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傷寒有五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自霜降至春分,傷風冷即病者,謂之傷寒;冬受寒氣,春又中風而病者,謂之溫病;至夏發者,名熱病;病而多汗者,謂之濕溫;其傷八節虛邪者,謂之中風。

白話文:

傷寒有五種情況:一種是中風,一種是傷寒,一種是濕溫,一種是熱病,還有一種是溫病。

自霜降至春分期間,如果因風寒侵襲而生病,這被稱為傷寒;冬季受到寒冷氣候影響,春季又因風邪而生病,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病;到了夏季發病的則被命名為熱病;如果病後伴有大量出汗,這被稱為濕溫;如果疾病是由於侵犯了八節(身體的八個主要部位)的邪氣,那麼這種情況則被稱為中風。

2. 陽證傷寒

程元章婺源遊汀人與妻皆嗜食鱉,婢梅香主炰飪,每滋味不適口,必撻之。嘗得一大者,長尺方操刀欲屠,睹其伸縮顫悸,為之不忍,指而與言:「我尋常烹製少失,必遭杖責罰,今放汝不殺,亦不過痛打一頓。」遂解縛置於舍後汙池中,池廣二丈,水亦未嘗竭。程夫婦以鱉肥大且滿意飫餐,既失之,怒甚,杖婢數十。

經二年,婢患熱疾,發狂奔躁,不納粥飲,體熱昏憒,蓋陽證也。家人知不可療,升入池上茅亭以待絕命。明日天未曉,聞有扣宅後門扉者,謂為鬼物,叱去之,乃言:「我是梅香,病已無事,乞令歸家啟關。」信然問其故,對曰:「半夜後彷彿見一黑物,將濕泥草遍罨我身上,環繞三四十匝,便覺心下開豁,四肢清涼,全無所苦,始知獨在亭子內。

」程氏未以為然,迨暮復使往效昨夕偃臥而密伺察之,見巨鱉自池出,銜水藻浮萍遮覆其體,程不省,所以婢詳道本末,云:「鱉此昔日其大加倍,視尾後穿竅尚存。」於是涸池取得之,送諸深溪。程追悼前過,不復食此。鄉人聞者相傳,以為戒。邑醫虞和仲時到彼,親見其事,為洪作霖夢弼言:「熱證之極猝未可解者,汲新井水浸衣裳互熨之為妙。」不謂水族細微亦能如此,蓋陰德所招云。

(類編)

白話文:

程元章婺源遊記:鱉與婢女的故事

程元章遊覽婺源時,當地人與其妻子都愛吃甲魚。婢女梅香負責烹飪,每次做的不合口味,就會被主人用杖責罰。有一次,他們得到一隻特別大的甲魚,足足有一尺長。程元章準備宰殺牠時,看到甲魚伸縮顫抖的樣子,心生不忍,便指著甲魚說:「我平時烹飪做得不好,就會被你們用杖責罰,今天放了你,頂多就是挨頓打而已。」於是,他解開甲魚的繩子,把它放進後院的池塘裡。池塘很大,足足有兩丈寬,而且水從未乾涸過。

程元章夫婦因為錯過了那隻肥美的甲魚,十分生氣,便狠狠地打了梅香幾十下。

兩年後,梅香得了熱病,發狂奔躁,不喝粥也不吃飯,身體發燙,昏昏沉沉,這是陽證。家人知道她病得很嚴重,無藥可治,便把她抬到池塘邊的茅亭裡等死。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他們聽到有人敲後門,以為是鬼,就罵著趕走。結果敲門的人說:「我是梅香,病好了,請開門讓我回家。」他們半信半疑,詢問原因,梅香回答說:「半夜我好像看到一個黑色的東西,用濕泥和草把我全身包起來,繞了三十四圈,之後我感到心胸開闊,四肢清涼,沒有任何痛苦了,才發現自己獨自躺在亭子里。」

程元章夫婦仍然不信,等到傍晚,又讓梅香回到亭子裡躺下,並暗中觀察。結果他們看到一隻巨大的甲魚從池塘裡爬出來,用水藻和浮萍遮蓋著自己的身體。程元章夫婦並沒有看清楚,但梅香詳細地描述了經過,說:「這隻甲魚比之前那隻還要大很多,我看到牠尾巴後面還有穿孔。」於是,他們放干了池塘,抓住了那隻甲魚,把它放到了深溪里。程元章夫婦後悔當初的做法,從此不再吃甲魚。鄉里的人聽說此事,都把它當成一個教訓。當地醫生虞和仲當時也在當地,親眼目睹了此事,他告訴洪作霖夢弼說:「熱病嚴重,突然無法治癒的,可以用新井水浸濕衣服,互相熨燙,效果很好。」沒想到水族這麼渺小,也能做到這樣的事情,真是陰德所致啊!

