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一服飲

福唐梁緄心脾疼痛,數年之間不能得愈,服藥無效,或教供事穢跡神,且持誦咒語,久之夢中告曰:「與汝良藥,名為一服飲。可取高良薑、香附子等分,如本條修制細末,二錢匕,溫陳米飲下,空心服為佳,不煩再服。」已而果驗,後嘗以濟人皆效。(類編 百一選方云:「二味須各炒然後合和,同炒即不效。」)

白話文:

福唐的梁緄患有心脾疼痛的毛病,已經好幾年都治不好,吃藥也沒有效果。有人建議他祭拜穢跡神,並持誦咒語。過了一段時間,梁緄在夢中被告知:「給你一種良藥,叫做『一服飲』,可以治好你的病。你需要取高良薑和香附子等量,按照本條的製作方法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匕,用溫熱的陳米湯送服,最好空腹服用,不需要再服用其他藥物。」梁緄醒來後按照夢中指示服用,果然藥到病除。之後,他經常將這種藥方分享給其他人,也都非常有效。

(類編、百一選方中記載:「這兩種藥材都要先炒過再混合,一起炒的話就不會有效。」)

2. 診法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決死生之分。(千金方)

白話文:

在早晨的時候,由於陰氣還沒有開始活動,陽氣也還沒有分散出去,人還沒有進食,經脈也沒有達到最旺盛的狀態,絡脈也很均衡,氣血沒有紊亂。因此,在這個時候可以診斷出一些異常的情況,並且通過觸摸脈搏來觀察精神狀態、面色變化以及臟器和器官的功能狀況,從而判斷身體是否健康或者存在哪些問題。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決定一個人的生命情況是好還是壞。

3. 動脈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終始。(千金方)

白話文:

所有的經脈都流動著血液,我們特別觀察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寸口脈是所有脈絡汇集的地方,也是手太阴经的动脉。人吸气时脉搏跳动三寸,呼气时脉搏跳动三寸,呼吸停止,脉搏跳动六寸。人一天一夜,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脉搏跳动五十度,循环全身,如同水滴漏下百刻,气血运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所以,五十度后脉搏又回到手太阴经,也就是寸口脉,而寸口脉正是五臟六腑的起始和终点。

4. 脈形氣逆順

孫尚藥曰:凡診脈,先視人之長短、肥瘦,形氣相得者不病,形氣不相得者病,形氣損者危,形氣反者死。形氣既反,脈又加之懸絕者,形氣俱病,見者立死。故人長脈亦長,人短脈亦短,人肥脈亦厚,人瘦脈亦急,此形氣之相得也。然人賴五行以生,而常為八邪所攻,若非次有誤中他邪得病,亦易為治療,謂形氣相得也。

形氣不相得而反者,謂人長脈短之類,若得病,必難拯治。此是人之氣候,無病者不久當病,病者危,危者死矣。切須畏忌撙節,和氣養神,勿更恣意,不慎轉耗天真,深思深思。(雞峰方)

白話文:

孫尚藥說,診脈時,先要觀察人的高矮胖瘦,身形和氣息相合的人不會生病,身形和氣息不協調的人就會生病,身形和氣息損耗的人很危險,身形和氣息相反的人就會死亡。如果身形和氣息已經相反,脈象又呈現懸絕狀態,就代表身形和氣息都病了,見到這種情況的人馬上就會死亡。所以,人高脈也長,人矮脈也短,人胖脈也厚,人瘦脈也急,這是身形和氣息相合的表現。

然而,人依賴五行而生,卻常受八邪侵襲。如果沒有誤中其他邪氣而生病,也容易治療,這就是身形和氣息相合的情況。

身形和氣息不協調且相反,例如人高脈短,如果生病,就一定很難救治。這就是人的氣候,沒有病的人很快就會生病,生病的人很危險,危險的人就會死亡。一定要謹慎節制,調和氣息養護精神,不要再放縱任性,不注意就會消耗本元,要深思熟慮。

5. 四時之脈

凡脈順四時者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有和氣,軟滑而長,乃是不病之人,得病即易為治療,蓋從和氣而生也,用法萬全。如氣反、脈逆、形氣相失,名曰不可治,是形盛氣虛、形虛氣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氣俱虛,安穀者過期而死,不安穀者不過期而死。安穀謂飲食且進期,是八節之氣候也。(雞峰方)

白話文:

