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為人致力。士人心計交切,乃衣僮僕之服,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於席下。
道士喜留置弟子中,誨以讀經,晝夜祗事左右,頤旨如意。歷兩月,久覺其與常隸別,呼扣所從來,始再拜謝過,以實白之。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底病?汝試以脈示我,才診脈。」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日買好梨吃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平。」士人歸,謹如其戒經,經一歲,復往楊州。
楊醫見之,驚其顏兒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安之理?」士人以告楊。楊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蓋自咎其學之未至也。北瑣夢言載醫者趙鄂云:「一朝士疾危,只有一法,請剩吃消梨,不限多少,如咀嚼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用其言遂愈,此意正同。」(類編)
白話文:
楊州名醫楊吉老,其術甚著。某郡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不聊,莫能名其何等病苦,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消鑠,且儘自此三年當以背疽死,不可為也。」士人不樂而退。
這段文字講述了楊州名醫楊吉老精湛的醫術,以及一位士人求醫的故事。這名士人患病已久,卻無法確診病情,於是前往拜訪楊吉老。楊吉老診斷後,斷定士人患有熱證,氣血衰竭,三年後必將因背疽而亡,無法醫治。士人聽聞此言,心中不悅,便離開了。
聞茅山觀中一道士於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為人致力。士人心計交切,乃衣僮僕之服,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於席下。
士人聽聞茅山觀中有一位道士,醫術高明,卻不願以醫術聞名,也不輕易為人治病。士人焦急萬分,決定喬裝成僕人,前往茅山拜訪道士,並願意在道士身邊做雜役,以求醫治。
道士喜留置弟子中,誨以讀經,晝夜祗事左右,頤旨如意。歷兩月,久覺其與常隸別,呼扣所從來,始再拜謝過,以實白之。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底病?汝試以脈示我,才診脈。」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日買好梨吃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平。」士人歸,謹如其戒經,經一歲,復往楊州。
道士欣然收留士人,並教他讀書,讓他在身邊服侍,士人盡心竭力,服侍周到。兩個月後,道士發現士人與其他弟子不同,便詢問其來歷。士人誠懇地將自己的病情和求醫經過告知道士。道士笑著說:「世上哪有治不好的病?你把脈給我看看。」道士診脈後又笑着說:「你可以下山了,我沒有藥給你,但你每天買一個好梨吃,如果新鮮梨吃完了,就用乾梨泡水喝,再把梨渣吃掉,你的病自然就會好。」士人回家後,嚴格按照道士的指示,一年後,他重返楊州。
楊醫見之,驚其顏兒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安之理?」士人以告楊。楊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蓋自咎其學之未至也。
楊吉老見到士人,驚訝於他的面色紅潤、脈象平和,說道:「你一定是遇見了高人,否則怎麼會痊癒?」士人便將自己拜訪茅山道士的經歷告訴了楊吉老。楊吉老立刻整理衣冠,焚香朝茅山方向拜祭,反省自己的學識不足。
北瑣夢言載醫者趙鄂云:「一朝士疾危,只有一法,請剩吃消梨,不限多少,如咀嚼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用其言遂愈,此意正同。」(類編)
書中記載,醫者趙鄂曾說:「如果有人病重危殆,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嘗試,就是吃梨子,不限多少,最好是嚼碎之後再喝汁,或许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治癒。」這與茅山道士的治療方法十分相似。
7. 雲母膏愈腸癰
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願娶其女,以授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一日,有靈璧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視脈,云腸胃間有所苦耶?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者皆以謂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
李曰:「試為籌之。若姑服我之藥三日,當有瘳,不然非某所知也。」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耆湯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而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於腸部。王叔和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生腸內,所以致然。
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爾。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李後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稙元秀,即其從子也。(王仲言余話)
白話文:
楊介吉老先生,是泗州人,醫術精湛,名聲遠播四方。有一位儒生名叫李氏,他放棄了自己的功名,一心想要娶楊介吉的女兒,並拜師學習醫術,對楊介吉十分恭敬,如同對岳父一般。楊介吉也傾囊相授,將自己精妙的醫術傳授給他。
有一天,靈璧縣一位富家婦人生病了,家人特地派人去請李氏前去診治。李氏初次診脈,問道:「你腹中腸胃部位可有什麼不舒服?」婦人回答:「腸子痛得難以忍受,而且大便從小便中排出來。」當時很多醫生都認為這種病症前所未見,無法醫治,所以想藉此難為李氏。
李氏說:「不妨試試看。如果服用我的藥物三天,病情就會好轉,如果沒有效果,那就不是我能醫治的病了。」他開了幾十粒小丸子,用黃耆湯煎服。富家婦人按照他的指示服用藥物後,排出大量膿血,病症也痊癒了。
富家婦人十分高興,送了李氏五十萬錢,並舉行酒宴詢問他:「你剛開始診脈時,感覺到芤脈出現在腸部。王叔和的《脈訣》中記載:『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這說明是腸子裡生了癰瘡,才會出現這種症狀。
然而你開的藥方只是用雲母膏製成丸藥而已。你能夠憑藉脈象就診斷出病症,可以說醫術精湛了!」後來,李氏通過醫科考試,獲得了進士的學位,官至博士。他的後代李稙元秀,也是一位傑出的醫者。
(以上內容出自王仲言的《余話》)
8. 釘疽
張嗣伯嘗聞屋中呻吟聲,嗣伯曰:「此病甚重。」乃往視之,見一老姥稱體痛,而處處有黯黑無數。嗣伯還煮鬥余湯送令服之,服訖痛勢愈甚,跳投床者無數。須臾所黯處皆拔出釘,長寸許,以膏塗瘡口。三日而復云:「此名釘疽也。」(史記)
白話文:
張嗣伯曾經聽到屋裡傳來呻吟聲,他就說:「這個病很嚴重。」於是他就去探望,看到一位老婦人喊著身體疼痛,而且身上到處都有黑色的東西。張嗣伯回到家煮了剩下的湯藥送給老婦人喝,她喝完之後疼痛更加劇烈,不斷地跳下床。不一會兒,那些黑色的地方就都冒出了釘子,長度約一寸,張嗣伯就用膏藥塗抹傷口。過了三天,老婦人就說:「這病叫做釘疽。」(《史記》)
9. 癰瘡
唐李勣嘗疾,醫診之,云得須灰服之方止。太宗遂自翦髭燒灰賜服之,復令敷癰瘡立愈。故白樂天云:「翦須燒藥賜功臣。」仁宗皇帝賜呂夷簡曰:「古人有語,髭可治疾。今聯翦髭與之合藥,表朕意也。」
白話文:
唐朝時,李勣生病了,醫生為他把脈後說,只有服用胡鬚灰才能治好他的病。於是唐太宗親自剪下自己的胡鬚燒成灰,讓李勣服用,又命人用這些灰來塗抹在李勣身上的膿腫上,很快就痊癒了。因此白居易曾寫道:“剪掉胡鬚燒成藥賞賜功臣。”宋朝時,仁宗皇帝也曾贈送呂夷簡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古時候有人說,胡鬚可以治病。現在我把我的胡鬚剪下來給你配製藥物,表示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