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有宗室以恩添差通判常州郡守,不甚加禮,遂苦痁疾,久而弗愈。族人士蘧為鈐轄,素善醫,往問,正聚話痁作而顛撼掖不醒,盡室駭懼。蘧云:「無傷,也是中心抑鬱,陰陽交戰,至於隕厥,正四將軍飲子證也。

」先令灼艾灸至四百壯,了無蘇意,於是急製藥,以一大附炮去皮臍四分之訶子四個炮去核,陳皮四個全者洗淨不去,白甘草四兩炙,各自切碎為四服,用水二盞,薑棗各七煎,去五之三,藥成持飲,病者初一杯灌之不納,至再稍若吞嚥,三則倏起坐,四服盡頓愈,更不復作。一時救急如此。

凡病痁臨發,日逐杯並服,無不神效。(類編)

白話文:

有一個皇族因為皇恩被任命為常州通判,後來升為郡守,但是他不怎麼注重禮節,因此得了瘧疾,而且很久都沒好。族人中有一位名叫蘧的將領,他平時就懂得醫術,前去探望,剛好遇到病人瘧疾發作,身體顛簸震動,怎麼搖都叫不醒,全家人都非常害怕。蘧說:「沒事,這是因為心中鬱悶,導致陰陽之氣互相搏鬥,才會昏厥,這正是四將軍飲子的症狀。」

他先讓人用艾草灼燒穴位,灸了四百壯,病人仍然沒有醒來的跡象,於是趕緊配藥:用一大塊炮製過的附子,去掉皮和臍,取四分之四個的炮製過、去核的訶子,四個完整的洗淨但沒有去皮的陳皮,炙過的白甘草四兩,各自切碎分為四份,用水兩碗,加薑和棗各七個煎煮,煎到剩五分之二時,將藥湯端給病人喝。病人剛開始喝第一杯時拒絕吞嚥,到了第二杯時稍微能吞嚥一些,喝到第三杯時就突然坐了起來,喝完第四份藥後就完全康復了,之後也沒再復發。當時救急的情況就是這樣。

凡是瘧疾快發作時,每天都按上述方法服用一杯,沒有不靈驗的。(出自《類編》)

2. 瘧疾

瘧之病候,經論載之詳矣。先寒後熱,名曰寒瘧;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但熱無寒,名曰癉瘧;但寒無熱,名曰牝瘧。是皆發作有時。若邪氣中於風府,則間日而作;邪氣客於頭項,則頻日而作。氣有虛實,邪中異所,故有早晚之異。然經止論寒溫癉瘧所受之因,而不及牝瘧;又論溫瘧癉瘧所舍之藏,而不及寒瘧。

意有互見發明處。學者究陰陽之盛衰,深思以得之。大抵風者陽氣也,寒者陰氣也。先傷於風,后傷於寒,即先熱後寒;先傷於寒,后傷於風,即先寒後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但熱無寒;陽氣先絕,陰氣獨發,則但寒無熱。以溫瘧得之於冬,邪氣藏於骨髓,則知寒瘧乃得之於夏,邪氣客於皮膚腠理之間矣。

以癉瘧之氣實而不泄,且不及於陰,則知牝瘧乃氣虛而泄,且不及於陽矣。是皆不出於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也。又有挾諸溪毒、嵐瘴、鬼邪之氣,亦寒熱羸瘦,延引歲月,休作。有時久不已,變成勞瘧,或結為癥瘕者,名曰瘧母。至於五臟三陽三陰瘧者,皆因臟氣偏虛,故邪氣乘而舍之。

其治法合隨其經絡、灸刺及所用藥各不同。後學宜細詳之。(類編同上)

白話文:

關於瘧疾的病症,經典文獻已經記載得很詳細了。先發冷後發熱的,叫做寒瘧;先發熱後發冷的,叫做溫瘧;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叫做癉瘧;只有發冷沒有發熱的,叫做牝瘧。這些瘧疾發作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如果邪氣侵犯風府穴,就會隔一天發作一次;如果邪氣停留在頭頸部位,就會每天都發作。人體的氣有虛實之分,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同,所以發作的時間有早有晚。然而,經典只討論了寒瘧、溫瘧、癉瘧的病因,卻沒有提及牝瘧;又討論了溫瘧和癉瘧的病邪所停留的臟腑,卻沒有提及寒瘧。

