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目疾忌浴

有目疾者切忌浴,令人目盲(《遁齋閒覽》)

2. 偷針眼

凡患偷針眼者,以布針一個,對井以目睛睨視之,已而折為兩段,投井中,眼即愈。勿令人見。

白話文:

患有偷針眼的人,可以用一根布針,面對著一口井用眼睛斜眼看它,然後把布針折斷成兩段扔進井裡,眼睛就會好起來了。不要讓別人看到這個方法。

3. 目視一物為二

荀牧仲頃年常謂予曰:有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教服補肝藥,皆不驗。此何疾也?予曰:孫真人云:目之繫上屬於腦,後出於腦中。邪中於頭,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繫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邪中於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歧,故見兩物也。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本事方)

白話文:

荀牧仲頃年常對我說:「有人看見一個東西卻變成兩個,醫生說是肝氣過盛,所以看一個變成兩個,開了補肝的藥,結果都沒效。這是什麼病呢?」我說:「孫真人說:眼睛的筋脈連接到腦部,然後從腦部出來。邪氣入侵頭部,如果遇到身體虛弱,就會深入到腦部,隨著眼睛的筋脈到達腦部。進入腦部就會旋轉,眼睛的筋脈就會緊繃,就會眼花目眩。邪氣入侵眼球,如果被入侵的地方不平衡,就會使眼球散開,眼球散開就會分叉,所以才會看到兩個東西。要服用驅風入腦的藥,才能治癒。」(本事方)

4. 洗眼湯

以當歸、黃連、芍藥等分,用水濃煎汁,乘熱洗,冷則再溫洗,甚益眼目。但是風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凡眼目之病皆緣血脈凝滯使然,故以活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即行,故乘熱洗之,用者無不神效。(出《本草》黃連注)

白話文:

將當歸、黃連、芍藥等藥材以相同比例混合,用大量水煎煮成濃汁。趁熱洗眼,如果冷卻就再加熱洗眼,對眼睛非常有益。風毒、眼睛發紅、翳膜等眼疾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

凡是眼疾都是因為血脈凝滯所致,所以用活血藥材和黃連一起治療,血液遇熱就會流通,因此趁熱洗眼,效果非常顯著。

5. 治喉閉

元公章少卿說:開德府士人攜僕入京,其一忽患喉閉,脹滿,氣塞不通,命在頃刻,詢諸郡人,云惟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與之往。李駭曰:「證候危甚,猶幸來此,不然即死,何疑!」乃於笥中取一紙捻,用火點著,才煙起,吹滅之,令僕張口,刺於喉間,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摻藥敷之,立愈。

士人甚神其伎,後還鄉里村落,一庸醫偶傳得此術,云咽喉病發於六腑者,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發於五臟,則受毒牢深,手法藥力難到,惟用紙捻為第一,然不言所以用之之意。後有人拾得其殘者,蓋預以巴豆油塗紙,故施火即著,藉其毒氣徑赴病處。(類編)

白話文:

元公章少卿說:「開德府一位士人帶著僕人進京,其中一人突然患了喉嚨閉塞、腹部脹滿、呼吸不暢,性命危在旦夕。他向當地人詢問,得知馬行街山水李家可以醫治,就帶著僕人去求醫。李醫生驚訝地說:『病況危急,幸好你們來找我,否則就沒救了,還猶豫什麼!』他便從箱子裡取出一張紙捻,用火點燃,待煙冒起後就吹滅,讓僕人張開嘴,把紙捻刺入喉嚨。很快,僕人吐出半合紫血,立刻呼吸順暢,能說話,並能吃粥喝水。李醫生又給他敷藥,病症馬上痊癒。

士人對李醫生的醫術感到非常神奇,回鄉後,一個庸醫偶然得知此術,便說:『咽喉病若發於六腑,可以用手探到,刺破瘀血就醫好了。若發於五臟,則毒素深沉,手法和藥力都難以奏效,唯有用紙捻最有效。』然而,他並沒有說出用紙捻的真正原因。後來有人拾到他用過的紙捻,發現上面塗了巴豆油,所以一遇火就著,藉助巴豆的毒氣直達病處。」(類編)

6.

