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三 (7)
卷三 (7)
1. 諸風
劉子儀曰:經有急風候,又有卒中風候,又有風癔候。夫急風與卒中,理固無二。指風而言,則謂之急風;指病而言,則謂之卒中。其風癔,蓋出於急風之候也。何者?經云:「奄然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然,舌強不能言。」如此,則是中急風而生其候也。發汗身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若痰涎壅盛者,當吐之。視其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死。
白話文:
劉子儀說:經書中記載有急風症、卒中風症和風癔症。急風與卒中,本質上是一回事。從風的性質來說,叫做急風;從疾病的狀態來說,叫做卒中。而風癔,則源於急風症的病候。為什麼呢?經書上說:「突然昏迷不知人事,感覺喉嚨堵塞,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樣的情況,就是中急風而出現的症狀。患者能出汗身體軟弱者可以活命,不能出汗身體僵硬者就會死亡。如果患者痰涎阻塞嚴重,就應該用藥物使其嘔吐。觀察患者的鼻樑、人中左右兩側,如果顏色都發白,則可以治療;如果一邊發黑一邊發紅,並伴隨吐沫,則會死亡。
2. 風痱
風痱者身無痛也,病在臟,四肢不收,智不亂。一旦臂不隨者風痱也。能言微有知則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足如履霜,肘如入湯,股脛淫鑠,眩悶頭痛,時嘔短氣,汗出久則悲喜不常,三年死。凡欲治此病,依先後次第,不得妄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當先服竹瀝飲子。(雞峰普濟方)
白話文:
患有風痱的人,身體沒有疼痛,病症在內臟,四肢不能收縮,意識也不會混亂。如果突然手臂不能動彈,就是風痱。能說話、略有意識就可以治療,不能說話就無藥可救。患者腳步像走在霜雪上,手肘像浸在熱湯裡,大腿和小腿無力,頭暈目眩,時常嘔吐、呼吸急促,出汗時間長了就會喜怒無常,三年內會死亡。想要治療這種病,必須按照先後順序,不可胡亂服用湯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不僅會害死病人,還會導致疾病纏身。應該先服用竹瀝飲子。
3. 風痙
經有風痙候,又有風角弓反張候。痙者,身體強直,口噤如發癇狀。角弓反張者,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二者皆曰風邪傷於陽之經而然也。治法一同(同上)。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兩種症狀:一種是「風痙」,另一種是「風角弓反弔」。「風痙」是指人體肌肉僵硬、嘴巴緊閉不開,像發作癲癇一樣。「風角弓反弔」則指腰部和背部彎曲反轉,無法前後動彈。 這兩種病症都是因為受到風邪侵襲,影響到陽氣運行所造成的。治療方法相同,但具體療程需視病情嚴重程度來定。
4. 腲腿
經稱腲腿風者,為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是也。以風邪侵於肌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既云肌肉虛滿,即風邪入腎之經絡而然也。水氣論曰:諸腫俱屬於腎是也。治法當兼理腎為得一云不治變為水氣(同上)。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腲腿風」這個病症,指的是四肢無法控制、全身痠痛和肌肉浮脹的情況。這是因為風邪入侵到肌肉之中,並在血液循環中流動所造成的。如果說肌肉出現了浮腫的情況,那就是表示風邪已經進入到了腎臟的經絡之中所致。《水氣論》中有言道:“各種浮腫都與腎臟有關。”治療的方法應該要同時處理好腎臟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如果不進行治療的話,可能會轉變成水腫病。(以上)
5. 風眩
