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12)
卷三 (12)
1. 諸風
2. 風者百病之始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苛毒弗能害。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白話文:
風是各種疾病的開端。如果身體保持清靜平和,皮膚的毛孔就會緊密閉合,即使有厲害的毒邪也無法侵入傷害。所以,疾病拖久了就會傳變,病邪會往上或往下跑,而且上下不一定同時出現病症,這時即使是好醫生也難以治療。
3. 中風用藥
凡中風,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艾,無不愈者。然此疾積習之久,非一日所能致,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中風,喑默不語,醫者蒸黃耆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令人服三五盞,便求效,責醫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本事方)
白話文:
凡是中風,用續命湯、排風湯、風引湯、竹瀝湯這些藥方,以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的藥,再加用艾草來治療,沒有治不好的。然而這種病是長期累積形成的,不是一天造成的,都需要用大劑量的藥,長期服用才能見效。唐書記載王太后中風,不能說話,醫生用好幾斛黃耆蒸煮後用蒸氣薰她,病就好了,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如果讓人們喝三五碗藥,就要求見效,這也是對醫生太過苛求了。《孟子》說:「七年的病,要用三年的艾草來治療」,需要時間久了才能知道效果。
4. 中風
凡人中風脈無不大者,非熱也是風脈也。中風有冷熱,陽病則熱,陰病則冷。冷則用溫風藥,熱則用涼風藥,不可一概用也。凡中風皆不可吐出涎。人骨節中皆有涎,所以轉動滑利。中風則涎上潮,咽喉中袞響,以藥壓下涎再歸骨節可也,不可吐出。若吐出涎,時間快意,非久枯了人手足,不可不戒也。
小兒驚風亦不可吐出涎,其患與大人同方。其發搐搦時,不可捉住手足,則涎不歸手足當不隨,但寬鬆抱之可也。(醫余)
白話文:
一般人中風,脈象沒有不大的,這不是因為身體發熱,而是因為風邪引起的脈象。中風有分寒熱,屬於陽證的中風會發熱,屬於陰證的中風會怕冷。怕冷的要用溫熱的祛風藥,發熱的要用涼性的祛風藥,不能全部都用同一種藥。
凡是中風都不能把口水吐出來。人的關節裡面都有黏液,才能轉動靈活。中風的時候,黏液會往上湧,在喉嚨發出滾動的聲音,用藥把黏液壓下去,讓它回到關節裡面就可以了,絕對不可以吐出來。如果把口水吐出來,雖然短時間內會覺得舒服,但是時間久了會讓人手腳乾枯,一定要戒除這個習慣。
小孩子驚風也不可以把口水吐出來,病理跟大人一樣。發作抽搐的時候,不可以抓住他的手腳,這樣黏液就回不到手腳,手腳會不聽使喚,只要放鬆抱著他就可以了。 (以上是醫生的經驗談)
5. 辯諸風證
頭風多饒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腰痛如錐,癇風急倒作聲,發搐急慢,頑風不認痛癢,癧風頸生斑剝,暗風頭旋眼黑不辯東西,㾴風面生赤點,肝風鼻悶眼瞤,兩瞼赤爛,偏風口眼喎邪,節風肢節斷續,指甲斷落,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自蟲行,腎風耳內蟬聲,陰間濕癢,寒濕腳氣癱風,半身不遂,瘓風手足拳攣,胃風不伏水土虛風,風寒濕痹,腸風脫肛瀉血,腦風頭旋偏痛,賊風發聲不響,產風四肢疼痛,骨風膝腫如槌,膝風腿寒骨痛,心風健忘多驚,盛風語言謇澀,髓風臂膊痠疼,臟風夜多盜汗,血風陰囊濕癢,烏風頭面腫塊,皮風紫白癜癬,肌風遍身燥癢,體風身生腫毒,閉風大便燥澀,軟風四肢不舉,綠風瞳人開,大青風吐極青盲,虎風發吼羊叫,大風成片爛瘡。
白話文:
頭風大多會有白色頭皮屑,毒風會在臉上長瘡,刺風像針刺一樣疼痛,腰痛如錐子刺,癇風發作會突然倒地並發出聲音,接著抽搐,時快時慢,頑風使人感覺不到疼痛和癢,癧風會使脖子長出斑駁的痕跡,暗風會讓人頭暈、眼睛發黑、分不清東西南北,㾴風會在臉上長出紅點,肝風會使鼻子不通、眼皮跳動、眼皮紅腫潰爛,偏風會使嘴巴歪斜、眼睛斜視,節風會使肢體關節像斷了一樣,指甲斷裂脫落,脾風會使人常常想吐,酒風會使人走路不穩、無法前進,肺風會使鼻塞、脖子疼痛,膽風會使人難以入睡,氣風會使人感覺肉裡有蟲子在爬,腎風會使耳朵裡像有蟬在叫,陰部潮濕搔癢,寒濕引起的腳氣會導致癱瘓,半身不遂,瘓風會使手腳蜷曲,胃風會使人水土不服、身體虛弱,風寒濕引起的痹痛,腸風會使肛門脫垂、腹瀉出血,腦風會使頭暈、偏頭痛,賊風會使發出的聲音不清楚,產後風會使四肢疼痛,骨風會使膝蓋腫得像槌子一樣,膝風會使腿寒冷、骨頭疼痛,心風會使人健忘、容易受驚,盛風會使人說話困難、口齒不清,髓風會使手臂痠痛,臟風會使人夜裡盜汗,血風會使陰囊潮濕搔癢,烏風會使頭部、臉部長出腫塊,皮風會使皮膚出現紫白色的癬,肌風會使全身乾燥搔癢,體風會使身上長出腫毒,閉風會使大便乾燥不順,軟風會使四肢無力、無法舉起,綠風會使瞳孔放大,大青風會使人嘔吐不止、眼睛失明,虎風會使人發出像老虎般的吼叫、像羊一般的叫聲,大風會使皮膚成片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