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九 (4)
卷九 (4)
1. 保養
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息,未嘗休息也。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臟腑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白話文:
人每天每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次,從來沒有停止過。呼吸少一次就會感到寒冷,多一次就會感到燥熱,這樣臟腑就會失調,各種疾病就會產生。所以,人體的元氣要注重保養,而飲食的精華則要好好守護。
2. 調攝
臥處不可以首近火,必有目疾;亦不可當風,必患頭風等疾。背受風則嗽,唯胸無禁。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露下久臥。(《瑣碎錄》)
白話文:
睡覺的地方頭部不可以太靠近火源,這樣一定會產生眼睛的疾病;也不可以正對著風吹,這樣一定會患上頭痛等疾病。背部吹到風就會咳嗽,只有胸部沒有這個禁忌。懂得保養身體的人,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會吹風或在露水下久睡。
3. 真人養生銘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勿大醉,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數以手摩肚。寅、丑日剪甲,頭髮梳百度。飢即立小便,飽即坐旋溺。行處勿當風,居止無小隙。遇夜濯足臥,飽食終無益。思慮最傷神,喜怒最傷氣。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一日無災殃。
去邪兼避惡,如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酸味傷於筋,苦味傷於骨,甘即不益肉,辛多敗正氣,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少施泄,秋冬固陽事,獨臥是守真。慎靜最為貴,錢財生有分,知足將為利,強知是六患,少欲終無累。神靜自常安。修道宜終始,書之壁屋中,將以傳君子。
(修真秘訣)
白話文:
人的身體如果適度勞動,就不會生病。喝酒不要喝到大醉,各種疾病自然不會產生。飯後散步走一百步,並用手按摩肚子。在寅日和丑日修剪指甲,每天梳頭髮一百下。肚子餓了就站著小便,吃飽了就坐著小便。走路時不要吹風,住的地方不要有縫隙。晚上睡前要洗腳,吃太飽沒有好處。過度思慮最傷精神,過度的喜怒最傷元氣。常常修剪鼻毛,要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早上要起床時,先踏左腳下床,這樣一天就沒有災禍。
去除邪氣並避開邪惡,如果能走七星步(一種特殊的步伐),就能使人長壽。過度喜歡酸味會傷害筋,過度喜歡苦味會傷害骨頭,過度喜歡甜味對肌肉沒有好處,過度喜歡辛辣味會敗壞正氣,過度喜歡鹹味會減損壽命。飲食不要偏愛某種味道,春夏兩季要減少性行為,秋冬兩季要固守陽氣,獨自睡覺是守護真氣的方法。謹慎寧靜是最重要的,錢財的獲得各有定數,懂得滿足才是最好的,強求就會產生六種禍患,慾望少就不會帶來負擔。精神安靜自然就能平安。修道養生要從始至終堅持,將這些道理寫在牆壁上,用來傳給有德之人。
(修養身心的秘訣)
4. 芡能養生
吳子野云芡實蓋溫平耳,本不能大益人,然俗謂之水硫黃。何也?人之食芡也,必枚齧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頰唇齒終日囁嚅,而芡無五味,腴而不膩,是以致玉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人華液通流,轉相揖注,積其力,雖過乳石可也。以此知人能澹食而徐飽者,當有大益。
吾在黃崗中,見牧羊者,必驅之瘠土,云草短而有味。羊得細嚼則肥而無疾。羊猶爾,況人乎?(良方)
白話文:
吳子野說芡實性味溫和,本來對人體沒有特別大的益處,但民間卻稱它為「水硫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吃芡實,一定會一顆顆慢慢咬碎咀嚼,沒有人會囫圇吞棗的。舌頭、臉頰、嘴唇和牙齒整天細細咀嚼,而且芡實沒有明顯的味道,肥潤而不油膩,因此能促進唾液分泌。所以吃芡實的人,能夠使唾液流通順暢,互相滋潤,積聚力量,即使吃下過多的乳石也能化解。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夠飲食清淡,慢慢吃飽,對身體一定大有益處。
我在黃崗的時候,看到牧羊人,一定會把羊趕到貧瘠的土地上,說那裡的草雖然短但有味道。羊如果能夠慢慢細嚼慢嚥,就能長得肥壯而且沒有疾病。羊都如此了,何況是人呢?