脈象隨著四季變化,春天像琴弦般緊繃,夏天像洪水般充盈,秋天像細毛般輕柔,冬天像堅石般沉實。若脈象順應四季變化,且脈搏柔和滑利,脈象綿長,便是不生病的人,就算生病也容易治癒,因為他們體內充滿和諧之氣。但如果氣逆脈逆,身形氣息不調,則稱為不可治,因為他們可能是氣虛形盛或形虛氣盛,所以無法醫治。如果人體氣血俱虛,堅持飲食的人會過了預定的時間才死,不堅持飲食的人則不會超過預定的時間。所謂“安穀”指的是飲食要依照季節變化而調節,也就是要遵循八節氣的氣候規律。

6. 肥瘦虛實

診脈治病,必先度人之肥瘦,以調氣之虛實。虛則補之,實則泄之。若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必死。是形氣俱不足而脈反有餘,故死也。故人形盛,脈細少,氣不足者,危危者,近於死也。猶有可治之理,以氣不足而形盛故也。其形氣相得者生。是人形氣肥瘦長短,氣候相得故生也。

參五不調者病,謂脈氣交亂而不調故病也。上下寸關尺三部脈如參椿者,病甚也。三部脈左右手十至不可數者死。是一呼一吸,脈來往十至以上,無生氣也,故死矣。(雞峰方)

白話文:

診斷脈象治病,必須先觀察病人的肥瘦程度,以此來調整氣虛氣實的狀態。氣虛就補益它,氣實就瀉掉它。如果身體瘦弱但脈象卻很大,胸中氣盛,一定會死。這是因為身體和氣都不足,但脈象卻反常地充盈,所以會死。

因此,如果病人身體強壯,脈象卻細小,氣不足,情況危急,接近死亡。但也還有治療的道理,因為氣不足而身體強壯。身體和氣相得益彰,就能活下來。也就是說,身體的肥瘦、高矮,氣候的變化,相得益彰,才能活下來。

參五不調是指病症,指的是脈象和氣機交錯紊亂,不協調而導致疾病。上、中、下三部脈象如參差不齊,病況嚴重。三部脈象左右手十次脈搏都無法數清,就會死亡。因為每一次呼吸,脈搏來回十次以上,就沒有生氣了,所以會死。

7. 形氣相得相反

大凡診脈,先定四時之脈,便取太過、不及、虛實、冷熱、寒溫、至數、損益、陰陽衰盛、五行生剋、臟腑所屬,看之以為大法。然後取其人形神長短肥瘦、氣候虛實盛衰、性氣高下、布衣血食、老幼強弱,但順形神、四時五氣、氣候無過者,生之本。其形氣與五行者,危病。若過盛而形氣反逆,脈有懸絕者,死不治矣。(雞峰普濟方)

白話文:

一般而言,診脈首先要確定四時的脈象,然後依此判斷脈象的太過、不及、虛實、冷熱、寒溫、至數、損益、陰陽衰盛、五行生剋以及臟腑所屬,以此作為診斷的大法。

接著,還要觀察患者的形體、神態、身高、胖瘦、體質、氣候虛實盛衰、性格、飲食、年齡、強弱等,只要這些方面與四時五氣、氣候相符,沒有過度,便是生之本。

如果患者的形體、氣質與五行相悖,便是危病。若氣勢過盛而形體氣質反常,脈象出現懸絕,則必死無救。(出自雞峰普濟方)

8. 善別脈

郭玉,廣漢人也。後漢章帝時為侍郎。為人善別脈,知人生死。帝令童男衣女子之衣,詐云其病,使玉診脈。王曰:「此女誰言病?」據脈狀,陽盛陰弱,臣謂非女。帝善之,遷五官中郎將。

白話文:

郭玉是廣漢人,在東漢時期擔任侍郎職位。他擅長辨識脈象,能夠知道人的生死狀況。皇帝讓一個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假裝生病,並派郭玉去診斷他的脈搏。郭玉說:“這個女孩子沒有生什麼病。”根據脈象來看,這個人陽氣旺盛而陰氣衰弱,我不認為他是個女性。皇帝對他的判斷表示贊同,並將他升官至五官中郎將的位置。

9. 龐安常脈法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寸口大於秋冬。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四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溢之脈一名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曰外關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生於寸,動於尺。今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

關以後脈當一寸而沉過者,謂尺中倍於寸口。至三倍則入尺而為覆。故言覆者,尺倍寸極矣。覆之脈一名曰內關,一名曰外格,一名曰乘陽之脈。內關者,關以下內脈也。外格者,陽拒陰而內入也。陽生於尺,動於寸。今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前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脈有是者死矣。

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陽之脈也。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所謂關格者,覆溢是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

四盛,則三陽極,導之以針。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脈靜者,取三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瀉陽二,當補於陰一。至寸而反之。脈有九候者,寓浮中沉於寸關尺也。且越人不取十二經穴者,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寸一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

