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太素之妙

予伯祖張諱(寧宗廟諱)字子充,歙人也。家舊以財雄,鄉里族人有以醫名者,因留意焉。長聞蘄水道人龐君安,常以醫聞淮甸,徑從之遊。一日丐者扣門自言為風寒所苦,龐君令以藥濟之。丐者問當用何湯,使龐君見其手執敗扇,指以此煎湯調所服之藥。公初不省其意,乃曰:「豈非本草所謂敗扇能出汗者乎?」龐曰然。

公辭歸,嘆曰:「龐君用藥則善矣。聞川有王樸先生者,其察脈非特知人之病,而太素之妙,能測人之死生禍福,見於未著之前,服膺幾年,盡得其妙,乃辭而歸。」先是宣之南陵,有富者,惟一子,而家累萬計,適中寒疾,以為不可救,則氣息僅存,以為可療則邈,不知人,召公治之。

公笑曰:「正有此藥,然此病後三日當蘇蘇,必欲飲水,則以此藥與之服畢,當酣寢,切勿驚動,醒則汗解而安矣。」富者如其言,其子之疾果愈。南陵宰其妻亦苦寒疾,醫者環視無所措手,公探囊中得藥,服之,疾起矣。如其言而亦安。祈門宰陳君孺聞公之名,召之。是時縣學士子餘三十人,聞公太素之妙,丞相汪公廷俊預學職,陳請遍拯生員,公拯至丞相,則曰:「南人得北脈,後官當相國,然登第後,必自北方起。

」時丞相欲往京師,家貧,公力贊其行,至京師,邈未有遇,因言於公曰:「恐誤所許之術。」公曰:「安之,當達矣。」未逾年,果登第,授北京大名簿,徊環北京,而梁公子美闢之,遷至太中大夫。後至宣政末,力贊太上皇入繼大寶,而正位槐鼎,皆自北方起也。丞相范公堯夫,當 徽廟即位之初,朝廷以其舊德元勳,將虛左召之,而丞相嬰疾,召公診視,問曰:「某此去壽幾何?」公曰:「丞相脈不出半年。」丞相曰:「使某得至京師,皆先生力也。

」公曰:「如此則可。」丞相遂同公朝京師,朝廷方欲大用范公,力辭,授以醴泉觀使,奏公以假承務郎。丞相後果以不起聞矣。公出京,至宋尚書蹇公序辰,知應天府,召公察脈,公曰:「尚書無官脈,旦夕必有失。」俄被旨放歸田裡。未逾半年,復召公察脈,問曰:「某復如何?」公曰:「今日之脈與前不同,當得郡矣。

」不逾時而知杭州蔡元度樞密,吳國夫人王荊公女也有疾,召公而愈,嘆曰:「天下醫工未有妙如張承務者。」黃君謨誥授淮西提刑,過當塗遇之,公察脈而言曰:「大夫食祿不在淮西,相次還朝矣。然非今日宰相所謂宰相者,猶未起,起則有召命,不滿歲當三遷。」又曰:「大夫不病,而細君病,良可憂,九月矣。

」後朝廷召蔡公京用之,而黃君階此而進,一歲之內,皆如公言,作序送公曰:「余自崇寧年中授淮西提刑,待次南歸,過當塗,遇故人張子充為予切脈,而言曰:『大夫食祿不在淮西,相次還朝矣。然非今日宰相所謂宰相者,猶未起,起則有召命,不滿歲當三遷。』又曰:『大

2. 魚遊鰕戲

太常博士楊日宣病寒,郝允診曰:「君脈首震而尾息,尾震而首息,在法為魚遊鰕戲,不可治。」不數日死。(《邵氏見聞錄》)

3. 百痾之本

真誥有言曰: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痾之本,而怨咎於神靈乎?當風臥濕,反責它人於失覆,皆癡人也。夫慎事上者,謂舉動之事,必當慎思。若飲食恣情,陰陽不節,最為百痾之本,致使虛損,內起風濕,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豈得關於神明乎?惟當動於藥術療理爾。

4. 察病先識其源

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5. 病之所由

夫病之所由來雖多端,而皆關於邪。邪者,不正之因,謂非人身之常理。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各是邪,非獨鬼氣疫癘者矣。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臟腑,臟腑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遍遂廣。

精神者,本宅身以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亂。神既亂矣,則鬼靈斯入。鬼力漸強,神守稍弱,豈得不致於死乎?古人譬之植楊,斯理當矣。但病亦別有,先從鬼神來者,則宜以祈禱祛之。雖曰可祛,猶因藥療致益。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藥療無益者,是則不可祛。晉景公膏肓之例是也。

大都鬼神之害則多端,疾病之源惟一種,蓋有輕重者爾。(三說本草)

6. 六經傷寒用藥格法

夫傷寒始自太陽,逆傳陽明,至於厥陰而止。六經既別,治法不同。太陽屬膀胱,非發汗則不愈。必用麻黃者,以麻黃生於中牟,雪積五尺,有麻黃處,雪則不聚。蓋此藥能通內陽氣,卻外寒也。陽明屬胃,非通泄則不愈。必用大黃芒硝以利之。少陽屬膽,無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子芩,非此不解。

太陰屬脾,中州土也,性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溫燥。少陰屬腎,性畏寒燥,非附子必不能溫。厥陰屬肝,藏血養筋,非溫平之藥不能潤養。此經常之道也。後學不知倫類,妄意進餌,遂致錯亂。諸證蜂起,夭傷人命,可不究辯?且三陽病,汗下、和解,人必知之。至太陰脾經,溫燥不行,亦當溫利,自陽明出。

溫脾丸用大黃者是也。少陰腎經,雖用附子,復使麻黃,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用桂,自少陽出,明矣。及其二陽鬱閉,皆當自陽明出。故三陰皆有下證。如少陰口燥咽乾,下利清水;太陰腹滿時痛;厥陰舌卷、腎縮,皆當下之。學者宜審詳,不可率易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