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蒜灸癰疽

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之。其紙先干處,則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當三錢厚薄,安其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

過七日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粟米大頭子,便用獨頭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薄,正安於瘡上,卻用艾於蒜上灸二七壯,多至四十九壯。(江寧府紫極觀因掘得石碑載之)

白話文:

凡是人剛開始感覺背部要長癰疽,但還沒完全形成的時候,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先用濕紙覆蓋在患處,馬上觀察。如果濕紙先在某個地方乾掉,那個地方就是癰疽的頭。取大蒜切成約三錢厚薄的薄片,放在癰疽頭上,用大的艾炷灸三次,就換一片蒜片。如果灸的時候會痛,就灸到不痛為止;如果灸的時候不痛,就灸到開始感到痛的時候停止。最重要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灸,效果最好。發病一兩天內灸十次,可以治癒十個;三四天內灸六七次,可以治癒六七個;五六天內灸三四次,可以治癒三四個。

超過七天就不能再用灸了。如果有很多個癰疽頭長在一起,就將大蒜搗成泥膏,做成薄餅鋪在患處,然後將艾放在蒜餅上燒灸,也有效。如果背上剛開始出現一片紅腫,中間有一個像米粒大的頭,就用獨頭蒜切掉兩頭,取中間約半寸厚的部分,正對著瘡口放上去,然後在蒜上用艾灸十四壯,最多可以灸到四十九壯。(江寧府紫極觀因為挖到石碑,上面記載了這些內容)

2. 灸瘵疾

女童莊妙真頃緣二姊坐瘵疾不起,餘孽亦駸駸見及。偶一趙道人過門見而言曰:「汝有瘵疾不治何耶?」答曰:「吃了多少藥弗效。」趙笑曰:「吾得一法治此甚易。當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時,解去下體衣服,於腰上兩傍微陷處,針灸家謂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勞蠱或吐出或瀉下,即時平安,斷根不發,更不傳染。

」敬如其教,因此獲全生。(類編)

白話文:

有個叫莊妙真的小女孩,因為兩個姊姊都得了肺結核病臥床不起,而且病症也漸漸蔓延到她身上。剛好有個趙道人路過她家,看到後就說:「妳得了肺結核怎麼不治療呢?」她回答:「吃了很多藥都沒用。」趙道人笑著說:「我有一個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治好這個病。要在癸亥日的晚上,大約是晚上十點左右,所有神靈都聚集的時候,把下半身的衣服脫掉,在腰部兩側微微凹陷的地方,也就是針灸學上說的『腰眼』,站直身體,用筆點上記號,然後上床臉朝下趴著,每個穴位用小艾草柱灸七次。如果體內的病邪或吐出來或拉出來,就會立刻平安,並且能完全根治,不會再復發,也不會傳染。」

莊妙真依照趙道人教的方法做,因此就完全康復了。

3. 灸咳逆法

予族中有病霍亂吐痢,垂困忽發咳逆,半日之間,遂至危殆。有一客云有灸咳逆法。凡傷寒及久疾得咳逆,皆為惡候,投藥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肌,咳逆已定。元豐中,予為鄜延經略使,有幕官張平序,病傷寒已困。一日,官屬會飲,通判延州陳平裕忽言張平序已屬纊,求往見之。

予問何遽至此?云咳逆甚,氣已不屬。予忽記灸法,試令灸之,未食頃,平裕復來,喜笑曰一灸遂瘥。其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灸左,女灸右。只一處,火到肌即瘥。若不瘥,則多不救矣。(良方)

白話文:

我家裡有人得了霍亂,上吐下瀉,病得很嚴重,忽然開始咳嗽不止,半天之內,情況就變得非常危急。有個客人說有治療咳嗽不止的灸法。一般來說,傷寒或久病引起的咳嗽不止,都是不好的徵兆,吃藥都沒效果的,用灸法一定能治好。我就讓人給他灸,火剛接觸到皮膚,咳嗽就停止了。

元豐年間,我擔任鄜延經略使的時候,有個幕僚叫張平序,得了傷寒病得很嚴重。有一天,官員們聚會喝酒,通判延州陳平裕突然說張平序快不行了,想去看看他。

我問怎麼這麼快就變成這樣?他說張平序咳嗽得很厲害,氣都接不上來了。我忽然想起那個灸法,就試著讓人給他灸,還沒吃完飯,陳平裕又回來了,高興地說,一灸就好了。這個灸法的位置在乳頭下一指左右,與乳頭垂直,在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如果是婦女,就彎曲乳頭來量,乳頭對應的地方就是穴位。艾炷像小豆那麼大,灸三壯,男人灸左邊,女人灸右邊。就灸這一個地方,火碰到皮膚病就好了。如果灸了還不好,那就很難救了。(這是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