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善別脈

郭玉,廣漢人也。後漢章帝時為侍郎。為人善別脈,知人生死。帝令童男衣女子之衣,詐云其病,使玉診脈。王曰:「此女誰言病?」據脈狀,陽盛陰弱,臣謂非女。帝善之,遷五官中郎將。

白話文:

郭玉是廣漢人。東漢章帝時擔任侍郎。他很擅長診斷脈象,能知道人的生死。皇帝曾經讓童男穿上女子的衣服,假裝生病,讓郭玉診脈。郭玉說:「這個女子是誰說她生病?」,依據脈象來看,呈現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我認為這不是女子。皇帝認為他說的很好,就升他為五官中郎將。

2. 龐安常脈法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寸口大於秋冬。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四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溢之脈一名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曰外關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生於寸,動於尺。今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

關以後脈當一寸而沉過者,謂尺中倍於寸口。至三倍則入尺而為覆。故言覆者,尺倍寸極矣。覆之脈一名曰內關,一名曰外格,一名曰乘陽之脈。內關者,關以下內脈也。外格者,陽拒陰而內入也。陽生於尺,動於寸。今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前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脈有是者死矣。

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陽之脈也。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所謂關格者,覆溢是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

四盛,則三陽極,導之以針。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脈靜者,取三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瀉陽二,當補於陰一。至寸而反之。脈有九候者,寓浮中沉於寸關尺也。且越人不取十二經穴者,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寸一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

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溫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變也。陽浮陰濡為風溫。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其治之也。風濕取足厥陰木,手少陰火。溫毒專取少陽火。傷寒取手太陰經,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

鄉人皆為我能與傷寒語。我察傷寒與四溫變辯其疑似而不可亂也。故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尺寸,寓九候於浮沉,分四溫於傷寒。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張右史集)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要點,沒有比人迎脈和寸口脈更重要的了。這兩個脈象是相互呼應的,就像兩條牽引的繩子,陰陽平衡時,兩條繩子的大小應該相等。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脈象,人迎脈在春夏時比較大,寸口脈在秋冬時比較大。什麼是人迎脈呢?就是在喉嚨旁邊取脈,內經所說的“區別於陽”就是指這裡。越人(扁鵲)並沒有完全取所有穴位的脈,而是只取手太陰經所走的路線,在魚際後一寸九分的地方,來配合陰陽的數目,以了解關格脈。然而,如果沒有先了解喉和手兩處脈象如繩子般相互牽引的道理,就無法理解寸、尺的陰陽以及關格脈的產生原因。

寸脈的強盛程度是尺脈的四倍,這就向上溢到魚際,所以說“溢”,是指寸脈的強盛程度超過尺脈的極限。溢的脈象,又稱為關脈,也稱為內格脈,也稱為陰乘脈。所謂外關,是指關脈以上的外脈。陰氣抗拒陽氣而向外發散,所以稱為外格。陰氣生於寸脈,在尺脈處運行。現在,從關脈向上溢出到魚際,而關脈以後的脈象則潛伏不顯,這是因為陰氣過於強盛而乘凌陽氣,導致陽氣衰竭。陽氣衰竭就會死亡,如果出現這種脈象的人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寸口脈是人迎脈四倍時,會出現關陰脈的緣故。

關脈以後的脈象應該沉下一寸,這代表尺脈比寸脈強盛一倍。如果強盛到三倍,脈象就進入尺部成為“覆”。所以說“覆”,是指尺脈強盛的程度超過寸脈的極限。覆的脈象,又稱為內關,也稱為外格,也稱為乘陽脈。內關是指關脈以下的內脈。外格是指陽氣抗拒陰氣而向內收斂。陽氣生於尺脈,在寸脈處運行。現在,從關脈向下覆入到尺澤,而關脈以前的脈象則潛伏不顯,這就是陽氣過於亢盛而乘凌陰氣,導致陰氣衰竭,也會死亡,出現這種脈象的人也會死亡。

這就是所謂人迎脈是寸口脈四倍時,會出現格陽脈的緣故。內經說: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強盛超過四倍,就會形成關格。關格脈衰弱,不能吸取天地精氣而死亡。所謂關格,指的就是覆和溢這兩種情況。雖然如此,單純出現覆或溢,可以通過補瀉的方式來治療。尺脈一部強盛,就要瀉足少陽經,補足厥陰經;尺脈二部強盛,就要瀉足太陰經,補足少陰經;尺脈三部強盛,就要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以上都要進行兩次瀉法一次補法。

尺脈四部強盛,則三陽經都到達極限,要用針灸來疏導。應該取足部的少陽、太陰、陽明穴位。如果脈象平靜,就取足部的三陽經穴位;如果脈象數快,就取手部的三陽經穴位。瀉陽兩次,應當補陰一次,然後再把氣機調回寸脈。脈象有九候,是指將浮、中、沉三種脈象分布在寸、關、尺三個部位。而且越人(扁鵲)不取十二經穴位的原因,是直接用兩條經脈配合手太陰經的行經路線,從尺部到寸部一寸九分的地方,再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又有浮、中、沉三種脈象,來配合天地人三才。

此外,中風病屬木,傷寒病屬金,溫病像水一樣熱,火溫病是從濕引起的。濕邪會導致脾土生病,脾土生病就會使各臟腑都受到損害,而這根本是源於金、木、水、火四臟的變化。陽脈浮而陰脈濡是風溫;陽脈數而陰脈實是溫毒;陽脈濡而陰脈急是濕溫;陰陽脈都強盛是溫瘧。治療方法上,風濕病要取足厥陰木經,手少陰火經;溫毒病專取少陽火經;傷寒病要取手太陰經,手少陰火經;濕溫病要取足少陰水經。

鄉里的人都認為我擅長診斷傷寒病。我觀察傷寒病與四種溫病的變化,分辨它們的相似之處,而不會混淆它們。所以要在喉和手兩處來確定陰陽,在寸和尺兩部來配合覆和溢,將九候包含在浮、中、沉三種脈象中,將四種溫病從傷寒病中區分開來。這些都是扁鵲(越人)略微開啟的思路,而我參考內經等醫書,仔細研究才得出這些結論。只要仔細審查並運用這些方法,順應病理來治療,疾病就無法逃脫。 (張右史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