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九 (5)

1. 五石散不可服

醫之為術,苟非得於心而恃書以為用者,未見能臻其妙。如術能動鍾乳,按乳石論曰:服鍾乳當終身忌術。五石諸散用鍾乳為主,復用術,理極相反,不知何謂?予以問老醫,皆不能言其義。按乳石論雲:石性雖溫而體本冷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後發。如此則服石多者勢自能相蒸,若要以藥觸之,其發必甚。

五石散雜以眾藥,用石殊少,勢不能蒸,須藉外物激之令發。爾如火少必因風氣所鼓而後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故孫思邈云: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又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惟不可服五石散。

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暴故也。古人處方大體如此,非此書所能盡也。況方書仍多偽雜,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殊尤多,醫不可以不知也。(劉穎叔異苑)

白話文:

醫學這門技術,如果單純依賴書本知識而不靠個人實踐經驗去領悟,很難達到高深的境界。就像鍾乳這種藥材,根據《乳石論》記載,服用鍾乳的人應該終身避免服用術類藥材。然而五石散這種藥方是以鍾乳為主要成分,卻又加入術類藥材,兩者理論上是相衝突的,讓人疑惑不解。我曾經向資深醫生請教,他們也都無法解釋其中的道理。根據《乳石論》的說法,鍾乳石雖然性質溫和,但其本身質地偏冷且重,必須等到它們互相作用後才會產生效應。由此可見,大量服用鍾乳石的人,體內的鍾乳石會自行產生作用,如果再用藥物去刺激,效果可能會更強烈。

五石散中混合了多種藥材,鍾乳石的比例並不多,因此不易在體內產生作用,需要藉助其他物質來刺激使其生效。這就像火苗小的時候,需要風來助燃才能旺盛,但如果火勢已經很大,再吹風反而可能造成災害。這是自然界的常理,所以孫思邈曾說過:五石散的藥性太猛烈,他寧願吃有毒的野葛也不願意服用五石散。遇到這樣的藥方,應該立即銷毀,以免對生命造成傷害。他又說,如果不服用鍾乳石,身體狀況可能不會很好,但鍾乳石在體內,萬事都能順利,只是不能服用五石散。

因為五石散是把不相容的成分聚集在一起,並且激發其作用,所以藥效非常猛烈。古人的藥方大致都是這樣,不是這本書能夠完全涵蓋的。更何況,醫書中還存在很多偽造和混雜的情況,例如《神農本草經》是最古老的醫書之一,但其中的誤差和差異非常多,醫生不能不知道這些情況。以上內容出自劉穎叔的《異苑》。

2. 服丹之過

張中書愨自壯歲時無日不服丹砂,暮年歸福州,身體充腯,飲啖加於人十倍。其家困於供億,獨一侄與婦竭力祗事張命以官。每中夜苦飢,但擊床屏,須亟以饅頭,非五十枚不飽;茹菜必十杆,常食羊肉必五斤。經年之後,侄家為之枵空。忽髮際生瘍,浸淫及頂,巍然若高阜,結為三十六瘡。旬余爆裂有聲,瘡翻而外向,如人口反唇而卒。(《庚志》)

白話文:

[服用丹藥的後果]

張中書愨從壯年開始,每天必定服用丹砂。到了晚年,他回到福州,身體肥胖,食量比一般人多出十倍。他的家人因為供應他的需求而陷入困境,只有一個侄子和他的媳婦盡力地照顧張中書,並遵照他的命令來辦事。每當半夜感到飢餓,張中書只要敲打牀邊的屏風,就必須立刻送上饅頭,至少要五十個才會感到飽足;吃蔬菜必須要十捆,平常吃羊肉必定要五斤。一年後,侄子的家庭因此而財力虛弱。

忽然,張中書的頭皮上長了一個膿包,漸漸蔓延到整個頭頂,隆起的像一座小山丘,形成了三十六個膿包。十幾天後,這些膿包發出爆裂的聲音,皮膚翻開向外,就像人的嘴巴反脣一樣,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