5. 摩面
太素經曰一面之上,兩手常摩拭,使熱令人光澤,皺斑不生。先摩切兩掌令熱,以拭兩目。又順手摩發,理櫛之狀。兩臂更互以手摩之,發不白,脈不浮外。
白話文:
《太素經》說,在臉上,要經常用兩手摩擦,讓臉發熱,這樣可以使臉色光亮潤澤,不會產生皺紋和斑點。先將兩手掌相互摩擦至發熱,然後用手掌輕輕擦拭眼睛。接著順著頭髮生長的方向摩擦頭皮,就像梳頭一樣。兩隻手臂也輪流用手摩擦,這樣頭髮就不容易變白,血管也不會浮現出來。
6. 腎神
無錫遊氏子,少年耽於酒色,旋得疾,久而弗愈,勢危甚,忽語家人曰:「常見兩女子,服飾華麗,其長財三四寸,每緣吾足而行,冉冉至腰而沒。」家人以為妖祟。他日,名醫自遠而至,諸遊或以扣之。醫曰:「此蓋腎神也。腎氣絕則神不守舍,故病者見之。」(《癸志》)
白話文:
無錫有個姓游的人家兒子,年輕時沉迷於酒色,不久就生了病,而且久病不癒,病情非常危急。他忽然告訴家人說:「我常常看見兩個女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大約只有三、四寸高,她們每次都沿著我的腳邊走,慢慢地走到我的腰部就消失不見了。」家人都認為是妖魔作祟。
後來,有個名醫從遠方來,游家有人就去請教他。醫生說:「這應該是腎神。腎氣衰竭,神就無法守住居所,所以病人才會看見這種景象。」
7. 心腎肝膽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神發乎耳則謂之聽,肝之精發乎鼻則謂之嗅,膽之魄發乎口則謂之言。故妄視則傷心,妄聽則傷腎,妄嗅則傷肝,妄言則傷膽。
白話文:
當心臟的功能反映在眼睛上時,我們就能看見,這稱為視覺;當腎臟的功能反映在耳朵上時,我們就能聽見,這稱為聽覺;當肝臟的精氣反映在鼻子上時,我們就能聞到,這稱為嗅覺;當膽的魄力反映在嘴巴上時,我們就能說話,這稱為語言。因此,不恰當地使用視覺會傷害心臟,不恰當地使用聽覺會傷害腎臟,不恰當地使用嗅覺會傷害肝臟,不恰當地說話會傷害膽。
8. 四損
遠唾損氣,多唾損神,多汗損血,疾行損筋。
白話文:
[四種傷害] 遠距離吐痰會耗損體力,頻繁吐痰會耗損精神,過度出汗會損耗血液,快速行走長時間會傷害筋骨。
9. 精氣形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氣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
白話文:
精神是神明的根本,氣力是神明的主宰,身體是氣力的居所。因此,如果神明過度使用就會衰弱,精神過度使用就會枯竭,氣力過度勞累就會斷絕。換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靈是我們生命力的基礎,能量是我們行動的源頭,而肉體則是我們能量的載體。所以,如果心靈過度消耗就會疲憊,精力過度使用就會耗盡,體力過度勞累就會崩潰。
10. 體欲動搖
魏志曰:吳普常問道於華佗。佗謂普曰:「人體欲得動搖,但不當使極耳。如動搖則穀氣易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史記)
白話文:
根據《魏志》的記載,吳普曾經向華佗請教養生之道。華佗告訴吳普說:「人的身體需要經常活動,但是不能過度勞累。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食物消化,使血液循環順暢,疾病就不容易發生。這就好比門軸經常轉動就不會被蟲蛀,流水因為不斷流動所以不會腐臭,都是因為它們經常處於活動狀態。」
11. 金石藥之戒
12. 服丹之戒
士大夫服丹砂死者前後固不一,余所目擊:林彥振平日充實飲啖,兼人居吳下,每以強壯自誇。有醫周公輔言得宋道方丹砂秘術,可延年而無後害。道方拱州良醫也。彥振信之,服三年,疽發於腦,始見髮際如粟。越二日,須頷與胸背略平。十日死。方疾亟時,醫使人以帛漬所潰膿血,濯之水中,澄其下略有丹砂。
蓋積於中與毒俱出也。謝任伯平日聞人畜伏丹砂,不問其方,必求之服,唯恐盡。去歲亦發腦疽。有人與之語,見其疾將作,俄頃間形神頓異,而任伯猶未知覺。既覺如風雨,經夕死。十年間親見此二人,可以為戒矣。(石林老人避暑錄)
白話文:
[服用丹藥的警戒]
在過去,有許多士大夫因為服用丹砂(一種含硫和汞的礦物質,常被古人用來煉製長生不老藥)而死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我親眼目睹的例子是林彥振,他平日身體健壯,食量驚人,住在吳下地區,常常自誇自己的體魄強壯。有一名醫生叫做周公輔,聲稱自己得到宋朝道家的丹砂祕術,能延年益壽且無副作用。周公輔是拱州有名的醫生。林彥振深信不疑,服用丹砂三年,結果腦部長了一個瘍,起初只是頭髮邊緣像粟米大小的一點。但僅僅過了兩天,這個瘍就擴散到下巴、胸部和背部,最後在十天內不幸去世。在他病情危急時,醫生讓人用布浸泡他潰爛的膿血,再將布放入水中清洗,水底沉澱物中可見到微量的丹砂。
這說明丹砂在體內累積,最終與毒素一同排出體外。另一個例子是謝任伯,他平時聽說有人收藏丹砂,不管對方用的是什麼配方,都會要求服用,生怕錯過任何機會。去年,他也因腦部長瘍而發病。有人和他交談時,發現他的病情即將爆發,瞬息之間,他的外貌和精神狀態劇變,但謝任伯自己卻毫無察覺。等到他察覺時,病情如暴風驟雨般惡化,當夜便離世。在這十年間,我親眼見證了這兩個人的遭遇,這足以作為服用丹藥的警示。(摘自石林老人避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