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傷寒舌出

臨安民有因病傷寒而舌出過寸,無能治者,但以筆管通粥飲入口,每日坐於門。一道人見之,咨嗟曰:「吾能療此,頃刻間爾,柰藥不可得何?」家人聞而請曰:「苟有錢可得,當竭力訪之。」不肯告而去。明日又言之。至於旬時,會中貴人罷直歸,下馬觀病者,道人適至,其言如初。

中貴問所須,乃梅花片腦也。笑曰:「此不難置。」即遣僕馳取以付之。道人屑為末,摻舌上,隨手而縮。凡用五錢,病立愈。(丁志)

白話文:

臨安有個百姓因為傷寒病,舌頭伸出來超過一寸,沒有人能醫治。家人只能用筆管插進口中餵他喝粥,每天都坐在門邊。有個道人看到,感嘆說:「我能治好這個病,只是頃刻之間的事,可惜沒有藥啊!」病人的家人聽到後,請求他說:「只要有錢能買到藥,我們一定會盡力去找。」道人卻不肯說是什麼藥就離開了。隔天他又來說一樣的話。這樣過了十天,剛好有個太監下班回家,看到病人,道人正好也在,說的仍然是同樣的話。

太監問他需要什麼藥,道人說是要梅花片腦。太監笑著說:「這不難取得。」就派僕人快馬加鞭去拿來給道人。道人將梅花片腦磨成粉末,灑在病人的舌頭上,舌頭立刻就縮回去了。總共用了五錢的藥,病就立刻好了。

2. 四時癘疾

周禮天官下曰:疾醫,長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頭痛),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白話文:

《周禮·天官》記載:醫師的職責是負責照顧百姓的疾病,讓他們健康成長。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傳染病,春天容易有頭痛等疾病,夏天容易有皮膚搔癢、疥瘡等疾病,秋天容易有瘧疾、發冷等疾病,冬天容易有咳嗽、氣喘等疾病。

3. 辯痧病

痧病江南舊無,今東西皆有之。原其證,醫家不載。大凡才覺寒慄,似傷寒而狀似瘧,但覺頭痛,渾身壯熱,手足厥冷。鄉落多用艾灸,以得砂為良。有因灸膿血迸流,移時而死者,誠可憐也。也有雍承節印行此方云:初得病,以飲艾湯試吐,即是其證。急以五月蠶蛻紙一片碎剪,安碗中,以碟蓋密,以湯泡半碗許,仍以紙封棣縫,勿令透氣。

良久乘熱飲之,就臥以厚衣被蓋之,令汗透便愈。如此豈不勝如火艾枉殘害人命?敬之信之。(葉氏錄驗方)

白話文:

痧病在江南一帶過去沒有,現在東西各地都有了。探究它的症狀,醫書上沒有記載。大體來說,剛開始會感覺到發冷顫抖,像是傷寒但又像瘧疾,只是會覺得頭痛、全身發熱、手腳冰冷。鄉下地方大多用艾草灸來治療,認為灸出痧來就好。有些人因為灸療導致膿血噴出,不久就死了,實在可悲。

也有人流傳一種方法說:剛得病時,用艾草湯試著催吐,如果吐了就是痧病。趕快把五月蠶蛻紙(蠶脫下的皮)剪成碎片,放在碗中,用碟子蓋緊,用熱水泡約半碗,再用紙封住碗的邊緣,不要讓空氣透進去。

過一會兒趁熱喝下,立刻躺下用厚衣服被子蓋著,讓汗出透就會痊癒。這樣做難道不是比用艾草火灸白白殘害人命要好嗎?請大家敬重並相信這個方法。(葉氏記錄的驗方)

4. 暑氣所中

今歲熱甚,聞道路、城市昏僕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飢飽失節,或素有疾,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即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古方治暑無它,但用辛甘發散,疏導心氣與水流行則無害矣。

崇寧乙酉歲余為書局時,一養馬僕馳馬出局下,忽仆地絕急,以五苓大順散灌之,皆不驗,已逾時,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滓,決其齒灌之,少頃即蘇。至暮,此僕為余復御而歸,乃知藥病相對,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市縣門忽有板書釘其上,或傳神仙欲以救人者。

沈存中、王聖美皆著其說,而余親驗之,乃使書百本散遠近,庶幾有救其急者也。(石林老人避暑錄)

