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8)
卷三 (8)
1. 瘵風癩絕不同
瘵病骨先絕,風病筋先絕,癩病肉先絕(《瑣碎錄》)
2. 食穿山甲動舊風疾
余嘗行衡州道中,遇醴陵尉自衛陽方回以病歸。問其得疾之由,曰:「某食豬肉,入山既深,無肉可以食,偶從者食穿山甲肉,因嘗數臠,舊有風疾,至是復作,今左手足廢矣。」因以篋中風藥遺之。其後半月,聞其人痼疾頓愈。及至永州,觀圖經曰:「穿山甲不可殺於堤岸,血一入土,則堤岸不可復塞。
蓋能透地脈也。」如此尉因誤食致病,而旬日痼疾盡愈,亦可怪也。今人用以通婦人脈甚驗。
白話文:
我曾經在衡州路上行走,遇到醴陵縣尉衛陽方回因病返家。我詢問他得病的原因,他說:「我吃了一些豬肉,深入山裡後,沒有肉可以吃,同行的人偶然吃了穿山甲肉,我也嚐了幾塊。我本來就患有風疾,這次舊疾復發,現在左胳膊和腿都癱瘓了。」我便從行李中拿出治風的藥物送給他。半個月後,聽說他的痼疾突然痊癒。
到了永州,我看到圖經上記載:「穿山甲不可在堤岸邊殺死,它的血一旦入土,堤岸就無法修復。
因為穿山甲能夠穿透地脈。」像這位縣尉誤食穿山甲肉而得病,卻在十天內痼疾全愈,實在不可思議。現在人們用穿山甲來通婦女的脈絡,效果很明顯。
3. 𦼓草治風
杜甫詩有除萆草詩一篇,今蜀中謂之毛萆,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然,治風疹,擇最先者,以此草點之一身皆失,葉背紫者入藥。
白話文:
杜甫有一首關於清除雜草的詩篇,在四川被稱為「毛萆」。「毛萆」長滿了細小的刺,看上去很可怕,碰到它就像被蜜蜂或毒蛇咬了一樣痛。它可以治療風疹,如果在發病初期使用這種草本植物來擦拭身體,就可以讓症狀消失。另外,它的背面是紫色的部分可以當作藥材使用。
4. 蚺蛇治風
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風,唯鼻根未倒。屬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膽欲進,或言肉可治風,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漸可百日平復。
白話文:
在泉州市有一位客人名叫盧元欽,他感染了嚴重的大風病,只有鼻子還沒有塌陷。到了五月五日這一天,官方獲得了蟒蛇膽想要呈獻上去,有人說吃蛇肉可以治療風病,於是就割下一段蛇肉讓他吃了下去。過了三四天後,他的病情逐漸好轉,大概一百天左右就能完全康復了。
5. 蛇墜酒罌治風
商州有人患大風,家人惡之,山中為起茅舍。有烏蛇墜酒罌中,病人不知飲酒,漸瘥。罌底見蛇骨,方知其由也。(《朝野僉記》同上)
白話文:
商州有一個人得了重病,家人都很討厭他,於是就在山上蓋了一間草屋讓他住。有一天,一條黑蛇掉進了釀酒用的大甕裡,這位生病的人不知道這個酒不能喝,就喝了下去,病情逐漸好轉。直到發現甕底部有蛇骨架時,才知道是因為那條蛇的原因才治癒了他的疾病。(出處:《朝野僉記》)
6. 桑枝愈臂痛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云:桑枝平,不冷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枝煎不服,出抱朴子。政和間予嘗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依此作數劑,臂痛尋愈。(本事方)
白話文:
取桑枝一小升,切碎,炒香,用三大升水煎煮,取二升,一天服用完畢,沒有特定的時間限制。古籍《圖經》記載:桑枝性平,不寒不熱,可以長期服用,可治療身體風寒引起的癢痛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化不良、利尿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耳目聰明,容光煥發,還可以治療口乾。道教典籍《仙經》記載:所有仙藥必須用桑枝煎服後才能服用,這是出自《抱朴子》。政和年間,我曾經患雙臂疼痛,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依照此方服用幾劑後,臂痛很快痊癒。
