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諸風

劉子儀曰:經有急風候,又有卒中風候,又有風癔候。夫急風與卒中,理固無二。指風而言,則謂之急風;指病而言,則謂之卒中。其風癔,蓋出於急風之候也。何者?經云:「奄然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然,舌強不能言。」如此,則是中急風而生其候也。發汗身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若痰涎壅盛者,當吐之。視其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死。

白話文:

劉子儀說:醫書上有提到急風的症狀,又有提到突然中風的症狀,還有提到風癔的症狀。急風和突然中風,道理上其實沒有兩樣。如果只說「風」這個字,就稱作急風;如果指的是病症本身,就稱作突然中風。而風癔,大概是從急風的症狀變化而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醫書上說:「突然間昏倒,完全失去知覺,喉嚨裡感覺被東西塞住,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像這樣的情況,就是中了急風而產生的症狀。如果發汗後身體變得柔軟的,就能活;如果發不出汗,身體僵直的,就會死。如果痰液很多阻塞的,就應該把它吐出來。觀察病人的鼻子和人中,如果左右兩側和上方都呈現白色,就可以醫治;如果有一邊是黑色或紅色,而且還吐出泡沫的,就會死亡。

2. 風痱

風痱者身無痛也,病在臟,四肢不收,智不亂。一旦臂不隨者風痱也。能言微有知則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足如履霜,肘如入湯,股脛淫鑠,眩悶頭痛,時嘔短氣,汗出久則悲喜不常,三年死。凡欲治此病,依先後次第,不得妄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當先服竹瀝飲子。(雞峰普濟方)

白話文:

風痱這種病,身體不會感到疼痛,病根在內臟,會導致四肢無力無法活動,但意識仍然清醒。如果有一天突然手臂無法舉起,那就是風痱。如果還能說話,表示意識還有些清楚,還可以治療;如果不能說話,就難以治療了。腳底感覺像踩在霜上般冰冷,手肘感覺像泡在熱湯中般發燙,大腿和小腿肌肉萎縮無力,還會感到頭暈頭痛、時常想吐、呼吸急促,容易出汗,病久了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時而悲傷時而喜悅,通常三年就會死亡。凡是要治療這個病,必須按照先後順序來,不可以隨便亂吃湯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樣不只會害死人,還可能因此變成難以根治的疾病。應該先服用竹瀝飲子來治療。

3. 風痙

經有風痙候,又有風角弓反張候。痙者,身體強直,口噤如發癇狀。角弓反張者,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二者皆曰風邪傷於陽之經而然也。治法一同(同上)。

白話文:

風痙這種病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風痙,另一種是角弓反張的風痙。所謂的風痙,指的是身體僵硬強直,嘴巴緊閉,看起來像癲癇發作的樣子。而角弓反張,則是腰背向後彎曲,無法向前彎腰或向後仰身。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風邪侵襲陽經所導致的。治療方法都是相同的(跟之前所說的一樣)。

4. 腲腿

經稱腲腿風者,為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是也。以風邪侵於肌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既云肌肉虛滿,即風邪入腎之經絡而然也。水氣論曰:諸腫俱屬於腎是也。治法當兼理腎為得一云不治變為水氣(同上)。

白話文:

所謂的「腲腿風」,指的是四肢無法靈活活動、身體疼痛、肌肉虛弱腫脹的病症。這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肉之間,並且流竄到血脈之中。既然說是肌肉虛弱腫脹,就表示風邪是從腎經的經絡入侵所導致的。如同《水氣論》所說:「各種腫脹都與腎有關。」治療方法應該同時調理腎臟,才是正確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成水腫的疾病(和前面所說的症狀相同)。

5. 風眩

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中蓄熱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悶瞀,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一說頭風目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牽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血脈若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轉而目系急故成眩也。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也。凡人病發,宜急與續命湯。困急時,但度灸穴便宜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了,便灸最良。(同上)

白話文:

風眩這種病,是因為心氣不足,胸腔內又積聚熱氣所導致,所以才會有頭部發熱、臉部潮紅的現象。痰和熱互相影響而產生風,風和心氣互相干擾就會感到頭暈、昏沉,所以稱之為風眩。頭暈昏沉,在大人身上就稱為癲,在小孩身上就稱為癇。另一種說法是,頭痛頭暈是因為血氣虛弱,風邪侵入腦部而牽引到眼睛的脈絡所導致。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注入眼睛,血氣和脈絡也向上並行成為眼睛的脈絡系統,它連接到腦後,從頸部出來。

