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14)
卷三 (14)
1. 小中不須深治
風淫末疾謂四肢。凡人中風悉歸手足故也。而疾勢有輕重故病輕者俗名小中。一老醫常論小中不須深治,但服溫平湯劑,正氣逐濕痹,使毒流一邊。余苦不作,隨性將養,雖未能為全人,然尚可苟延歲月。若力攻之,縱有平復者,往往恬不知戒,病一再來則難以支吾矣。譬如捕寇拘於一室,則不使之逸越自亡它慮,或逐之再至,則其禍當劇於前矣。
此語甚有理,而予見世之病者大體皆如是。但常人之情以幻質為己有,豈有得疾為廢人而不力治者?此未易以筆舌喻也。(泊宅編)
白話文:
風邪引起的初期病症,主要表現在四肢。一般人中風都會影響手腳,所以病情的輕重也有差別,病情輕微的俗稱「小中」。有位老醫生常說,小中風不需要過度治療,只要服用溫和的藥方,扶正祛濕,使病邪往一邊散去。身體若沒有其他不適,就順其自然地休養,雖然不能完全康復,但還可以勉強維持生命。如果過度用藥治療,即使康復了,往往也會不注意保養,一旦再次發病,就更難處理了。這就像把盜賊關在一個房間裡,就不會讓他們逃脫,也不需要擔心其他問題。如果追趕他們導致他們再次出現,那麼造成的禍害就會比之前更嚴重。
這番話很有道理,而我看到世上大部分的病患情況也都是這樣。但一般人總把虛幻的身體當作自己的全部,哪有生病變成殘廢而不努力治療的?這個道理實在難以用言語說明白。(出自《泊宅編》)
2. 邪風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次治肌膚,次治筋脈,次治六腑,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白話文:
外來的風邪侵入人體,來勢迅猛就像風雨一樣。擅長治療的人會先從皮膚毛髮開始處理,接著治療肌肉和皮膚,然後治療筋骨經脈,再治療六腑,最後才治療五臟。如果病邪已經侵入到五臟,那麼治療起來就會非常困難,患者的病情也會處於半死半生的危險狀態。
3. 風厥
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
4. 睡防風吹
睡中風吹手足,或酸,或疼,或腫,用鹽炒熱,帕裹熨之,微有汗出即愈。仍用朮附湯加羌活煎服。(《瑣碎錄》)
白話文:
睡覺時如果手腳被風吹到,可能會出現痠痛、疼痛或腫脹的情形,可以用鹽巴炒熱,用布包起來熱敷,稍微出汗就會好。之後再用朮附湯加上羌活一起煎煮服用。(出自《瑣碎錄》)
5. 白癩病
昔有一僧得病,狀如白癩,卒不成瘡,但每旦取白皮一升許,如蛇蛻。醫者謂多啖炙爆所致,與局方解毒雄黃丸三四服而愈。
白話文:
從前有個和尚生病,病狀像是白癩(白癜風),但最終沒有形成瘡瘍,只是每天早晨會脫落約一升的白色皮屑,像蛇蛻皮一樣。醫生認為這是因為他吃太多燒烤油炸食物造成的,於是給他吃了幾次《局方》裡的解毒雄黃丸,病就好了。
6. 長松治大風
釋普明,齊州人,久止靈岩,晚進五臺,得風疾,眉發俱墮,百骸腐潰,哀號苦楚,人不忍聞。忽有異人教服長松,明不知識,復告之云:長松生古松下,取根餌之。皮色如薺苨,長三五寸,味微苦,類人參,清香可愛,無毒。服之益人,兼解諸蟲毒。明採服,不旬日,毛髮俱生,顏貌如故。
今並代間士人,多以長松雜甘草、乾山藥為湯煎服,甚佳。然本草及諸方書皆不載,獨釋慧祥作《清涼傳》,始序之。(《澠水燕談》)
白話文:
釋普明是齊州人,長久住在靈岩寺,晚年才到五臺山,結果得了怪病,眉毛頭髮都掉光,全身皮膚潰爛,哀號痛苦,讓人聽了都不忍心。突然有個奇人教他服用長松,普明不知道長松是什麼,那人又告訴他:「長松是生長在古老松樹下的植物,取它的根來吃。外皮顏色像薺苨,長三到五寸,味道有點苦,類似人參,有清香很討人喜歡,而且沒有毒。服用它能強身健體,還能解各種蟲毒。」普明採來服用,不到十天,眉毛頭髮全都長出來,容貌恢復如初。
現在並代一帶的讀書人,大多把長松和甘草、乾山藥一起煮成湯來喝,效果很好。然而本草綱目和各種醫書都沒有記載長松,只有釋慧祥寫的《清涼傳》才開始提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