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溫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變也。陽浮陰濡為風溫。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其治之也。風濕取足厥陰木,手少陰火。溫毒專取少陽火。傷寒取手太陰經,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

鄉人皆為我能與傷寒語。我察傷寒與四溫變辯其疑似而不可亂也。故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尺寸,寓九候於浮沉,分四溫於傷寒。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張右史集)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關鍵,不在於急於觸摸人迎和寸口脈。這兩條脈互相呼應,就像兩條拉緊的繩子,陰陽平衡時,繩子的大小一致。一般人的脈象,人迎脈在春夏較大,寸口脈在秋冬較大。什麼是人迎脈呢?它位於喉嚨旁邊,內經稱之為「別於陽者」。越人(指古代越地醫者)不全部觸摸各個穴位的脈象,只觸摸手太陰經在魚際穴後一寸九分處的脈象,以此配合陰陽之數,獲得關格脈。然而,如果沒有先了解喉嚨和手部脈象之間相互呼應的道理,就會不明白尺寸、陰陽和關格脈的來源。

寸口脈的長度是尺脈的四倍,就會上溢到魚際穴,稱為溢脈。所以說溢脈是寸脈超過尺脈的極端表現。溢脈又稱為關脈、內格脈、陰乘之脈。外關脈是指從關脈向上延伸的外側脈象。陰氣阻礙陽氣外泄,所以稱為外格脈。陰氣生於寸口,活動於尺脈。現在從關脈向上溢到魚際穴,而關脈之後的脈象潛行,這是陰氣旺盛乘陽而陽氣衰竭。陽氣衰竭就會死亡,脈象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寸口脈是人迎脈的四倍,稱為關陰之脈。

關脈之後的脈象,在尺脈的一寸處沉陷過深的,稱為尺中脈是寸口脈的兩倍。到三倍的時候,就會深入尺脈而稱為覆脈。所以說覆脈是尺脈超過寸脈的極端表現。覆脈又稱為內關脈、外格脈、乘陽之脈。內關脈是指關脈以下的內側脈象。外格脈是指陽氣阻礙陰氣而內入。陽氣生於尺脈,活動於寸口。現在從關脈以下覆入尺澤穴,而關脈以前的脈象潛行,這就是陽氣亢盛乘陰而陰氣衰竭,也會死亡,脈象出現這種情況的人也會死亡。

這就是所謂的人迎脈是寸口脈的四倍,稱為格陽之脈。經書上說:人迎脈和寸口脈都超過四倍,就稱為關格脈。關格脈虛弱,無法汲取天地精氣就會死亡。所謂關格脈,就是指覆脈和溢脈。雖然如此,單獨出現覆脈或溢脈,可以用補瀉的方法救治。尺脈部位如果出現一次增盛,就瀉足少陽經,補厥陰經。出現兩次增盛,就瀉足太陰經,補少陰經。出現三次增盛,就瀉足陽明經,補太陰經。都是瀉兩經,補一經。

出現四次增盛,就是三陽經極盛,就用針灸來導引。應該充分取少陽經、太陰經、陽明經的穴位。脈象平緩的,取三陽經的穴位在足部。脈象快速的,取穴位在手部。瀉陽兩經,就補陰一經。到了寸口脈,則相反。脈象有九候,是將浮、中、沉三種狀態,分別放在寸口、關、尺三處。而且,越人不取十二經的穴位,直接用兩條經絡配合手太陰經的行度,從尺脈到寸口一寸九分的範圍,再分為三部。每一部分都包含浮、中、沉,以此配合天地人三才。

又說:中風是木氣所致,傷寒是金氣所致,溫病是水氣和火氣所致,溫病的發病源於濕氣。濕氣是土氣病變。土氣病變,就會導致五臟六腑受害,其根本原因是金、木、水、火四臟的變化。陽氣浮於表面,陰氣濡濕,稱為風溫。陽氣數快,陰氣實滿,稱為溫毒。陽氣濡濕,陰氣急迫,稱為濕溫。陰陽氣都旺盛,稱為溫瘧。治療方法是:風濕病取足厥陰木經、手少陰火經。溫毒病專取少陽火經。傷寒病取手太陰經、手少陰火經。濕溫病取足少陰水經。

鄉里的人都以為我能談論傷寒病。我觀察傷寒病和四種溫病,辨別它們的相似與不同,不能混淆。所以確定陰陽在喉嚨和手部,配合覆脈和溢脈在寸口和尺脈,將九候藏在浮、中、沉中,將四種溫病區分於傷寒病。這些都是扁鵲略微開創了一些端倪,而我參照內經等書籍進行考究,才得到這些道理。仔細地運用這些道理,順應它們來治療疾病,病魔就無法逃脫。(張右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