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傷寒舌出

臨安民有因病傷寒而舌出過寸,無能治者,但以筆管通粥飲入口,每日坐於門。一道人見之,咨嗟曰:「吾能療此,頃刻間爾,柰藥不可得何?」家人聞而請曰:「苟有錢可得,當竭力訪之。」不肯告而去。明日又言之。至於旬時,會中貴人罷直歸,下馬觀病者,道人適至,其言如初。

中貴問所須,乃梅花片腦也。笑曰:「此不難置。」即遣僕馳取以付之。道人屑為末,摻舌上,隨手而縮。凡用五錢,病立愈。(丁志)

白話文:

臨安城裡住著一位百姓,因為生病染上傷寒,舌頭伸出超過一寸長,當地醫生都束手無策。病人只能用筆管吸食稀粥,每天坐在門前。

這時,一位道人經過,看到病人,嘆息說道:「我能治好他,不過頃刻之間,可惜沒有藥材。」病人家屬聽到後,請求道:「只要有錢,我們一定盡力去尋藥。」道人卻拒絕告訴他們要什麼藥材,便離去了。

第二天,病人家屬又去請道人,如此反覆了十天。正好一位朝廷高官下班回家,下馬來看病人,道人恰好也來了,再次說出同樣的話。

高官問道人需要什麼藥材,道人回答:「只需要梅花片腦。」他笑了笑說:「這不難找。」便派僕人趕快去取來給道人。道人將梅花片腦研成粉末,撒在病人舌頭上,隨手一捏,舌頭就縮了回去。一共用了五錢的藥材,病人立刻痊癒了。(丁志)

2. 四時癘疾

周禮天官下曰:疾醫,長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頭痛),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白話文:

《周禮》中的「天官」一章說到:疾醫是負責照顧人民疾病的醫生。一年四季都有瘟疫流行,在春天會出現頭痛病;夏天則有皮膚瘙癢和疹子等病症;秋天會發生瘧疾和寒冷症狀;冬天則常見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以下是簡化版: 《周禮》裡提到,疾醫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醫生。每個季節都會有不同的疾病,例如春季易患頭痛、夏季易發皮膚問題、秋季易得瘧疾和感冒、冬季易咳喘等。

3. 辯痧病

痧病江南舊無,今東西皆有之。原其證,醫家不載。大凡才覺寒慄,似傷寒而狀似瘧,但覺頭痛,渾身壯熱,手足厥冷。鄉落多用艾灸,以得砂為良。有因灸膿血迸流,移時而死者,誠可憐也。也有雍承節印行此方云:初得病,以飲艾湯試吐,即是其證。急以五月蠶蛻紙一片碎剪,安碗中,以碟蓋密,以湯泡半碗許,仍以紙封棣縫,勿令透氣。

良久乘熱飲之,就臥以厚衣被蓋之,令汗透便愈。如此豈不勝如火艾枉殘害人命?敬之信之。(葉氏錄驗方)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種疾病——痧病,在當時的江南地區以前沒有這種病症,現在已經在各地都有出現了。該疾病的症狀並未在醫生們的手冊中有記載。當患者感到寒冷發抖、像是得了感冒或類似瘧疾的時候,會感覺到頭痛和全身高燒,四肢冰冷。當地的人通常使用艾草來進行針灸治療,如果能夠成功引出痧(即從皮下排出毒素),那麼就是有效的療法。但是有些人因為接受過度的艾灸導致血液崩潰而出,最後死亡的情況也是有的,真是令人同情啊!另外還有一個名叫雍承節的人印刷了一份藥方,他說:“如果你剛開始生病,可以嘗試喝一些艾草熬製而成的湯汁,看看是否能引起嘔吐反應;如果是的話,那就說明你患上了痧病。然後趕緊取一張五月份的蠶蛾蛻下的外殼紙片撕碎後放在一個小碗裡,再把這個小碗放到另一個盤子上密封起來,倒入半杯左右的開水浸泡,同時用紙條封住接縫處防止漏氣。 等一段時間之後趁著溫暖的狀態把它喝下去,然後躺下來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者毯子覆蓋身體,讓自己出汗直到痊癒。這樣做不是比盲目地使用艾灸更安全嗎?”所以大家要相信這些方法,並且謹慎對待自己的健康問題。”(出自《葉氏錄驗方》) 簡而言之,這段古文主要講述瞭痧病的一些特徵以及如何通過艾灸和其他方式進行治療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有些治療措施可能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因此應該根據現今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4. 暑氣所中

今歲熱甚,聞道路、城市昏僕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飢飽失節,或素有疾,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即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古方治暑無它,但用辛甘發散,疏導心氣與水流行則無害矣。

