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外患當以意治

人之疾病無不自虛實、冷熱而作,各有形症,可以對治。其用藥不過補瀉寒溫而已。然亦有不由虛實、冷熱而致者,如前說是也。又有諸蟲入耳、喉中諸鯁、蠼螋、溺人影而生瘡,目中有眯之類,皆非虛實、冷熱之病法。當以意治之。

如灌牛乳、炙豬肉掩耳上以治諸蟲,默唸鸕鷀及戴魚網以治魚鯁,以象牙末、狐狸骨以治骨鯁,地上盡蠼螋形,取其腹上土以治溺影瘡,以膽汁、雞肝血及視水中豆以治目中眯之類,竹溜牙以治竹刺。此皆以意治之法也。

白話文:

人的疾病沒有不是因為虛弱、強壯、寒冷或燥熱而產生的,它們各有不同的症狀,可以針對這些症狀來治療。而治療的方法不外乎是補益、瀉去、寒涼或溫熱的藥物。然而,也有些疾病並非由虛實、寒熱所引起,就像之前所說的情況。另外,還有一些像是蟲子跑進耳朵、喉嚨被東西卡住、被蠼螋咬傷、因為看到溺水者的影子而長瘡,以及眼睛有異物等情況,這些都不是虛實或寒熱造成的疾病,應該用「意」來治療。

例如,用灌牛奶或將烤豬肉敷在耳朵上來治療耳朵裡的蟲子;默念鸕鷀或戴上魚網來治療魚骨卡喉;用象牙末或狐狸骨來治療骨頭卡喉;在地上畫滿蠼螋的樣子,並取蠼螋腹部的泥土來治療因為看到溺水者影子而長出的瘡;用膽汁、雞肝血或注視水中的豆子來治療眼睛中的異物;用竹片刮磨牙齒來治療竹刺扎傷。這些都是用意念來治療的方法。

2. 論醫

3.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痊驗。醫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辯虛實、冷熱於疑似之間?醫者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巧飾遂非,以全其名。間有謹願者,雖合主人之言,亦參以所見,兩存而雜治。

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有疾求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然後診之。虛實、冷熱先定於中,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東坡)

白話文:

脈象難以辨明,這是古今以來醫學界都感到困擾的問題。極度虛弱的狀況,有時會呈現出好像很強盛的假象;而身體極度強壯時,有時反而會顯現出虛弱的樣子。在這些似是而非的情況下,病情的判斷稍有差錯,就會造成生死的差別。許多士大夫常常隱瞞自己的病情,期望能因此得到醫生的治癒。醫生是否能夠在病情不明顯的情況下,找出病根,並且在虛實、寒熱難辨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呢?醫生如果不幸誤診,通常都不會承認自己的過失,反而會巧妙地掩飾錯誤,來保全自己的名聲。偶爾有比較謹慎的醫生,即使順著病人的說法,也會參考自己的判斷,兩者並存而綜合治療。

我這一輩子求醫看病,都是在平時默默觀察醫生醫術的高低。一旦生病需要治療時,一定會將自己的病情全部告訴醫生,讓醫生清楚知道病症所在,然後再讓醫生診脈。在診脈之前,我已經先在心中判斷了病情的虛實、寒熱,如此一來,就不會被脈象的似是而非所迷惑。所以,雖然中醫常常能治好我的病。我求醫的目的只是希望能治好病而已,難道是為了要為難醫生嗎?(蘇東坡)

4. 醫特意耳

甄權以母疾與弟立言,究習方書,遂為高醫所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傳於時。後以醫顯義興。許胤宗或勸其著書貽後世,答曰:「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

今之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其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它味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此吾所以不著書也。」(《唐書·本傳》)

白話文:

甄權因為母親生病和弟弟立下志向,開始研究醫書,後來成為醫術高明的醫生,他編寫的《脈經》、《針方》、《明堂圖》等書,在當時流傳開來。之後他因為醫術高明而聲名大噪。許胤宗曾經勸他寫書留給後世,他回答說:「醫術只是一種特別的技藝,只要用心思考就能掌握。脈象的變化隱微而難以捉摸,我心中理解的,卻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古代的優秀醫生,最重要的是把脈,這樣才能了解病情,並判斷病症和藥物是否對症。只要用一種藥物專心攻治,藥力純粹就能迅速治好病。

現在的人不擅長把脈,用自己的想法來判斷病情,用很多藥物,希望僥倖能治好病,就像打獵不懂得如何抓兔子,就廣設羅網遍佈原野,希望其中能抓到一隻,這種醫術實在太粗糙了。一種藥物如果偶爾遇到其他藥物互相牽制,就不能發揮專一的藥力,這就是難以治癒的原因。把脈的奧妙之處無法傳授,如果只是虛設方劑,對世人終究沒有益處。這就是我不寫書的原因。」