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勞傷瘵疾

男子勞傷而得疾瘵,漸見瘦瘠,用童子小便二盞,無灰酒一盞,以新瓷瓶貯之,全豬腰一對在內,密封泥,日晚以慢火養熟,至中夜止。五更初更以火溫之,發瓶飲酒食腰子。病篤者只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服此藥。蓋以血養血,全勝金石草木之藥也。(《瑣碎錄》)

白話文:

男人因為勞累受傷而得病,漸漸消瘦,可以用童子尿兩杯,無灰酒一杯,裝入新的瓷瓶中,放進一對完整的豬腰,用泥封口,晚上用小火慢慢煨煮,到半夜停止。凌晨五點左右再用火溫熱,打開瓶子喝酒吃豬腰。病情嚴重的,只要一個月就會見效。平時瘦弱的人也可以服用這種藥。因為用血養血,比金石草木藥物更有效。

2. 勞復

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瘥,詣華佗視脈曰:「尚虛,未複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里外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三國志》)

白話文:

所以督郵的兒子頓子獻生病後已經痊癒,去請華陀看診。華陀說:“你的身體還很虛弱,恢復的速度不夠快,不要做太過勞累的事情,如果行房就會死亡。在臨死前會吐出幾寸長的舌頭。”他的妻子聽說他有病,從一百里的地方趕來看望他,在住宿和交際的過程中,過了三天病情又發作了,完全符合華陀所說的話。(出自《三國志》)

3. 鬼疰

韶州南七十里曰古田,有富家婦人陳氏抱異疾,常日無他苦,每遇微風吹拂,則股間一點奇癢,爬搔不停手,已而舉體皆然,逮於發厥,凡三日,醒及坐,有聲如咳,其身乍前乍後,若搖兀之狀,率以百數,甫少定,又經日始困臥,不知人,累夕愈至不敢出戶,更十醫弗效。醫劉大用視之曰:「吾得其證矣。

」先與藥一服,取數珠一串來,病家莫知何用也。當婦人搖兀時,記其疏數之節,已覺微減,然後云是名鬼疰,因入神廟,看為邪所憑,致精采蕩越,法當用死人枕煎湯飲之。既飲大瀉數行,宿痾脫然。大用云:「枕用畢,當送還元處,如遲留,使人顛狂,蓋但借其氣爾。」(類編)

白話文:

韶州往南七十里處叫做古田,那裡有一位富家婦女姓陳,身患怪病。平日並無其他痛苦,但每當有微風吹拂,便會感覺大腿間奇癢無比,忍不住抓撓,接著全身都開始發癢,甚至發作抽搐,每次持續三日。清醒後能坐起,卻會發出像咳嗽般的聲音,身體前後搖晃,如同癲癇發作一般,每次發作要搖晃上百次。剛停止搖晃,又會昏睡一天一夜,不省人事,夜夜如此,病情日益嚴重,婦人甚至不敢出門,看遍十個醫生也無效。

醫生劉大用看過婦人後,說:「我已經了解她的病情了。」

劉大用先給婦人服了一劑藥,然後拿來一串念珠,病人家屬都搞不清楚他要做什麼。當婦人開始搖晃時,劉大用記下了她搖晃的次數和節奏,發現搖晃的次數已經稍微減少了。之後,劉大用說:「這是鬼疰之症,因為婦人的精氣被邪物所控制,才會導致她精神失常,身體不停搖晃。」

劉大用便到神廟,為婦人祈求神明庇佑,並用死人枕煎湯給婦人喝。婦人喝了藥之後,排泄了幾次,宿疾竟然完全消失了。

劉大用說:「死人枕用完畢,一定要送回原本的地方,如果遲遲不歸還,會讓人變得瘋狂,因為我們只是借用它的氣而已。」

4. 瘵疾

越州鏡湖邵長者女,十八染瘵疾,累年刺灸無不求治,醫亦不效。有漁人趙十,煮鰻羹與食,食覺內熱之病皆無矣。今醫家所用鰻煎,乃此意。

白話文:

越州有一個名叫邵長者的女兒,在她18歲時感染了肺結核(瘵疾),多年來接受針灸治療都沒有好轉,醫生也無法治好她的疾病。有一天,一個叫做趙十的漁夫為她烹製了一道鰻魚湯,她在吃了之後感到身體裡的發燒和疾病的症狀都不見了。現在的醫師使用鰻魚熬製的藥物,就是這個意思。

5. 屍疰

飛屍者遊走皮膚,穿臟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遁屍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不可得,近見屍喪,聞哀哭便發;風屍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昏沉,得風雪便作;沉屍者纏骨結臟,衝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注屍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廢,每節氣致變,輒成大惡。皆宜用忍冬葉數斛,煮取濃汁稠煎之,服如雞子大一枚,日三。

太一神精丹、蘇合香丸治此病第一。(本事方)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五種中醫古籍中記載的「屍」病,分別是:

  • 飛屍: 這種病症的症狀是屍氣遊走於皮膚表面,並穿透臟腑,患者會感到刺痛,而且病情變化無常。
  • 遁屍: 這種病症的症狀是屍氣附著在骨骼、肌肉中,並侵蝕血脈,患者會感到疼痛,但難以明確指出疼痛位置,並且容易在看見屍體或聽到哀哭聲時發病。
  • 風屍: 這種病症的症狀是屍氣侵襲四肢,患者會感到麻木,無法感覺到疼痛,並且容易昏沉,在遇到風雪時病情加重。
  • 沉屍: 這種病症的症狀是屍氣纏繞在骨骼、臟腑,患者會感到心胸絞痛,並且容易在寒冷時發病。
  • 注屍: 這種病症的症狀是患者全身沉重,精神混亂,常常感到昏迷,並且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病情加重,甚至發展成嚴重疾病。