7. 透冰丹愈耳癢
族人友夔壯歲時苦兩耳癢,日一作。遇其甚時,殆不可耐,撽刮挑剔,無所不至,而所患自若也。常以堅竹三寸許截之,折為五六片,細削如洗帚狀,極力撞入耳中,皮破血出,或多至一蜆殼而後止。明日復然,失血既多,為之困悴。適有河北醫士周敏道到鄉里,因往謁之。
周曰:「此腎臟風虛,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買透冰丹服之,勿飲酒啖濕面、蔬菜、雞豬之屬,能盡一月為佳。」夔用其戒數日,癢止而食忌不能久,既而復作。乃著意痛斷,迨於累旬,耳不復癢。(類編)
白話文:
族人友夔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耳朵經常發癢,每天都發作。嚴重的時候,簡直難以忍受,他用手指挖、用工具刮、用東西挑,什麼方法都用上了,但病症依然存在。他經常拿來三寸長的堅硬竹子,截斷後折成五六片,再細削成像洗帚一樣的形狀,用力塞進耳朵裡。這樣一來,耳廓就會破裂流血,有時甚至要流出很多血才會停止。第二天又會復發,因為失血過多,身體變得虛弱。正好河北的醫生周敏道來到鄉里,友夔便去拜訪他。
周醫生說:「這是腎臟虛弱,導致風邪上攻,用常規方法很難治癒。你應該去買透冰丹服用,而且要戒酒,不要吃濕面、蔬菜、雞肉和豬肉等食物,如果能堅持一個月就更好了。」友夔按照醫囑戒了一段時間,耳朵的癢症就消失了,但飲食上的禁忌他沒能堅持太久,結果癢症又復發了。於是,他下定決心,徹底斷絕癢症,經過了幾個星期,耳朵就再也不癢了。(類編)
8. 臂細無力不任重
此乃肝腎氣風邪客滯於榮衛之間,使氣血不能周養四肢,故有此證。肝主項背與臂膊,腎主腰胯與腳膝,其二臟若偏虛則隨其所主而生病焉。今此證乃肝氣偏虛,宜專補肝補腎(雞峰方)。
白話文:
這是一段古文中對疾病的描述和治療方法:「此乃肝腎氣風邪客滯於榮衛之間,使氣血不能周養四肢,故有此證」意思是說,這是因為肝、腎之氣受到風邪侵入,在血液循環系統中停留不前,導致血液無法充分供應到身體各部位,因此出現這種症狀。「肝主項背與臂膊,腎主腰胯與腳膝,其二臟若偏虛則隨其所主而生病焉」是說明肝和腎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如果其中一個器官功能較弱或不足,就會影響它所主管的部分而出現疾病。「今此證乃肝氣偏虛,宜專補肝補腎(雞峯方)」表示現在這個病人的症狀是由於肝氣過度虛弱所致,應該專注地用藥物來滋補肝和腎。
簡而言之,該病人可能患有因肝、腎氣虛引起的病症,可以通過服用特定草藥進行治療。
9. 風眩
賈黃中為禮部侍郎兼起居監察,中風眩卒。太宗悼惜之,切責諸醫,大搜在城醫工,凡通神農本草、黃帝難經、素問及善針灸藥餌者,校其能否,以補翰林醫學及醫官院祗候。
白話文:
賈黃中擔任禮部侍郎兼任起居監察時突然中風昏倒去世了。宋太宗對此感到非常悲痛和惋惜,並嚴厲責備醫生們沒有及時治療好他。於是他在京城內廣泛尋找醫術高明的人才,只要是精通《神農本草》、《黃帝難經》、《素問》,並且擅長針灸和用藥餌治病的人都被找來參加考試,以便補充到翰林醫學館以及醫官院任職。
10. 風癉
齊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滌滌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然,風氣也。脈法曰: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大者,膀胱氣也,躁者中有熱而溺赤。(史記·淳于意傳)
白話文:
齊王太后生病了,召見臣意進宮診脈,說:「風寒之邪侵犯膀胱,大小便困難,且尿液赤紅。」臣意便給她喝了火齊湯,喝完第一碗,大小便立刻通暢,喝完第二碗,病情就痊癒,尿液也恢復正常。太后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她之前出汗過多,汗水一直不停地流淌,導致衣服濕透,之後又把衣服脫掉,汗水蒸發,冷氣入侵身體。臣意診脈的時候,發現她太陰脈口濕潤,這就是風氣入侵的徵兆。脈法書上說:「沉脈大而堅實,浮脈大而緊縮,這說明病在腎臟,而腎臟的脈象卻呈現相反的情況。」脈象大而躁動,這是膀胱氣虛的表現,躁動之中又夾雜著熱氣,所以尿液才會發紅。