這裡面有互相參照、可以啟發的地方。學習的人要探究陰陽盛衰的變化,深入思考才能領會。大致來說,風是陽氣,寒是陰氣。先受風邪侵襲,後受寒邪侵襲,就會先發熱後發冷;先受寒邪侵襲,後受風邪侵襲,就會先發冷後發熱。陰氣先衰竭,陽氣獨自發作,就會只有發熱沒有發冷;陽氣先衰竭,陰氣獨自發作,就會只有發冷沒有發熱。因為溫瘧是在冬天感受邪氣,邪氣藏在骨髓裡,由此可以推知寒瘧是在夏天感受邪氣,邪氣停留在皮膚和肌肉的間隙裡。

因為癉瘧的氣實而不能發散,且邪氣沒有侵犯到陰的方面,由此可以推知牝瘧是氣虛而外泄,且邪氣沒有侵犯到陽的方面。這些都離不開陰陽上下交爭、虛實交替變化的情況。還有一些瘧疾是夾雜著溪水毒氣、山嵐瘴氣、鬼邪之氣,也會導致身體時冷時熱、虛弱消瘦,病情會持續多年,時好時壞。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就會變成勞瘧,或者結成腫塊,這種情況叫做瘧母。至於五臟三陽三陰的瘧疾,都是因為臟腑之氣偏虛,所以邪氣會趁虛而入,停留在這些臟腑。

治療的方法應該根據病邪侵犯的經絡不同,採用不同的艾灸、針刺以及藥物治療。後學之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些內容。(《類編》的記載與上面相同)

3. 病有不可補者

病有不可補者,一曰瘧疾,二曰狂疾,三曰水氣,四曰腳氣。此四疾治得稍愈,切不可服暖藥以峻補之。如平平補藥,亦須於本病上有益乃可。(醫余)

白話文:

有些疾病是不能用補藥來治療的,第一種是瘧疾,第二種是狂躁症,第三種是水腫,第四種是腳氣病。這四種疾病,即使治療後稍微好轉,都絕對不能服用溫熱的藥物來大補。如果是一般平性的補藥,也必須是對這些疾病的本身有幫助才可以服用。(出自醫書的筆記)

4. 癥瘕

癥瘕之狀雖同而不動者為癥,其治有法而可推移者名瘕。瘕病輕於癥瘕,不動者必死之候。其發語聲嘶,挹言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四肢洒洒如瘧,飲食不能,鬱鬱而痛,此食瘕也。

白話文:

癥和瘕這兩種病症,外觀看起來相似,但其中不會移動的稱為「癥」,這種情況的治療有其方法;而可以被推移移動的稱為「瘕」。瘕病比癥病來得輕微,若是無法移動的癥,那很可能是將死的徵兆。這種病發作時,說話聲音會沙啞,想說話卻說不出來,這表示食物阻塞在腹部。如果病症屬寒,口中經常有水流出,四肢顫抖像得了瘧疾一樣,吃不下東西,鬱悶且疼痛,這種就是食瘕。

5. 遺積瘕

齊中尉潘滿如病小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臣意即謂齊太僕臣饒,內史臣繇曰:「中尉不復自止於內,則三十日死。後二十餘日溲血死。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右脈氣口至緊小,見瘕氣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摶者如法,不俱摶者決在急期。一搏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陰摶溲血如前止。(史記)

白話文:

齊國的中尉潘滿如,他生了小腹疼痛的病,我診斷他的脈象後,認為他是得了遺積瘕這種病。我立刻告訴齊國的太僕饒、內史繇說:「中尉如果體內的病症沒有辦法自己停止,就會在三十天內死亡。」結果,過了二十多天,他便因為小便出血而死了。這個病是喝酒造成的。我之所以知道潘滿如生病的原因,是因為我切他的脈,發現他的脈象沉、細、微弱,而且突然間呈現聚合的狀態,這就是脾氣虛弱的現象。另外,右手的脈象氣口處呈現緊小,這表示有瘕氣。這些狀況加起來,所以我說他三十天內會死。

三陰脈同時呈現搏動,就如同醫書上所說的狀況,如果不是同時搏動,那表示病情會急劇惡化。如果脈搏一次搏動對應一次呼吸,表示病情危急。他的三陰脈搏動,出現小便出血的情況,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

6. 蟯瘕(音饒)

臨菑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當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蟯得之於寒濕,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蠱。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發,是蟲氣也。其色澤者,蟲藏無邪氣及重病。(史記)

白話文:

臨淄有個女子叫做薄吾,她病得很嚴重,許多醫生都認為她得了寒熱病快要死了。我(指臣意,即淳于意)診斷她的脈象後說:「這是蟯蟲引起的疾病,肚子脹大,皮膚表面發黃粗糙,按壓下去會覺得虛軟無力。」我讓她喝下用一撮芫花煮成的藥湯,立刻就排出好幾升的蟯蟲,病況在三十天後就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蟯蟲是從寒濕之氣而來的,寒濕之氣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就變成了蠱蟲。我之所以知道薄吾的病是蟯蟲引起的,是因為我切脈時摸到她的尺部脈象,她的尺部脈象呈現細且粗糙的現象,同時她皮膚上的毛髮也美好蓬勃,這些都是蟲氣的表現。而她面色看起來有光澤,表示蟲體潛藏在體內,沒有邪氣或嚴重的病症。

7. 蛇瘕

隋有患者,嘗飢而吞食,則下致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鬲氣、翻胃三候,治之無驗。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遂以芒硝、大黃合而治之,微泄利則愈。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白話文:

隋朝有個病人,曾經在飢餓時吞食東西,食物卻會跑到胸口下方,接著就吐出來。醫生們認為這是噎病、膈氣、翻胃三種病症,治療卻都沒有效果。有個老醫生叫任度,他診視後說:「這不是這三種病,而是因為吃了蛇肉沒消化才會這樣,我猜測他的心腹部位應該有蛇的形狀。」病人說:「我原本有嚴重的風病,曾經吃蛇肉,風病稍微好轉,後來就又得了這個怪病。」於是就用芒硝、大黃一起治療他,稍微拉肚子後病就好了。醫生們都記錄下這個驗案,也因此知道了有蛇瘕這種病。

8. 米瘕

乾德中,江浙間有慎道恭者,肌瘦如勞,唯好食米,闕之則口中清水出,情似憂思,食米頓便如常。眾醫不辯,後遇蜀僧道廣,處方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共炒如末,以水一中盞調,頓服。良久,病者吐出如米形,遂瘥。病源謂米瘕是也。

白話文:

北宋乾德年間,江浙一帶有個叫慎道恭的人,他身體瘦弱得像得了勞病,唯獨喜愛吃米飯。如果沒有米飯吃,嘴裡就會不停地流出清水,情緒看起來就像在憂愁思慮,但只要一吃米飯,情況就會立刻恢復正常。許多醫生都無法診斷出病因,後來遇到一位來自四川的僧人道廣,他開了一個處方,用雞屎和白米各半合,一起炒成粉末,然後用一中碗的水調和,讓病人一次喝下。過了一會兒,病人吐出像米粒一樣的東西,病就好了。這種病症,醫學上稱之為米瘕。

9. 發瘕

徐文伯字德秀,篤好醫術。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則氣絕。眾醫以為肉瘕。文伯視之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發。稍長,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又能搖動懸柱上,水瀝盡,唯餘一發而已,遂愈。(《名醫錄》同上)

白話文:

徐文伯,字德秀,非常喜愛研究醫術。宋明帝的宮女患有腰痛,疼痛發作時會牽連到心臟,導致氣絕昏厥。許多醫生都認為這是因為肚子裡長了腫塊。徐文伯診斷後說:「這是發瘕。」他用油灌入宮女的口中,宮女隨即吐出像頭髮一樣的東西。他慢慢將這些東西拉出來,長度竟然有三尺長,頭部已經變成蛇的形狀,還能搖動並懸掛在柱子上。將上面的水分瀝乾後,只剩下一根頭髮而已,宮女的病就這樣痊癒了。(這段記載出自《名醫錄》)

10. 斛二瘕

續搜神記:有人能飲茗至一斛二斗,忽飲過量數升,吐出一物如牛肺,以茗澆之,容一斛二斗,因名曰斛二瘕(封演《見聞錄》)。

白話文:

《續搜神記》記載:有個人能喝茶喝到一斛二斗的量,有一天他突然喝超過這個量好幾升,結果吐出一個東西,形狀像牛肺,用茶澆它,竟然能裝下一斛二斗的量,因此這個東西被命名為「斛二瘕」。

11. 食發致疾

唐書曰:甄權弟立言善醫,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膨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其脈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鬚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

白話文:

《唐書》記載,甄權的弟弟甄立言很會醫術。當時有個尼姑名叫明律,年約六十多歲,患有心腹脹大、身體消瘦的病,已經兩年了。甄立言診斷她的脈象後說:「腹內有蟲,應該是誤食頭髮造成的。」於是讓她服用雄黃。不久,她吐出了一條蛇,像小指頭那麼大,只是沒有眼睛。將蛇燒了,還有頭髮燒焦的氣味,她的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