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二 (13)
卷二 (13)
1. 耳聞風雨聲
孫兆殿丞,治平中間,有顯官權府尹,忘其名氏,一日,坐堂決事,人吏環立,尹耳或聞風雨鼓角聲,顧左右曰:「此何州郡也?」吏對以天府,尹曰:「若然,吾乃病耳。」遽召孫公往焉。公診之,乃留藥治之。翌日,尹如故。尹召孫問曰:「吾所服藥,切類四物飲。」孫曰:「是也。
」尹曰:「始慮為大患,服此藥立愈。其故何也?」孫曰:「心脈太盛,腎脈不能歸耳。以藥涼心經,則腎脈復歸,乃無恙。」孫之醫,出於眾人,皆如是。眾人難之,孫則易之。眾人易之,孫則難之。真世之良醫也。(《青箱集》)
白話文:
孫兆殿丞,在治平年間,當時有位顯赫的官員擔任府尹,我忘記他的名字了。有一天,他坐在大堂處理公事,部屬官吏都圍繞著他站立。府尹的耳朵有時會聽到風雨和戰鼓號角的聲音,他環顧左右問說:「這裡是什麼州郡?」官吏回答說這是天府(指京城)。府尹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是生病了。」便立即召請孫公前來診治。孫公診斷後,開了藥方給他治療。隔天,府尹的狀況仍然和之前一樣。府尹召見孫公問道:「我服用的藥,很像四物湯。」孫公回答:「是的。」府尹說:「我本來擔心是得了大病,沒想到吃了這個藥就立刻好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孫公說:「是因為您的心脈太過旺盛,腎脈無法順利歸位到耳朵。用藥來降低心經的火氣,腎脈就能恢復正常,這樣就沒問題了。」孫公的醫術,與眾不同,大家都覺得難治的病,他卻能輕易治好;大家都覺得容易治的病,他卻會用更嚴謹的方式去處理。他真是當世的好醫生啊!(出自《青箱集》)
2. 非孕
潘璟字溫叟,名醫也。虞部員外郎張咸之妻孕五歲,南陵尉富昌齡妻孕二歲,團練使劉彝孫妾孕十有四月,皆未育。溫叟視之曰疾也。凡醫妄以為有妊爾,於是作大劑飲之。虞部妻墮肉塊百餘,有眉目狀。昌齡妻夢二童子,色漆黑,倉卒怖悸,疾走而去。彝孫妾墮大蛇,猶蜿蜒不死。
三婦人皆無恙。屯田郎中張諲妻年四十餘而天癸不至,溫叟察其脈曰:「明年血潰乃死。」既而果然,又貴。江令王霽夜夢與婦人謳歌飲酒,晝不能食。如是三歲。溫叟治之,疾益平則婦人色益沮,飲酒易怠而謳歌不樂。久之遂無所見。溫叟曰:「疾雖衰然未愈也。如夢男子青巾而白衣者則愈矣。
」後果夢則能食。(《夷堅志》)
白話文:
潘璟,字溫叟,是個有名的醫生。虞部員外郎張咸的妻子懷孕五年,南陵尉富昌齡的妻子懷孕兩年,團練使劉彝的孫子的小妾懷孕十四個月,都沒生下孩子。溫叟診斷後說:「這是病。」一般醫生都誤以為是懷孕,於是溫叟開了大劑量的藥給她們服用。虞部妻排出了一百多塊肉塊,形狀像有眉毛眼睛的樣子;昌齡妻夢見兩個膚色漆黑的童子,驚慌害怕,倉皇逃走;彝孫妾則墮下一條大蛇,還在彎曲蠕動沒有死。
這三個婦人都平安無事。屯田郎中張諲的妻子年過四十,月經卻沒來,溫叟把脈後說:「明年血崩就會死了。」結果果然如此,而且張諲後來還因此發財了。江令王霽晚上夢見和婦人唱歌喝酒,白天就吃不下飯,這樣持續了三年。溫叟治療後,他的病慢慢好轉,但婦人的氣色卻越來越差,喝酒也容易疲倦,唱歌也不快樂,最後什麼都看不到了。溫叟說:「病雖然衰退,但還沒完全好,如果夢見男子戴著青色頭巾、穿著白色衣服,病就會痊癒。」後來王霽真的做了這個夢,就能夠吃飯了。
3. 徙癰
南史曰:薛伯宗善徙癰。公孫恭患發背,伯宗為氣封之,徙置齋前柳樹上。明日而癰消,樹邊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長,二十餘日,瘤大膿爛,出黃赤汁,升余樹為之痿損。(太平御覽)
白話文:
《南史》記載:薛伯宗擅長轉移癰疽。公孫恭背部生了疔瘡,薛伯宗用氣功封住疔瘡,將它轉移到齋堂前面的柳樹上。隔天疔瘡就消失了,而樹邊卻長出一個像拳頭大的瘤,慢慢長大,二十多天後,瘤潰爛流膿,流出黃紅色的汁液,樹因此枯萎損壞。
4. 劉從周妙醫
