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1. 卷五
2. 心疾健忘
3. 抑情順理
燕居暇曰:何所用?心善養形神,周防疾患,常存謹畏,無失調。將食飲之間,最為急務,安危所繫,智力可分。與其畏病而求醫,孰若明理以自求?與其有病而治以藥,孰若抑情而預治?情斯可抑,理亦漸明。能任理而不任情,則所養可謂善養者矣。防患卻疾之要,其在茲乎?(食治通說)
白話文:
閒暇在家時,我會想:應該做些什麼呢?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全面防範疾病,時常保持謹慎敬畏的態度,不要讓身體失去平衡。飲食方面,是最需要重視的事情,因為這關乎身體的安危,需要運用智慧來分辨。與其等到生病才去求醫,不如先明白養生的道理,自己好好照顧自己;與其等到生病才用藥治療,不如先控制好情緒,預防疾病的發生。當情緒可以被控制住,養生的道理也會漸漸明白。能夠順應道理而不受情緒控制,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懂得養生之道。預防疾病的關鍵,就在這裡吧?(出自《食治通說》)
4. 心疾
韋綬、李蟠俱以心疾廢。綬常疑遇毒,鎖井而飲。李益少而疑病心,亦心疾也。心靈府也,為外物所中,終身不痊。多思慮,多疑惑,病之本也。(《國史補》)
白話文:
韋綬和李蟠都因為心病而丟官失職。韋綬常常懷疑自己會中毒,所以把井鎖起來才敢喝水。李益從小就疑神疑鬼,認為自己有病,這也是心病。心是精神的居所,如果受到外在事物的干擾,就會一輩子好不了。想太多、疑心病太重,就是這種病的原因。
5. 驚氣入心
治驚氣入心絡喑不能語,密陀僧研細,服一匕許,茶調服,遂愈。有人因伐薪山間,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以此方亦愈。又一軍校採藤於谷,逢惡蛇而病,其狀正同,亦用此藥療之而愈。(己志)
白話文:
治療因驚嚇導致氣血衝入心脈,使得聲音嘶啞說不出話的情況,將密陀僧磨成細粉,服用約一小匙的量,用茶水調服,病就好了。有人因為在山裡砍柴,被狼追趕而得了這種病,有人教他用這個方子也好了。另外有個軍官在山谷採藤,遇到毒蛇而發病,症狀和前面說的一樣,也用這個藥治療而痊癒。(出自《己志》)
6. 神志恍惚
韓宗武侍父官洋州,得異疾,與神物遇,頗不省人事,神志恍惚,或食或不食。國醫陳易簡教服蘇合香丸,後數月所遇者忽不至。(類編)
白話文:
韓宗武在洋州當官侍奉父親時,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好像是遇到了神怪之類的東西,常常不太清醒,精神恍恍惚惚的,有時吃東西有時又不吃。宮廷御醫陳易簡教他服用蘇合香丸,幾個月後,之前遇到的怪事就忽然不再發生了。
7. 神氣不寧
明州董生患神氣不寧,每臥覺身在床而神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許為診視,詢諸醫作何證?曰:「心病也。」許曰:「是肝經受邪,非心病也。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故魂宿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經因虛邪氣襲之,魂不歸舍,是以臥則揚揚若去體。
肝主怒,故小怒輒劇。」董喜曰:「前此未之間,雖未服藥,已覺沉痾去體矣。願求藥法。」許曰:「君且持此說與眾醫議所治之方,而徐質之。」閱旬日復至,云:「醫遍議,古今方書無與病相對者。」許乃為處「真珠丸」、「獨活湯」二方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其方大體以珠母為君,龍齒佐之。
珠入肝經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故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作鎮心藥,而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當隨其宜而治之。方載本事一卷。
白話文:
明州有個姓董的書生,患有神氣不寧的毛病,每次睡覺都感覺身體在床上,但精神卻離開了身體,容易驚嚇、心悸,常常做惡夢,整夜都無法入睡。
許醫師為他診視,詢問其他醫生這屬於什麼病症?其他醫生說:「是心臟的疾病。」許醫師說:「這是肝經受到邪氣侵擾,不是心臟的疾病。肝臟是儲藏魂魄的地方,魂魄遊離不定就會產生變化。正常人肝臟不受邪氣侵擾,所以魂魄安穩地待在肝臟,精神安定就能入睡。現在肝經因為虛弱而被邪氣侵入,魂魄無法回到自己的居所,所以睡覺時就感覺魂魄飄飄蕩蕩好像要離開身體一樣。
肝臟主導情緒,所以稍微生氣病情就會加重。」董生聽了很高興,說:「之前從來沒有人說過這樣的道理,雖然還沒吃藥,就已經感覺多年的病痛好像離開身體一樣。希望您能開藥治療。」許醫師說:「您先拿這個說法去和眾醫生討論治療方法,再慢慢驗證。」過了十幾天董生又來了,說:「所有的醫生都討論過了,古今的醫書裡都沒有與我的病症相對應的治療方法。」許醫師於是開了「真珠丸」和「獨活湯」兩個藥方送給他,服用一個月後病就完全好了。這兩個藥方主要以珍珠母為君藥,龍齒為輔藥。
珍珠入肝經的效果最好,龍齒和肝臟屬於同一類。龍齒和虎睛,現在的人都把它們當作鎮靜心神的藥,卻不知道龍齒是安定魂魄的,虎睛是穩定魄力的,各自都有其作用。龍能夠變化,所以魂魄容易遊離不定;老虎能夠專注安靜,所以魄力才能停留而有所守護。應該根據它們的特性來治療。這個藥方記錄在《本事方》一書中。
8. 健忘詩