(注:文中“浮萍”原為“萍”,根據上下文意理解,應為“浮萍”。)

3. 竹葉石膏湯

袁州天慶觀主首王自正病傷寒旬餘,四肢乍冷乍熱,頭重氣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勢已甚殆。袁州唯一醫徐生能調治此疾,診之曰:「脈極虛,是為陰證,必服桂枝乃可。」觀宇去城三里,徐居在城內,留藥而歸,未及煮,若有語之曰:「何故不服竹葉石膏湯?」王回顧不見寮中,但有一老道士適入市,只小童子在,呼問之曰:「恰何人到此?」曰:「無人。

」自正惑焉,急遣邀徐醫還,正告之:「教我服此如何?」徐曰:「寒燠如冰炭,君之疾狀已危,果餌前藥,立見委頓,它日殺人之謗,非吾所能任也。」自為煮桂枝湯一碗曰:「姑飲之,正使不對病,猶未至傷生,萬一發躁狂眩,旋用師所言,未為晚。

」方酬答,次復聞耳傍人云:「何故不肯服竹葉石膏湯?」自正益悚,俟徐去,即買見成藥兩帖,付童使煎,又聞所告如初,於是斷然曰:「神明三告我,殆是賜以更生,安得不敬聽?」即盡其半。先時頭不能舉,若戴物千斤,倏爾輕清,唇亦漸暖,咽膈通暢無礙,悉服之,少頃汗出如洗,徑就睡,及平旦脫然如常。時自正為人謹飭,常茹素,與人齋醮盡誠,故為神所佑如此。

(庚志)

白話文:

袁州天慶觀的主持王自正,患了傷寒病已經十多天了,四肢忽冷忽熱,頭昏腦脹,呼吸不暢,嘴唇冰冷,臉色蒼白,連續多日無法進食,情況十分危急。袁州城中唯一能治療這種病的醫生是徐生,他診斷後說:「脈象非常虛弱,這是陰證,必須服用桂枝湯才能治癒。」

道觀位於城外三里,徐生住在城內,他留下了藥方就回去了。還沒來得及煎藥,就聽到有人對他說:「為什麼不服用竹葉石膏湯?」王自正回頭一看,寮中並沒有人,只有一個老道士剛巧進城,只有小童子在,他問:「剛才誰來了?」小童子回答:「沒有人。」

王自正感到困惑,急忙派人請徐生回來,並向他說明了情況:「請您教我服用這個藥吧。」徐生說:「寒熱就像冰炭,你的病況已經很危險,如果服用之前的藥方,馬上就會虛弱無力,日後就會被指責害死病人,這是我無法承擔的責任。」

王自正自己煮了一碗桂枝湯,說:「我先喝一點吧,即使不對症,也不至於傷到性命。萬一出現狂躁、頭昏眼花等症狀,就馬上用您說的藥方,也不算晚。」

他正要喝藥,又聽到耳邊有人說:「為什麼不肯服用竹葉石膏湯?」王自正更加驚恐,等徐生離開後,馬上買了兩帖現成的藥,讓童子去煎藥。他再次聽到有人說同樣的話,這時他斷然決定:「神明三番五次告誡我,一定是賜予我重生的機會,我怎麼能不敬畏地聽從?」於是他就喝下了半帖藥。

之前頭重如山,抬都抬不起來,現在突然感覺輕鬆,嘴唇也逐漸溫暖,喉嚨也暢通無阻。他喝完藥後,不一會兒就出了一身大汗,然後就睡着了,到天亮時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王自正為人謹慎,平時吃素,與人修道持齋,都誠心誠意,所以才得到神明的庇佑,得以逢凶化吉。

(庚志)

4. 聖散子之功

聖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所用中下品藥略計每千錢即得千服,所濟已及千人。昔薄拘羅尊者以一訶梨勒施一病比丘,故獲報身身常無眾疾。

白話文:

《聖散子》這味藥方的功效不只一種。去年春天在杭州,百姓得了這種疾病,吃了這個藥完全康復的人多到無法計算。使用中、低等級的草藥大約每一千個銅板就能製作出一千份藥劑,已經救了上千個人。以前有一個名叫薄拘羅的尊者,他拿一個叫作「訶梨勒」的果實送給一位生病的僧侶,因此獲得福報,身體常常沒有各種病症。

5. 柴胡㕮咀

朱肱,吳興人,尤深於傷寒。在南陽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湯證也。」請並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視,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㕮咀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曰湯,所以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膈上,所以胸滿而病自如也。」因旋制自煮,以進兩服,遂安。(《夷堅志》)

白話文:

朱肱,是吳興人,對於傷寒醫術特別精通。有一次,南陽太守盛次仲生病了,就請朱肱前來診治。朱肱診斷後說:「這是小柴胡湯的症狀。」於是,他請盛次仲服用三劑藥。到了晚上,盛次仲感覺到胸悶。朱肱再次診視,詢問盛次仲所服用的藥物在哪裡,拿來看後發現是小柴胡散。

