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16)
卷三 (16)
1. 風蹶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即為藥酒,盡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瀺,士咸切。)
白話文:
濟北王生病了,召我淳于意替他診脈,我說:「這是風厥,胸口脹滿。」隨即為他配製藥酒,喝完三石,病就好了,還出了汗,整個人趴在地上。之所以知道濟北王得的是這種病,是因為我切脈的時候,感覺到他的脈象有風邪之氣,而且心脈渾濁。這種病是邪氣由外往內侵犯陽氣,陽氣耗盡後陰氣就進來。陰氣進入並擴張,就會造成寒氣往上而熱氣往下。所以才會胸口脹滿,以及汗出趴地。因為我切脈感覺到他的脈氣是偏陰的,這種陰氣,病一定會向內侵犯,而且會像水一樣湧出。
2. 痹
齊王故為陽虛候時病甚,眾醫皆以為蹶。臣意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內,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大識其病所在。(同上)
白話文:
齊王因為陽氣虛弱,病情嚴重,眾多醫生都認為他會昏厥。我(指臣意)診脈後,認為病根在右側脅下,像倒扣的杯子那麼大,導致他呼吸急促、氣逆而且吃不下東西。我立刻用火齊粥給他服用,六天後,氣順了,就讓他改服丸藥,經過六天左右,病就好了。這種病是從內部產生的,診脈的時候無法得知是哪條經絡的問題,只能大概知道病灶在哪裡。
3. 苦沓風
臣意嘗診安陽武都里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肢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聞其四肢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臟氣相反者死,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史記同上)
白話文:
我曾經診斷過安陽武都里叫做成開方的人,他自己說他沒病。我診斷後認為他得的是苦沓風,這種病會讓他三年內四肢都不能動,而且會變成啞巴然後就死了。現在聽說他四肢不能動但還沒死。他得這個病是因為經常喝酒,又受到大風的侵襲。我之所以知道成開方得了這個病,是因為診斷他的脈象時,發現他的脈象很不正常,出現了奇咳的現象。我當時就說過,臟腑之氣相反的人會死,把脈的結果發現他的腎脈呈現肺脈的象,按照脈象推斷,他應該會在三年內死去。(《史記》記載與上面相同)
4. 癱瘓
世傳左為癱,右為瘓。此說尤非何者?經既有偏中半身不遂之候,即癱瘓之候。當以左右俱中者名之。又說以春夏得之難治,秋冬得之易療。春夏者,陽氣上騰,火力方盛。風火相得而王,故難治也。秋冬者,陽氣降下漸微,即易療也。此說亦未可必,惟其中之淺深為難易爾。治法兼理肝腎為得。蓋肝主筋,腎主骨。風中肝腎,則筋骨癱瘓也。(雞峰方)
白話文:
民間流傳說左邊身體麻痺叫做「癱」,右邊身體麻痺叫做「瘓」。這種說法不對!醫書中明明有提到「偏癱」(半身不遂)的症狀,也就是癱瘓的症狀。應該把左右兩邊都麻痺的情況,才叫做「癱瘓」。
又有人說在春夏得病比較難治療,秋冬得病比較容易治好。因為春夏時陽氣上升,火氣正旺盛,風邪與火熱結合在一起,所以難以治療。秋冬時陽氣下降逐漸衰弱,就比較容易治療。這種說法也不一定正確,主要還是看病情的深淺來決定難易程度。
治療方法要同時調理肝和腎,這樣才恰當。因為肝主宰筋,腎主宰骨,風邪侵入肝腎,就會導致筋骨癱瘓。(出自《雞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