凡人患喉閉及纏喉風,用藥開得咽喉後,可以通得湯水,急吃薄粥半碗或一碗,壓下邪熱,不壓即病再來,不可不知也。咽喉既可,身熱頭疼不除此感外邪,看脈氣及大小便,有表證則發汗,有里證則微下之,皆愈。愈後虛喘而身不熱者,必是服涼藥過多而下虛也。當服鎮重溫藥一服,如黑錫丸、正一丹之類,以粥壓之。

白話文:

凡是人患了喉嚨閉塞以及喉風纏綿,用藥物打開咽喉後,可以順利喝下湯水,立刻吃半碗或一碗稀粥,壓住邪熱,不壓住邪熱,病就會復發,不可不知。咽喉通暢後,如果身體發熱頭疼,還沒有完全去除外邪,就要觀察脈象和大小便,有表證就發汗,有裡證就微微瀉下,這樣就能痊癒。痊癒之後,如果出現虛喘但身體不發熱,一定是服用涼藥過多導致身體虛弱。應該服用溫補的藥物一劑,例如黑錫丸、正一丹之類的藥物,並用粥來壓住藥性。

7. 咽喉腫痛

有人患咽喉腫痛,下食不得,身熱頭疼,大便不通。眾醫之論紛然,皆以謂熱,當服涼藥。有一善醫云:「脈緊數,是感寒氣所致。」眾醫不從。善醫者曰:「我有法驗得寒熱。浴室中生火,用炒木蔥湯淋浴。若是病熱,則此暖處必有汗,而咽喉痛不減;若是感寒,則雖浴無汗。

」患信其言,遂入浴淋洗,而無汗。就浴室中服麻黃湯一服,須臾大汗出,大便通,即時無事。眾醫服其神。凡辯熱病與感冷,皆可用此法。(醫餘)

白話文:

有一個人患了咽喉腫痛,吞嚥困難,身體發熱頭疼,而且便秘。許多醫生紛紛診斷,都認為是熱症,應該服用涼性藥物。但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說:「他的脈象緊而數,這是因受寒氣所致。」其他醫生都不信。這位高明的醫生說:「我有方法可以驗證寒熱。在浴室裡生火,用炒木蔥的湯水淋浴。如果是熱症,那麼在這個溫暖的地方就應該出汗,而咽喉痛不會減輕;如果是受寒,那麼即使淋浴也不會出汗。」病人相信他的話,就進去浴室淋浴,結果沒有出汗。於是他在浴室裡喝了一碗麻黃湯,不一會兒就出了一身大汗,便秘也通了,馬上就沒事了。其他醫生都佩服他的神醫術。凡是辨別熱病和受寒,都可以用這個方法。(醫餘)

8. 巧匠取喉鉤

鹹平中,職方魏公在潭州,有數子弟,皆幼,因相戲,以一釣竿垂釣,用棗作餌,登陸釣雞雛,一子學之,而誤吞其鉤至喉中,急引乃鉤以須逆,不能出,命之,諸醫不敢措手,魏公大怖,令人遍問老婦,必能綿歷,時有一老婦,九十餘歲,言亦未嘗見此,切料有智識者可出之,時本郡有一莫都料,性甚巧,令聞魏公,魏公呼老婦責之曰:吾子誤吞鉤,莫都料何能出之?老婦曰:聞醫者意也,其莫都料曾水中打碑塔,添仰瓦,魏公大咍,親屬勉之曰:試詢之,公遂召莫都料,至沉思時久,言要得一蠶繭,及大念珠一串,公與之,都料遂將㿠剪如錢大,用物權四面,令軟,以油潤之,仍中通一竅,先穿上鉤線,次穿數珠三五枚,令兒正坐,開口漸添,引數珠挨之,到喉覺至系鉤處,乃以力向下一推,其鉤以下而脫,即向上急出之,見㿠繭錢向下裹定鉤線須而出,並無所損,魏公大喜,遂厚賂之,公曰:心明者意必大巧,意明者心必善醫(名醫錄)。

白話文:

鹹平年間,魏公擔任潭州的職方官。他有好幾個兒子,都還年幼。有一天,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拿著釣竿釣魚,用棗子當餌,竟在陸地上釣起了一隻小雞。另一個孩子學著他,也用釣竿釣雞,結果不小心吞下了釣鉤,卡在了喉嚨裡。孩子們急忙拉著釣線,卻怎麼也拉不出來,慌了手腳。魏公聽到消息,非常害怕,立刻叫人到處尋找老婦,希望能找到懂得治療這種病症的人。