崇寧乙酉歲余為書局時,一養馬僕馳馬出局下,忽仆地絕急,以五苓大順散灌之,皆不驗,已逾時,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滓,決其齒灌之,少頃即蘇。至暮,此僕為余復御而歸,乃知藥病相對,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市縣門忽有板書釘其上,或傳神仙欲以救人者。

沈存中、王聖美皆著其說,而余親驗之,乃使書百本散遠近,庶幾有救其急者也。(石林老人避暑錄)

白話文:

今年天氣十分炎熱,聽說路上和城裡昏迷不醒、死亡的人很多,這些都是體質虛弱的人、勞累過度的人,或是飲食無度、或是原本就患有疾病,一旦中暑,身體無法排解暑熱,就會導致關竅阻塞,並非暑熱本身造成的死亡,而是氣血流通不暢而死。古代治療中暑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使用辛辣甘甜的藥物,使身體發散,疏導心氣和水液流通,就不會有危險。

崇寧乙酉年,我還在書局工作的時候,一位養馬的僕人騎馬外出,突然在書局門口昏倒,不省人事。我們用五苓散灌他,都沒有效果,時間也過去了很久,同住的王相使去取了一把大蒜,在路邊用熱土混合研磨成泥,用清水調勻,過濾掉渣滓,然後灌到他嘴裡。一會兒他就醒過來了。到了晚上,這個僕人又為我駕車回家。我才明白,藥物與疾病相互應對,竟然能有這樣的效果。這個方子原本是徐州沛縣城門上貼著的告示,說是一位神仙傳授下來,用來救人的。

沈存中、王聖美都記載了這個方子,我自己也親自驗證過它的效果,因此將這個方子寫成書,散發到遠近各地,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

5. 傷寒後睡不著

人病傷寒陽證或患熱疾服涼藥而得愈,飲食未充,夜間輒睡不著,是膽冷也。若脈細身涼,隨其虛實下金液丹一服。大冷者下百粒及五六十粒,不甚冷者三二十粒,即睡著。當以脈證為準也。脈細微,大便不甚實,小便清,面色青白,舌下不紅,面帶青色,皆冷證也。(醫余)

白話文:

如果有人得了傷寒陽證或熱病,服用寒涼藥後痊癒,但飲食尚未充足,晚上就睡不着,這是膽寒的表現。若脈象細弱,身體發涼,可以根據病人的虛實程度服用金液丹。寒氣重的人服用一百粒或五六十粒,寒氣不重的人服用三二十粒,就能睡着。用藥時,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如果脈象細微,大便不硬,小便清澈,面色青白,舌下不紅,面部帶青色,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

6. 傷寒瘥後之戒

傷寒病初瘥,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事,與食諸骨汁,並飲酒,病方愈,脾胃尚弱,食過飽,不能消化,病即再來,謂之食復;病方愈,氣血尚虛,勞太早,病即再來,謂之勞復。又傷寒食羊肉,行房事,並死;食諸骨汁,飲酒者,再病。龐安常云:飲酒者亦死。

白話文:

傷寒病初癒後,不宜吃得太飽和做運動,也不能食用羊肉、進行性行為、喝動物骨骼熬煮出的湯汁或是喝酒。因為病情才剛好轉,脾胃還很脆弱,如果吃得太多無法消化,疾病就會再次出現,這叫做「食複」;而當病情才剛好轉時,身體的血液和氣力都還很虛弱,若提早做太大的活動,疾病也會再次出現,這就叫作「勞複」。另外,得了傷寒的人吃了羊肉、做了性行為、喝了動物骨骼熬煮出的湯汁以及喝酒,都會導致死亡。龐安常說:喝酒也是會致死的。

7. 用藥不同

夫傷寒、中風、濕、溫、熱病、痙、暍、時疫,雖同陰陽之法,須別作治療。若與傷寒同治,必至危損。經言脈有陰陽之法,何也?凡脈浮大洪數動滑,此名陽脈也。沉細澀弱弦微,此名陰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審而察之。

白話文:

傷寒、中風、濕病、溫病、熱病、痙攣、中暑、時疫,雖然都屬於陰陽失調的範疇,但治療方法卻必須有所區別。如果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其他疾病,必定會造成危險。古籍記載脈象也分陰陽,這是為什麼呢?脈象浮大洪數跳動滑利,稱為陽脈;脈象沉細澀弱弦緊微弱,稱為陰脈。陰性疾病出現陽脈是吉兆,陽性疾病出現陰脈則是凶兆。一定要仔細觀察脈象,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8. 風者百病之始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苛毒弗能害。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白話文:

「風是所有疾病的起點。當人處於平和安寧狀態時,皮膚的縫隙會緊密封閉,即使有毒邪也不能侵害身體。所以疾病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在人體內循環流竄,上、下部位都不受影響,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必去幹預它。」

