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魚遊鰕戲

太常博士楊日宣病寒,郝允診曰:「君脈首震而尾息,尾震而首息,在法為魚遊鰕戲,不可治。」不數日死。(《邵氏見聞錄》)

白話文:

太常博士楊日宣得了寒病,郝允診斷後說:「你的脈象,脈搏剛開始跳動強勁,接著就變得微弱,或是剛開始微弱,接著就變得強勁,依照脈象來看,這是魚在水中游動、蝦在水中嬉戲的脈象,這種病是無法醫治的。」沒過幾天,楊日宣就死了。

2. 傷寒

3. 百痾之本

真誥有言曰: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痾之本,而怨咎於神靈乎?當風臥濕,反責它人於失覆,皆癡人也。夫慎事上者,謂舉動之事,必當慎思。若飲食恣情,陰陽不節,最為百痾之本,致使虛損,內起風濕,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豈得關於神明乎?惟當動於藥術療理爾。

白話文:

《真誥》這本書裡說過:常常不能在生活上謹慎小心的人,自己招來各種疾病,卻反而抱怨神明作祟嗎?像是在風中睡覺、在潮濕的地方躺臥,反而責怪別人沒幫他蓋好被子,這些都是糊塗的人啊!所謂的生活上謹慎小心,是指所有的行為舉止都必須深思熟慮。如果飲食無節制、縱情享樂,不注意陰陽調和,這才是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導致身體虛弱損耗,體內產生風濕,外部邪氣入侵,內外一起造成傷害。這樣的情況,怎麼會是神明造成的呢?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醫藥來調理治療啊。

4. 察病先識其源

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白話文:

想要治療疾病,必須先了解疾病的根源,先觀察疾病發生的機制。如果五臟沒有虛弱,六腑沒有衰竭,血脈沒有紊亂,精神沒有渙散,這時候服藥一定能活。如果疾病已經形成,還可以有機會好一半。如果疾病的發展趨勢已經過去,生命就很難保全了。

5. 病之所由

夫病之所由來雖多端,而皆關於邪。邪者,不正之因,謂非人身之常理。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各是邪,非獨鬼氣疫癘者矣。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臟腑,臟腑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遍遂廣。

精神者,本宅身以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亂。神既亂矣,則鬼靈斯入。鬼力漸強,神守稍弱,豈得不致於死乎?古人譬之植楊,斯理當矣。但病亦別有,先從鬼神來者,則宜以祈禱祛之。雖曰可祛,猶因藥療致益。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藥療無益者,是則不可祛。晉景公膏肓之例是也。

大都鬼神之害則多端,疾病之源惟一種,蓋有輕重者爾。(三說本草)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雖然有很多原因,但都與「邪」有關。「邪」指的是不正的原因,也就是不符合人體正常運作的道理。像是風、寒、暑、濕,以及飢餓、飽食、勞累、安逸等等,這些都是不同的「邪」,而不單單只有鬼怪作祟或傳染病才是。人體內的氣,就像魚在水中一樣。水如果混濁,魚就會消瘦;氣如果混亂不清,人就會生病。「邪氣」對人體的傷害最為嚴重。經絡一旦受到邪氣侵擾,就會傳入臟腑,臟腑會根據自身的虛弱或強壯,以及寒熱情況而結成疾病。疾病又會相互影響,因此會蔓延擴散。

精神,本來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身體一旦受到邪氣侵擾,精神也會跟著混亂。精神一旦混亂,鬼怪邪靈就會趁虛而入。鬼怪的力量逐漸增強,精神的防守就越來越弱,這樣又怎麼可能不導致死亡呢?古人將這比喻成種植楊樹,這個道理是說得通的。但是疾病也有另一種情況,如果疾病是先從鬼神而來的,就應該用祈禱的方式來驅除它。雖然說可以用祈禱驅除,但還是要透過藥物治療來達到更好的效果。以前李子豫用赤丸治病就是個例子。如果藥物治療沒有效果的,那就表示這種疾病是無法驅除的,就像晉景公病入膏肓的例子一樣。

總體來說,鬼神所造成的危害有很多種,但疾病的根源只有一種,只是有輕重之分而已。

6. 六經傷寒用藥格法

夫傷寒始自太陽,逆傳陽明,至於厥陰而止。六經既別,治法不同。太陽屬膀胱,非發汗則不愈。必用麻黃者,以麻黃生於中牟,雪積五尺,有麻黃處,雪則不聚。蓋此藥能通內陽氣,卻外寒也。陽明屬胃,非通泄則不愈。必用大黃、芒硝以利之。少陽屬膽,無出入道。柴胡與半夏能利能汗,佐以子芩,非此不解。

太陰屬脾,中州土也,性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溫燥。少陰屬腎,性畏寒燥,非附子必不能溫。厥陰屬肝,藏血養筋,非溫平之藥不能潤養。此經常之道也。後學不知倫類,妄意進餌,遂致錯亂。諸證蜂起,夭傷人命,可不究辯?且三陽病,汗下、和解,人必知之。至太陰脾經,溫燥不行,亦當溫利,自陽明出。

如溫脾丸用大黃者是也。少陰腎經,雖用附子,復使麻黃,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用桂,自少陽出,明矣。及其二陽鬱閉,皆當自陽明出。故三陰皆有下證。如少陰口燥咽乾,下利清水;太陰腹滿時痛;厥陰舌卷、腎縮,皆當下之。學者宜審詳,不可率易投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一開始是從太陽經開始,然後往陽明經傳,到了厥陰經就會停止。因為六經的病症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太陽經對應膀胱,如果不是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不會好。一定要用麻黃的原因,是因為麻黃生長在天氣寒冷積雪的地方,積雪深厚,但有麻黃的地方,雪就不會堆積,這代表麻黃這種藥可以疏通身體內部的陽氣,抵抗外來的寒邪。陽明經對應胃,如果不是用通便瀉下的方式治療就不會好,一定要用大黃、芒硝來幫助排泄。少陽經對應膽,沒有明顯的發汗或瀉下管道,要用柴胡和半夏來疏通,這些藥有發汗和利濕的作用,再佐以黃芩來清熱,這樣才能解除少陽經的病症。

太陰經對應脾,脾是屬土的,性質不喜歡寒冷和潮濕,一定要用乾薑、白朮才能溫暖乾燥。少陰經對應腎,性質怕寒冷和乾燥,一定要用附子才能溫暖。厥陰經對應肝,肝負責儲存血液、滋養筋脈,一定要用性質溫和、平和的藥才能滋養它。這些是六經治療的原則。後來的學醫的人不了解這些道理,隨便亂用藥,導致病情混亂,各種病症一起出現,造成人死亡,難道不應該仔細研究辨別嗎?而且三陽經的病,用發汗、瀉下、和解的方式治療,大家都知道。至於太陰脾經,如果用溫燥藥物效果不佳,也應該用溫和的方式幫助排泄,從陽明經來疏導。

例如溫脾丸裡面用了大黃就是這個道理。少陰腎經雖然用了附子,但如果又用了麻黃,就知道少陰經的病也是從太陽經傳來的。厥陰經用桂枝,是從少陽經傳來的,道理很明顯。如果二陽經的陽氣鬱積不通,都應該從陽明經疏導。所以三陰經也都有需要排泄的病症,像是少陰經的病出現口乾咽燥、腹瀉清稀的液體;太陰經的病出現腹脹時痛;厥陰經的病出現舌頭捲縮、陰莖縮入等現象,都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學醫的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些道理,不可以隨便亂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