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中蓄熱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悶瞀,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一說頭風目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牽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血脈若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轉而目系急故成眩也。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也。凡人病發,宜急與續命湯。困急時,但度灸穴便宜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了,便灸最良。(同上)
白話文:
風眩這個病症,是由於心氣不足、胸中積蓄熱氣而引起的,所以患者會出現頭昏眼花、面頰發熱的症狀。痰熱交感引發風邪,風邪擾亂心神就會導致神志不清、昏迷不醒,因此稱之為風眩。神志不清,成人稱為癲狂,小孩則稱為癇症。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頭風目眩是因血氣虛弱,風邪侵入腦部,牽引眼部經絡所致。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到眼睛,血氣和經脈一同向上形成眼部經絡,屬於腦後,從頸部延伸出來。
如果血脈虛弱,就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風邪侵入腦部就會影響眼部經絡,導致眼花眩暈。診斷脈象,如果脈搏洪大而長,就是風眩。患者發病時,應該立即服用續命湯。病情危急時,可以適當使用灸法或針灸,都能緩解病情。針灸治療後,立即進行艾灸效果最佳。
6. 風痹
夫痹者為風寒濕三氣共合而成痹也,其狀肌肉頑厚,或則疼痛。此由人體虛,腠理開則受於風邪也。其邪先中經絡,後入於五臟。其以春遇痹者為筋痹,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肝也。肝痹之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夏遇痹者為脈痹,血脈不流,令人萎黃,脈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心,心痹之狀,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咽乾喜噫。仲夏遇痹為肌痹,肌痹不已,後遇邪者則入於脾,脾痹之狀,四肢懈墮,發咳嘔吐。
秋遇痹者為皮痹,則皮膚都無所覺,皮痹不已則入於肺,肺痹之狀,氣奔喘痛。冬遇痹者為骨痹,骨重不可舉,不遂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腎,腎痹之狀,喜脹。診其脈大澀者為痹,脈來急者為痹,脈澀而緊者為痹。(同上)
白話文:
痹症是由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患者表現為肌肉僵硬肥厚,或伴隨疼痛。這主要是因為人體虛弱,毛孔開張,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風邪首先侵犯經絡,然後進入五臟。春季得痹者稱為筋痹,筋痹久治不愈,再次遭遇風邪就會轉入肝臟。肝痹的症狀是夜間睡覺容易驚醒,食慾旺盛,小便頻繁。夏季得痹者稱為脈痹,血脈不通暢,導致面色萎黃,脈痹久治不愈,再次遭遇風邪就會轉入心臟。心痹的症狀是心口發悶,突然呼吸急促不暢,咽喉乾燥,容易打嗝。仲夏得痹者稱為肌痹,肌痹久治不愈,再次遭遇風邪就會轉入脾臟。脾痹的症狀是四肢無力,咳嗽嘔吐。秋季得痹者稱為皮痹,皮膚失去知覺,皮痹久治不愈就會轉入肺臟。肺痹的症狀是呼吸急促疼痛。冬季得痹者稱為骨痹,骨骼沉重難以舉起,活動不便且疼痛,骨痹久治不愈,再次遭遇風邪就會轉入腎臟。腎痹的症狀是腹部脹滿。如果脈象沉澀、脈搏急促、脈象澀緊,都是痹症的表現。
7. 偏枯
經有偏風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風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別為之篇目。蓋指風則謂之偏風,指疾則謂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為偏枯。皆由脾胃虛弱所致也。夫脾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今脾胃虛弱,則水穀之精養有所不周,血氣偏虛,為邪所中,故半身不遂,或至肌肉枯小爾。治法兼治脾胃。(皆雞峰方)
白話文:
