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妙針獺走

宋人王纂,海陵人,少習經方,尤精針石,遠近知其盛名。宋元嘉中,縣人張方女,日暮宿廣陵廟門下,夜有物假作其婿來,女因被魅惑而病。纂為治之,始下一針,有獺從女被內走出,病因而愈。(劉穎叔《異苑》)

白話文:

宋朝有個叫王纂的人,是海陵人。他年輕時學習傳統醫方,尤其擅長針灸。遠近都知道他名氣很大。宋元嘉年間,縣裡有個叫張方的,他女兒傍晚在廣陵廟門下過夜,晚上有個東西假扮成她丈夫來,她因此被迷惑而生病。王纂替她治療,剛下一針,就有隻水獺從她被子裡跑出來,病也因此好了。(出自劉穎叔《異苑》)

2. 針芻愈鬼

徐熙字秋夫,不知何郡人,時為射陽令,少善醫方,名聞海內。常夜聞有鬼呻吟聲甚悽苦。秋夫曰:「汝是鬼,何所須?」答曰:「我姓斛,名斯家,在東陽,患腰痛死,雖為鬼而疼痛不可忍,聞君善術,願相救濟。」秋夫曰:「汝是鬼而無形,云何厝治?」鬼曰:「君但縛芻為人,索孔穴針之。

」秋夫如其言,為針腰四處,又針肩井三處,設祭而埋之。明日一人來謝曰:「蒙君醫療,復為設祭,病除飢解,感惠實深。」忽然不見。當代稱其通靈。長子道度,次子叔向,皆精其術焉。(唐史)

白話文:

徐熙,字秋夫,不知道是哪個郡的人,當時擔任射陽縣的縣令。他年輕時就精通醫術,名聲傳遍全國。

有一次,他晚上聽到有鬼發出非常淒慘痛苦的呻吟聲。秋夫問:「你是鬼,有什麼需要?」鬼回答說:「我姓斛,名斯家,住在東陽,因為腰痛而死。雖然成了鬼,但疼痛仍然難以忍受。聽說你醫術高明,希望能得到你的救治。」秋夫說:「你是鬼,沒有形體,要怎麼治療呢?」鬼說:「你只要用草紮成一個人的樣子,找到穴位針灸就行了。」

秋夫按照鬼說的做了,在草人的腰部針灸四個地方,又在肩井穴針灸三個地方,然後擺設祭品祭拜並將草人埋起來。隔天,有一個人來道謝說:「承蒙您醫治,還為我擺設祭品,我的病痛消除了,飢餓也解除了,非常感謝您的恩惠。」說完就忽然消失了。當時的人都稱讚他能夠通靈。他的長子徐道度和次子徐叔向,都精通他的醫術。(出自《唐史》)

3. 針愈風手

唐甄權,許州扶溝人,常以母病與弟立言專習醫方,遂究其妙。隋開皇初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疾除魯州刺史。庫狄欽若患風手不得引,諸醫莫能療,權謂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隅一穴,應時愈。貞觀中年一百三歲,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几杖衣服。

其修撰《脈經》、《針法》、《明堂人形圖》各一卷,至今行用焉。(同上)

白話文:

唐朝的甄權,是許州扶溝人,因為母親生病,就和弟弟甄立言一起專門研究醫術,因此深入了解其中的奧妙。隋朝開皇年間,他擔任秘書省正字,後來稱病辭官,改任魯州刺史。當時庫狄欽若得了風手病,手無法抬起,很多醫生都治不好。甄權對他說:「只要像拉弓射箭一樣,一針就能治好。」於是就在他肩部一個穴位扎針,立刻就好了。貞觀年間,他一百零三歲時,唐太宗到他家拜訪,看了他的飲食,並向他請教藥性,於是授與他朝散大夫的官位,並賜予几杖和衣服。

他還編撰了《脈經》、《針法》、《明堂人形圖》各一卷,這些著作直到現在都還在被使用。

4. 許希善針

天聖中,仁宗不豫,國醫進藥久未效,或薦許希善用針者,召使治之,三針而疾愈,所謂興龍穴是也。仁宗大喜,遽命官之,賜予甚厚。希既謝,上覆西北再拜。仁宗怪問之,希曰:「臣師扁鵲廟所在也。」仁宗嘉之。是時孔子之後久失封爵,故顏太初作許希詩以諷之,於是詔訪孔子四十七代孫,襲封文宣王。(皇朝類苑)

白話文:

宋仁宗天聖年間,仁宗皇帝身體不舒服,御醫們開藥很久都沒效果。有人推薦許希善擅長用針灸,於是召他來醫治。許希善扎了三針,仁宗皇帝的病就好了,用的就是所謂的興龍穴。仁宗皇帝非常高興,立刻給他官職,賞賜了很多東西。許希善推辭後,朝著西北方向再次拜謝。仁宗皇帝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許希善說:「那是我的老師扁鵲廟所在的方向。」仁宗皇帝很讚賞他。當時孔子的後代很久沒有爵位封賞,所以顏太初寫了一首詩諷刺這件事,因為許希善的事情,朝廷就下詔尋找孔子的第四十七代子孫,繼承了文宣王的爵位。(出自《皇朝類苑》)

5. 針法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白話文:

善於用針的人,能從陰的方面引導出陽,也能從陽的方面引導出陰。用右邊的針灸治療左邊的病痛,用左邊的針灸治療右邊的病痛。透過我所知道的,去了解病人的情況,透過病症表面的現象,去了解病症內在的根源。

6. 針愈風眩

秦鳴鶴為侍醫,高宗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武后亦幸災異逞其志,至是疾甚,召鳴鶴、張文仲診之。鳴鶴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即愈矣。」天后自簾中怒曰:「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試出血處耶?」上曰:「醫之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

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眼明矣!」言未畢,後自簾中頂禮拜謝之曰:「此天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鳴鶴。

白話文:

秦鳴鶴擔任宮廷御醫時,高宗皇帝飽受風眩之苦,頭部沉重,眼睛都看不清楚。武則天也趁著高宗生病時想掌控大權,到了這個地步,高宗的病情更加嚴重。於是召來秦鳴鶴、張文仲為他診治。秦鳴鶴說:「這是風毒往上侵襲,如果針刺頭部放出一些血,病就會好了。」武則天在簾子後面怒斥說:「這個人該殺!天子的頭豈是能隨便試著放血的地方?」高宗說:「醫生的建議是根據病理,不應該因此加罪於他,而且我現在頭部又沉又悶,實在難以忍受,試著放點血,說不定會好。」於是命令秦鳴鶴針刺。

秦鳴鶴針刺了高宗的百會穴和腦戶穴,放出了一些血,高宗說:「我的眼睛看得清楚了!」話還沒說完,武則天從簾子後面出來,跪拜感謝說:「這真是上天賜給我的老師啊!」親自拿著絲綢和寶物送給秦鳴鶴。

7. 針鼻生贅

狄梁公性好醫藥,尤妙針術。顯慶中應制入關,路傍大榜云:「能療此兒,酬絹千匹。」有富室兒,鼻端生贅如拳石,綴鼻根蒂如筋,痛楚危亟。公為腦後下針,疣贅應手而落。其父母輦千縑奉焉。公不顧而去。(《集異記》)

白話文:

狄梁公天性喜愛醫藥,尤其擅長針灸。顯慶年間,他奉旨入關,路旁有一張大榜文寫著:「能治好這個孩子,酬謝絹帛一千匹。」原來是一位富戶的兒子,鼻子上長了一個瘤,像拳頭一樣大,連接鼻子的根部就像筋一樣,疼痛難忍,病情危急。狄梁公在他後腦下針,瘤子應手而落。孩子的父母用車載著千匹絲綢來酬謝他,狄梁公卻看都不看就離開了。

8. 筆針破癰

李王公主患喉癰數日,痛腫,飲食不下,才召到醫官,言須針刀開方得潰破。公主聞用針刀,哭不肯治,痛逼水穀不入。忽有一草澤醫曰:「某不使針刀,只用筆頭蘸藥癰上,霎時便潰。」公主喜,遂令召之。方兩次上藥,遂潰出膿血一盞余,便寬。兩日瘡無事,令供其方。

醫云:「乃以針系筆心中輕輕劃破其潰散爾,別無方言醫者意也,以意取效爾。」(名醫錄)

白話文:

李王公主喉嚨長癰好幾天了,又痛又腫,吃不下東西,這才找來醫生。醫生說必須用針或刀劃開才能讓膿腫潰破。公主聽到要用針或刀,哭著不肯治療,但因為疼痛難忍,什麼東西也吃不下。這時,有個鄉野醫生說:「我不用針或刀,只要用毛筆頭沾藥塗在癰上,一下子就能讓它潰破。」公主聽了很高興,就請他來醫治。醫生上了兩次藥,膿腫就潰破,流出一大杯膿血,公主立刻覺得舒服多了。兩天後,傷口沒事了。公主就問醫生藥方是什麼。

醫生說:「其實只是用針綁在筆的中心,輕輕劃破膿腫讓它散開而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藥方。這只是我的想法,憑著想法達到效果而已。」(出自《名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