11. 風蹶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即為藥酒,盡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瀺,士咸切。)
白話文:
濟北王生病了,召見臣意診脈,說:「這是風邪導致的,胸部脹滿。」於是給他開了藥酒,喝了三石,病就好了,汗出如雨,倒在地上。
臣意知道濟北王病情的緣由是:診脈時,感到風邪侵襲,心脈混濁,病邪進入了陽氣,陽氣耗竭,陰氣入侵。陰氣入侵導致身體脹滿,寒氣上行,熱氣下沉。所以胸部脹滿,汗出如雨,倒在地上。診脈時感受到的是陰氣,陰氣侵襲,病邪必會深入體內,最終影響到腎臟。(瀺,讀音士咸,指的是腎臟)
12. 痹
齊王故為陽虛候時病甚,眾醫皆以為蹶。臣意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內,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大識其病所在。(同上)
白話文:
齊王因為陽虛之症,病情十分嚴重,眾多醫生都認為他將要病危。我(臣)診斷脈象後,認為病根在右脅下,大小如覆蓋一個杯子,導致他喘不過氣、呼吸急促,無法進食。我認為應當服用火齊粥,持續飲用六天,等氣血下降後,再服用丸藥,如此服用六天,病就好了。這個病源於內,當時診斷時無法辨別經絡,但能清楚地知道病灶所在。
13. 苦沓風
臣意嘗診安陽武都里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肢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聞其四肢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臟氣相反者死,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史記同上)
白話文:
臣曾經診治安陽武都里名叫成開方的病人,他開方時自稱沒病,但我認為他患有病苦沓風,已經三年了,四肢不能自主,說話含糊不清,眼看就要死去。如今聽說他雖然四肢不能動,說話含糊不清,但還沒有死。他之所以得病,是因為經常飲酒,導致外感大風寒邪。所以我知道成開方患病的原因,診脈時發現他脈象奇特,咳嗽不止,說這是臟氣相反的徵兆,會死,切脈發現腎氣反上克肺,根據醫書記載,這種情況會在三歲時死亡。
14. 癱瘓
世傳左為癱,右為瘓。此說尤非何者?經既有偏中半身不遂之候,即癱瘓之候。當以左右俱中者名之。又說以春夏得之難治,秋冬得之易療。春夏者,陽氣上騰,火力方盛。風火相得而王,故難治也。秋冬者,陽氣降下漸微,即易療也。此說亦未可必,惟其中之淺深為難易爾。治法兼理肝腎為得。蓋肝主筋,腎主骨。風中肝腎,則筋骨癱瘓也。(雞峰方)
白話文:
世俗傳言,左邊半身不遂叫做「癱」,右邊半身不遂叫做「瘓」。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經書中已有明確記載,無論左邊還是右邊半身不遂,都屬於「癱瘓」的範疇。因此,應該將左右兩邊都出現半身不遂的情況統稱為「癱瘓」。
另外,還有人說春天夏天得病難治,秋冬得病容易治療。這是因為春天夏天陽氣上升,火力旺盛,風火交匯而盛行,所以難治。而秋冬時節,陽氣下降逐漸減弱,風火力量減弱,所以容易治療。但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主要還是看病情的輕重程度而定。
治療方法應兼顧調理肝腎,方為正道。因為肝主筋,腎主骨。風邪入侵肝腎,就會導致筋骨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