朱肱解釋說:「古代人制藥時會將藥材研磨成像麻豆大小,再用大火煮成清湯服用,稱為湯。這樣可以讓藥力進入經絡,快速攻治疾病。現在所服用的卻是散劑,藥物停留在胸膈處,所以才會造成胸悶,而病症也未能消除。」

於是,朱肱當場重新製作藥物,煮成湯劑,讓盛次仲服用了兩劑,病症就痊癒了。

(資料來源:《夷堅志》)

6. 寒厥

劉錫鎮襄陽,日寵妾病傷寒暴亡,眾醫云脈絕不可治,或言市上賣藥許道人有奇術可用,召之曰:「是寒厥爾不死也。」乃請健卒三十人,速掘地作坑,熾炭數百斤,雜薪燒之,俟極熱,施薦覆坑,舁病人臥其上,蓋以氈蓐,少頃氣騰上如蒸炊,遍體流汗,衣被透濕,已而頓蘇,始取藥數種調治,即日愈。(同上)

白話文:

劉錫鎮住在襄陽,有一天他寵愛的妾室突然患了傷寒病,很快便去世了。許多醫生診斷說她的脈搏已經停止,無藥可救,有人說城裡有個賣藥的許道人有奇特的醫術,可以嘗試。於是劉錫鎮派人去請他,許道人說:「這是寒邪入體造成的厥症,還沒死。」

他便叫來三十個健壯的士兵,迅速挖了一個坑,在坑裡燒了幾百斤的炭火,並混合著柴薪一起燃燒,等到火燒得非常熱的時候,就在坑上面鋪上草席,把病人抬到席子上,然後用毛毯和褥子蓋住她。不一會兒,熱氣從坑底往上冒,就像蒸東西一樣,病人全身冒汗,衣服都被汗水浸濕了,不久之後,她就突然醒過來。許道人接著為她開了些藥,調配好之後,她當天就痊癒了。

7. 風濕不可汗下

論風濕不可汗下: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

己未年,京師大疫,正為此。予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予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速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大抵五苓散能飲水去濕,耳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服五苓散最效。初君之說詳矣。予因廣此說以信諸人。(信效方)

白話文:

春夏交替之際,有些人患病時會像傷寒一樣,自行出汗,四肢沉重疼痛,行動困難,小便不暢,這就是風濕,并非傷寒。陰雨過後,潮濕環境或過量飲酒,容易導致這種症狀。但多服用五苓散,小便暢通,濕氣消退,病就會好。絕對不可輕易瀉藥或發汗,一旦誤治,便無救藥。古人虞世云曾說:醫生如果不識此症,當作傷風感冒治療,發汗致死,瀉藥亦會致死。

己未年,京師發生大規模瘟疫,正是這種風濕病。我了解了這種病症,救治了許多病人。壬辰年,我在洪州任職,一位同僚的妻子患了這種病,我勸她趕快服用五苓散,但她不信醫,選擇服用發汗藥,結果一夜之間就去世了,不可不謹慎啊。總之,五苓散能利水去濕,對於耳、胸內有積水以及小兒嘔吐欲發癇症,服用五苓散效果最佳。初君的說法非常詳盡,我將此說法廣泛宣傳,希望大家都能相信。

8. 取汗不可先期

南史記範云:初為陳武帝屬官,武帝有九錫之命,在旦夕矣。云忽感傷寒之疾,恐不得預慶事,召徐文伯診視,以實懇之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政恐二年後不復起耳。」云:「朝聞道夕死猶可,況二年乎?」文伯以火燒地,布桃葉,設席置云於上,頃刻汗解,裹以溫粉,翌日愈。云甚喜。

文伯曰:「不足喜也。」後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壽限,況不顧表裡,不待時日,便欲速效乎?每見病者不耐未三四日,晝夜促汗,醫者隨情順意,鮮不敗事,故予書此為醫者之戒。(本事方)

白話文:

《南史》記載范云的故事:他最初擔任陳武帝的屬官,武帝即將受命九錫,封為天子,指日可待。范云突然感到傷寒,擔心無法參與慶祝活動,於是召徐文伯診治,誠懇地問:「能很快痊癒嗎?」文伯回答:「很快康復很容易,只是恐怕兩年後會不起。」范云說:「早上聽說有道,晚上就死,還算可以接受,更何況是兩年?」文伯便用火燒地,鋪上桃葉,擺上席子,讓范云躺在上面,不一會兒汗就退了,用溫粉裹住他,第二天就痊癒了。范云非常高興。

文伯卻說:「不值得高興。」後來兩年後,范云果然去世了。以催汗的方式提前退病,本來就會縮短壽命,何況不顧身體表裡,不等待時機,只想快速見效呢?我經常看到病人忍受不了病痛,還沒過三、四天,就晝夜催汗,醫生隨意迎合他們的意願,很少不造成不良後果的,所以寫下這些,作為醫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