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六 (3)
卷六 (3)
1. 腸風下血
人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厚,則腸實而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者必服冷藥而愈,服之過當,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醫余)
白話文:
人為什麼會得腸風下血這個病呢?人的腸子都有脂肪包覆著,有這層厚厚的脂肪,腸子才會強健而安穩。腸子裡面本來沒有血,是因為受到風邪或熱邪影響,這些邪氣會消耗腸子外面的脂肪,使腸壁變薄,血液就會滲漏到腸道中。剛開始發病的病人,通常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好轉,但如果過量服用,反而會使腸子變得寒冷,脂肪更難以生成,那出血的狀況就一定會再次發生。一般來說,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出血,血的顏色會是鮮紅色;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出血,血的顏色就會是青黑色。只要觀察出血的顏色是偏向寒還是熱,就可以對症下藥來治療了。(這是我的醫學心得)
2. 酒利
有人日逐飲酒,遂成酒利,骨立不食,但飲酒一兩盞,利作幾年矣。因與香茸丸一兩服,遂止。蓋麝能治酒毒。
白話文:
有個人每天都喝酒,結果形成了對酒的依賴,瘦得只剩骨頭,什麼都不吃,只喝一兩杯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後來給他服用一兩的香茸丸,就戒掉了酒癮。大概是因為麝香能解酒毒的緣故吧。
3. 臟毒下血
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後以飲啖過常,蓄毒在臟,日夜二三十謁,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稍涼藥則泄注氣羸,粥愈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將期歲。
醫告術窮,垂命待盡。或有人教服人參散,病家亦不敢主,當謾與服之。才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自此不十服,其疾遂愈。後問其方云: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瘥。樗根白皮人參各一兩,為末二錢匕,空心溫酒調下。飲酒以溫米飲代。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魚蒜等。
(衍義)
白話文:
洛陽有個女子,大約四十六七歲,非常愛喝酒,又經常吃魚蟹,完全不注意飲食調養。後來因為吃喝過量,導致體內臟器累積毒素,每天跑廁所二三十次,大便混雜著膿和血,大腸到肛門都痛得受不了。找醫生開止血痢的藥沒效,又用治療腸風的藥,反而更嚴重。因為腸風通常只有血沒有膿。這樣持續半年多,氣血越來越虛弱,食慾也越來越差,肌肉也變得消瘦。稍微吃點熱性的藥,肚子就更痛,血下得更多;吃稍微涼性的藥,就拉肚子,身體更加虛弱,連粥都吃不下;吃溫性的藥,病情又好像沒什麼進展,這樣拖下去不知道何時才會好。
醫生都說沒辦法醫治了,只能等死了。後來有人教她吃人參散,病人家屬也不敢貿然嘗試,就姑且試試。才吃一次,就感覺有效,吃第二次,病情就減輕,吃第三次,膿血都止住了。之後不用吃十次,病就好了。後來問起藥方,說是治療因為腸道虛弱,加上飲酒過量導致的下痢、膿血、疼痛,而且持續多天都沒好的情況。藥方是用樗樹根的白皮和人參各一兩,磨成粉,每次用二錢匕,空腹時用溫酒調服。喝酒改用溫熱的米湯代替。要忌吃油膩、濕麵、青菜、水果、甜食、雞、魚、蒜等等。
(衍義)
4. 脫血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臥久傷氣也。
白話文:
