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10)
卷三 (10)
1. 聖散子之功
聖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所用中下品藥略計每千錢即得千服,所濟已及千人。昔薄拘羅尊者以一訶梨勒施一病比丘,故獲報身身常無眾疾。
白話文:
聖散子這帖藥的功效不只一種。去年春天,杭州一帶的百姓生病,靠著這帖藥而得以痊癒活命的人,多到數不清。它所使用的都是中等或下等藥材,大略計算,每花費一千錢就能製成一千份藥,所救濟的人已經達到上千。從前薄拘羅尊者用一顆訶梨勒(一種藥材)施捨給一位生病的比丘,因此獲得善報,使他身體經常沒有各種疾病。
2. 柴胡㕮咀
朱肱,吳興人,尤深於傷寒。在南陽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湯證也。」請並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視,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㕮咀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曰湯,所以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膈上,所以胸滿而病自如也。」因旋制自煮,以進兩服,遂安。(《夷堅志》)
白話文:
朱肱是吳興人,他特別精通傷寒。當時南陽太守盛次仲生病,請朱肱去看診,朱肱說:「這是小柴胡湯的症狀。」於是請人準備並讓他服用了三劑,到了晚上反而覺得胸口脹滿。朱肱又去看診,問他服用的藥在哪裡?拿來看,發現是小柴胡散。朱肱說:「古人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然後用大量水煮出清澈的汁液飲用,稱作湯,這樣藥效才能進入經絡,快速攻克疾病。現在卻做成藥散,停留在胸膈之上,所以才會感到胸悶,病也沒有好轉。」於是朱肱馬上重新調配藥材,親自煎煮,讓他服用了兩劑,病就好了。(出自《夷堅志》)
3. 寒厥
劉錫鎮襄陽,日寵妾病傷寒暴亡,眾醫云脈絕不可治,或言市上賣藥許道人有奇術可用,召之曰:「是寒厥爾不死也。」乃請健卒三十人,速掘地作坑,熾炭數百斤,雜薪燒之,俟極熱,施薦覆坑,舁病人臥其上,蓋以氈蓐,少頃氣騰上如蒸炊,遍體流汗,衣被透濕,已而頓蘇,始取藥數種調治,即日愈。(同上)
白話文:
劉錫鎮在襄陽的時候,他寵愛的一個妾因為得了傷寒突然暴斃。許多醫生都說她的脈象已經斷絕,沒辦法救治。有人說市面上賣藥的許道人可能有奇特的醫術可以用,於是就請他來。許道人說:「這是寒厥,她不會死的。」接著就請了三十個身強體壯的士兵,趕快挖一個坑,然後用幾百斤的木炭混雜柴火燒,等到非常熱的時候,就在坑上鋪上蓆子,把病人抬上去躺在蓆子上,再蓋上毛毯和被子。過了一會兒,熱氣像蒸飯一樣往上冒,病人全身流汗,衣服和被子都濕透了,不久病人就突然甦醒過來。這時才拿幾種藥來調理治療,當天就好了。
4. 風濕不可汗下
論風濕不可汗下: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
己未年,京師大疫,正為此。予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予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速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大抵五苓散能飲水去濕,耳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服五苓散最效。初君之說詳矣。予因廣此說以信諸人。(信效方)
白話文:
關於風濕病不宜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
在春夏交替之際,有些人患病症狀類似傷寒,但患者會自己出汗,感到肢體沉重疼痛,翻身困難,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叫做風濕,並不是傷寒。通常在陰雨天氣過後,或是居住在潮濕的地方,又或者是飲水過多,容易出現這種病症。這時候,服用五苓散,使小便通暢,去除體內濕氣,病就會好轉。千萬不能用瀉下或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一旦用錯方法,就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
以前虞世云說過:醫生如果無法辨別這種疾病,把它當作傷風來治療,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死亡,用瀉下的方法也會導致死亡。
己未年,京城發生大瘟疫,原因就是這個(誤用發汗或瀉下法)。我自從了解這個道理後,救活了很多人。壬辰年,我擔任洪州官員時,一位同僚的妻子也得了這個病,我勸她趕快服用五苓散,但她不相信,找醫生開了發汗的藥,結果一個晚上就死了,這實在不能不謹慎啊!
一般來說,五苓散能夠促進飲水代謝,去除體內濕氣。對於胸腔和耳朵裡有停滯的液體,以及小孩子想吐、快要抽搐的情況,服用五苓散最有效。虞世云的說法已經很詳細了。我因此廣泛宣傳這個道理,讓大家相信並運用它。(出自《信效方》)
5. 取汗不可先期
南史記範云:初為陳武帝屬官,武帝有九錫之命,在旦夕矣。云忽感傷寒之疾,恐不得預慶事,召徐文伯診視,以實懇之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政恐二年後不復起耳。」云:「朝聞道夕死猶可,況二年乎?」文伯以火燒地,布桃葉,設席置云於上,頃刻汗解,裹以溫粉,翌日愈。云甚喜。
文伯曰:「不足喜也。」後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壽限,況不顧表裡,不待時日,便欲速效乎?每見病者不耐未三四日,晝夜促汗,醫者隨情順意,鮮不敗事,故予書此為醫者之戒。(本事方)
白話文:
《南史》記載範雲的故事:他最初是陳武帝手下的官員,當時陳武帝即將獲得九錫的殊榮,指日可待。範雲突然得了傷寒,擔心無法參與慶典,便請徐文伯來診治,並誠懇地問道:「可以立刻痊癒嗎?」徐文伯說:「立刻痊癒很容易,只是擔心兩年後你將無法再起身。」範雲說:「早上聽聞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更何況是兩年呢?」徐文伯便用火燒熱地面,鋪上桃葉,再放上席子讓範雲躺在上面,不久範雲就出了汗,病也解了,再用溫粉裹住身體,隔天病就好了。範雲非常高興。
徐文伯說:「這不值得高興。」後來,範雲果然在兩年後去世了。這種提早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尚且會縮短壽命,更何況不考慮病情的表裡,也不等待適當的時機,就想要快速見效呢?我常常看到病人無法忍耐三四天的病程,日夜催促發汗,醫生也隨病人的意思,結果很少不把事情搞砸的,因此我寫下這段話來告誡醫生。 (出自《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