治療這五種「屍」病,古籍中建議使用忍冬葉數斛,煮成濃稠的汁液,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的量如雞蛋大小。

此外,古籍中也提到太一神精丹和蘇合香丸是治療此病的第一良藥。

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段文字中的「屍」病可能指的是一些現代醫學中的病症,例如:

  • 飛屍:可能指的是神經痛、肌肉痛等疾病。
  • 遁屍:可能指的是骨關節炎、風濕病等疾病。
  • 風屍:可能指的是中風、腦血管病等疾病。
  • 沉屍:可能指的是心臟病、肺病等疾病。
  • 注屍:可能指的是慢性疲勞綜合症、抑鬱症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文字僅供參考,並不能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6. 虛勞用藥

凡虛勞之疾皆緣情欲過度,榮衛勞傷,致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乘襲,致生百疾。聖人必假藥石以資氣血,密腠理,以御諸邪。肌肉之虛,猶如體之輕虛,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門冬之類者,蓋出此意。本草云:「補可去弱。

」羊肉、人參之屬是也。所謂虛勞者,因勞役過甚而致虛損,故謂之虛勞。今人見虛弱疾證,悉用燥熱之藥,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之類,致五臟焦枯,血氣乾涸,而致危困,皆因此也。如虛而兼冷者,止可於諸虛勞方中加諸溫熱藥為助可也。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醫余)

白話文:

凡是虛勞的疾病,都是因為情欲過度,導致精氣神耗損,身體虛弱,百脈空虛,五臟衰敗,邪氣趁虛而入,才會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古人便利用藥石來滋補氣血,強化身體機能,抵禦外邪入侵。

肌肉虛弱就像身體輕浮無力,需要使用像馬勃、通草、蒲梢、燈心等輕浮之物來補益,而不是用滋潤黏膩的藥物,才能達到補益的效果。所以古方中使用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蜂蜜、人參、當歸、地黃、門冬等藥物,都是基於這個道理。本草書中記載:「補可去弱」,羊肉、人參等藥物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謂的虛勞,就是因為勞役過度導致身體虛損,因此稱為虛勞。現在有些人遇到虛弱疾病,就胡亂使用燥熱的藥物,例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等,導致五臟焦枯,血氣乾涸,反而更加危急。如果虛弱且伴隨寒冷症狀,只能在虛勞方中添加一些溫熱藥物輔助,不能一味使用燥熱藥物,這樣才能符合古人治病的理念。 (醫余)

7. 鰻治勞疾

有人多得勞疾,相因染死者數人,取病者於棺中釘之,棄於水,永絕傳染之患。流之金山,有人異之,引岸開視,見一女子猶活,因取置漁舍,多得鰻鱺魚食之,病愈,遂為漁人之妻。(稽神錄)

白話文:

有個人得了重病,因為互相感染而死了好幾個人。於是把病人放在棺材裡用釘子封住,扔進河裡,永遠消除疾病的傳播。這具屍體被漂到了金山附近,有人發現了它,拉上來一看,發現裡面有一個女人還活著。因此把她救出來安置在漁夫的小屋裡,讓她吃了很多【鰻魚】,最後她的病情好了起來,就成為了這個漁夫的妻子。(出自《稽神錄》) (注:此段文字中的「釘」是指用鐵釘固定的意思;「鰻鱺魚」即指「鰻魚」。)

8. 虛勞服藥

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之類,皆不用服,唯服黃耆建中湯。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蓋人稟受不同,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

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為害。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謹之。(醫余)

白話文:

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

養生必須注意用藥,虛勞之人不可服用涼性藥物。例如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等,都不適合服用。虛勞患者只宜服用黃耆建中湯。

曾有一位十多歲的女子,因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小便量少,後來發展成腫疾。她服用利水藥物後病症痊癒,但身體十分虛弱。於是服用黃耆建中湯,每天一劑,三十多天後便痊癒。

一般來說,人體的稟賦不同,虛勞患者小便白濁,屬於陰虛的人,服用橘皮煎黃耆建中湯,能夠治癒的案例很多。

然而,對於陽虛的人來說,則不可使用溫熱藥物。雖然建中湯的溫熱性不強,但也含有肉桂,如果服用過多,反而會造成傷害。

總之,用藥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審慎評估其寒熱狀態,不可一概而論,用建中湯來治療所有虛勞。務必謹慎用藥! (醫余)

9. 骨蒸內熱

睦州楊寺丞有女,事鄭迪功。女有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跗腫者,其病在五臟六腑之中,眾醫不瘥。因遇處州吳醫看曰:「請為治之,只單用石膏散服。」後體微涼如故。其方出《外臺秘要》,只用石膏乳細十分似面,以新汲水和服方寸匕,取身無熱為度。(《名醫錄》)

白話文:

睦州楊寺丞的女兒嫁給了鄭迪功。這位女兒患有骨蒸內熱的病症,時常出現外寒,寒氣退去後內熱又盛,在骨蒸熱盛的時候,四肢會略微消瘦,腳踝腫脹。這病症根源在五臟六腑之中,許多醫生都治不好。後來,她遇見了處州的吳醫生,吳醫生說:「讓我來治療,只需單獨服用石膏散。」服藥後,身體仍舊微涼如故。這個方子出自《外臺秘要》,只需將石膏研成細末,如同麵粉一樣,用新汲取的水調和服用,每次一湯匙,以身體不再發熱為度。 (摘自《名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