9. 中風用藥

凡中風,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艾,無不愈者。然此疾積習之久,非一日所能致,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中風,喑默不語,醫者蒸黃耆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令人服三五盞,便求效,責醫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本事方)

白話文:

凡是中風,就用續命湯、排風湯、風引湯、竹瀝湯等各種湯藥,以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的藥物,再加上艾灸,幾乎都能治癒。然而,這種疾病積累已久,不是一天就能治好的,都需要服用大量藥物,長期調理才能見效。唐書記載,王太后中風,無法言語,醫生用數斛黃耆蒸煮後熏蒸她,病症才減輕,這也是同類的治療方法。有些人卻只服用三五杯藥就想要見效,責怪醫生太慢,實在是太急躁了。孟子說:「七年的病,三年才能痊癒,要經過長時間才能知道效果。」(出自《本事方》)

10. 中風

凡人中風脈無不大者,非熱也是風脈也。中風有冷熱,陽病則熱,陰病則冷。冷則用溫風藥,熱則用涼風藥,不可一概用也。凡中風皆不可吐出涎。人骨節中皆有涎,所以轉動滑利。中風則涎上潮,咽喉中袞響,以藥壓下涎再歸骨節可也,不可吐出。若吐出涎,時間快意,非久枯了人手足,不可不戒也。

小兒驚風亦不可吐出涎,其患與大人同方。其發搐搦時,不可捉住手足,則涎不歸手足當不隨,但寬鬆抱之可也。(醫余)

白話文:

中風患者的脈象通常都會比較大,如果不是發燒,就是風邪入侵導致的。中風分為寒性和熱性,陽氣盛則熱,陰氣盛則寒。寒性中風要用溫性的藥物治療,熱性中風要用涼性的藥物治療,不能一概而論。中風患者都不要吐口水。人體骨節中都有口水,幫助骨骼轉動靈活。中風時,口水會上涌,在咽喉中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可以用藥物壓下去,讓口水回到骨節中,不要吐出來。如果吐口水,雖然當時感覺舒服,但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手腳枯萎,不可不注意。

小兒驚風也不要吐口水,和小兒中風的治療方法是一樣的。孩子抽搐時,不要抓住手腳,這樣口水就無法回到手腳,應該輕輕地抱著孩子。

11. 辯諸風證

頭風多饒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腰痛如錐,癇風急倒作聲,發搐急慢,頑風不認痛癢,癧風頸生斑剝,暗風頭旋眼黑不辯東西,㾴風面生赤點,肝風鼻悶眼瞤,兩瞼赤爛,偏風口眼喎邪,節風肢節斷續,指甲斷落,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自蟲行,腎風耳內蟬聲,陰間濕癢,寒濕腳氣癱風,半身不遂,瘓風手足拳攣,胃風不伏水土虛風,風寒濕痹,腸風脫肛瀉血,腦風頭旋偏痛,賊風發聲不響,產風四肢疼痛,骨風膝腫如槌,膝風腿寒骨痛,心風健忘多驚,盛風語言謇澀,髓風臂膊痠疼,臟風夜多盜汗,血風陰囊濕癢,烏風頭面腫塊,皮風紫白癜癬,肌風遍身燥癢,體風身生腫毒,閉風大便燥澀,軟風四肢不舉,綠風瞳人開,大青風吐極青盲,虎風發吼羊叫,大風成片爛瘡。

白話文:

頭上常有頭皮屑,臉上會長瘡,皮膚刺痛如針扎,腰部疼痛如錐子扎,突然昏倒並發出聲音,手腳抽搐,對痛癢無感覺,頸部出現斑塊脫皮,頭昏眼花看不清東西,臉上出現紅點,鼻子塞住,眼睛跳動,眼皮紅腫,口眼歪斜,四肢關節疼痛,指甲斷裂,經常嘔吐,走路不穩,鼻子不通,脖子疼痛,睡不著覺,肉裡像有蟲在爬,耳朵裡有蟬鳴聲,陰部濕癢,腳氣麻痺,半身不遂,手腳蜷縮,吃不下東西,虛弱無力,風寒濕痹,肛門脫出並流血,頭昏頭疼,聲音沙啞,四肢疼痛,膝蓋腫脹如槌子,腿腳冰冷,骨頭疼痛,健忘,容易驚嚇,說話含糊不清,胳膊酸痛,晚上盜汗,陰囊濕癢,頭面部出現腫塊,皮膚出現紫白斑點和癬,全身瘙癢,身上長腫毒,大便乾澀,四肢無力,瞳孔放大,吐出青色的東西,眼睛失明,發出吼叫聲,身上長出大片潰爛的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