韶州曲江人劉從周妙於醫術,有自得之見,著書十篇,大抵與世俗異其論。痢疾云:常人以白痢為冷證,赤痢為熱證,故所用藥如冰炭。其實不然,但手足和暖則為熱,當煎𥻆米湯調五苓散,繼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手足厥冷則為寒,當服已寒丸之類。凡治痢當以此別之,初不問赤白也。
如盛夏發熱,有傷寒冒暑二證。若熱有進退則為冒暑,一向熱不止則為傷寒,當以此別之。
白話文:
韶州曲江人劉從周,醫術非常高明,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寫了十本書,書中的理論大多和世俗的看法不同。
他論述痢疾時說:一般人認為拉白色痢疾是寒症,拉紅色痢疾是熱症,所以用的藥物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不同。其實不然,只要手腳溫暖就是熱症,應該用濃米湯調和五苓散服用,接著再服二十粒感應丸就會好。如果手腳冰冷就是寒症,應該服用已寒丸之類的藥。凡是治療痢疾,都應該以此來區分寒熱,一開始不必管它是紅色還是白色。
例如盛夏時發燒,有傷寒和中暑兩種情況。如果發燒有時退燒有時又發燒,就是中暑,如果一直持續發燒不退,就是傷寒,應該以此來區分。
5. 拔麥中蠱
有人家女病腫,以榜召醫,皆不能識。馬嗣明問病由,云魯以手拔麥穗,即有一赤物,長二尺許,似蛇入其手指中,因驚倒,即覺手臂疼腫,月餘漸及半身,肢節俱腫痛不可忍。嗣明處方治之,皆愈。(劉穎叔《異苑》)
白話文:
有人家裡的女兒生病,身體腫脹,貼出榜文招募醫生,但沒有一個醫生能診斷出病因。馬嗣明詢問發病的原因,那家人說,女兒曾經用手拔麥穗時,看到一個紅色的東西,大約有二尺長,像蛇一樣鑽進了她的手指裡,因此受到驚嚇而昏倒,醒來後就覺得手臂疼痛腫脹,過了一個月左右,腫痛逐漸蔓延到半身,關節也都腫痛到無法忍受。馬嗣明開藥方治療,全都治好了。
6. 華佗醫疾
華佗,沛國譙人,通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精於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割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去疾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瘡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白話文:
華佗是沛國譙縣人,他精通養生之術,年紀都快一百歲了,容貌還像壯年一樣,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是神仙。他精通藥方,開藥方通常只用幾種藥材,心裡清楚每一種藥材的劑量,不需要用秤量,針灸也只扎幾個穴位。如果疾病是長在體內,針藥都無法治療的,就先讓人喝酒再服用麻沸散,等喝醉沒感覺後,就剖開腹部或背部,取出體內累積的病灶。如果病在腸胃,就切開腸胃清洗髒污後再縫合,敷上神奇的藥膏,四五天傷口就癒合,一個月內就完全康復。
7. 破腹取病
華佗傳:一士大夫不快,佗曰:「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瘥,十年竟死。(並魏志)
白話文:
華佗傳記載:有一個士大夫身體不舒服,華佗說:「您的病很深,應該要剖開肚子取出病灶,但是您的壽命也只有十年,這病不會要您的命。如果能忍耐這病痛十年,壽命也剛好到了盡頭,不值得因此就自己剖腹。」這位士大夫無法忍受病痛,堅持要除去病根。華佗於是動手開刀,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但十年後果然過世了。(出自《三國志·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