當時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婦,她說自己從未見過這種情況,建議找一位名叫莫都料的人。莫都料此人非常靈巧,善於處理各種難題。魏公聽說後,心裡很是不安,責怪老婦說:「我的孩子吞下了釣鉤,莫都料怎麼可能把它取出來?」老婦回答說:「聽說這位莫都料曾經在水裡打碑塔,還曾經修補屋頂上的瓦片,想必他一定有辦法。」魏公的家人也勸他試一試,於是魏公就派人去請來了莫都料。

莫都料來到魏公府上,沉思了許久,然後說需要一個蠶繭和一串念珠。魏公立刻將這些東西拿給他。莫都料便將蠶繭剪成錢幣大小,用工具把它弄得柔軟,並在中間開了一個洞,然後將釣線穿過洞,再穿進三五顆念珠。他讓孩子正坐,慢慢地張開嘴巴,用念珠挨著孩子喉嚨,直到感覺到釣鉤的位置,便用力向下推,釣鉤就順利地從喉嚨裡脫落出來。莫都料接著將蠶繭錢幣向下推,將釣線和釣鉤一起拉出來,孩子毫髮無損。魏公非常高興,便厚厚地賞賜了莫都料。

魏公感慨地說:「心明的人,一定心思靈巧;心思靈巧的人,一定善於醫術。」

9. 舌腫滿口

一士人沿汴東歸,夜泊村步。其妻熟寐,撼之,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妻驚起,視之,舌腫已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比曉復舊。問之,乃蒲黃一味,須真者佳。(《本事方》)

白話文:

一位士人沿著汴河東邊回家,晚上在村莊附近停泊休息。他的妻子熟睡著,他搖醒她,問她有什麼事,她卻不回答。他又搖醒她,妻子驚醒,一看,舌頭腫脹已經塞滿嘴巴,無法發出聲音。他們急忙尋找醫生,找到一位老翁背著藥囊趕來,用藥物塗抹,不到天亮就恢復了原樣。詢問老翁,才知道只是用了一味蒲黃,而且必須是真品才有效。 (《本事方》)

10. 舌無故血出

一士人無故舌出血,仍有小穴。醫者不曉何疾,偶曰此名衄。炒槐花為末摻之而愈(良方)。

白話文:

有位讀書人,無緣無故舌頭出血,並且形成小洞。醫生無法診斷,偶然說這叫「衄血」。用炒過的槐花磨成粉來敷,結果痊癒(此為良方)。

11. 牙疼

牙疼有四:一曰熱,二曰冷,三曰風,四曰蚛。熱者怕冷水,冷者怕熱湯,不怕冷熱即是風牙。有蚛竅者即是蚛牙。用藥之法:熱用牙硝、鬱金、雄黃、荊芥之類;冷用乾薑、蓽茇、細辛之類;風用豬牙、皂角、殭蠶、蜂房、川草烏之類;蚛用雄黃、石灰、砂糖之類。熱牙宜於牙齦上出血腫牙痛。用藥畢皆以溫湯嗽之。(醫余)

白話文:

古代醫書關於牙痛的說明:

牙痛有四種:

  1. 熱牙: 怕喝冷水。
  2. 冷牙: 怕喝熱湯。
  3. 風牙: 不怕冷也不怕熱。
  4. 蚛牙: 牙齒上有蟲洞。

用藥方法:

  • 熱牙: 使用牙硝、鬱金、雄黃、荊芥等藥物。
  • 冷牙: 使用乾薑、蓽茇、細辛等藥物。
  • 風牙: 使用豬牙、皂角、殭蠶、蜂房、川草烏等藥物。
  • 蚛牙: 使用雄黃、石灰、砂糖等藥物。

熱牙通常伴隨牙齦出血腫痛。

使用藥物後,請用溫水漱口。

來源: 醫余

注:

  • 文中 [ ] 內的文字為中藥名稱,並提供對應的藥材連結。
  • "蚛" 字讀作 "ㄓㄨㄥˊ",意思是蟲。
  • "醫余" 應為醫書的書名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