手臂上有很多青筋,叫做脫血。寸關尺的脈象緩慢且阻塞不順暢,叫做解㑊。安靜躺臥時脈象仍然強盛,也叫做脫血,這是因為躺臥太久而損傷了氣。
5. 癰疽
6. 服石發疽
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請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癰。」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
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處,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闢矣,而宛氣愈深。
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始喻反),忿發為疽。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髮乳上,入闕盆而死。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紀,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 (史記)
白話文:
齊王的侍醫生病了,自己煉製五石藥服用。淳于意前去看他,侍醫就請淳于意說:「我不懂事得了病,希望您能幫我診治。」淳于意替他診斷後,告訴他說:「您是屬於體內有熱的病症。醫書上說:體內有熱卻小便不順暢的人,不可以服用五石藥。五石藥的藥性很強烈。您服用了它,小便又無法順暢排出,請趕快停止服用,不然臉色將會出現癰瘡。」
侍醫說:「扁鵲說過:陰性的藥石用來治療陰性的疾病,陽性的藥石用來治療陽性的疾病。藥石這種東西,有陰陽水火調和的道理。所以體內有熱就用陰性柔和的藥來治療,體內有寒就用陽性剛烈的藥來治療。」
淳于意說:「您說的太離譜了。扁鵲雖然說過這些話,但是他一定會詳細診斷病情,制定標準,量好藥的份量,參考氣色脈象,分辨體內體表的虛實,依照順逆的法則,再參考病人的活動和呼吸狀況,才能判斷是否適合用藥。醫書上說:陽性的疾病在體內,陰性的病徵表現在外面的,不能使用強烈的藥和粗糙的藥石。因為強烈的藥進入體內,邪氣雖然會被排開,但是身體本身的精氣會更加耗損。
診斷的方法說:體內有兩個陰性的症狀,體表有一個陽性的症狀,這種情況不能使用剛烈的藥。剛烈的藥進入體內會使陽氣躁動,陰性的疾病會更衰弱,陽性的疾病會更明顯,邪氣會擴散,導致病情更加嚴重,發病的地方會出現潰爛,憤怒發作會形成毒瘡。淳于意說了這些話後,一百多天,這個侍醫果然長了毒瘡,從乳房上面長起,一直蔓延到鎖骨窩而死。這就是醫理的大概原則。一定有規章制度,醫術不精的人如果不懂這些醫學道理,陰陽的道理就會被弄錯。」
7. 病疽
齊侍御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曰:「君之病惡,不可言之。」即出,獨告成弟曰:「此病疽也,內發於腸胃之間,後五日當𤻳腫,後八日嘔膿死。成之病得之飲酒且內,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脈,得肝氣,肝氣濁而靜,此內關之病也。脈法曰:「脈長而弦,不得代四時者,其病主在於肝和,即經主病也。
代則絡脈有過,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其後五日而𤻳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少陽初代,代者經病,病去過人人則去絡脈主病。當其時少陽初關一分,故中熱而膿未發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也),及八日則嘔膿死,故上二分而膿發,至界而𤻳腫盡泄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爛流絡,流絡動則脈結髮,脈結髮則爛解,故絡交熱氣以上行至頭而動,故頭痛。」(史記)
白話文:
