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五 (3)
卷五 (3)
1. 五鬲
古今論鬲氣,乃有五種:謂憂鬲、恚鬲、氣鬲、寒鬲、熱鬲也。夫胸中氣結煩悶,飲食不下,羸瘦無力,此乃憂鬲;心下實滿,食不消化,噫輒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鬲;胸脅逆滿,咽喉閉塞,噫聞食臭,此名氣鬲;心腹脹滿,咳逆腸鳴,食不生肌,此名寒鬲;五心中熱,口舌生瘡,骨煩體重,唇乾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熱鬲。
白話文:
古今以來論述鬲氣,總共有五種:分別是憂鬲、恚鬲、氣鬲、寒鬲、熱鬲。
- 憂鬲:胸中氣結,感到煩悶,吃不下東西,身體消瘦無力。
- 恚鬲:心下感覺飽滿,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打嗝時會聞到醋味,大小便排泄不順暢。
- 氣鬲:胸脅部位感到飽滿、逆氣上涌,咽喉阻塞,打嗝時聞到食物的臭味。
- 寒鬲:心腹部位脹滿,咳嗽時帶有逆氣,腸鳴腹鳴,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滋養身體。
- 熱鬲:心窩部位感覺發熱,口舌生瘡,骨頭痠痛,身體沉重,嘴唇乾燥口渴,背部疼痛,胸部有壓迫感。
2. 五噎諸氣(婦人多有此疾)
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疾候稍平,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皆不獲效。此乃神意間病也。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證,勸令淨觀內外,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
若不如此,恐卒不能安。但依此戒兼之灼艾膏肓與四花穴及服此三藥,可以必瘥。孫真人云:婦人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疾妒憂恚染著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雞峰方同上)
白話文:
這病症既不在外,也不在內,不屬於寒涼,也不屬於燥熱,既非實證,也非虛證,所以用藥很難見效。
這病症的根源在於憂思惱怒、動怒傷神,導致氣鬱積於內。氣機一旦擾動,各種症狀就都會顯現出來;氣機平和,病症就會稍微緩解。用手指觸摸卻找不到病症所在,用眼睛觀察卻無法辨別病色的緣由,用耳朵聆聽卻無法察覺病症發出的聲音,因此針灸、服藥都無法奏效。這病症屬於神意之間的病變。
最近京城一位讀書人的家中有人患有這種病症,我建議他用心觀照內外,將所有耗費心思的瑣事都交給別人去做,服用藥物之後才見效。
若不採取這樣的措施,恐怕會很難痊癒。不過,除了遵照上述戒律外,還要配合以艾灸膏肓穴和四花穴,以及服用以下三味藥物,就能夠確切地治癒。
孫真人說:「婦女比男人更容易貪戀慾望,所以比男人更容易生病。再加上慈愛、憎恨、妒忌、憂愁、惱怒、執著等情志,都深深刻印在內心,而且無法控制,因此婦女患病的病根較深,治療起來也比較難痊癒。」(雞峰方同上)
3. 五噎
噎病亦有五種: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飲食不下也。各隨其證而治之。
白話文:
噎病也有五種: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噎是指咽喉堵塞不暢,心胸不舒服,吃不下東西。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
4. 靛治噎疾
廣五行記治噎疾:永徽中,絳州有僧病噎數年,臨死遺言令破喉視之,得一物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致缽中跳躍不止,以諸味投缽中,須臾悉化為水。時寺中方刈藍作靛,試取少靛致缽中,此蟲繞缽畏避,須臾化為水。世人以靛治噎疾(良方)。
白話文:
唐朝永徽年間,絳州有一位和尚,患了噎病多年,臨死前囑咐弟子剖開他的喉嚨看看,結果發現喉嚨裡有一條像魚一樣的生物,長着兩個頭,全身覆蓋着肉鱗。這生物放在缽里不停跳躍,和尚的弟子們試着往缽里放各種食物,沒想到很快都化成水了。當時寺廟正在用藍草製作靛青,他們就試着取了一些靛青放進缽里,這條生物便立刻繞着缽邊躲避,不一會兒也化成水了。人們因此認為靛青可以治療噎病,並把它當作良方流傳至今。
5. 糠治卒噎
舂杵頭細糠治卒噎。陶隱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搗義爾。天下事理多有相影響,如此也。日華子云:平治噎,煎湯呷。(《本草》)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舂杵頭細糠」這種藥材,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食物卡在喉嚨的情況(卒噎)。陶隱居說:如果食物卡住無法吞下,可以用這個藥材來含著,就能把阻塞物去除掉。這也是因為它的特性是可以磨碎和打散東西。
天下的事情有很多都是互相聯繫、相互影響的,就像這樣的事情一樣。
另外,日華子則指出,用「舂杵頭細糠」煮成湯喝下去,也可以幫助解決咽喉堵塞不適的問題。這些都記載在一本叫做《本草》的書裡。
6. 病噎吐蛇
華佗行道,見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傍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條,懸之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佗家小兒戲門前迎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逢我公也。」疾者前入,見佗壁北懸此蛇輩以十數。(御覽)
白話文:
華佗行醫途中,遇到一位病人,患了噎食病,想吃卻吞不下。家屬雇了車,打算載著病人去求醫。華佗聽到病人的呻吟聲,就停下了車去查看,對他說:「剛才路邊有家賣餅的,他們用蒜泥和醋做的醬料,酸得很,你去買三升來喝,病就會好了。」病人按照華佗的指示去做,立刻吐出一條蛇,掛在車邊,想要去找華佗。華佗還沒有回來,華佗家的孩子在門前玩耍,迎面看見了,互相說道:「客人的車邊有東西,一定是遇見我們公公了。」病人進到華佗家裡,看到華佗家北邊牆上掛著十幾條蛇。 (《御覽》)
7. 食飴至噎
吳廷紹為太醫令,烈祖因食飴喉中噎,國醫皆莫能愈。廷紹尚未知名,獨謂當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默識之。他日取用皆不驗,或扣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實湯治之。」(《南唐書》)
白話文:
吳廷紹擔任太醫令的時候,烈祖(南唐後主李煜)因為吃糖漿喉嚨噎住,御醫們都束手無策。當時吳廷紹還不有名氣,卻獨自認為應該用楮實湯治療,只喝了一碗,病症就消失了。其他御醫們都佩服他的醫術。後來有人用楮實湯治療相同的病症,卻沒有效果,就問吳廷紹原因。吳廷紹回答說:「喉嚨噎住是因為吃甜食引起的,所以用楮實湯來治療。」(《南唐書》)
8. 百病生於氣
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白話文:
當人生氣時會產生各種疾病;憤怒會使氣上升,高興會讓氣變得平和,悲哀會消耗掉氣力,害怕會使氣下沈,寒冷會導致氣縮小,炎熱會使氣洩漏,受驚嚇會打亂氣的平衡,過度疲勞會消耗氣力,思考過多會造成氣凝固。這九種不同的氣變化,會引發什麼樣的病症呢?