如果血脈虛弱,就會被風邪侵襲,進入腦部就會導致眼睛的脈絡系統急速收縮,因此產生眩暈。診斷時如果發現脈象洪大且長,那就是風眩。凡是發病時,應該馬上服用續命湯。如果情況危急,就直接用艾灸穴位,或用針灸,沒有不痊癒的。剛開始針灸後,馬上進行艾灸效果最好。

6. 風痹

夫痹者為風寒濕三氣共合而成痹也,其狀肌肉頑厚,或則疼痛。此由人體虛,腠理開則受於風邪也。其邪先中經絡,後入於五臟。其以春遇痹者為筋痹,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肝也。肝痹之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夏遇痹者為脈痹,血脈不流,令人萎黃,脈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心,心痹之狀,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咽乾喜噫。仲夏遇痹為肌痹,肌痹不已,後遇邪者則入於脾,脾痹之狀,四肢懈墮,發咳嘔吐。

秋遇痹者為皮痹,則皮膚都無所覺,皮痹不已則入於肺,肺痹之狀,氣奔喘痛。冬遇痹者為骨痹,骨重不可舉,不遂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腎,腎痹之狀,喜脹。診其脈大澀者為痹,脈來急者為痹,脈澀而緊者為痹。(同上)

白話文:

所謂的「痹」,是風、寒、濕三種邪氣共同侵襲人體所造成的。它的症狀是肌肉變得僵硬、麻木,或者會感到疼痛。這是由於人體虛弱,皮膚毛孔疏鬆,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邪氣先侵入經絡,然後才會進入五臟。

如果在春天遇到痹症,稱為「筋痹」。筋痹如果沒有好,又再受到邪氣侵襲,就會轉移到肝臟。肝痹的症狀是,晚上睡覺容易驚醒,食慾旺盛,小便次數頻繁。

如果在夏天遇到痹症,稱為「脈痹」。脈痹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通,使人臉色蠟黃、萎靡不振。脈痹如果沒有好,又再受到邪氣侵襲,就會轉移到心臟。心痹的症狀是,心口會感覺有氣在鼓動,突然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喉嚨乾燥、喜歡打嗝。

在盛夏遇到痹症,稱為「肌痹」。肌痹如果沒有好,又再受到邪氣侵襲,就會進入脾臟。脾痹的症狀是,四肢疲軟無力、精神不振,還會咳嗽、嘔吐。

如果在秋天遇到痹症,稱為「皮痹」。皮痹會導致皮膚感覺麻木,沒有知覺。皮痹如果沒有好,就會進入肺臟。肺痹的症狀是,呼吸急促、喘息、胸痛。

如果在冬天遇到痹症,稱為「骨痹」。骨痹會使人感到骨頭沉重、抬不起來,肢體活動不靈活且疼痛。骨痹如果沒有好,又再受到邪氣侵襲,就會轉移到腎臟。腎痹的症狀是,腹部容易脹滿。

診斷痹症,如果摸到脈搏粗大而阻塞不順暢,或者脈搏來得急促,又或者脈搏阻塞不順又繃緊,這些都是痹症的脈象。

7. 偏枯

經有偏風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風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別為之篇目。蓋指風則謂之偏風,指疾則謂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為偏枯。皆由脾胃虛弱所致也。夫脾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今脾胃虛弱,則水穀之精養有所不周,血氣偏虛,為邪所中,故半身不遂,或至肌肉枯小爾。治法兼治脾胃。(皆雞峰方)

白話文:

經文裡有提到偏風的病症,也有半身不遂的病症,還有風偏枯的病症。這三種病症大致相同,但古人將它們分開來寫成不同的篇目。之所以稱為偏風,是指病因是風邪;之所以稱為半身不遂,是指疾病的狀態;而肌肉偏小萎縮的,就稱為偏枯。這些病症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脾胃是消化水穀的器官,水穀的精華會轉化為氣血,滋養身體。如果脾胃虛弱,水穀的精華就無法充分滋養身體,導致氣血偏虛,容易被邪氣侵入,所以就會半身不遂,甚至肌肉枯萎萎縮。治療方法要同時調理脾胃。(這些都是出自雞峰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