經書裡提到「偏風候」、「半身不遂候」、「風偏枯候」三種病症,其實大體相同,只是古人用不同的詞彙來描述。所謂「偏風」,指的是風邪侵襲;「半身不遂」,指的是肢體癱瘓;「偏枯」,指的是肌肉萎縮。這三種病症都源自脾胃虛弱。脾胃是人體消化吸收的中心,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精華,滋養全身。當脾胃虛弱時,精華不足,血氣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導致半身不遂或肌肉萎縮。治療方法需要兼顧脾胃的調理。
8. 小中不須深治
風淫末疾謂四肢。凡人中風悉歸手足故也。而疾勢有輕重故病輕者俗名小中。一老醫常論小中不須深治,但服溫平湯劑,正氣逐濕痹,使毒流一邊。余苦不作,隨性將養,雖未能為全人,然尚可苟延歲月。若力攻之,縱有平復者,往往恬不知戒,病一再來則難以支吾矣。譬如捕寇拘於一室,則不使之逸越自亡它慮,或逐之再至,則其禍當劇於前矣。
此語甚有理,而予見世之病者大體皆如是。但常人之情以幻質為己有,豈有得疾為廢人而不力治者?此未易以筆舌喻也。(泊宅編)
白話文:
風邪侵襲所致的病症,多見於四肢。因為人體中風的症狀,往往表現於手足。而中風的病情有輕有重,輕微者俗稱小中風。一位老醫生常說,小風不必深入治療,只要服用溫和的湯劑,以正氣驅散濕邪,使毒素流向一邊即可。我個人認為,不必過於執著於治療,順其自然養護,雖然無法完全康復,但也能苟延殘喘,度過時日。若強行治療,即使能恢復,也往往不以為戒,一旦病症再次發作,就難以應付了。這就像捉住賊人關在屋裡,不讓其逃脫,自己也不必過於擔心;但若放走賊人,又再次抓捕,則其禍害會比之前更加嚴重。
這段話很有道理,但我觀察到大多數病人都是這樣。因為人們往往認為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怎麼可能得了病就放棄治療呢?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
9. 邪風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次治肌膚,次治筋脈,次治六腑,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白話文:
當邪氣來襲時,其速度就像狂風暴雨一樣快速。 善於治療的人會先從皮毛開始治療,接著是肌肉和皮膚,然後是筋膜,再來是六腑(胃、大腸、小腸、膽囊、膀胱、三焦),最後纔是五臟(心、肝、脾、肺、腎)。 如果等到病已經侵入到五臟纔去治療,那麼病人有一半的可能性會死亡,另一半則有可能康復。
10. 風厥
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
11. 睡防風吹
睡中風吹手足,或酸,或疼,或腫,用鹽炒熱,帕裹熨之,微有汗出即愈。仍用朮附湯加羌活煎服。(《瑣碎錄》)
白話文:
當你睡眠時被風吹到手腳,出現了痠、痛或者水腫的情況,可以使用炒熱的食鹽包裹在布巾裡燙患處,直到微微出汗就可痊癒。同時也可以服用加入「羌活煎」的「朮附湯」來治療。(根據《瑣碎錄》記載)
12. 白癩病
昔有一僧得病,狀如白癩,卒不成瘡,但每旦取白皮一升許,如蛇蛻。醫者謂多啖炙爆所致,與局方解毒雄黃丸三四服而愈。
白話文:
從前有位僧人得了病,病狀像白癬一樣,卻始終沒有潰爛,只是每天早上都會脫落一升左右的白色皮屑,像蛇蛻一樣。醫生說這是因為他經常吃炙烤爆炒的食物所致,便給他開了局方「解毒雄黃丸」,服用了三到四劑後就痊癒了。
13. 長松治大風
釋普明,齊州人,久止靈岩,晚進五臺,得風疾,眉發俱墮,百骸腐潰,哀號苦楚,人不忍聞。忽有異人教服長松,明不知識,復告之云:長松生古松下,取根餌之。皮色如薺苨,長三五寸,味微苦,類人參,清香可愛,無毒。服之益人,兼解諸蟲毒。明採服,不旬日,毛髮俱生,顏貌如故。
今並代間士人,多以長松雜甘草、乾山藥為湯煎服,甚佳。然本草及諸方書皆不載,獨釋慧祥作《清涼傳》,始序之。(《澠水燕談》)
白話文:
釋普明,是齊州人,長年居住在靈岩山,晚年前往五台山。他染上了風疾,眉毛頭髮全部脫落,全身骨骼腐爛,痛苦哀嚎,令人不忍聽聞。突然出現一位奇人,教他服用長松,釋普明不知曉長松為何物,便詢問那人。那人告訴他:長松生長在古老的松樹下,取其根部服用。長松的樹皮顏色像薺苨,長三到五寸,味道微苦,類似人參,清香可口,無毒。服用長松可以滋補身體,同時還可以解毒。釋普明採集長松服用,不到十天時間,毛髮全部長出來,容貌恢復如初。
如今民間很多士人,都用長松混合甘草、乾山藥熬湯服用,效果很好。但是本草綱目和其他醫書都沒有記載長松,只有釋慧祥寫的《清涼傳》才首次記載了它。(摘自《澠水燕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