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4)
卷三 (4)
1. 神精丹
許叔微家一婦人夢二蒼頭,一在前,一在後,手中持一物,前者云:「到也未。」後者應:「到也。」擊一下,爆然有聲,遂魘覺。後心一點痛,不可忍,昏悶移時。叔微所合神精丹,有此證,即取三粒,令餌之。過數刻,痛止,神醒。其方出千金中,殆晉景公夢二豎之比也。(同上)
白話文:
許叔微家裡有個婦人,夢見兩個僕人,一個在前,一個在後,手上都拿著東西。前面的僕人說:「到了嗎?」後面的僕人回答:「到了。」接著敲了一下,發出爆裂的聲音,婦人就從夢魘中驚醒。醒來後,心口有一點疼痛,痛到無法忍受,昏沉悶痛了一陣子。許叔微調配的「神精丹」,能治療這種症狀,就拿了三顆讓她吃下。過了不久,疼痛就止住了,精神也清醒了。這個藥方出自《千金方》,大概就像晉景公夢見疾病化為二豎的狀況吧。
2. 寒嗽
晉之侄事觀音甚謹,適苦嗽逾月,夜夢老僧呼謂之曰:「汝嗽只是感寒,吾有方授汝。但用生薑一物,切作薄片,焙乾為末,糯米糊丸,芥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覺如其言,數服而愈。(癸志)
白話文:
晉家姪子非常虔誠地信奉觀音,正好他咳嗽一個多月,夜裡夢見一位老和尚叫他,對他說:「你的咳嗽只是因為受寒,我有一個藥方給你。只要用生薑這一味藥,切成薄片,烘乾磨成粉末,用糯米糊做成丸子,像芥菜籽那麼大,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十丸。」姪子醒來後照著做,服用幾次就好了。(癸志)
3. 丁公藤愈風
南史解叔謙,雁門人,母有疾,夜於庭中稽顙祈告,聞空中雲得丁公藤治,即瘥。訪醫及本草,皆無。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療風。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受畢失翁所在,母疾遂愈。(本草)
白話文:
《南史》記載,解叔謙是雁門人,他的母親生病了,晚上他在庭院中跪地磕頭祈禱,聽到空中傳來聲音說用丁公藤可以治好,病就好了。他去詢問醫生和查閱醫書,都沒有關於丁公藤的記載。後來他到宜都山中,看到一位老翁在砍伐樹木,老翁說那就是丁公藤,可以治療風病。解叔謙就跪地哭著請求老翁給他丁公藤和泡酒的方法,學完後老翁就不見了,他母親的病就這樣痊癒了。(出自《本草》)
4. 豨薟丸
江陵府節度使進豨薟丸方臣有弟訮,年三十一,中風床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鍾針者,因睹此患,可餌豨薟丸必愈。其藥多生沃壤,五月間收,洗去土,摘其葉及枝頭,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取蒸為度,杵為末,煉蜜丸,梧子大空心,溫酒米飲,下二三十丸,所患忽加,不得憂,至四十服,必復如故,五十服當丁壯。奉宣付醫院詳錄。
又知益州張詠進表云: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術並藥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稜紫線素根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輕明,即至千服,鬚髮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痊。
又和尚智嚴,年七十,患偏風,口眼喎斜,時時吐涎,臣與七服,亦便瘥。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同上)。
白話文:
江陵府的節度使進獻了一個豨薟丸的藥方。他說他的弟弟叫訮,三十一歲時中風臥床五年,看過許多醫生都沒治好。有個會針灸的道士看到他的病,說吃豨薟丸一定會好。這種藥草大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五月間採收,洗去泥土,摘取葉子和枝頭,經過九次蒸煮、九次曝曬,不必曬得太乾,只要蒸透就好,然後搗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在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二三十丸。剛開始吃的時候,病情可能會加重,不要擔心,吃到四十服的時候,一定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吃到五十服就會像年輕人一樣強壯。我把這個藥方呈報上去,請太醫院詳細記錄。
另外,益州的張詠上奏說:我因為調任龍興觀,挖掘到一塊石碑,上面記載了修養氣的法術和兩種藥方。我按照藥方派人去尋找採集,發現這種草很特別,莖上有金色的稜線,還有紫色的紋路,根部呈紫色,莖節是對生的,在四川被稱為火杴,莖葉很像蒼耳。誰知道這種看似普通的草藥竟然有如此不尋常的功效。我吃了大約一百服之後,眼睛變得明亮,吃到一千服之後,鬍鬚頭髮都變黑了,筋骨也變得輕快有力,效果非常多。我們本州有個都押衙羅守一,曾經因為中風從馬上摔下來,失聲不能說話,我給他吃了十服,他的病立刻就好了。
還有個叫智嚴的和尚,七十歲,患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常流口水,我給他吃了七服,也很快就好了。現在我準備了一百份藥劑,派遣職員史元一同奏報進獻(與上面同一個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