9. 天地氣所主
天地之數,起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
白話文:
天地之間的數字,從上面開始到下面結束。在一年的一半之前,是由天氣主宰的;在一年的一半之後,則由地氣主宰。天氣和地氣相互交替影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年份。
10. 氣虛氣逆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
白話文:
邪氣是指病邪之氣,如果邪氣過多就會使身體感到有壓力(即「實」),而正氣被消耗掉太多就容易造成虛弱(即「虛」)。若一個人的元氣不足(即「氣虛」),通常會伴隨著肺部功能減退的情況出現;相反地,若是元氣旺盛、血脈通暢的人,往往能抵抗疾病的侵襲。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下肢受涼所引起的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腳冷」或「腿冷」等現象。這種病症在臨牀上常常表現為腰膝酸軟、四肢發麻以及行動不便等等不適感。因此,在治療上應該要先從改善局部環境開始做起:比如可以使用熱水泡腳或者穿著保暖鞋襪等方式來提高血液循環速度和增加皮膚表面溫度等等方法來緩解這些不良反應。
此外,對於某些疾病來說,它們可能只會發生在特定時間段內(例如春季易患感冒、夏季易患腸胃炎等等);但如果是在其他季節裡患病的話反而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所以醫生在診治病人時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進行判斷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纔行!
總而言之,以上所述都是關於人體健康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與原理而已,並沒有涉及到具體某個器官或者是系統方面的問題。因此不管哪一個部位出了毛病都應該及早發現並積極配合專業人士進行有效處理纔好啊~
11. 有餘不足
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
白話文:
神、氣、血和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有可能過剩或不足的情況。此外,人的意志力也可能存在這種情況。這十個方面中的每一個都具有不同的特徵和程度。
12. 重虛
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13. 寒熱厥
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14. 氣候
五日謂之候,五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15. 六氣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兩氣通於腎,腸胃為海,九竅為水。
白話文:
天空的能量與肺相連接,大地的能量與咽喉相連接,風的能量與肝臟相連接,打雷的能量與心臟相連接,糧食的能量與脾胃相連接,陰陽二氣則與腎臟相連接;而人體的消化道(腸和胃)就像海洋一樣,人的九個孔穴(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等)就像是排水口一般。
16. 胃氣五臟之本
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臟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胃氣。
白話文:
人體內的所有器官都從胃獲得能量,胃是所有器官的根本來源。器官的能量無法自行到達肺部的手太陰經脈,必須依賴胃的能量才能做到。
17. 四時五行五臟五氣
天有四時、五行,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白話文:
天空中有四季和五行,產生了成長、收穫等現象,因此會出現寒冷、炎熱、乾燥、溼潤、風等季節性變化。人的身體內有五個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腎),可以轉化為五種不同的能量,進而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例如喜歡、憤怒、擔憂、悲哀和害怕。
如果情緒波動太大或太頻繁,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比如說,過度的憤怒會損害氣血運行;過於冷熱的環境則可能導致皮膚受損。此外,突然爆發的大怒或者大喜也可能會對陰陽平衡造成破壞。
18. 旦暮氣
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陽已虛,門已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二時,形乃困薄。
白話文:
早上,人的生命力旺盛;中午,陽氣最盛;傍晚時分,陽氣已經逐漸衰弱,門戶也已經關閉。因此在晚上要收斂活動,不要打擾筋骨,也不要暴露於霧露之中。違反這兩個時間段的做法,身體就會變得虛弱疲乏。
19.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木勝脾土,故也。夏傷於暑,秋為瘧疾。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白話文:
春天如果受了風邪,會讓邪氣停留在身體裡,到了夏天就會出現虛弱、消瘦的情況。因為肝屬木,在五行相剋關係中,木能剋制土,所以也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
夏天如果受到熱邪,秋天就容易得瘧疾。秋天如果受到溼邪,可能會引起咳嗽和四肢無力等症狀,甚至發展成為癱瘓或昏迷。
冬天如果受到冷邪,來年春天可能患上溫病(指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急性感染疾病)。四季中的不同天氣變化,都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同的損傷,進而影響到五臟六腑的功能。
20. 五臟所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所藏。
21. 五臟所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為五臟所傷。
白話文:
長時間看東西會損傷血液,長時間躺著會損傷氣息,長時間坐著會損傷肌肉,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骼,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脈,這就是對五臟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