治心氣不足健忘,詩云:桂遠人三四天,菖地亦同茯苓加一倍,日誦萬言通乃官。桂遠志、人參、巴戟天、菖蒲、地骨皮。(《瑣碎錄》)
白話文:
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健忘,有個歌訣說:遠志、桂枝、人參、巴戟天,各用三四分,菖蒲和地骨皮,用量加倍,再加入茯苓。每天誦讀一萬字,就能使氣血暢通,恢復記憶。方子裡的藥材是:遠志、桂枝、人參、巴戟天、菖蒲、地骨皮。
9. 忽不識字
松滋令姜愚無他疾,忽不識字,數年方稍稍復舊(筆談)。
白話文:
松滋縣令姜愚沒有其他疾病,忽然間就不認得字了,過了幾年才慢慢恢復舊觀。
10. 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誤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著衣領中,勿令人知,不忘(本草)。
白話文:
七月七日這天,取一些蜘蛛網,偷偷放到衣服領子裡面,不要讓人知道,這樣就不會忘事了。(這是《本草綱目》記載的方法。)
11. 治惡夢
錢丕少卿忽夜多惡夢,但就枕便成,輒通夕不止。後因赴官經漢上,與鄧州推官胡用之相遇,驛中同宿,遂說近日多夢,慮非吉兆。胡曰:「昔嘗如此,驚怕特甚,有道士教戴丹砂。初任辰州推官,求得靈砂雙箭鏃者,戴之不涉旬即驗,四五年不復有夢,至今秘惜。」因解髻中一絳紗袋遺之,即夕無夢,神魂安靜。
真誥及他道書多載丹砂辟惡,豈不信然。(類編)
白話文:
錢丕少卿最近晚上常常做惡夢,只要一躺到枕頭上就開始做,而且整晚都沒停過。後來他去上任的路上經過漢水一帶,跟鄧州的推官胡用之相遇,在驛站裡同住一晚。於是錢丕就說自己最近常常做夢,擔心不是好兆頭。胡用之說:「我以前也這樣,而且非常害怕,有個道士教我戴丹砂。我剛當上辰州推官的時候,求得了兩枚像箭頭一樣的靈砂,戴上不到十天就有效了,四五年都不再做惡夢,到現在都還很珍惜。」說完,他就解開頭髻上的一個紅色紗袋送給錢丕,當晚錢丕就沒有做惡夢,精神也感到安定平靜。
《真誥》和其他道教書籍都記載丹砂可以避邪,看來是真的。
12. 麝枕
置麝枕中,可絕惡夢。(《物類相感志》)
白話文:
將麝香放在枕頭裡,可以讓人不做惡夢。
13. 癲疾
素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得知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御覽)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說:有人天生就患有癲癇這種疾病,怎麼知道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名稱為胎病,是從母親懷孕時就得來的。當母親在懷孕時受到極大的驚嚇,導致氣往上衝而不能下降,精氣也因此停留在上面,所以讓孩子出生後就發作癲癇。
14. 又
癲狂之疾,何以別?答曰:狂之始發,少臥少飢,自賢自貴,妄笑好樂。
白話文:
癲狂這種疾病,要如何區分呢?答案是:狂症剛開始發作時,會比較少睡覺、比較少感到飢餓,會自認為自己很賢能、很高貴,而且會胡亂發笑、喜好玩樂。
癲者精神不守,言語錯亂,甚則登高罵詈,或至狂走。癇者發則仆地,嚼舌吐沫,手足搐搦,或作六畜之聲,頃刻則蘇。癲者邪入於陰經,一曰陽並則狂癲者邪干於心,其處方用藥亦皆相類。
白話文:
癲病患者會精神恍惚,言詞錯亂,嚴重時會爬到高處罵人,甚至發狂奔跑。而癇病患者發作時會突然倒地,咬舌吐白沫,手腳抽搐,有時會發出像動物叫聲,但過一會兒就會清醒。癲病是邪氣侵入陰經所致,也有人說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的狂癲。癲病是邪氣干擾心神所造成,這兩種病症的處方用藥其實都很相似。
15. 狂
16. 魘不寤
人眠則魂魄外遊,為邪鬼所魘屈,其精神弱者,魘則久不得寤,乃至氣絕,所以須傍人助喚,並以方術治之,低聲遠喚即活(雞峰方)。
白話文:
人在睡覺時,魂魄會離開身體到外面遊走,如果被邪惡的鬼怪壓制住,特別是精神虛弱的人,被壓住後會很久都醒不過來,甚至會因此斷氣。所以需要旁邊的人幫忙呼喚,並用一些方法來治療。輕聲地從遠處呼喚,人就能活過來(這是雞峰方的說法)。
17. 夢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飽則夢予;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白話文:
陰氣過盛就會夢到身處大水之中,感到恐懼;陽氣過盛就會夢到大火焚燒;陰陽之氣都過盛就會夢到互相殘殺或毀壞損傷;身體上部氣盛就會夢到飛行;身體下部氣盛就會夢到墜落;吃飽了就會夢到給予東西;飢餓就會夢到索取東西;肝氣過盛就會夢到發怒;肺氣過盛就會夢到哭泣。
18. 臥而不寐
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何也?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白話文:
老人躺在床上卻睡不著,年輕力壯的人卻睡得熟,不會醒來,這是為什麼呢?年輕力壯的人血氣旺盛,肌肉滑潤,氣的通道暢通,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沒有失常,所以白天精神充沛,夜晚睡得熟不會醒來。老人血氣衰弱,肌肉不滑潤,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不順暢,所以白天精神不足,夜晚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