齊國的侍御史成自己說頭痛,我(淳于意)診斷他的脈象後說:「您的病很嚴重,不能說出來。」就離開了,只告訴成的弟弟說:「這是內生的癰疽,從腸胃之間發出來的,五天後會出現腫脹,八天後會吐膿而死。成得這個病是因為喝酒又性慾過度。」成果然如期死亡。
我之所以知道成得了這種病,是因為我診脈時,發現他得了肝氣病,肝氣混濁而沉靜,這是內臟關節的病。脈法說:「脈象長而有力,不能與四季相應的,他的病主要在肝,也就是經脈的病。如果脈象不正常,就表示絡脈有問題,經脈沒病的話,病就會出在筋骨或骨髓裡面。如果脈象突然消失又突然變強,就代表病是因為飲酒過度和縱慾引起的。」
我之所以知道他五天後會腫脹,八天後會吐膿而死,是因為診脈時,發現他少陽脈初期不順暢,不順暢就表示經脈有病,病影響到絡脈。當時他的少陽脈剛出現不順暢,所以身體發熱但膿還沒發出來。等到他的少陽脈不順暢到五分時,就到了肝與心臟的交界處(肝和心臟距離五分,所以說五天後),到了第八天就會吐膿而死,因為少陽脈不順暢超過二分時膿就會發出來,到交界處時腫脹會完全潰爛而死。
熱氣往上走就會影響陽明經,使絡脈腐爛,絡脈受到影響就會脈象不穩定,脈象不穩定就會導致腐爛解體。因此,絡脈交雜的熱氣往上走到頭部發作,所以會頭痛。
8. 治背瘡
京師人司仲因言里人父患背瘡,若負火炭,晝夜呼叫,其子泣於途,遇道人曰:「子何憂之深也?」告之。道人曰:「子當求不耕之地,遇野人糞,為蟲鳥所殘,即以杖去其糞,取其下土篩而敷之。」乃如其言用之,立愈。父曰:「豈以冰著吾背耶?吾五臟俱寒矣。」(類編)
白話文:
京城有個名叫司仲的人說,他們里有個鄰居的父親背上長了瘡,就像背著燒紅的炭火一樣,日夜不停地叫喊,他的兒子在路上哭泣,遇到一個道士,道士問:「你為什麼這麼憂愁呢?」兒子把事情告訴了他。道士說:「你應該去找沒有人耕種的荒地,找那些被野人排泄的糞便,然後被蟲鳥啃食過的地方,用棍子撥開糞便,取出下面的泥土篩過後敷在瘡上。」兒子就照著道士說的方法做了,瘡馬上就好了。父親說:「難道是把冰敷在我的背上嗎?我感覺五臟六腑都冰冷了。」(出自《類編》)
9. 治喉癰
楊立之自黃府通判歸楚州,喉間生癰,既腫潰而膿血流注,曉夕不止,寢食俱廢,醫者束手。適楊吉老來赴郡守,招立之兩子走往邀之。至,熟視良久,曰:「不須看脈,已得之矣。然此疾甚異,須先啖生薑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也。」語畢即出。子有難色曰:「喉中潰膿痛楚,豈食生薑?」立之曰:「吉老醫術通神,其言不妄,試取一二片啖我,如不能進則屏去無害。
」遂食之,初時殊為甘香,稍復加益,至半斤許,痛處已寬滿,一斤始覺味辛辣,膿血頓盡,粥餌入口了無滯礙。明日招吉老謝而問之,對曰:「君官南方多食鷓鴣,此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故以薑製之。今病源已清,無服他藥。」予記唐小說載崔魏公暴亡,醫梁新診之曰:「中食毒。
」僕曰:「常好食竹雞。」梁曰:「竹雞多食半夏苗,蓋其毒也。」命捩生薑汁折齒灌之,遂復活,甚與此相類。(類說)
白話文:
楊立之從黃府通判職位回到楚州,喉嚨長了癰瘡,腫脹潰爛後膿血不停流出,早晚都這樣,吃不下睡不著,醫生都束手無策。正好楊吉老來楚州拜訪郡守,楊立之的兩個兒子趕緊去邀請他。楊吉老到後,仔細看了很久,說:「不用把脈,我已經知道病情了。不過這個病很特別,必須先吃下一斤生薑片,才能用藥,否則就沒辦法。」說完就走了。楊立之的兒子們面有難色,說:「喉嚨潰爛疼痛,怎麼吃得下生薑呢?」楊立之說:「楊吉老醫術高明,他說的話不會錯,先拿一兩片給我吃吃看,如果吃不下再停下來也沒關係。」
於是就開始吃生薑片,剛開始覺得很香甜,後來慢慢增加,吃到大約半斤的時候,疼痛的地方就覺得舒緩了,等到吃完一斤的時候,才覺得味道辛辣,膿血立刻停止流出,可以順利地吃粥了,沒有任何阻礙。隔天,楊立之請楊吉老來家裡感謝他並請教原因,楊吉老回答說:「您在南方當官時,常常吃鷓鴣,這種鳥喜歡吃半夏,吃久了就會中毒,所以要用生薑來解毒。現在病源已經清除,不用再吃其他藥了。」我記得唐朝小說記載,崔魏公突然暴斃,醫生梁新診斷後說:「是食物中毒。」僕人說:「他常常吃竹雞。」梁新說:「竹雞常常吃半夏的嫩苗,那就是毒。」於是就讓人把生薑汁灌進崔魏公嘴裡,他就活了過來,這件事和這個病的情況很相似。(類說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