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八 (6)
卷八 (6)
1. 論黃連書
觀比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數兩猶不已,不知果然否?審如所聞,殆不可也。觀頃年血氣未定,頗好方術之說,讀醫經數年,嘗記釋者云:服黃連苦參久而反熱,甚以為不然,後乃信之。蓋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故酸先歸心,甘先歸脾,辛先歸肺,咸先歸腎。入肝則為溫,入心則為熱,入肺則為清,入腎則為寒,入肝則為至陰,而血氣兼之,皆為增其氣不已。臟氣有所偏勝,則必有所偏絕。
黃連苦參性雖大寒,然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於心,久而不已,則心火之勝,火則熱乃其理也。眼疾之生,本於肝之熱,肝與心為子母。夫心為子,肝為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腎孤臟也。人嘗患一水不勝二火。今病本於肝而久餌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所謂以火救火,命之曰益多,其不可亦明矣。
夫藥所以療疾,其過也,適所以為疾。比聞初作時,十已損其七八,正宜節藥,慎護飲食,以俟其自平,非如決疣潰癰,可以忽然一朝去也。輒具以進,惟留意而聽之,無忽。(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
白話文:
我看到有人說聞公因為眼疾吃了十幾兩的黃連都沒好,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如果真像聽說的那樣,那實在不應該這樣做。我回想自己年輕時,血氣還不穩定,很喜歡研究一些方術之說,讀了幾年醫書,曾經記得有註解說:長期服用黃連和苦參反而會產生熱象,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相信。因為五味入胃後,會各歸於自己喜歡的臟腑,所以酸味先歸心,甘味先歸脾,辛味先歸肺,鹹味先歸腎。進入肝臟則會轉為溫性,進入心臟則會轉為熱性,進入肺臟則會轉為清涼,進入腎臟則會轉為寒性,進入肝臟則會達到至陰的狀態,而血氣則會同時增強這些氣的偏性。如果臟腑的氣過於偏勝,就一定會導致其他臟腑的氣過於衰弱。
黃連和苦參的藥性雖然非常寒涼,但它們的味道極苦,進入胃後會先歸於心,長期服用不止,就會導致心火過盛,心火旺盛自然會產生熱,這是合理的推論。眼疾的產生,本來就是因為肝臟有熱,而肝和心是母子關係,心是子,肝是母。心屬火,肝也屬火,腎是唯一的陰臟。人經常會有一個腎陰不足以制約兩個火熱臟腑的情況。現在的病症本來就源於肝熱,卻長期服用苦寒藥物,使得心火過於偏勝,這就等於是用火來救火,只會讓病情更加嚴重,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
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但如果用藥過度,反而會導致疾病。聽說聞公發病初期,病情就已經減損了七八成,這時候應該減少用藥,謹慎地照顧飲食,等待身體自己恢復平衡,而不是像處理膿瘡一樣,期望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完全去除。我把我的想法寫在這裡,希望您能注意聽取,不要輕忽。 (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
2. 藥用君臣
舊說有藥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之說,其意以謂藥雖眾,主病者專在一物,其他則節級相為用,大略相統制,如此為宜,不必盡然也。所謂君者,主此一方,固無定物也。藥性論乃以眾藥之和厚者定為君,其次為臣、為佐,有毒者多為使,此謬論也。設若欲攻堅積,則巴豆輩豈得不為君也。(良方)
白話文:
古時候有一種說法,認為藥物的使用應該像君主、大臣、輔佐、使者一樣分級。意思是說,雖然藥物種類很多,但主要針對病症的只有一種,其他的藥物則按照等級輔助它,大致上互相統轄、控制,這樣使用藥物比較合適,但也不必完全拘泥於這種模式。所謂的「君」,就是指這一藥方的主導藥物,但並沒有固定的藥材。有些人根據藥性理論,認為藥性平和厚重的藥材可以作為君藥,其次是臣藥、佐藥,有毒的藥材多為使藥,這是錯誤的說法。如果想要攻破堅硬的積塊,像巴豆這樣的藥物難道不能作為君藥嗎?(這是好藥方的道理)
3. 鬚髮眉所屬
醫者所論人鬚髮眉,雖皆毛類,而所主五臟各異。故有老而須白眉發不白者,或發白而鬚眉不白者,臟氣有所偏故也。大率發屬於心,稟火氣,故上生;須屬腎,稟水氣,故下生;眉屬肝,稟木氣,故側生。男子腎氣外行,上為須,下為勢。故女子宦人無勢則亦無須,而眉發無異於男子,則知不屬腎也。(類苑)
白話文:
醫生說的鬍鬚、頭髮和眉毛,雖然都屬於毛髮,但它們分別對應著不同的五臟。所以才會有人年紀大了鬍鬚白了,眉毛和頭髮卻不白,或者頭髮白了,鬍鬚和眉毛卻不白,這是因為臟腑的氣血有所偏盛或偏衰的緣故。
大致來說,頭髮屬於心,稟受火的氣,所以向上生長;鬍鬚屬於腎,稟受水的氣,所以向下生長;眉毛屬於肝,稟受木的氣,所以向兩側生長。男性的腎氣向外發散,向上表現為鬍鬚,向下表現為陰莖。所以女性和太監沒有陰莖,也就不長鬍鬚,而她們的眉毛和頭髮和男性沒有差別,由此可知眉毛和頭髮並不屬於腎。 (出自《類苑》)
4. 活人書
朱肱吳與人進士登科,喜論醫,尤深於傷寒。在南陽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醫而愈。因論經絡之要,盛君力贊成書。蓋潛心二十年而活人書成。道君朝詣闕投進,得醫學博士。肱之為此書固精贍矣。嘗過洪州,聞名醫宋道方在焉,因攜以就見。宋留肱款語,坐中指駁數十條,皆有考據。
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由是觀人之所學固異耶?將朱氏之書亦有所未盡耶?後之用此書者,能審而謹擇之,則善矣。
白話文:
朱肱,字吳與,考中進士後,喜歡談論醫學,尤其精通傷寒。他在南陽時,太守盛次仲生病,請朱肱醫治後痊癒。盛次仲因此與朱肱討論經絡的重要性,並大力贊成他寫書。朱肱潛心研究了二十年,終於完成《活人書》。他將書呈給朝廷,被任命為醫學博士。朱肱這本書內容確實精深詳盡。
他曾經過洪州,聽說當地有名醫宋道方,於是帶著自己的書去拜訪。宋道方留他住宿,並在談話中指出《活人書》數十條錯誤,且都有考證依據。朱肱感到茫然失措,當天就解開船繩離開。從這件事看來,難道是每個人的學問見解本來就不同嗎?還是朱肱的書也有不足之處呢?後世使用這本書的人,如果能仔細審閱並謹慎選擇,那就好了。
5. 六氣六候
男子之生也覆,女子之生也仰,其死於水也亦然。男內陽而外陰,女子反之。故易曰:「坤至柔而動剛。」書曰:「沉潛剛克。」古之達者蓋知此也。秦醫和曰:「天有六氣,淫為六疾。陽淫熱疾,陰淫寒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夫女陽物而晦時,故淫則為內熱蠱惑之疾。
女為蠱惑,世知之者眾。其為陽物而內熱,雖良醫未知言也。五勞七傷皆熱汗而蒸,晦者不為蠱則中風,皆熱之所生也。醫和之言,當表而出之。讀左氏春秋書此(良方)。
白話文:
男人出生時是俯臥的,女人出生時是仰臥的,他們死於水中的樣子也是這樣。男人體內陽氣旺盛而體表陰氣較多,女人則相反。所以《易經》說:「坤卦極為柔順但內含剛強的動能。」《尚書》說:「深藏不露的剛強力量可以克服一切。」古代通達事理的人大概都明白這個道理。
秦國的醫生和說:「天有六種氣,過分就會導致六種疾病。陽氣過盛會導致熱病,陰氣過盛會導致寒病,風氣過盛會導致肢體末梢疾病,雨氣過盛會導致腹部疾病,陰晦之氣過盛會導致精神迷惑的疾病,光明之氣過盛會導致心臟疾病。」女人本質上是屬於陽性的,而且通常在陰晦不明的時候活動,所以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內熱和蠱惑的疾病。
女人容易讓人迷惑,世人都知道。但她們本質上是屬於陽性的,並且容易內生熱,即使是好醫生也不一定知道。五勞七傷的病症都是因為熱汗蒸騰而造成的,如果陰晦之氣過盛,不產生蠱惑就會中風,這些都是因為熱造成的。醫生和所說的道理,應該加以闡明並流傳出去。《左傳》這本書記載了這個道理(這是一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