白話文:

今年天氣異常炎熱,聽說道路上、城市裡有昏倒猝死的人,這些人多半是體虛勞累的人,或是飲食不定時,或是原本就有疾病,一旦被暑氣侵襲,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出去,就會導致全身氣血阻塞,並不是暑氣直接使人死亡,而是因為氣機閉塞而死。古時候治療中暑的方法沒有別的,只是用辛辣甘甜的藥物來發散,疏通心氣,使體內水分正常運行,這樣就沒有危害了。

崇寧乙酉年,我還在書局工作的時候,有一個養馬的僕人騎馬出書局,忽然倒地昏厥,情況非常危急,我用五苓散和大順散灌他,都沒有效果。過了一段時間,同事王相使拿來一把大蒜,和路上的熱土混合搗爛,用新汲取的水調和,濾去殘渣,撬開他的牙齒灌下去,過了一會兒他就甦醒了。到了傍晚,這個僕人又替我駕車回家,我才知道藥物和病症的相對關係,竟然是這樣。這個方子原本是徐州沛縣的縣門上忽然有塊木板釘在那裡,據說是神仙想要用來救人的。

沈存中和王聖美都記載了這個說法,而且我親自驗證過它的療效,所以就讓人抄寫了一百本散發到各地,希望能用來救急。(石林老人避暑錄)

5. 傷寒後睡不著

人病傷寒陽證或患熱疾服涼藥而得愈,飲食未充,夜間輒睡不著,是膽冷也。若脈細身涼,隨其虛實下金液丹一服。大冷者下百粒及五六十粒,不甚冷者三二十粒,即睡著。當以脈證為準也。脈細微,大便不甚實,小便清,面色青白,舌下不紅,面帶青色,皆冷證也。(醫余)

白話文:

人在得了傷寒等陽性熱病,或是生了熱病而吃了寒涼藥物治好後,如果身體還很虛弱,飲食補充不足,常常會在晚上睡不著,這是因為膽氣虛寒的緣故。如果把脈發現脈象細弱,身體也發冷,就要根據個人虛弱的程度服用金液丹。體質非常寒冷的,一次可以服用一百粒甚至五六十粒;體質不是太寒冷的,則服用三二十粒,就能夠入睡了。至於服用的劑量,要以把脈和觀察症狀來判斷。如果脈象細微,大便不實,小便清澈,臉色青白,舌下不紅潤,面部帶有青色,這些都是身體虛寒的表現。(以上是醫生的經驗之談)

6. 傷寒瘥後之戒

傷寒病初瘥,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事,與食諸骨汁,並飲酒,病方愈,脾胃尚弱,食過飽,不能消化,病即再來,謂之食復;病方愈,氣血尚虛,勞太早,病即再來,謂之勞復。又傷寒食羊肉,行房事,並死;食諸骨汁,飲酒者,再病。龐安常云:飲酒者亦死。

白話文:

傷寒病剛痊癒的時候,不可以吃太飽或過度勞累,也不可以吃羊肉、行房事、喝骨頭熬的湯汁,以及喝酒。因為病剛好,脾胃還很虛弱,如果吃太飽,會無法消化,病就會再次發作,這叫做「食復」;病剛好,氣血還很虛弱,如果太早勞動,病也會再次發作,這叫做「勞復」。另外,傷寒病剛好就吃羊肉、行房事,可能會導致死亡;如果喝骨頭熬的湯汁或喝酒,病也會再次發作。龐安常說,喝酒也會導致死亡。

7. 用藥不同

夫傷寒、中風、濕、溫、熱病、痙、暍、時疫,雖同陰陽之法,須別作治療。若與傷寒同治,必至危損。經言脈有陰陽之法,何也?凡脈浮大洪數動滑,此名陽脈也。沉細澀弱弦微,此名陰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審而察之。

白話文:

即使是傷寒、中風、濕病、溫病、熱病、抽搐、中暑、時疫這些疾病,雖然都可用陰陽的法則來區分,但治療方法必須各自不同。如果把這些病都當作傷寒來醫治,必定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經典上說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凡是脈象呈現浮、大、洪、數、動、滑的,都稱為陽脈。而脈象呈現沉、細、澀、弱、弦、微的,都稱為陰脈。陰性的疾病出現陽脈的人會好轉,陽性的疾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亡。需要仔細審視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